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

作者&投稿:枝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扩展资料: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
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论语》中的成语

1、 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 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 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 从心所欲 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 当仁不让 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 恶衣恶食 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 发愤忘食 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 犯上作乱 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 割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 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 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 惠而不费 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 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 见义勇为 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 举一反三 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 理屈词穷 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20、 鸣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

21、 内省不疚 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内心不安。自己反省没有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的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够就近那自己比方别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要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23、 年富力强 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24、 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变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 轻裘肥马 裘:皮袄。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生活豪华。

26、 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反复复地体会这句话。语本《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27、 杀身成仁 仁: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语本《论语·卫灵公》“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生命。

28、 善贾而沽 贾:同“价”。等好的价出卖。《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也用来比喻怀才未遇,等待有赏识他的人才肯效劳出力,或得到高职位才出来做官。

29、 手足无措 措:安放。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好了。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0、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四肢;勤:劳动。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论语·微子》记载:有一次子路跟随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后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锄草的老大爷。子路问他说:“子见夫子乎?”那老大爷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

31、 驷不及舌 意思是言已出口,驷马也追不及。指说话应当慎重。《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32、 温故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有时比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当前情况提供参考。

33、 文质彬彬 文:文采;质:实质;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4、 血气方刚 血气:精力;方:正在。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5、 循序渐进 循:依照,沿着。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渐进耳。”

36、 循循善诱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后来泛用以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37、 言必有中 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得正确。《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

38、 言不及义 及:涉及;义,这里指正经事情。说话一点也不涉及正经的道理。《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39、 一言以蔽之 蔽: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语出《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0、 以直报怨 直:正直。以公道来对待自己怨恨的人。《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1、 仁人志士 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论语·卫灵公》:“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现泛指爱国的愿意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出自《论语》的成语:
一息尚存——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
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众星拱月——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一言以蔽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三十而立、不惑之年、随心所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见义勇为——见义不为,无勇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尽善尽美——尽美矣,又尽善也。
朽木不可雕——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三思而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愚不可及——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诲人不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善而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坦荡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任重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循循诱导——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过犹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内省不疚——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
手足无措——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一言兴邦——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欲速则不达——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同,不相为谋。
分崩离析——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祸起萧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血气方刚——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杀鸡焉用牛刀——割鸡焉用牛刀?
色厉内荏——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道听途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心安理得——则心安而德全矣。
文过饰非——小人之过也必文。
老而不死——老而不死,是为贼也!
待价而沽——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成语集锦

[成语〕巧言令色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注释〕

① 令色:谄媚的脸色。令,本指美好,如称人之父母曰令尊、令堂;称人之子女曰令郎、令嫒。这里有讨好之意。

[今译]

孔子说:“满口说着让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使人喜欢的面色,仁德就很少了。”

[成语〕三省吾身

[原文]

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

〔注释〕

① 曾(zēng)子:姓曾,名参(shēng),字子舆。曾皙之子。孔子弟子。

② 省(xǐng):检查反省自己。

③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学问。

[今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情有不尽心力的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了吗?

[成语〕言而有信

[原文]

子夏曰①:“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①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② 贤贤:第一个“贤”是动词,表示推重,尊崇;第二个“贤”是名词,贤德。 易:轻视,不看重。

③ 致:奉献。

[今译]

子夏说:“一个人选择妻子要看重其贤德,不看重其色相;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服事君上能献出生命;和朋友结交,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然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成语〕慎终追远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①,民德归厚矣。”

〔注释〕

① 终:寿终,指父母去世。

[今译]

曾子说:“慎重地对待父母丧葬之事,不断地追念祖先,这样做,百姓的德行就会自然归于仁厚了。”

[成语〕温良恭俭让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②,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③?”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④!”

〔注释〕

①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孔子弟子。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弟子。

② 夫子:孔子弟子对孔子的尊称。邦:诸侯国。

③ 抑:表示选择,相当于“是……还是”中的“还是”。与之:给他。

④其诸:或者,大概。

[今译]

子禽向子贡问道:“先生每到一个国家,必能了解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是请求人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自愿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先生是以温和、良善、恭敬、检点、谦逊的态度得来的。他老人家获得信息的方法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吧!”

[成语〕和为贵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①,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②;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③,亦不可行也。”

〔注释〕

① 礼:即周礼。周代的仪礼制度。

② 先王:指文王武王等古代的贤王。

③ 节:节制,约束。

[今译]

有子说:“礼的运用,贵在能和,先王的治国之道里,这一点是很好的;无论大事小事都是依照它做的。但是也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道一味的和气,不用礼来节制,也就行不通了。”

[成语〕一言以蔽之

[原文]

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之②,曰:‘思无邪③’。”

[注释〕

①《诗经》中收诗305篇,说《诗》三百,是举其约数。

②蔽:概括。

③思无邪:原出自《诗经.鲁颂.駉》篇。孔子借用这句话来评论《诗经》。

[今译]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成语〕三十而立(而立之年),四十不惑(不惑之年)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②,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① 有:同“又”,“十有五”,即十又五,十五岁。

② 天命:孔子的“天命”包含什么,我们现在不能确切地知道,大致应当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命运,人的道德责任,为人的准则,人格等丰富的含义。

[今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就有志去学习;到三十岁,能够坚定自立;到四十岁,对于事理都能够明白,不再有迷惑不解的;到五十岁,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岁,对于所听到的一切,都能明白贯通,心中不再有违逆不顺之感;到七十岁,我即使随心所欲,也不会越出法度。”

[成语] 温故知新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今译]

孔子说:“能够通过温习旧知识,进而悟出新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成语〕见义勇为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①,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

①鬼:这里指死去的祖先。

[今译]

孔子说:“不是自己应当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他,这是谄媚;遇到应当做的事情,却不去做,这是没有勇气。”

[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

[原文]

孔子谓季氏①,“八佾舞于庭②,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③?”

[注释〕

①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此处或说指季平子,或说指季桓子。

②八佾:“佾(yì)”,行,列。指古代奏乐舞蹈的行列。一佾,是八个人的行列;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个人。按周礼规定,天子的乐舞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按季氏的官职,只有用四佾的资格,但他竟敢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八佾的规格,在孔子看来这是不可饶恕的越轨行为。

③忍:容忍。“孰”,疑问代词,什么。

[今译]

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竟敢用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六十四人的舞蹈行列,在他的家庙庭中奏乐舞蹈,这件事如果我们能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成语〕尽善尽美

[原文]

子谓《韶》①,“尽美矣,又尽善也②。”谓《武》③,“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

① 《韶》(sháo):传说上古虞舜时的一组乐舞,也叫“大韶”。虞舜是通过禅让得到帝位的,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尽善”。

② 美:指乐舞的艺术形式,音调声容之美。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体现的道德价值

③ 《武》:周武王时的乐曲,也叫“大武”。武王的帝位是通过暴力推翻纣王而来,虽顺应天意民心,但毕竟经过征战,所以孔子说“未尽善”,即还不是最高境界。

[今译]

孔子说舜乐《韶》:“美到极致了,也善到极致了。”说武王乐《武》:“美到极致了,但还不能说善到极致了。”

[成语〕无欲则刚

[原文]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①。”子曰:“枨也欲②,焉得刚?”

〔注释〕

① 申枨(chéng):姓申,名枨,字周,孔子弟子。

②欲:欲望。

[今译]

孔子说:“我没见过真正刚强的人。”有人回答:“申枨。”孔子说:“申枨啊,他有太多的欲望,怎么能刚强?”

[成语〕不念旧恶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①,怨是用希②。”

[注释〕

① 伯夷、叔齐:是殷朝末年一个小国的国君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兄叫伯夷,弟叫叔齐。孤竹君死后,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互相让位,谁都不肯做国君。周武王兴兵伐纣时,他们曾拦车马进行劝阻。周灭殷后,他们耻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采薇(一种野菜)为食,终于饿死。

② 是用:即“用是”,因此。 希:同“稀”,少。

[今译]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仇怨,怨恨因此就少了。”

[成语〕文质彬彬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①,文胜质则史②。文质彬彬③,然后君子。”

〔注释〕

① 质:质地,内在的品质、才能等。 文:文采,外在的装饰,礼节的修饰和约束。

② 史:掌文书的史官。长期掌文书,则不免过于注重修饰文辞,而诚信不足。这里是指象“史”那样过分重视修饰。

③ 彬彬:文质兼备融和恰当。

[今译]

孔子说:“内在的品质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品质,就会浮夸虚伪。文采与品质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成语〕敬而远之;先难后获

[原文]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① 务:从事于,致力于,专力于。如我们常说的“务农”,即从事于农业的意思。

[今译]

樊迟问怎样才是智慧,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引导人民走向‘义’,尊敬鬼神,而又远离它(不迷信鬼神),可以说是智慧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德的人,首先付出艰苦的努力,然后收获成果,可以说是仁了。”

[成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①,信而好古②,窃比于我老彭③。”

〔注释〕

① 述:传述,阐述。 作:创造,独创。

② 信:一般译为“相信”,疑不确,我译为“诚信”,即以“诚信”的态度对待古代文献,客观公正,秉笔实录,不因个人的好恶而增删。

③ 窃:私下,私自。 老彭:指彭祖,“老彭”前加“我”,表示孔子对“老彭”的尊敬与亲切,如同说“我的老彭”。一说,“老彭”指老子和彭祖两个人。

[今译]

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诚信而喜爱古代文献,我把自己比作我的老彭。”

[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①,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释〕

① 识(zhì):牢记,记住。

② 厌:通“餍”。本义是饱食。引申为满足,厌烦。

[今译]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学习而永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倦怠,(这三方面)对我算什么困难呢?”

[成语〕举一反三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①,不悱不发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③,则不复也。”

〔注释〕

① 愤: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样子。

② 悱(fěi):急于表达而说不出的样子。

③ 隅(yú):角落,角。举一反三,比喻从已知的一点,去推知更多的知识。

[今译]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内心有所表达而又不会表述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方位,他不能因此推知另外三个方位,便不去教他了。”

[成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原文]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①,子路不对②。子曰:“女奚不曰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④。”

〔注释〕

① 叶(shè)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大夫。他的封邑在叶城(今河南省叶县南三十里有古叶城),故称叶公。

② 不对:不回答。“对”,是应答之意。

③ 奚:何,为什么。

④ 云尔:如此而已,罢了。

[今译]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啊:用功读书时,便忘记吃饭;兴奋快乐时,便忘记忧愁,不知道衰老快要来了。如此而已。”

[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今译]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为我师法的人。选择其中比我强的人而跟他学习;其中比我差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毛病)加以改正。”

[成语〕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①。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②,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③,斯远鄙倍矣④。笾豆之事⑤,则有司存⑥。”

〔注释〕

① 孟敬子:姓仲孙,名捷,鲁国大夫。问:看望,探视。

② 也: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③ 动,正:都是动词,根据上下文,我们分别译为严肃(动用),端正(动用)。出辞气,指言辞得体,口气和顺,古代汉语动词用法很活,应根据上下文来全面理解。

④ 鄙倍:“鄙”,粗野。“倍”,同“背”,悖,指背离,悖情。

⑤ 笾豆之事:笾(biān):古代一种竹制的礼器。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盛肉的器皿,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笾豆之事,就是指祭祀或礼仪方面的具体事务。

⑥ 有司:有关人员,专职人员。 存:在。

[今译]

曾子病了,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说:“鸟快死的时候,鸣声是悲哀的;人要死的时候,说出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重视的道德有三方面:严肃容貌,就可以远离粗暴无礼了;端正脸色,就易于被人信任了;说话注意言词和口气,就可以避免粗野和悖理了。至于礼仪的程序和操作,自有有关人员去办。”

[成语〕功亏一篑

[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①,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②。”

〔注释〕

① 篑(kuì):装土用的竹筐子。

② 往:继续去做的意思。

[今译]

孔子说:“比如用土来堆一座山,只要一筐土便能堆成,可是停止了,那是我自己停止的。比如在平地上(堆土成山),虽然才倒下一筐土,可是继续堆土,那是我自己坚持往前的。”

[成语〕后生可畏

[原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今译]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知道将来的人不如现在的人呢?(但如果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那也就不值得敬服了。”

[成语〕过犹不及

[原文]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①?”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②?”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

①师:即子张。才高意广,做事常过分。 商:即子夏。拘谨保守,做事常不及。 孰:谁。

②愈:胜过,更好些,强一些。 与:同“欤”。语气助词,表疑问。

[今译]

子贡问:“颛孙师和卜商谁好一些?”孔子说:“师呢过了,商呢不够。”(子贡)说:“那么是师(比较)好一些吗?”孔子说:“过了和不够,是一样不好的。”

[成语〕 成人之美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今译]

孔子说:“君子助成别人的好事,不帮着别人做成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成语〕 欲速则不达

[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①,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①莒父(jǔfù):鲁国城邑名,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今译〕

子夏做了莒父的地方长官,问怎样为政。孔子说:“不要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成语〕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原文]

子路问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之知②,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③,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④,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①成人:完人;德才兼备的人。

②臧武仲:鲁国大夫。是一个善于预见又能取舍的明智的人。

③卞庄子:鲁国大夫。据说他曾一人搏虎,很勇敢。

④久要:久处于穷困。“要(yāo)”,通“约”。穷困。平生:平日。

〔今译〕

子路问怎样才是个完人。孔子说:“象臧武仲那样明智,孟公绰那样不贪,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来文饰,也就可以成为完人了。”(又说):“可现在做一个完人何必一定这样呢?(只要他)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危难而愿付出生命,久处穷困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

[成语〕 怨天尤人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①!”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②?”子曰:“不怨天,不尤人③,下学而上达④。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①莫我知:即“莫知我”的倒装。没有人知道、了解我。

②何为:为何。

③尤:责怪,归咎。

④下学:学人事,了解研究社会。上达:把握天命。

〔今译〕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会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埋怨天,不归咎人,下学人事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成语〕 君子固穷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①,莫能兴②。子路愠见曰③:“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④,小人穷,斯滥矣⑤。”

〔注释〕

①病:苦,困。这里指饿坏了。

②兴:起来,起身。

③愠(yùn运):恼怒,怨恨。见:即“现”。

④固:本来。

⑤滥:像水一样泛滥而没有方向,没有约束

〔今译〕

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们都饿坏了,爬不起床。子路脸上堆满了怨怒,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本来就常常是在困厄之中(且心安理得的),小人困厄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成语〕 志士仁人(仁人志士);杀身成仁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①,有杀身以成仁②。”

〔注释〕

①求生:在危急关头求活命。

②杀身:在危急关头自我牺牲,为仁义而死。

〔今译〕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为求得保住生命而损害仁的,只有为成就仁而献出生命的。”

[成语〕 因人废言(不因人废言)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今译〕

孔子说:“君子不根据人的言论提拔人才,又不因某人是坏人而废弃他(有价值)的言论。”

[成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译〕

子贡问道:“有一句话而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成语] 杀鸡焉用牛刀

[原文]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②,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③。”

[注释]

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邑。 言偃(子游):孔子学生,此时任武城行政长官。

②莞(wǎn)尔:微笑的样子。

③戏:戏言,开个玩笑。

[今译]

孔子到了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莞尔一笑,说:“杀鸡哪里用得着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过去我言偃听老师说:‘君子学了道,就能惠爱百姓;老百姓学了道,就容易听使唤了。’”孔子说:“各位,言偃的话对啊。我刚才的话是开个玩笑罢了。”

[成语〕道听途说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今译〕

孔子说:“从路上听到没根据的传闻(不加分辨地)就又在路上随意传播了出去,这是道德应当抛弃的坏毛病。”

[成语〕患得患失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②。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③。”

〔注释〕

① 鄙夫:卑劣、庸俗的人。

② 患得之:即“患不能得之”。

③ 无所不至:没什么不干的,无所不为,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今译〕

孔子说:“与卑鄙的人怎么可以在一起事奉君主呢?他没得到职位时,生怕得不到。已经得到后,又生怕失掉。假如(一个人)老怕失掉职位,那就无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论语》的简介
答:三、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

关于论语的微写作文
答:(《论语·子罕》) 孔子还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学”和“思”的关系。他所说。 3. 关于《论语》的作文怎么写 《论语》的核心就是阐述君子和小人问题,通篇反反复复、絮絮叨叨都是在说君子和小人,但是,《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们现在经常简单认为的君子...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

关于读书的论语
答: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更快。出处:《论语.雍也》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出处:《论语·为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

《论语》全篇 及翻译
答: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论语是谁写的啊?
答:论语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

如何评价孔子的《论语》?
答:有一个比较官方和中肯的说法是:《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章句组合成的书个人的视角:这是一本能表达一个比较完整的价值观体系的书因为是比较完整的价值观体系,所以能指引人们的工作生活、待人接物使人们的言行举止尽力的:合于礼、合于义、合于仁(德的一种)、进而合乎道也就是一个有...

介绍论语及孔子200到300字
答:《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

关于论语的相关介绍
答:《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

关于《论语》简介五十字左右
答:《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言行为主的言论汇编,在古书中又别以论、语、传、记等字单称,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在四库全书中为经部。“论”通行的读音为“ㄌㄨㄣˊ(lún)”,为论纂、编纂的意思,“语”为谈说的意思,如《国语》之类,合起来指言论的汇编。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