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层存有论"是谁的观点

作者&投稿:卞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怀疑论怀疑这个论点本身吗?~

如果论点本身也受到怀疑,那么就是涉及到自身循环了,换另外的话来说就是,只可能在辩证逻辑体系出现的

从哲学史可以知道,辩证逻辑学派中有黑格尔、《老子》等。而笛卡尔式怀疑或者怀疑主义并不是这种辩证逻辑的。

那么答案是,笛卡尔式怀疑或者怀疑主义不是怀疑这个观点本身的。


另:只有怀疑,而不涉及其它的论点,这种学说是没有确定性的

  最集中、最剧烈的莫过于五四前后,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 “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几乎成了笑谈.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呀呀学语。针对三十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很多人知道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但鲁迅所说的“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则了解的人较少了。鲁迅一生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字数几乎与他的创作相等,而这仅是鲁迅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一部分。
  古文中也曾有类似思想出现,却都没有被传诵。相对论、方法论等大文章中,也都有类似的概念,却也同样没有被普遍应用和普及。“每件事物都有另外的一面”,也是人人皆知的谚语,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应用?而拿来主义也只是一个旧主题,新衣裳。正赶上了特殊的年代,而由于鲁迅的名气,而被流传甚广。但也只是名字被耳熟能详,其中理念却依旧没有被大众普遍认识与应用。
  这本应该是一个通俗且普及的思维观念,但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始终是偏激且畸形的。


  鲁迅的拿来主义主要论点:
  学外国的精华,弃其糟粕。


  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总之,根据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于那种“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即那种“全盘继承”论者,作者投以蔑视和厌恶。
  3.创新,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占有”、“挑选”,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新文艺。要推陈出新,就必须勇于批判继承。作者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最给力.

  "两层存有论"是:牟宗三的观点。
  1.牟宗三承上转下,他将康德三大批判消融于中国传统儒道佛中,经由体系性的建构,成就了规模宏伟的"两层存有论"。以康德认识论中现象与物自身的超越的划分为切点,提出了两层存有论的哲学架构,即对应于物自体的“无执的存有论”与对应于现象的“有执的存有论”。
  其最大意义在于跨过了"逆格义"的限制,开启了活生生的觉知与思考。牟宗三的理论在根本上与"存有的连续观"的华人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对立于西方的"存有的断裂观",进而表现在中西"象在形先"与"形在象先"的分野。
  2.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省栖霞人,祖籍湖北省公安县,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3.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响很大,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牟宗三较多地着力于哲学理论方面的专研,谋求儒家哲学与康德哲学的融通,并力图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代表作有《心体与性体》《才性与玄理》《中国哲学十九讲》《中西哲学之汇通》《现象与物自身》《佛性与般若》等。

牟宗三“两层存有论"
当代新儒家中,牟宗三承上转下,在理论上表现特别突出。他将康德三大批判消融于中国传统儒道佛中,经由体系性的建构,成就了规模宏伟的"两层存有论"。其最大意义在于跨过了"逆格义"的限制,开启了活生生的觉知与思考。牟宗三的理论在根本上与"存有的连续观"的华人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对立于西方的"存有的断裂观",进而表现在中西"象在形先"与"形在象先"的分野。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牟宗三借鉴并改造了康德有关区分“现象和物自身”的理论。在康德那里,“物自身”是一个虽然存在但又不可知的客观实在。和康德不同,牟宗三拒绝承认物自身是一个事实概念,也拒绝承认物自身的不可知;而是认为,物自身乃是一种有着高度价值意味的概念,也就是一个伦理实体、道德实体,因而人们完全可以凭借“智的直觉”来认识它。这样一来,作为伦理实体、道德实体的物自身就不再仅仅具有消极的意义,而是积极的、真实的、能够“呈现”的,由此开出的则是一个价值世界、意义世界,同时也是一个睿智的世界、生命的世界。牟宗三认为,这个世界与感性的现象世界相对待、相区别,而又在终极的意义上影响、统摄和决定后者。

牟宗三以康德认识论中现象与物自身的超越的划分为切点,提出了两层存有论的哲学架构,即对应于物自体的“无执的存有论”与对应于现象的“有执的存有论”。他将康德的这一区分比附于佛教“生灭门”与“真如门”的二元对立。牟氏不满于康德只取物自体的消极意义,认为中西哲学的最根本之差异在于是否承认人有智的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