有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各一名,并附其具有代表性的诗一首。各首诗要带上其的赏析

作者&投稿:杭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甲、乙两射手的命中率分别为0.8和0.7,向同一目标独立地各射击1次,恰有一名射手命中目标的概率为多少~

0.38

上高一最好买的书就是小册子,总结性的教辅,一本高一至高三均适用,推荐适用小甘图书,价格便宜,总结性强,它的古诗文和英语单词是最好用的,小本本一本用三年才4.9元一本。做题累的图书可以购买53等。

  初唐: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品评】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 “ 逆党 ” 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696 ),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 “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 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 —— 不见 —— 古人,后 —— 不见 —— 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 —— 天地 —— 之 —— 悠悠,独 —— 怆然 —— 而 —— 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 “ 之 ” 和 “ 而 ” ),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盛唐:
  王之涣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品评】

  此诗经 “ 孤城 ” 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 “ 黄河直上 ” ,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 “ 黄河 ” 为 “ 黄沙 ” 。然而 “ 黄沙直上 ” ,天昏地暗,那能看见 “ 白云 ” ?其实, “ 黄河直上 ” 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 “ 黄河之水天上来 ”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 “ 黄河远上白云间 ” 的奇景。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起 “ 万仞山 ” , 山天相连, 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 一片孤城 ” ,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 “ 一片孤城 ” ,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 孤城 ” 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 “ 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 “ 孤城 ” ,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 “ 愁杀行客见 ” 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 “ 怨杨柳 ” 。 “ 怨 ” 甚么呢?从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李白《塞下曲》 “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 ,有助于加深对这个 “ 怨 ” 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 “ 孤城 ” 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诗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 “ 不须 ” 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 “ 不须 ” 的原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 ” 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 “ 王龙标 ‘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 ,李君虞 ‘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与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 ‘ 何须 ' 二字略略见意故耳。 ” 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 “ 此诗言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 李锳《诗法易简录》进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 “ 旗亭画壁 ” 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中唐:
  韩愈
  春 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品评】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者。“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 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 “ 都 ” 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 “ 二月初惊见草芽 ” ,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单纯的叹惜、遗憾。 “ 惊 ” 字最宜玩味。它似乎不是表明,诗人为二月刚见草芽而吃惊、失望,而是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 “ 春色 ” 的萌芽而惊喜。内心的感情是: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 “ 初惊 ” 写出 “ 见草芽 ” 时的情态,极其传神。 “ 惊 ” 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 “ 初 ” 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然而这种淡淡的情绪藏在诗句背后,显得十分含蕴。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 “ 草色遥看近却无 ” 、 “ 最是一年春好处 ” ,诗人对 “ 草芽 ” 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从章法上看,前句 “ 未有芳华 ” ,一抑;后句 “ 初见草芽 ” , 一扬,跌宕腾挪,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怅惘、遗憾,而是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称神来之笔。 “ 却嫌 ” 、 “ 故穿 ” ,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饶富情趣。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 “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 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 故穿庭树 ” 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 “ 作飞花 ” 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一翻再翻,使读者如入山阴道上,有应接不暇之感。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是一篇别开生面的佳作。
  晚唐:
  李商隐
  锦 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品评】
  本诗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诗题“锦瑟”,既是取首句开头两字为题,又含有以琴瑟喻夫妇之义。首联叹华年之易逝,思旧而神伤;颔联借庄生、望帝故事,写出生离死别的无穷之悲;颈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既追忆忘妇生前的明眸、美色和悲欢离合之情,又隐写现在已是可望而不可及、幻灭不可复追之痛;尾联言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才感到无穷怅恨,即在当时已是令人不胜怅惘,语意沉痛之极。

初唐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的诗,绝大部分是诉说难分难舍的心情,是忧愁悲苦的。“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②可以代表这类诗的基调。有没有人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豪迈的歌声呢?有,不多。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其中很出色的一首。
【导读】
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作此诗相赠。全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那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做女儿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诗应当说是送别诗的精品。
【翻译】
译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盛唐中唐之际 杜甫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编辑本段]【题解】
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玄宗,将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编辑本段]【注释】
①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国:国都,即京城长安。破:(被)冲开;攻下。
这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是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鸟鸣也感到心惊。另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说皆可通。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②恨别:悲恨离别。
③烽火:这里指战争。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抵万金:家书可值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抵:值。
④搔:用手指轻抓。浑:简直。欲:将要;就要。
⑤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胜:能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⑥白头:白发。
⑦城:指长安城。
⑧浑:简直。
[编辑本段]【译文】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中唐白居易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2、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指向阳的树木。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5、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6、行不足:百游不厌。阴:同“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7、暖树:向阳的树
[编辑本段]译文
(我)从孤山寺北向贾公亭西慢行,云气低垂湖水刚与岸边相平。(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树上,早莺鸣啭争春暖,筑巢,谁家新燕啄泥忙不停。(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缤纷的花,多得让人目不暇接,浅嫩的草,刚能掩盖住马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湖东的景色最让人流连忘返,绿杨阴里的白沙堤分外鲜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晚唐李商隐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隐约、朦胧,表现含蓄、委婉,因此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李商隐“无题诗”的评析也众说纷纭。比如这首“无题诗”,有人认为是政治诗,也有人认为是爱情诗。

以第三首为例。诗的首句中“昨夜”二字的连续出现两次,提示诗人是在今天回想往事,“昨夜”二字的情感含量大,说明诗人的记忆刻骨铭心。“星辰”与“风”,“画楼”与“桂堂”,暗示了诗人所经历的幸福时光和生活情景。

第二联表现对爱情的体验与理解。彩凤比翼双飞,是美满爱情生活的象征;犀牛角的中央有纹理贯通两端,故又称通犀,诗人以此比喻双方情感的相通,展现心灵的感应和情意的契合,虽然二人各在一方,但心却是息息相通,这二句诗中所包含的深厚的底蕴,使后人赋予了它更多的哲理意味和人生内涵。

第三联中写到的送钩、射覆都是古代酒宴上的游戏,类似猜谜。二句以极华丽的语言描述了热烈欢快、酒暖灯红的场面。

然而,正当诗人沉浸于对昨夜良辰美景的回忆时,远处传来了阵阵鼓声,天要亮了,诗人又该上朝了。“应官”也就是应付官差,包含着无可奈何、百无聊赖的心境。“蓬”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四处飘转,所以,在古代诗歌中,常以它来比喻飘零的生活,李商隐在这里也通过这一意象揭示了自己的人生境况。

初唐四杰随便一个,比如骆宾王;
盛唐时李白。中唐是白居易,晚唐是小李杜(杜牧和李商隐)

王勃 李白 杜甫 小李杜

有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各一名,并附其具有代表性的...
答:有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各一名,并附其具有代表性的诗一首。各首诗要带上其的赏析 如上... 如上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为什么孔子像会雕刻在美最高法院的门楣之上?匿名用户 2013-11-08 展开全部 初唐:张若虚诗: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诗人各有哪些人?请详细举例。
答: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被称作“初唐四杰”)、宋之问、陈子昂。盛唐:李白、杜甫、王维、张九龄、孟浩然、王昌龄、贺知章、王之涣、刘长卿、岑参、高适。中唐:柳宗元、韩愈、白居易、孟郊、卢纶、李贺、刘禹锡、贾岛、韦应物、元稹。晚唐:李商隐 温庭筠 杜 牧 陈 陶 马 戴 杜荀鹤。

中唐,初唐,盛唐,晚唐各有哪些代表诗人,他们的重要作品及代表诗句_百 ...
答:初唐:初唐四杰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滕王阁序》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盛唐:李白 《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唐:白居易 《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

早唐中唐晚唐分别是什么
答:唐诗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1.初唐 初唐早期诗人承袭南朝宫体诗,用词多华藻绮丽空洞,以上官体为代表,主要诗人有李世民、虞世南、禇亮、李百药、上官仪、上官婉儿等等。初唐中期诗人代表为文章四友和沈宋体,文章四友是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四人。沈宋体代表为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一...

唐朝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答: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初唐 高祖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至玄宗先天元年(公元七一二年),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逐渐完成了诗歌声律化过程,奠定了中国诗歌中律诗的形式。使唐代诗歌呈现出自己的面貌。经过他们的努力,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的奢靡走向社会的大众生活,风格也从纤柔卑弱...

初唐,盛唐,晚唐的诗歌各有什么特点?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回答: (一)初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二)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都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答: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盛唐:李白、杜甫、王维、张九龄、孟浩然、王昌龄、贺知章、王之涣、刘长卿、岑参、高适 中唐:柳宗元、韩愈、白居易、孟郊、卢纶、李贺、刘禹锡、贾岛、韦应物、元稹 晚唐:李商隐 温庭筠 杜 牧 陈 陶 马 戴 杜荀鹤 ...

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时期的诗人文学作品与时代的关系?
答:初唐时期 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 中唐时期 在中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出处及产生背景
答:唐诗的四个分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一,历史学家通常以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作为分界线,把唐代社会历史分为前后两大时期。然而,一方面,唐诗的发展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盛衰相平衡;另一方面,唐诗作为展现唐代诗人心灵奥秘和唐代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学形式,...

初唐、盛唐、中、晚唐,北、南宋,诗词代表作品有?
答:不赘言了,只举一个吧初:虞世南《蝉》盛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望庐山瀑布》等等中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晚唐:李商隐《锦瑟》北宋:苏东坡《定风波》《水调歌头》南宋:辛稼轩《青玉案》《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