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 辨析“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作者&投稿:莫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1.第二人称代词
2.一般作定语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3.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4.连词,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6.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7.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8.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助词
置于表示时间的副词词尾,合成一个词,表示时间短,通常译为“不久”“一会儿”。
已而夕阳在山。——唐· 欧阳修《醉翁亭记》
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2.语气助词,无实际意思,一般不译。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十则》
固定词组
1.“而已”用于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词,当是由连词“而”和动词“已”凝固而成,相当于“罢了”。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而或”可译为“有时候”。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范仲淹《岳阳楼记》

  文言文中"而"的难点在于做连词。
  区分文言文中"而"的连词用法和意义 ,先要排除它的其它义。如:
  名词:而指胡子。
  代词:同“尔”,相当于“你”;这、此。
  助词:相当于“之”。
  动词:相当于好像、如同。
  语气词:相当于“耳”。
  除了这些义项外,基本上都是连词了。
  作连词时,"而"的用法和意义如下:
  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
  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 《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4.表转折关系。《肴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⒌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⒍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⒎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⒏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8)名词,胡须
(9)动词,像
(10)代词,代指人或事
(11)表示因果关系,例:
而江浙之梅皆病。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通“也”,《庄子·天道》:“动而持,发也机;察而省……”也与而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义解。(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1和2意思一样,表结果

3、表转折,却 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