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

作者&投稿:学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阿长与山海经 全文~

全文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
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4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
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
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 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她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就听不懂。
她说先前长毛进城的时候,我家全都逃到海边去了,只留一个门房和年老的煮饭老妈子看家。后来长毛果然进门来了,那老妈子便叫他们“大王”,——据说对长毛就应该这样叫,——诉说自己的饥饿。
长毛笑道:“那么,这东西就给你吃了罢!”将一个圆圆的东西掷了过来,还带着一条小辫子,正是那门房的头。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说道:“像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
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
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 《花镜》,上面有许多图。
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21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此文是鲁迅于1926年9月18日在厦门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二、阿长简介
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叫五九,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做‘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
长妈妈患有羊癫疯,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鸿寿堂徽班,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中就有提到。
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其实,这个来自东浦的长妈妈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保姆个子高大,按周家工友王鹤照的说法:章福庆的妻子阮氏──“庆太娘”才是真正的长妈妈,只是叫惯了,也把东浦的那位叫做长妈妈。
不过,笔者曾特地为此函询周建人夫妇,回答是否定的意见,周作人日记里的“章妈”也是东浦的那位长妈妈死后再雇请的。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质朴善良、愚昧麻木、勤劳)
三、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校(现东北大学)。“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宣统元年(1909年)8月,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宣统二年(1910年),8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1911年,写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
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从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其中也对佛教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民国六年(1917年),7月7日,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14日,乱平即返部。民国七年(1918年),1月,参加《新青年》改组,任编委。民国七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民国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6月,读《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盛赞译者。9月,发表小说《风波》。
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小说集《呐喊》出版;与弟弟周作人分居,迁至西四塔胡同61号居住,分居原因不明。12月,作《娜拉走后怎样》演讲,兼任女师大,世界语学校教师;《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出版。
民国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讲《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8月返京。11月,《语丝》周刊出版,鲁迅在首期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鲁迅成为《语丝》作家群的主将之一。
民国十四年(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同年,鲁迅向平政院状告章士钊。
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4月,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避难期间笔耕不辍。8月,《彷徨》出版,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12月辞职。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学任教。3月,与中共两广区委书记陈延年会见。4月1日,赴黄埔军校发表演讲《革命时代的文学》,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29日,营救进步学生无果愤然辞职。
8月,发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9月,致信台静农,拒绝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离开广州赴上海,并与许广平在上海开始同居生活。12月,与梁实秋等人就“第三种人”、“自由人”发生论争,双方争论持久,影响巨大。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参加中国革命互济会。本年,与创造社、太阳社大部分成员就“革命文学”问题展开论争。是年开始大量搜集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为之翻译。同时开始提倡革命美术,倡导现代木刻运动。
民国十八年(1929年),9月27日,许广平生子,鲁迅为其取名“周海婴”。年底,与冯雪峰多次磋商组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
如《在酒楼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又回到原点,在颓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
鲁迅的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为“看/与被看”与“归乡”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小说《示众》中所有人的动作只有“看”,关系也只有“看”与“被看”。
由此形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小说中都有展现。而在“归乡”模式中鲁迅不仅讲述他人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创作散文)

大致来说共分六件事:
1.阿长名称的由来
2.切切察察的毛病
3.睡相不好,在床上摆成一个“大”字。
4.令人烦恼的规矩
5.讲长毛的故事
6.给我买《山海经》
拓展资料: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内都昌坊口新台门,1936年10月19日清晨逝世于上海。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道:"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一、 谋篇立意

作者通过忆述以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勾勒出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

“满肚子是麻烦礼节”性格的长妈妈;通过写阿长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二、文章脉络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特点。

第二部分(3—18段)作者“讨厌”长妈妈的事例。

本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作者讨厌长妈妈饶舌多事又不拘小节的性格(背后切切察察,不许“我”随意走动,晚上睡觉占全床)。

第二层:作者讨厌长妈妈烦琐的规矩(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

第三层:长妈妈给作者讲“长毛”的故事。

第二部分主要是写对长妈妈的“抑”的一面,可以说是在为写《山海经》一事作铺垫。即便是这“抑”的一面,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着长妈妈善良的品格。

第三部分(19—29段)长妈妈为作者寻赠《山海经》,作者非常感激她。

第三部分是对长妈妈的“扬”的一面,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三、写作方法

1.字里行间洋溢着炽热的抒情气息。文章笔端带着强烈的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明显的外露,也不是作者直接出面表达,而是在看来平淡的叙述中,出语似平静,而感情却表现得很真挚、亲切、炽热,流露深长的意味。

2.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作者对阿长是赞颂的,但文章首先写了阿长的种种不足和自己对她的反感,反而才写了她的不同寻常。

3.详略处理得当。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买《山海经》等几件事。其中重点写的是买《山海经》一事,这是表达中心的需要,透露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

四、问题探究

1.为什么题目上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山诲经〉》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2.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

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就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想像她怎样到处打听,想像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像她操了多少心,在想像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

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为的是写最初是怎么会接近书籍的,怎么会渴慕《山海经》的,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的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

在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写“我”的震悚的心情,写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又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

3.鲁迅怎样描写阿长?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

描写,是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作者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写阿长的睡相,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写阿长买《山海经》都有具体的刻画和描绘,都是人物描写,具体地说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形容写得逼真,我们常说“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形容写得生动,我们常说“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鲁迅描写阿长,确是这样:我们拣几个片段来看看。

鲁迅描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一写说话的声音.一写说话时一种习惯性的动作,是绘形绘声。可见描写不在笔墨多少?抓住量富有特征的一两点来写,就能入木三分,活灵活现。鲁迅是以小时候的眼光去看的,好像隔着窗子单见人物的身影,鲜明异

常。

文中反复描写阿长的睡相,那是静态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大”字,好就好在这个“大”字的比喻,单说“伸开两脚两手”,还不清楚,打个比方,怎么个伸法就一清二楚。可见描写一种状态,有时打个比方,就很传神。

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除夕阿长的叮嘱,也写出特点:“郑重”。开口便是“你牢牢记住”,交待过后,又说“记得么?你要记着。”且有告诫:“不许说别的话!”而且反复说明事关一年运气。写得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始而惶急继而喜欢的情景。哥儿不说恭喜,阿长也不好开口,这时写她的动作和神情,动作,先是“一把将我按住”,再是“摇着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进真是无声胜有声,有丰富的潜台词:哥儿,你怎么竟忘了,昨夜对你怎么说来着?哥儿一说,阿长心花怒放,鲁迅兼用语言描写与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一迭连声地说“恭喜”,且用四个叹号,再用神态描写,阿长心满意足、欢天喜地之状跃然纸上。

总之,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

4.阅读课文,试简要概括文中所用的典型事例,并说说这表现了阿长怎样的性格。

⑴她的称呼的来历和身世——表现出阿长的不幸遭遇,没有受过教育,没文化;⑵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和她睡相不好——表现出阿长性格外向,不知收敛,一味适性任情,而又不直率和细心;⑶她懂得许多繁琐的规矩,讲究元旦的古怪仪式以及会讲一肚子烦琐的道理——表现出阿长愚昧无知受封建统治者的毒害的一面,但更主要的是寄托了她真诚的善良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表现了她对孩子的祝福,为孩子着想;⑷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以及谋害“我”的隐鼠——表现出阿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教育孩子珍惜劳动果实,传播民间文化;⑸重点是写她真情实意,并非为了讨好主子,也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从她身上可以看到人类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真率。鲁迅写阿长,不仅局限在幼儿保姆这个范围内表现她的性格美,而且把这种性格美同愚昧落后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性格美的光辉。

5.作者对阿长的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作者儿时的感情是由于阿长许多行为叫“我”讨厌,知道了是阿长谋害了隐鼠后,又憎恶她,对她的缺点有所不满;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对阿长的肯定与同情,肯定她真诚的善良愿望,希望自己和孩子都平平安安生活;同情她“青年守寡”的不幸遭遇。

使“我”对她发生过空前敬意的,是听阿长讲长毛的故事;最使“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的,是阿长给我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这部“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和影响,把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引向深化,变成永久的怀念。

6.作者写阿长买《山海经》这件事情笔墨的着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写阿长买来《山海经》,在阿长身上写的不多,而且故意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就给读者留下一广阔的想像空间,想像她怎样到处打听,想像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像她操了多少心。

重点写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为的是写最初是怎么接近书籍的,怎么会渴慕《山海经》的,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的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在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写“我”的震惊的心情,写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又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意义。

主要靠前面铺垫蓄势,后面称颂烘托,使人物描写极其传神。

【练习解答】

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本题通过概述内容和分析人物达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二、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本题引导学生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后一种眼光是含蓄的,要引导学生深入领会。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个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地描写中饱含同情。

三、仔细阅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本题就全文核心部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3.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旗手。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还有《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朝花夕拾》原题为《旧事重提》,是鲁迅在1926年2月至11 月间追怀往事而写下的十篇散文。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而生动地抒写了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 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

3.背景链接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写于北京寓所(北京阜城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现为鲁迅博物馆一部分)。发表于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五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一期上。

4.关于阿长

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绍兴东浦大门 人,死于一八九九年四月,夫家姓余。

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未免粗俗,她连名字都不为人知,可见出身之底下。这样的一个人做事是免不了粗俗的。
因为阿长是一个普通的穷人家的人,有是出生在旧社会没有读书。所以才会没知识,才会有太多的陋习。
因为阿长是一个下层的劳动妇女,出生在旧社会没有读书。所以才会没知识,才会有太多的陋习。 而且相信迷信
她只是一个下层的劳动妇女,没有受过教育,所以才会有那么多陋习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体裁:回忆性叙事散文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 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 “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 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 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 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 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 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 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 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 “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 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 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 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 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 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 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 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 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 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 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 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 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 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 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 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 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 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她 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就听不懂。她说先前长毛进城的时候,我家全都逃到海边去 了,只留一个门房和年老的煮饭老妈子看家。后来长毛果然进门来了,那老妈子便叫他们 “大王”,——据说对长毛就应该这样叫,——诉说自己的饥饿。长毛笑道:“那么,这东 西就给你吃了罢!”将一个圆圆的东西掷了过来,还带着一条小辫子,正是那门房的头。煮 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埔道:“阿 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 也即觉到了,说道:“象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 也要掳。”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 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处?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 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 就炸了!”

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未免粗俗,她连名字都不为人知,可见出身之底下。这样的一个人做事是免不了粗俗的。

因为阿长是一个下层的劳动妇女,出生在旧社会没有读书。所以才会没知识,才会有太多的陋习。 而且相信迷信

阿长与山海经的分层
答:阿长与山海经的分层如下:第一层(3~5段):写阿长种种不好的习惯和我的反感。第二层(6~12段):写阿长懂得许多繁琐的规矩。第三层(13~18段):写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第四层(19~29段):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及对我的影响。作者在一开始便通过长妈妈“名称的由来”生动形象地...

阿长与山海经主要内容不多于30字
答:《阿长与〈山海经〉》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此文被选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等9课课文。

阿长与山海经 全文
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创作散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僧曼语FN 推荐于2017-12-15 · TA获得超过69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体裁:回忆性叙事散...

阿长与山海经告诉我们了什么 ?
答:讲述的是鲁迅小时候家里的保姆长妈妈与《山海经》这本书之间的关系。故事中的长妈妈是一位封建迷信、不拘小节、朴实的女工。本文讲述了与阿长之间的故事有:阿长的姓氏、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夏天睡觉的姿态,文中的许多地方都可以表达我对阿长的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琐碎愚味担心地善良的特点的不同...

阿长与山海经主旨
答:主旨:通过对长妈妈形象的刻画与儿时记忆的叙述,作者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和祝愿之情。记叙了阿长和童年鲁迅交往的几件事,生动地刻画了长妈妈爽朗而多嘴,有许多麻烦的礼节,却能够做别人不肯做和不能做的事情这一形象,表现了童年鲁迅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之情。

《阿长与山海经》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答:《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作者在一开始便通过长妈妈“名称的由来”生...

阿长与《山海经》是什么关系,有什么特点?
答: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阿长:她生得黄胖而矮,她懂得许多规矩,“哥儿,你牢牢记住!”他极其郑重地说。她交给我很多道理,还常常给我讲“长毛”的故事。“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不能做的事,他却能做成功!”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

阿长与《山海经》中心思想
答:中心思想:这篇选自《朝花夕拾》的散文,记叙了阿长和童年鲁迅交往的几件事,生动地刻画了长妈妈爽朗而多嘴,有许多麻烦的礼节,却能够做别人不肯做和不能做的事情这一形象,表现了童年鲁迅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之情。

阿长与山海经分段?
答:4、第四部分:30~31自然段抒发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怀念,感激和祝愿之情。思想结构:《阿长与〈山海经〉》可以说是鲁迅先生所有文章中,笔调最温暖的一篇。此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满怀诚挚之情地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长妈妈虽然没有文化,甚至有几分粗俗,还好事,...

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怎么找到山海经的啊?
答:阿长,鲁迅幼时的保姆,她是个文盲,连“山海经”都会念成“三哼经”。但她还是毅然为小鲁迅买来他梦寐以求的《山海经》。她是如何买到的?这当中历经多少艰辛?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并未提及,以下是作者对阿长买《山海经》的一次大胆想像。——题记 打从阿长从迅哥儿那打听出《山海经》是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