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来源是什么?

作者&投稿:犹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一、对联的来历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的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二、对联的种类

按用途

1.通用联——如春联,

2.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3.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4.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5.挽联:哀悼死者用。

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6.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8.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9.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

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按字数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

按修辞技巧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按联语来源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按内容

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5.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6.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

7.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8.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这种学术性质指的是在内容和用途上不属于上述几大类的某种专业性质。其内容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联、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如作者所撰写的《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一书,就以对联的方式将许多佛教人物与佛教义理比较系统地写成了一部学术专著。推而广之,也可将许多科学知识或其他学问道理用对联的方式加以撰写,并且在内容上突出其学术或专业性质。
9.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三、对联的格律

对联格律分为两种:一种是句中格律。一种是句脚格律(指有两个分句以上的对联)。下面分别讲解:

一、句中格律
对联的句中平仄规则: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仄。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1、一言联格律。上联仄下联平。
上联:仄
下联:平
例如:



2、二言联格律。上联:仄仄。下联:平平。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上联:仄仄
下联:平平
绿叶
红花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三尺剑          桃叶渡        空中月
六钧弓          琼花台        水底天

4、四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例如:天明鸟语==月夕鸡栖
B:上联:仄平平仄。下联:平仄仄平。例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5、五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例如:临军称将能==玩洞羡诗雄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B: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6、六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格律为: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例如: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        窗外数声啼鸟=== 庭前几点落花 

7、七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例如:一楼瑞霭来天地==千载文光射斗牛。    名传寒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
B: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例如: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    广结佛缘心自坦===多行善事梦长圆。

8、八言联和格律。平仄要求:奇位字可心活用,偶位字要分明。格律为:
A: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例如:帝子长洲仙人会馆===将军开库学士词宗
B: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例如:左图右史书香永代===绿水青山宇宙长春
八言联,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

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联相加。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加组合而成,以后照此类推。
注意:以上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遇到对联的禁忌时,要严格遵守平仄格律,以后再述。

二、句脚平仄规则

当一副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有若干句时,每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简称为句脚)的平仄安排也要讲究,一般是按照马蹄韵为准的(也有例外,叫变形格)。句脚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就是马蹄韵)如下 :(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和句脚没有列出,公式与上联正好相反,大家自己对照学习。)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另外:“意节说”  :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意节律可以作为马蹄韵的补充说明,但是其适用性要比马蹄韵广泛的多。因为马蹄韵95理解是建立在单字词的基础上,如果有专有名词,马蹄韵就不一定适用了,比如“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用马蹄韵是解释不通的,因为“李谪仙、陶彭泽、千金裘、五斗米”都是专有名词。如果用意节来分析则李谪仙(平)|欲以(仄)|千金裘(平)|换酒(仄),陶彭泽(仄)|不为(平)|五斗米(仄)|折腰(平),则平仄交替,抑扬顿挫的感觉就出来了。



对联的来历
答:律偶阶段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对联,顾名思义,就是两两相对的对子,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出现的是春联,而春联又是“桃符”演化而来的。桃符产生于秦代前后。什么是桃符呢?...

对联的来源?
答:对联又叫楹联,是写在纸、布、或者竹子上的对偶语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对联的由来主要与古时候的桃符有关。相传桃木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周朝时期,人们便把写有神荼、郁垒名字的桃符悬挂在门上,以去除厉鬼。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后蜀主孟昶也亲自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

对联的来源是什么
答:每逢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贴对联的习俗,这个习俗的历史也很悠久了,那么对联的由来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对联的来源对联的最早起源于我国秦朝时期,那时的人们称其为“桃符”。对联在历史上的正式记载是在五代时期,而明清时期则是最兴盛的时期。史料记载为:岁除,命学为词,...

对联的来历
答:对联的来历:后蜀国君孟昶的一个突发奇想的旨意。孟昶突然下了一道旨意,命群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比试才华。群臣写来写去,孟昶都不满意。最后索性自己提笔写出了一副联语。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

贴对联的由来是什么?
答: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木板。春联一词的出现,是在明代初年。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

对联的演变来源于什么?
答:对联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对联的由来
答:春联的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宋代不同史料...

对联起源于什么朝代啊?
答:对联起源于三国时代。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在江西庐陵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

对联的起源?
答:对联的发展历史:春联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对联的来源有几种说法,一说春联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

对联的来源
答:其他类似问题 2016-12-07 对联的起源是什么 88 2013-03-17 对联的来历 15173 2011-09-03 对联的起源. 967 2020-01-30 对联的由来? 90 2020-05-10 对联的来源? 2009-03-20 有关对联的来源 2013-02-24 对联的由来 305 2011-08-03 对联的起源是什么? 1139 更多类似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