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简介

作者&投稿:戎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巴金的简介~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b/07-bajin/bajin.htm
http://www.chinaculture.com.cn/introduc/clf/08.htm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巴金生平: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 ,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巴金著作书目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克刚等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
《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
《雾》(“爱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新中国
《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
《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
《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
《雨》(“爱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良友
《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
《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
《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又名《激流》)1933,开明
《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
《新生》(中篇小说)1933,开明
《旅途随笔》(散文集)1934,生活
《将军》(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
《巴金自传》(传记)1934,中华
《电》(“爱情的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良友
(《雾》、《雨》、《电》合订为《爱情的三部曲》1936,良友)
《点滴》(散文集)1935,开明
《神·鬼·人》(短篇小说集)1935,文生
《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
《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
《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
《忆》(回忆录)1936,文生
《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生
《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生
《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生
《短简》(散文集)1937,良友
《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
《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
《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生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O,开明
《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生
《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
《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
《无题》(散文集)1941,文生
《龙·虎·狗》(散文集)1941,文生
《还魂草》(短篇小说集)1942,文生
《废园外》(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1943,文生
《憩园》(中篇小说)1944,文生
《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良友
《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
《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
《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生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1951,平明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1,开明
《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
《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1953,人文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3,平明
《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文
《巴金散文集》1955,人文
《谈契河夫》(理论)1955,平明
《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
《坚强的战士》(散文集)1957,少儿
《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儿
《—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58,中青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文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文
《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文
《友谊集》(散文集)1959,作家
《猪与鸡》(短篇小说)1959,作家
《赞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
《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
《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
《贤良桥畔》(散文集)1964,作家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
《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1979,人文
《烟火集》(散文集)1979,人文
《随想录》(散文集)1979,香港三联
《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80,四川人民
《巴金选集》(上下卷)1980,人文
《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
《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
《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1文集)1982,四川人民
《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
《创作回忆录》(散文集)1982,人文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
《巴金散文选》(上下册)1982,浙江人民
《忆念集》(散文集)1982,宁夏人民
《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联
《巴金论创作》(理论)1983,上海文艺
《巴金散文选》1983,文联
《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 1983,四川人民
《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联
《童年的回忆。(回忆录)1984,四川少儿
《愿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
《控诉集》(散文集)1985,海峡文艺
《心里话》(《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艺
《十年一梦》(散文集)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选》(散文集)1986,上海文艺
《巴金全集》(1—6卷)1986—1988,人文(未出齐)
《无题集》(《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联
《巴金》(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联
《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艺
《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书信集)1987,少儿
《雪泥集》(书信集)1987,三联
《巴金书简.新编》1987,四川文艺

翻译著作: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
《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又名《面包与自由》,1940,平明
《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新书局
《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书店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前夜》(剧本)彼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
《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
《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
《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
《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
《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
《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生
《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生
《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生
《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生
《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生
《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式庚等著,194O,文生
《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生
《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生
《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生
《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生
《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生
《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
《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
《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肖珊合译,1959,人文

————巴金百岁简谱
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一个官僚地主大家族。

1909年:因父亲出任四川广元知县迁往广元�在县衙内家塾就读。

1911年:父亲辞官,随父母返成都,继续在家塾就读。全家的男人都剪掉了辫子。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新思潮涌入四川。

1920年:祖父病故。参加成都学界反对军阀刘存厚的请愿及集体罢课活动,这是巴金第一次参与社会斗争。

1921年:参与编辑成都无政府主义刊物《半月》,以“芾甘”为名发表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

1922年:七月新诗《被虐者底哭声》发表于《时事新报》副刊《文学旬刊》第44期,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巴金发表的最早的文学作品。

1927年:一月乘法国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二月抵巴黎,沿途写有《海行杂记》三十八则。译著《面包略取》�克鲁泡特金著 由上海自由书店出版,这是他单行出版的第一本译著。

1928年:八月,完成中篇小说《灭亡》,署名“巴金”。九月,译著《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由上海自由书店出版。译著托洛斯基《托尔斯泰论》,亦署名巴金,载于十月十八日《东方杂志》第十五卷。此文是“巴金”署名最早见于报刊的文章。

1933年:出席傅东华举办的《文学》创刊宴会,席间第一次与鲁迅、茅盾见面。

1934年:一月回上海。《巴金自传》出版。

1935年:四月五日晚,日方警察突然搜查巴金住房,巴金被带进警察所关押了十四小时,事后写散文《东京狱中的一日记》。

1936年:与上海爱国女子学校学生陈蕴珍�萧珊 结识。

1937年:编辑《文丛》月刊,共出两卷十二期。参加上海文艺界欢迎回国的郭沫若等人大会,发表《只有抗战这一条路》。

1938年:到广州,全力筹措《烽火》,改为旬刊在广州复刊。萧珊高中毕业来到广州。

1944年:与萧珊结婚;夏,何其芳自延安来渝,领巴金到曾家岩拜访周恩来。

1945年:与郭沫若、茅盾、老舍等三百多人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联名发表《文化界时局进言》;巴金初次见到毛泽东。十一月,由重庆到上海,开始筹备恢复文化生活出版社。十二月,长女李小林�小名国烦 生于重庆。

1946年:与茅盾等21人联名发表“陪都文艺界致政治协商会议各委员书”;与张澜、沈钧儒、郭沫若等联名发表《致美国国会争取和平委员会书》。与马叙伦等上海各界人士上书蒋介石、马歇尔及各党派,呼吁永久和平。与茅盾、叶圣陶等二百六十人联名发表《中国文化界反内战、争自由宣言》。

1949年:参加在北平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0年:七月,儿子李小棠出生。参加第二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代表团,前往波兰、苏联访问。

1952年:以全国文联组织“朝鲜战地访问团”团长的身份率团访问朝鲜前线,会见彭德怀司令员,写完《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

1955年:参加中国文联主席团、作协主席团召开的联席扩大会议,讨论反胡风问题。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参加全国文联、作协主席团举行的联席会议,在会上介绍上海文艺界反胡风情况。

1956年:赴柏林参加第四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作家大会。全国整风开始。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到成都视察,这是其解放后第一次回故乡。赴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作家会议。

1961年:率中国作家代表团参加在东京召开的亚非作家会议常设委员会紧急会议。

1962年:率中国代表团赴东京出席第八届禁止氢弹、原子弹世界大会。巴金建国前文学创作的十四卷文集出齐。

1965年:被迫发表批判电影《不夜城》的文章,与萧珊一起去看望该电影的编剧柯灵;第二次访越。

1966年:以中国作家代表团副团长身份在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受到上海市文联“造反派”批判,被关入上海文联资料室“牛棚”,从此开始了靠边、检查、被批斗和强迫劳动的生活。上海作协“造反派”抄家。

1967年:与魏金枝、王西彦等六人被迁出资料室,关到楼下一处不满五平方米的煤气灶间。《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点名批判巴金。上海市文艺界批判文艺黑线联络站等单位先后编印多种巴金批判专辑。

1968年:频繁遭到批斗。

1969年:开始抄录、背诵但丁《神曲·地狱篇》。

1970年:被编入上海文化系统某团第四连到奉贤县“五七”干校从事搬运稻草、抬粪水、种菜、喂猪、搓绳等劳动。

1972年:萧珊病故。巴金返回上海。

1973年:宣布对巴金的处理意见:“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戴反革命帽子,发给生活费,可以搞点翻译。”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去淮海路襄阳公园附近看大字报。

1977年:恢复写作权利,出席上海文艺界的座谈会。出席上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协上海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1978年:开始写创作回忆录。

1980年: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到日本东京访问。率领中国世界语代表团去瑞典参加第六十五届世界语大会。参加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1981年: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得到茅盾、叶圣陶、夏衍、冰心、丁玲、臧克家、曹禺等作家的赞成和支持,成立该馆筹备委员会,巴金、谢冰心、曹禺等九人为委员。

1982年:意大利驻华大使塔马尼到巴金寓所宣布一九八二年“但丁国际奖”授予巴金。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获由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的“法国荣誉勋章”。

1984年:患“帕金森氏综合征”,写出随想录第四集《病中集》。

1987年:“巴金文学创作生涯六十年展览”活动在北京图书馆隆重举行。

1988年:老友沈从文去世,抱病写作《怀念从文》。

1990年:获前苏联政府授予的“人民友谊勋章”和日本福冈市颁发的“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资深作家敬慰奖”及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评委会特别奖。

1994年:着手进行《巴金译文集》的整理和校阅工作,因脊椎压缩性骨折,住进华东医院。

1999年:因呼吸道感染突发高热并出现急性呼吸衰竭,送华东医院抢救成功,但因年高体弱病情反复,从此未能出院。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

2003年:巴金百年寿诞,全国各地举行纪念活动。巴老身体状况稳定。

2004年:上海和四川举行小规模的巴老一百零一岁寿诞庆祝活动。

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一个官僚地主大家族。

1909年:因父亲出任四川广元知县迁往广元�在县衙内家塾就读。

1911年:父亲辞官,随父母返成都,继续在家塾就读。全家的男人都剪掉了辫子。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新思潮涌入四川。

1920年:祖父病故。参加成都学界反对军阀刘存厚的请愿及集体罢课活动,这是巴金第一次参与社会斗争。

1921年:参与编辑成都无政府主义刊物《半月》,以“芾甘”为名发表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

巴金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尤其受到社会主义思潮中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1921年与朋友一起参与半月社和均社等社会团体的工作,1922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1923年4月离开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并在东南大学附中读完中学。1925年与朋友组织民众社,办《民众》半月刊,并从事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社会运动。

1927年巴金赴法国巴黎求学,这期间积极参与营救被美国政府陷害的意大利工人领袖萨坷、凡宰特的国际性活动,并受其影响写作了中篇小说《灭亡》,歌颂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青年。1929年回国后,因无政府主义运动已经失败,将绝望与愤怒的心情寄托于文学虚构。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巴金于20世纪30年代起在上海定居,又不断到南方和北方去旅游,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游记。1934年秋去日本,写作小说《神》、《鬼》、《人》,风格渐趋平和稳健。1935年回国参加朋友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杜,任总编辑。编辑了《文学丛刊》、《译文丛书》、《文化生活丛书》等大型丛书,在发现文学新人,推荐优秀作品方面,为20世纪30-40年代的新文学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抗战爆发以后,辗转于广州、桂林、上海、重庆等地,将理想融入知识分子的民间出版事业。抗战后期创作风格转变,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表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1946年返回上海定居。

1949年以后,历任全国文联三、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收获》和《上海文学》主编,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多次出国访问,创作了大量散文游记,以及反映朝鲜战争的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以歌颂新的时代和歌颂英雄为主调,并与作家靳以创办合编大型文学刊物《收获》。

1958年到1962年,《巴金文集》14卷陆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以致失去爱妻。1973年起悄悄翻译俄国民主革命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1978年"文革"结束后,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并以个人为解剖对象,写作了五卷《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化界誉为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巴金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1990年获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创设特别奖",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的"资深作家敬慰奖",1998年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

巴金晚年出版随笔集《再思录》、整理出版《巴金全集》(16卷)、《巴金译文全集》(10卷)等。由于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突出成就,也由于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道路探索上的典型性,80年代以后一直成为学术界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和知识分子道路的重要对象,自1989年起,全国共召开过四届巴金国际研讨会,出版过十几种研究年谱、传记和理论专著。

信报上海专电(特派记者 赵明宇)记者昨天获悉,巴金的女儿李小林已经明确拒绝上海作协关于设立“巴金文学奖”的提议。

巴老去世后,上海作家协会有关人员为纪念巴金,提出两个建议:一是把“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改名为“巴金基金会”;二是设立“巴金文学奖”。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长天告诉记者,巴金女儿李小林对前者没有表态,但对“巴金文学奖”明确表示反对。
“李小林说,一方面巴老生前为人非常低调,不喜欢如此张扬;另一方面巴金清醒前就表达过,认为国内文学奖项已经有点太多。”

1990年,由巴老和另外两人提议成立的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成立,巴金任会长。当时巴老将自己在日本获得“国际著名文化人士奖”所得的500万元奖金都捐给了基金会。赵长天说,当时巴老在设置这个基金会时就说过,我们的工作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拾遗补阙,要通过一些实际的工作切实地帮助作家,尤其是生活苦难的作家解决一些问题。15年来基金会围绕这一方向开展了许多工作。

巴金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周立民表示,巴金文学研究会也正在考虑以某种方式永久地纪念巴金,但目前方案还不成熟,不便对外透露。他们准备在25日举行的“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海内外学者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本报献的花篮摆放在展厅门前 信报记者 赵明宇/摄

现场探访巴金图片展被鲜花包围昨天上午,巴金图片展在上海作家协会静静开展。一天内,前来参观的上海市民络绎不绝,在回顾巴金一生足迹的同时,也奉上怀念之情。本报记者代读者留言:“《北京娱乐信报》读者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扩展资料: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金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巨匠。

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是中国文学界也是中国文人心中一个难以释怀的结。不久前李敖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之后,近日又传出巴金先生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记者半信半疑四处证实之后,也听到各界不一的种种反映,“诺贝尔文学奖是否值得中国文人奉若神明”,“中国文人是否一定要踏上诺贝尔之路”,“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离得奖到底有多远”不管承认与否,诺贝尔奖在中国文人甚至中国人心里都已经留有挥之不去的遗憾与期盼。

“渴望诺贝尔奖实际就是渴望认可”

记者第一个前往求证的地方是中国社科院的外国文学研究所,接受采访的陆建道研究员闻知此事后反应平平:“这件事一点也不稀奇,提名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陆建道告诉记者,研究所每年都能收到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寄来的选单,上面印有委员会主任的签名,请大家推荐人选,推荐人的身份不限,陆建道进而解释这种提名和奥斯卡提名不同,被提名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经过重重筛选入围参加最后角逐,可一旦入围人选便不再公开。陆建道告诉记者研究所里的选单很少会被寄回,大家对此兴趣不大。而陆建道也是不填写选单的诸多研究员之一。“文学奖和其它理科奖项有所不同,它没有量化的标准,更多的是个人的喜恶、政治因素的影响,当然也会适度考虑内容,正面积极、理想主义的风格似乎更能赢得评委的欢心。”

而对于诺贝尔文学奖本身,陆的理解相对于群情激昂的诺贝尔情结更为冷静与淡然。“在国外并不是所有的作家对诺贝尔文学奖都奉若神明,这个奖项似乎对书商和出版商更为重要。另外诺奖的高额奖项对拿稿酬的作家而言,也有不小的诱惑力。可是回顾诺贝尔奖的历史,许多应该获奖的人没有得到,这就足以说明诺奖并不是权威标准,”陆建道谈锋甚健时常常会插问:“我是不是说得太多了。”而一旦继续下一个话题,陆又恢复急促而略带激动的语速:“中国人对于诺贝尔奖的渴望,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自卑,他们需要得到别人认可,其实中国人没有必要显得过于激动,这样有失风度,应该荣辱不惊。”“而且,诺贝尔奖在评选时带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偏向性,其中有翻译的障碍但也不乏政治取向的偏颇。”

在谈到此次巴金被提名一事时,陆建道认为“巴金先生的作品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其它作品相比,内涵稍弱一些,他对人性的复杂描写不够深入,可能年轻人会比较喜欢他的那种感伤的笔调,在我看来,这种提名更多的是对九十岁高龄的巴金先生的一种敬意。”至于能否获奖,陆认为:“每个作品具有相当高的不可比性,这种评比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获奖也并不意味着他就是当代最优秀的作家,其实中国的优秀作家辈出,有实力获奖的作家不止一个。”

“这是美国华裔文人的善意之举”

有消息传出,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赵本夫是国内得知此事的第一人,记者几经周折后采访到赵本夫,尽管略为勉强,但赵的回答还是给了记者一个明确的答案。

4月24日,赵本夫收到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主席王海龙来信,信中称巴老是“当代中国最为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大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享誉世界的崇高声望和国际文化界尊崇的优异基础”,“您对人性和人类尊严的执著探讨和神圣理解已经载入了当代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史册”。

尽管赵本夫对此也感到意外,但还是按照信上委托向新闻界以及巴金先生转告了信中的邀请。赵本夫告诉记者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设立于约纽,于今年1月成立,已与瑞典皇家学院取得联系,并得回执,巴金是该委员会提名的第一人。赵本夫告诉记者委员会主席之一的王海龙是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师,与其已有多年的书信往来。

赵本夫谈及此事时略显勉强但仍算善谈:“这次提名应该是美国华裔文人的一种善意的举动,在国内可能大家不愿自己提出来,而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现当代有不少杰出作家,值得提名,如果没有是一种遗憾。”

但赵本夫同样认为:“中国作家不可能为获奖而写作,是否获奖不必太在意,中国作家不必把一个奖项看得过于重要。”赵同时也说道:“如果能得奖,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对中国而言,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名单中没有中国人是不正常的。我们对国外文学作家的了解非常透彻,但国外对中国的文学和作家却非常不了解甚至可以说是愚昧。”

对于双方理解上的悬殊,赵本夫认为原因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是西方的偏见和翻译上的障碍,西方对中国还是抱着原来那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而中国的好作品又不能非常辞达意切的准确翻译过去,赵本夫甚至认为中国文学是难以翻译的,象形字的魅力就在于其本身。而关于提名巴金,赵本夫认为凭借巴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贡献应该可以得到这样的荣誉,但至于能不能获奖,赵认为这在于巴老自己是否愿意以及评委的意见。

在采访中,赵本夫不断强调自己只是传达了一个信息,并不愿过多的进行评论,并且已经把此事告知中国作协,用他的话说:“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据他介绍,王海龙已经在美国得知此事已被公开并对其反响表示满意,但是就在巴金被提名的消息传出几天后,巴金先生的女儿李小林断然表示即使巴金获得提名,也绝不会参加,李小林指出:“巴老早就说过,他是为中国人写作,对获什么奖
长篇小说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火》(共三部),1940-1945,开明书店

《寒夜》,1947,晨光

中篇小说

《海的梦》,1932,新中国书局

《春天里的秋天》,1932,开明书店

《灭亡》,1929,开明书局

《死去的太阳》,1931,开明书店

《砂丁》,1933,开明书局

《萌芽》(又名《雪》),1933,现代

《新生》,1933,开明书店

《利娜》,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憩园》,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第四病室》,1946,良友图书公司

短篇小说集

《英雄的故事》,1953

《明珠和玉姬》,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火》(三部),1940-1944

《憩园》1944

《寒夜》,1947

《第四病室》,1946

《复仇》,1931,新中国书局

《光明》,1932,新中国书局

《电椅》,1933,新中国书局

《抹布》,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将军》,1934,生活书局

《神·鬼·人》,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沉落》(又名《沦落》),1936,商务印书馆

《发的故事》,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雷》,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还魂草》,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小人小事》,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猪与鸡》,1959,作家出版社

《李大海》,1961,作家出版社

散文集

《随想录》(5卷)1979-1986

《海行》(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书局

《旅途随笔》,1934,生活书局

《点滴》,1935,开明书店

《生之忏悔》,1936,商务印书馆

《短简》,1937, 良友图书公司

《控诉》,1937,重庆烽火社

《梦与醉》,1938,开明书店

《感想》,1939,重庆烽火社

《黑土》,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龙·虎·狗》,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无题》,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废园外》,1942,重庆烽火社

《旅途杂记》,1946,上海万叶书店

《怀念》,1947,开明书店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1951,平明出版社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1951,平明出版社

《慰问信及其他》,1951,平明出版社

《大欢乐的日子》,1957,作家出版社

《坚强的战士》,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友谊集》,1959,作家出版社

《赞歌集》,1960,上海文艺出版社

《倾吐不尽的感情》,1963,百花文艺出版社

《贤良桥畔》,1964,作家出版社

《大寨行》,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烟火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序跋集》,1982,花城出版社

《忆念集》,1982,宁夏人民出版社

《愿化泥土》,1984,百花文艺出版社

《控诉集》,1985,海峡文艺出版社

《十年一梦》,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

《再思录》,1995,上海远东出版公司

《静夜的悲剧》,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生活书局在英雄们中间》,1953,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著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

《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

《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新书局

《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书店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书店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前夜》(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

《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书店

《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

《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书店

《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书店

《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

《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希金等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化生活出版社

《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肖珊合译),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传记与回忆录

《往事与随想》

《巴金自传》,1934,第一出版社

《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理论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1930,上海自由书店

《谈契河夫》,1955,平明出版社

荣誉和奖项

1982年 意大利国际但丁奖

1983年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84年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1985年 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外国院士称号

1990年 苏联人民友谊勋章

1990年 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1999年 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以8315号小行星发现者的身份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报,经国际天文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

2003年 “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书目

《巴金选集》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全集》二十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短篇小说集》(一至三卷),1936-1942,开明书店

巴金作品译本

Jin Ba; Ward Four : A Novel of Wartime China,ISBN 0835126463

Ba-Jin Die Familie Nachw. v. Wolfgang Kubin;2002 ISBN 3933314380;

Ba-Jin:Kalte Nächte : Roman. Nachw. v. Wolfgang Kubin, 1981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巴金生平: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 ,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

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

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

,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

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

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

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

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

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

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

《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

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

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

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

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

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

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

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

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

《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

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

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

《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

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

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

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

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

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

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

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

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

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

席。

--------------------------------------------------------------------------------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巴金生平: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 ,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巴金著作书目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克刚等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
《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
《雾》(“爱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新中国
《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
《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
《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
《雨》(“爱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良友
《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
《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
《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又名《激流》)1933,开明
《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
《新生》(中篇小说)1933,开明
《旅途随笔》(散文集)1934,生活
《将军》(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
《巴金自传》(传记)1934,中华
《电》(“爱情的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良友
(《雾》、《雨》、《电》合订为《爱情的三部曲》1936,良友)
《点滴》(散文集)1935,开明
《神·鬼·人》(短篇小说集)1935,文生
《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
《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
《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
《忆》(回忆录)1936,文生
《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生
《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生
《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生
《短简》(散文集)1937,良友
《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
《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
《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生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O,开明
《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生
《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
《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
《无题》(散文集)1941,文生
《龙·虎·狗》(散文集)1941,文生
《还魂草》(短篇小说集)1942,文生
《废园外》(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1943,文生
《憩园》(中篇小说)1944,文生
《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良友
《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
《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
《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生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1951,平明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1,开明
《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
《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1953,人文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3,平明
《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文
《巴金散文集》1955,人文
《谈契河夫》(理论)1955,平明
《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
《坚强的战士》(散文集)1957,少儿
《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儿
《—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58,中青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文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文
《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文
《友谊集》(散文集)1959,作家
《猪与鸡》(短篇小说)1959,作家
《赞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
《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
《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
《贤良桥畔》(散文集)1964,作家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
《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1979,人文
《烟火集》(散文集)1979,人文
《随想录》(散文集)1979,香港三联
《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80,四川人民
《巴金选集》(上下卷)1980,人文
《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
《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
《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1文集)1982,四川人民
《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
《创作回忆录》(散文集)1982,人文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
《巴金散文选》(上下册)1982,浙江人民
《忆念集》(散文集)1982,宁夏人民
《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联
《巴金论创作》(理论)1983,上海文艺
《巴金散文选》1983,文联
《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 1983,四川人民
《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联
《童年的回忆。(回忆录)1984,四川少儿
《愿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
《控诉集》(散文集)1985,海峡文艺
《心里话》(《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艺
《十年一梦》(散文集)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选》(散文集)1986,上海文艺
《巴金全集》(1—6卷)1986—1988,人文(未出齐)
《无题集》(《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联
《巴金》(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联
《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艺
《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书信集)1987,少儿
《雪泥集》(书信集)1987,三联
《巴金书简.新编》1987,四川文艺

翻译著作: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
《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又名《面包与自由》,1940,平明
《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新书局
《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书店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前夜》(剧本)彼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
《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
《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
《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
《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
《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
《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生
《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生
《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生
《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生
《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生
《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式庚等著,194O,文生
《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生
《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生
《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生
《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生
《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生
《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
《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
《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肖珊合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尤其受到社会主义思潮中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1921年与朋友一起参与半月社和均社等社会团体的工作,1922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1923年4月离开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并在东南大学附中读完中学。1925年与朋友组织民众社,办《民众》半月刊,并从事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社会运动。

1927年巴金赴法国巴黎求学,这期间积极参与营救被美国政府陷害的意大利工人领袖萨坷、凡宰特的国际性活动,并受其影响写作了中篇小说《灭亡》,歌颂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青年。1929年回国后,因无政府主义运动已经失败,将绝望与愤怒的心情寄托于文学虚构。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责任编辑:剑卓

巴金于20世纪30年代起在上海定居,又不断到南方和北方去旅游,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游记。1934年秋去日本,写作小说《神》、《鬼》、《人》,风格渐趋平和稳健。1935年回国参加朋友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杜,任总编辑。编辑了《文学丛刊》、《译文丛书》、《文化生活丛书》等大型丛书,在发现文学新人,推荐优秀作品方面,为20世纪30-40年代的新文学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抗战爆发以后,辗转于广州、桂林、上海、重庆等地,将理想融入知识分子的民间出版事业。抗战后期创作风格转变,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表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1946年返回上海定居。

1949年以后,历任全国文联三、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收获》和《上海文学》主编,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多次出国访问,创作了大量散文游记,以及反映朝鲜战争的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以歌颂新的时代和歌颂英雄为主调,并与作家靳以创办合编大型文学刊物《收获》。

1958年到1962年,《巴金文集》14卷陆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以致失去爱妻。1973年起悄悄翻译俄国民主革命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1978年"文革"结束后,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并以个人为解剖对象,写作了五卷《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化界誉为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巴金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1990年获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创设特别奖”,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的‘资深作家敬慰奖”,1998年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

巴金晚年出版随笔集《再思录》、整理出版《巴金全集》(16卷)、《巴金译文全集》(10卷)等。由于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突出成就,也由于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道路探索上的典型性,80年代以后一直成为学术界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和知识分子道路的重要对象,自1989年起,全国共召开过四届巴金国际研讨会,出版过十几种研究年谱、传记和理论专著。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尤其受到社会主义思潮中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1921年与朋友一起参与半月社和均社等社会团体的工作,1922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1923年4月离开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并在东南大学附中读完中学。1925年与朋友组织民众社,办《民众》半月刊,并从事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社会运动。

1927年巴金赴法国巴黎求学,这期间积极参与营救被美国政府陷害的意大利工人领袖萨坷、凡宰特的国际性活动,并受其影响写作了中篇小说《灭亡》,歌颂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青年。1929年回国后,因无政府主义运动已经失败,将绝望与愤怒的心情寄托于文学虚构。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责任编辑:剑卓

巴金于20世纪30年代起在上海定居,又不断到南方和北方去旅游,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游记。1934年秋去日本,写作小说《神》、《鬼》、《人》,风格渐趋平和稳健。1935年回国参加朋友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杜,任总编辑。编辑了《文学丛刊》、《译文丛书》、《文化生活丛书》等大型丛书,在发现文学新人,推荐优秀作品方面,为20世纪30-40年代的新文学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抗战爆发以后,辗转于广州、桂林、上海、重庆等地,将理想融入知识分子的民间出版事业。抗战后期创作风格转变,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表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1946年返回上海定居。

1949年以后,历任全国文联三、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收获》和《上海文学》主编,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多次出国访问,创作了大量散文游记,以及反映朝鲜战争的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以歌颂新的时代和歌颂英雄为主调,并与作家靳以创办合编大型文学刊物《收获》。

1958年到1962年,《巴金文集》14卷陆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以致失去爱妻。1973年起悄悄翻译俄国民主革命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1978年"文革"结束后,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并以个人为解剖对象,写作了五卷《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化界誉为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巴金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1990年获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创设特别奖”,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的‘资深作家敬慰奖”,1998年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

巴金晚年出版随笔集《再思录》、整理出版《巴金全集》(16卷)、《巴金译文全集》(10卷)等。由于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突出成就,也由于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道路探索上的典型性,80年代以后一直成为学术界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和知识分子道路的重要对象,自1989年起,全国共召开过四届巴金国际研讨会,出版过十几种研究年谱、传记和理论专著。

巴金简介

--------------------------------------------------------------------------------
中国台湾网 (2005年10月19日)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尤其受到社会主义思潮中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1921年与朋友一起参与半月社和均社等社会团体的工作,1922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1923年4月离开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并在东南大学附中读完中学。1925年与朋友组织民众社,办《民众》半月刊,并从事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社会运动。

1927年巴金赴法国巴黎求学,这期间积极参与营救被美国政府陷害的意大利工人领袖萨坷、凡宰特的国际性活动,并受其影响写作了中篇小说《灭亡》,歌颂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青年。1929年回国后,因无政府主义运动已经失败,将绝望与愤怒的心情寄托于文学虚构。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责任编辑:剑卓

巴金于20世纪30年代起在上海定居,又不断到南方和北方去旅游,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游记。1934年秋去日本,写作小说《神》、《鬼》、《人》,风格渐趋平和稳健。1935年回国参加朋友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杜,任总编辑。编辑了《文学丛刊》、《译文丛书》、《文化生活丛书》等大型丛书,在发现文学新人,推荐优秀作品方面,为20世纪30-40年代的新文学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抗战爆发以后,辗转于广州、桂林、上海、重庆等地,将理想融入知识分子的民间出版事业。抗战后期创作风格转变,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表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1946年返回上海定居。

1949年以后,历任全国文联三、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收获》和《上海文学》主编,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多次出国访问,创作了大量散文游记,以及反映朝鲜战争的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以歌颂新的时代和歌颂英雄为主调,并与作家靳以创办合编大型文学刊物《收获》。

1958年到1962年,《巴金文集》14卷陆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以致失去爱妻。1973年起悄悄翻译俄国民主革命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1978年"文革"结束后,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并以个人为解剖对象,写作了五卷《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化界誉为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巴金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1990年获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创设特别奖”,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的‘资深作家敬慰奖”,1998年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

巴金晚年出版随笔集《再思录》、整理出版《巴金全集》(16卷)、《巴金译文全集》(10卷)等。由于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突出成就,也由于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道路探索上的典型性,80年代以后一直成为学术界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和知识分子道路的重要对象,自1989年起,全国共召开过四届巴金国际研讨会,出版过十几种研究年谱、传记和理论专著。

巴金简介
答:巴金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1990年获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创设特别奖",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的"资深作家敬慰奖",1998年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

巴金生平简介50字以下
答: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是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巴金简介50字,急求!
答:巴金,汉族,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等。1921年毕业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肆业,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曾担任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巴金的资料不超二十字
答: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作者巴金的简介
答:巴金,原名李尧锋芹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是汉族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他的代表作包括《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此外,他还著有散文集《随想录》。巴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极具影响力的作家...

巴金的生平简介作品简介
答: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1972年,妻子萧珊病逝。1977年,任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

巴金的简介及个人资料
答: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祖籍浙江省嘉兴市。中国现代作家。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1922年冬,在成都...

巴金简介(包括作品、生活时代、文学成就)
答: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

巴金的简介资料
答:巴金(1904 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古老的封建官僚大家庭。1914年巴金的母亲病逝,1917年父亲又病故,这两件事是巴金人生道路上的激变。巴金说,父亲的死“使这个富裕的大家庭变成了一个专制的大王国。在和平的、友爱...

巴金简介,200字内
答:巴金(1904~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