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台湾和香港的历史资料

作者&投稿:笪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台湾、澳门、香港的历史资料~

1、台湾
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
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
2、澳门
澳门以前是个小渔村,她的本名为濠镜或濠镜澳,因为当时泊口可称为“澳”。澳门及其附近盛产蚝(即牡蛎),蚝壳内壁光亮如镜,澳门因此被称为蚝镜。
后人把这个名称改为较文雅的“濠镜”。清乾隆年间出版的《澳门纪略》中说:“濠镜之名,着于《明史》。东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从这个名称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镜、镜海等一连串澳门的别名。
澳门的名字源于渔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国女神──天后,她又名娘妈。据说,一艘渔船在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日子里航行,突遇狂风雷暴,渔民处于危难。
危急关头,一位少女站了出来,下令风暴停止。风竟然止住了,大海也恢复了平静,渔船平安地到达了海镜港。上岸后,少女朝妈阁山走去,忽然一轮光环照耀,少女化做一缕青烟。后来,人们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庙宇供奉这位娘妈。
3、香港
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中原指以陕西中部、河南西部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战败后,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
1982年9月,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
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历史的变迁,让香港从一个当年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演变成今天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

扩展资料: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事迹: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少年时代的郑成功,曾亲眼目睹荷兰侵略者在家乡福建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残害乡亲。他从小就对荷兰侵略者十分憎(zēnɡ)恨。后来,郑成功成为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便移师金门、厦门一带,决心进军台湾,赶走荷兰侵略者。
香港回归事迹: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香港回归祖国,实现了包括广大香港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百年夙愿,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董建华宣誓就任第一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
1997年9月23日至25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在香港举行。这次年会是香港回归祖国后承办的首个大型国际会议,也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次在中国举行年会。
时任世行行长沃尔芬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高度评价香港年会,对中国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成功承办这次年会以及向与会人士提供的热情款待表示谢意。回归15年里,共有70多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在港举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澳门

  约3万年前,台湾原住民的祖先"左镇人"从大陆东南沿海到达台湾。

  公元前15000年―公元前3000年,台湾台东县出现标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征的
  长滨文化。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以新石器时代为特征的台湾大坌坑文化出现。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台中县出现牛马头文化。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500年,台湾屏东出现鹅銮鼻文化。

  公元前2500年,台湾地区出现与大陆文化有密切渊源的新石器文化"凤鼻头文化"。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年,新店溪、淡水河、台北盆地出现园山文化。

  200年,从苗栗到彰化的海岸地区出现标志进入铁器时代番仔园文化。

  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

  607、608年,隋朝将军朱宽两次横渡台湾海峡,到达流求(台湾)。


  610年,隋炀帝派将领陈棱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领兵万余人到达了台湾。

  1171年,泉州知府汪大猷在澎湖建起200间房屋,派水军长期驻守。

  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征讨日本,途经台湾和澎湖。

  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员到台湾"宣抚"。

  1292年,元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

  1297年,元政府派福建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二人率军前往流求招谕。


  1335年,元正式在澎湖设立了政府管理机构――"巡检司"。

  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撤消澎湖巡检司,将在澎湖居民尽迁内地。后澎湖巡检
  司又恢复。

  1403―1424年(明成祖永乐年间),郑和率领船队曾在台湾停留。
  1500年―1683年大事记
  ---------------------------------------------------------------------
  l563年(明嘉靖42年), 俞大猷、戚继光追剿海盗林道乾入台。
  l580年,西班牙耶稣会教士前往澳门,归途遇台风抵台。
  1592年,日本海盗侵扰台湾鸡笼、(水+扈)尾。(基隆。淡水)
  1593年,丰臣秀吉派家臣原田孙七郎到台湾催促纳贡未成。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
  1602年,荷兰派韦麻郎率领船队东来,进攻澳门,遭到中国军民的抵抗。
  1603年1月8日,沈有容全歼窜入台湾的倭寇。
  1604年,明朝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名为"游岁"的军事管理机构,并屯军.以防倭寇侵扰。

  1604年8月,韦麻郎又率领船队进犯澎湖。
  1604年10月,福建都司沈有容率领战舰50艘驱逐进犯澎湖的荷兰人。
  1615年,德川幕府派四千士兵远征台湾,中途因台风遇难。
  1616年,日本军阀政府派船进犯占湾,遭到明军重创。
  1621年,颜思齐率人居台湾,郑芝龙附之。
  1622年6月荷兰再次派远征舰队总司令雷约兹率领军舰14艘,再次侵入澎湖并对福建沿
  海进行骚扰。
  1622年7月13日,福建巡抚南居益迫使荷军拆城。
  1623年,明朝禁止船只航行台湾。
  1624年9月,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1625年,荷兰殖民者建筑热兰遮城(今赤嵌城)从此开始在台湾近38年的殖民统治。
  1626年 ,西班牙舰队登陆鸡笼(今基隆)。
  1629年,西班牙军在淡水建造圣多明哥城(淡水城)。
  1629年,荷人出兵征服小琉球。
  1630年,郑芝龙来台拓垦。
  1634年,荷兰军于台南建造的热兰遮城(今赤嵌城)竣工。
  1635年9月5日,台南麻豆社人民举行反荷武装起义。
  1635年11月,麻豆社被攻破。
  1636年3月,萧垄社被攻破。
  1641年,荷兰人出兵占领北部的鸡笼(今基隆)、淡水,控制了北部沿海。
  1652年,荷兰人建普罗民遮城。
  1652年,郭怀一与福建、广东等移民密谋反荷起义。
  1652年9月7日,郭怀一聚集义民16万人,袭击赤嵌楼。
  1656年,清政府实施海禁。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将士2万5千余,战船百余艘进军台湾。
  1661年4月30日,郑成率军在台湾登陆。
  1661年5月3日,荷兰方面派出两名高级官员与郑成功进行谈判。
  1661年5月4日,普罗文查城荷军签署投降协议。
  1661年5月5日,郑成功进入大员市区,形成了对热兰遮城的包围。
  1661年8月中旬,荷兰援兵抵达台湾。
  1661年9月16日,荷兰援军配合热兰遮守军向郑军水师发动攻击战败。
  1661年12月,荷军主帅逃回了巴达维亚。
  1662年1月25日,郑军向热兰遮城发起猛烈攻击,粉碎了荷兰殖民者的顽抗。
  1662年1月27日,荷兰的台湾评议会决定投降。
  1662年2月3日,郑、荷双方的代表在大员市镇的税务所完成了协议换文。
  1662年2月9日,荷兰人退出热兰遮城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6年,台湾第一座孔庙落成。
  1669年,康熙皇帝派大臣到福建主持与郑经谈判。
  1673年,沈光文设私塾教育平埔族人。
  1674年,大陆发生"三藩之乱",郑经乘机从海上出兵,遭失败。
  1680年,郑经撤出厦门,完全退守台湾。
  1681年,郑经病逝,岛内因争权出现混乱。
  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领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向台湾、澎湖进发。
  1683年10日,清军向澎湖发起进攻。
  1683年10日16日,郑军与清军进行激战,郑军大败


  1997年7月1日
  鸦片战争前的香港历史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东汉。1 9 5 5 年发现的李郑屋古墓,可以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香港便已有人居住。

  唐朝时候,青山(屯门)一带,已有很多中国人居住,当时的青山,是一处颇为繁盛的港埠。并有唐朝驻军,保卫珠江的入口,外国来的船支,必须经过青山,才可转去广州。

  宋朝时,一位官员邓符协被派到广东做官,经过青山,很喜欢此地,于是,在任满后,和家属定居于锦田山谷,建立了一个村落,称为“北围”。他的子孙后来又建立了“吉庆围”。

  清朝时候,清兵于1 6 6 2 年派兵到现在的新界,并命令乡民留辫。香港在清朝时,一直在对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香港在地理上与广州唇齿相依,而广州是清朝对外开放的唯一商埠。

  英国在后来的对华贸易中,发现香港的重要性,认为如能据为已有,将对其扩大对华及其他远东诸国贸易,有极大好处。因此,在1 8 4 1 年,中英鸦片战争后,要求战败的中国清政府割让香港。

  在英国占领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个荒岛,岛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笃和石排湾,东部的阿公岩,水井湾等,有一些渔民居住。其他黄泥涌、灯第洲、七姊妹等几处,则有一些小村湾,当时,岛上的居民约3000人。

  鸦片战争

  清朝道光年间, 中英贸易处于不平衡状态, 英国的" 东印度公司" , 输出大量的鸦片到中国, 利润惊人, 而且, 使中国吸食鸦片的人民大量增加. 清政府有见及此, 担心在贸易中不断漏出银两, 又担心社会风气日坏, 及有禁烟之意。

  1 8 3 9 年, 林则徐被委为钦差大臣, 到广州执行禁烟. 林则徐抵广州后, 谕令外国商人将烟土交出充公, 并将没收的烟土在广东东莞县的虎门海滨烧毁. 林则徐并要求西方商人以后不准再将鸦片输入中国. 中英双方正在争持之际, 广东宝安县九龙山的尖沙嘴村, 发生了英兵枪杀中国村民林维喜案, 英国籍此案出兵, 1 9 3 9 年9 月, 中英第一次战争正式爆发。

  南京条约

  清政府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不敢抵抗。1 8 4 2 年8 月2 9 日,清廷派出耆英. 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石本)甸乍谈判。双方在停泊于南京江面的英船“华丽”号上签署《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史上,与西方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共分十三条,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中英两国以后“和好”,“各往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安全”。

  二、中国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英国可派领事、管事等官式外交代表,设驻于这五个港口城市。

  三、中国将广东省宝安县的一个沿岸小岛香港,割与英国。

  四、中国赔偿英国鸦片烟价六百万两。

  五、中国方面取消“公行”制度,并偿英三百万两作为商欠之数。

  六、中国赔偿英国军费一千二百万两。

  七、“以上酬定银数,共二千一百万两,此时交银六百万两”,并规定了其余的一千五百万两,在以后的分期交付方法。

  八、凡英国人在中国被囚禁者,全部释放。

  九、凡因与英人有关,或在鸦片战争中与英国事被监禁者,亦全部释放。

  十、议定税则并规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中国,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

  十一、中英两国文书平行。

  十二、中国交付第一批六百万两款项后,英军退出南京、镇江、并不再行拦阻中国各省商买贸易,同时自宁波外港镇海撤兵,至于驻在定海舟山及厦门鼓浪屿的英军,则待中国将二千一百万两全数交清,及实际开放了五口通商后才撤退。

  十三、条约应迅速交两国皇帝批准,并换约。

  租借新界

  1 8 9 8 年,是香港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一年。这一年,香港的边界,从北九龙再向北推进至深圳河岸,西至后海湾,使香港行政区的面积扩大了十倍。

  1 8 9 8 年,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清朝朝政腐败,任人宰割,英国政府乘机向清廷提出租借新界。当年6 月9 日,英国驻华公使宾纳乐和李鸿章在北京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专条”,英国以租借为名,取得了新界,为期9 9 年,7 月 1 日生效。

  新界(N e w T e r r i t o r i e s ),是英人所制定的一个名词,专指租供的新领土,在此之前,这些地方属广东新安县南部一部分,包括大兴山等离岛。该“专条”规定英国在新界有“管理全权”,但中国可保存九龙城砦和原有的码头一座

香港的由来
香港,顾名思意,就是芳香的海港。关于这一美丽名称的由来,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最可靠的说法,则是这里过去曾是运香、贩香的港口,故而得名香港。在明朝时,香港及广东东莞、宝安、深圳一带盛产莞香,此香香味奇特,颇受人们的喜爱,故而远销江浙,饮誉全国。由于当时贩香商人们一般都是在港岛北岸石排湾港将莞香船运往广州或江浙等省,所以人们将这个港口称为香港,意为贩香运香之港,将港口旁边的村庄,称为香港村。1841年英国侵略军在港岛南部赤柱登陆后,由一名叫陈群的当地居民带路向北走,经过香港村时,英军询问该处地名,陈群用当地土话答称"香港",英军即以陈群的地方口音HongKong记之,并用以称呼全岛。在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香港作为全岛的名称被正式确定下来。1856年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和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之后,香港又进而成为整个地区的称谓。
香港的历史沿革
早在远古时代,香港地区就已经有人居住,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中原后,又派兵平定了越族聚居的岭南地区,将之纳入秦朝的版图,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并从中原迁移了50万商人和罪犯到这一地区进行守卫和开发。自秦始皇开始,香港地区就一直在中国中央政府的管辖之内,直到英国侵占香港以前,从未间断过。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因为岭南太远,鞭长莫及,对赵佗采取了安抚政策,封为南越王。刘邦死后,赵佗又闹独立,朝廷多次征伐无功,只好再派人去赏赐慰勉,赵佗才除去帝号,臣服于汉室。汉朝在这里设置了南海、合浦、交趾等九个郡。香港地区划归南海郡博罗县管辖。此后,一直沿续到西晋时期。
东晋成帝咸和六年,将南海郡东部划出,另设了一个东莞郡,下辖宝安、兴宁、海丰等六个县。宝安县的辖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区和深圳市、东莞市,县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头城。
隋朝又废东莞郡,将辖地并入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也改为隶属南海郡,香港则仍归宝安县管理。
唐肃宗至德二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又归东莞县管辖。明神宗万历元年,广东巡海道副使刘稳,奏准朝廷,将东莞县滨海地区划出另设一县,名为新安县。自此,香港地区改属新安县管辖。清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清廷战败,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咸丰十年即1860年,又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新界亦被英国强行租借,香港地区遂全部归英国人管理。
屈辱的历史
一、鸦片战争
英国对中国这块肥肉,早已垂涎三尺。1773年,英国开始对华进行鸦片贸易,是最大的鸦片贩子。英国鸦片贩子源源不断地把鸦片输入中国,顿使中国陷入灾难深重的泥潭之中白银从中国滚滚流出,使清政府的财政发生严重危机,白银外流的结果更引起民不聊生。工商业普遍萧条和衰落,鸦片烟毒已在中国泛滥,对此,当时爱国者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就愤怒地说;"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
1839年虎门销烟
由英国对华掠夺而酿成的鸦片浓烟滚滚,直接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这时,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代表的"严禁派"(禁烟派)挥起中华之剑,对英国侵略者进行坚决的斗争,领导了震撼世界的禁烟运动。1839年3月,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达广州查办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来到广州附近的虎门海滩,下令把已缴获的鸦片全部当众销毁。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决心禁烟和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的壮举受到世界上一切主持正义的人士的支持,如一位英国人在他所撰写的《在中国做鸦片贸易罪过论》书中,就指责英国商人的"鸦片贸易给英国国旗带来了莫大的侮辱",而英国的鸦片贩子和工业资本家不甘失败,加紧活动,催促英国政府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6月,由540门大炮装备起来的48艘舰船,乘载着4000名士兵组成的"远征军",到达广东海面封锁了珠江口。于是,这场由英国资产阶级蓄谋已久的、目的在于打开中国门户,谋取英国在中国的最大得益的鸦片战争,终于爆发了。7月6日攻克舟山群岛的主要城市定海。再北犯大沽,道光皇帝派出怯弱无能的官僚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议和,并同时把林则徐职查办清政府的惊恐与无能,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1841年1月,英军以武力强占香港岛,2月攻占虎门,5月进犯广州。1842年,英国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先后攻占厦门、定海、宁波、吴淞、镇江。同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在南京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二、香港的割让
英国根据《南京条约》占领了我国领土香港岛。英国强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英国的目的是企图在军事上和经济控制中国。1860年10月,英法联军进犯北京,火烧园明圆。清政府又被迫接受侵略者的全部要求,于10月24日签订《北京条约》。就这样,英国占领了九龙半岛今界限街以南的土地,以及位于九龙半岛西部的一个大岛屿昂船洲。这使英国所取得的香港这一侵华基地得以进一步巩固与加强。
英国侵占九龙半岛南部后,不久又图谋占领整个九龙半岛及其附近岛屿和水域。1898年6月9日,清政府总理与英国在北京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根据该约,清政府把位于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土地,以及附近岛屿,租给英国,租期99年。这块租给英国的土地后来被称为香港新界。致此,英国通过刺刀、洋枪与大炮的野蛮征服,实现了对中国香港地区领土的占领。
三、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建立港英政府,是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重要一环1843年6月26日,英国利用《南京条约》换文生效的时机宣布香港为英国"直辖殖民地",派璞鼎查为首届香港总督。港英政府遂告成立。
香港总督,又称港督,是港英政府中担负最高首长职责的人。按英国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的根本法《英皇制诰》的规定,英皇是香港的最高统治者,香港总督是英皇的全权代表。港督之下设立四个系统,构成港英统治政权:(1)咨询性质的行政局和立法局,(2)以布政司为首的行政机构,(3)以首席按察司为首的司法机构,(4)受命于英国国防部的驻港英军。此外,还设立一个"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行政局和立法局是辅助港督行使职权的两个重要机构。港英政府中的主要官员,还包括:布政司、财政司和律政司等。驻港英军,是英国维护对香港殖民统治的重要力量。英国自强占香港以来,在香港一直保持着一支数量相对稳定的军队,约有一万人,包括陆、海、空三个军种。源于英国的法律与司法体制,是英国对香港实施管治的重要手段。英国除了从政治上实行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外,还从经济上确保英资财团在香港的特权地位。英资财团是指以香港为基地的英国资本财团,主要有汇丰财团、太古财团、怡和财团等。英资财团大都创业早,长期插足香港经济,与港英政府关系密切,对港英政府的政策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们依仗港府的支持,控制着香港的经济命脉。如英资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拥有发行港币的特权;英国大东电报局通过它附属的香港大东电报和香港电话公司,独占了香港对外通讯和全市电话、电讯服务;英资的地产公司拥有香港大批地产物业等。这正如香港民间所说的:"实际统治香港的是马会、怡和、汇丰和港督府。"英国的殖民统治,使整个香港社会充满着殖民主义的色彩。
四、二战时日本占领香港
沦陷
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香港地区呈现出和平安闲的气氛。电影院场场满座,酒巴间坐满了客人,舞场里不断传出爵士音乐,年青人成群结队地到新界农村郊游。还不足三个星期,圣诞节就要到了。只是在前两、三天香港政府举行过几次开玩笑般的防空演习。谁知在第二天的早晨,竟听到了隆隆的飞机轰鸣声,猛烈的炸弹爆炸声和高射炮还击声。人们预想不到的香港战役开始了。在战斗机的掩护下,三十六架日军轻型轰炸机空袭了启德机场、九龙水上飞机停泊等处。机场附近的一些民房也被炸弹击中。就在同一天,日本还袭击了美国海空军事基地珍珠港等地。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12月8日,在空袭启德机场等地的同时,日本陆军兵分四路,越过深圳河进攻新界。在垃圾湾防线,大部分地段英军略作抵抗就纷纷后撤。仅在城门水塘西南的黄金山阵地战斗比较激烈,双方展开了肉搏战,英格兰步兵营营长阵启亡。终因双方力量众寡悬殊,英军司令马尔比少将决定放弃九龙,命令"半岛旅"撤回香港岛。九龙之战只进行了五天到12日夜晚,整个九龙半岛都被日本侵略军占领。
12日晚,英日双方隔着维多利亚港海面互相炮轰。第二天上午,一艘插着白旗的小艇,由九龙油麻地码头向香港岛驶来。艇上载有日军劝降使者多田中佐,还有被挟持的香港总督私人秘书李夫人等。英军拒绝了日军的招降。17日,日军再次派人乘两艘小艇过海劝降。香港总督扬慕琦再次拒绝,并且警告日方,如果再有"和平使者"过海,香港将不客气地开枪射击了。
18日午夜,日军乘坐汽艇、橡皮舟等百余艘,对港岛北岸强行正面登陆。他们登陆。他们登陆后,曾在黄泥涌与英军展开激烈的战斗。日军若松大队长受重伤,英军西部旅司令约翰罗臣(加拿大大人)阵亡。结果英军败退,防守港岛的东部旅与西部旅,联系被切断。日军还占领了黄泥涌贮水池,切断了英军水源。英军曾在局部所剩无几英军司令认为再也无法继续抵抗,在与港督商议后,决定无条件投降。25日晚,东线、西线的英军相继挂起白旗。至此,历时十八天的香港战役,以日军占领整个香港地区英军彻底失败而告终。
12月25日是圣诞节。当天傍晚,一辆挂着白旗的汽车由中环开向跑马地日军司令部。香港总督扬慕琦与日军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他本人做了日军的阶下囚这天晚上,绝大部分香港居民都躲藏在黑暗的房屋或防空洞里。往日灯火辉煌的"不夜城"变成了血雨腥风的恐怖世界,整个香港地区完全陷入了日本侵略军的魔掌所以人们称这一天为"黑色的圣诞节"。
暴行
日军入城后,大肆抢掠,强奸妇女和杀害无辜居民的暴行屡屡发生。日军的安民布告上虚伪地宣称:"保护华人财产,香港战争是对付白种人的战争。"但仍然有许多华人的店铺被封了门,特别是那些大的铺店,如先施、永安、大新等国货公司、五金行、汽车行等。被查封的公司企业门口多半钉上写有"军搜集部管理"字样的木牌,银行、当铺门口则钉有"金融班管理"的木牌。大家都明白:"管理"只不过是攫取的别名。日军将香港的九十五万担存米,抢走八十万担充作军粮,造成香港严重的粮荒。
《香港沦陷记--十八天的战争》一书曾记述了日军明火执杖进行抢劫的情景:"日本军队在海军船坞附近,他们正在整理一捆一捆的猎得物,那些都是用麻袋扎起来的,堆满了一个空地。在麻袋上面,有一个敌兵在结着小小的标签,上面写的是:'神户……'猎得物聚集了以后,卡车就将它带到西环的码头去,放入了大轮船里,这些轮船就一直驶回到日本。""我曾经在一个很大的单车行(自行车)门口,呆看了多时,一辆汽车放在门口,几个日本兵指挥着苦力,把簇新的单车,从里面一辆一辆地背出来,搬上了汽车,……又一刻,又是一辆卡车……于是簇新的单车,又从里面一辆一辆的搬出来。""老板也和我一样,作为一个旁观者闲着,似乎这些东西本来就不属于他一样,……"(唐海:《香港沦陷记----十八天的战争》第95-96页)
除了抢劫财物,半夜里许多喝醉了酒的日本兵还经常四出寻找妇女。妇女们躲藏在各处。不少妇女遭到凌辱,甚至有被几个敌兵轮奸的。在日军举行"入城式"后的那些夜晚,许多妇女吓得在三、四层楼的房顶上乱跑,瓦片被踏得发出破裂的声响。当时有些妇女说,他们不怕炸弹和机关枪,因为碰上了它,干脆死掉就是了。他们最怕的是敌兵的电筒和使人胆寒敲门声。
日本侵略军还滥杀无辜居民,视中国人的生命如草芥。在离跑马地不远的蓝塘道,一户居民全家八口皆被杀害。在皇后大道西,一名老年妇女,因为听不民懂日语想通过岗哨东行,被日军当场开枪打死。在湾,一名青年不小心闯入了所谓军事区域,日本兵上来就是一刺刀,将他杀害。在深水元州街,一名妇女身上背小孩上街买菜,回来时赶上戒严,眼睁睁看着自己信的楼宇,无法走过去。她的长子约八、九岁,想横穿马路迎接妈妈。这名妇女,摇手示意,不让儿子过来。不料母子三人竟都被日军开枪杀害。……
在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三年多的时间内,香港广大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蒙受了巨大的苦难。日本侵略军强迫居民使用军用手票。起初军票对港币的比率,定为一比二。到1942年10月,改为一比四。到1943年6月31日则宣布禁用港币,居民必须在限期内到台湾银行兑换军票,违者杀无赦。这是在进行公开的金融掠夺。在日本统治初期,居民每人每天只领到六两四钱配给米,仅能勉强糊口。到了战争中期,粮食发生恐慌,日本侵略者便改变配给制度,只配给为敌人服务的公务人员。结果造成米价飞涨,每斤由数无涨到二百多元,居民饿死者不计其数,饿殍道,目不忍睹。
日军还随意拆毁古迹、拆迁民房。他们拆毁了九龙寨城的城墙,炸毁了象征民族精神的宋王台。1942年8月日军想在香港设立慰安所(军妓住所)五百家,地点选在湾仔大佛口附近的洛克道。日军六十八大队队长中川金光亲自出马,指挥大批士兵,突然封锁洛克道,西至军器厂街口起,东至勋宁道止,加上铁丝网。凶神恶煞般的日本兵配上刺刀,限令住户在三天之内,全数搬出,不得留下一人。居民们被迫在风雨之中扶老携幼搬往他处甚至露宿街头。这就是日本侵略军制造的洛克道事件。实际上慰安所用不了这么多房屋,日军便把这一地区变成了他们的娱乐区。除了慰安所,还设立了吃茶店、酒巴和菜馆。该处就是后来湾仔的酒巴区。
在日本统治期间,香港百业凋零,唯有赌博、吸毒等罪恶的行业得到发展。从最热闹的皇后大道到最偏僻的角落都有赌场。臭名昭著的大赌场有"荣生公司"、"两利公司"等。赌场门口往往是一面日本旗,一条"发财请进"的标语,有人在摇铃,有的还有土娼招待。这就是日军带给香港的"新秩序"。开赌场的多半是与日军相勾结的亡命之徒,有的甚至标出他们过去秘密组织的堂号,如"十八子"、"粤成堂"等。1944年2月,南支派遣军司令田中久一兼任香港总督以后,公开鼓励开赌,抽赌饷充军费,此后赌场林立,更加乌烟瘴气。此外,日军还鼓励吸毒。敌总督部设有贩毒机关---裕祯公司,用飞机从热河运来烟土,并开设售吸所,准许烟民领牌买烟。
光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和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和其他各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互相支援,与德意、日法西斯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战斗,终于打败了侵略者。1945年8月月15日,日本天皇在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降因为香港不属于蒙巴顿勋爵指挥下的东南亚战区,而是属于中国战区,是广东战区的一部分。驻港日军本应向中国军队投降。但英国以洗雪前耻为托词,坚持要由他们派舰队前往香港受降。为此,中英双方在日本投降前后,曾进行多次外交交涉。后来,蒋介石要求以中国战区总司令的名义授权英方到香港受降。但英国政府依仗自己的军事实力,并得到美国的支持,连这点保留面子的要求也加以拒绝。在此期间,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香港后,被囚禁于赤柱集中营的香港政府辅政司詹逊,立即按照英国政府的指示,返回市区组织了临时政府,以防止香港的地位在战后发生变化。他手里没有武装力量,当时却让日军暂时维持秩序,等候英军到来。1945年8月30日,英国海军少将夏悫率领皇家海军特遣舰队,驶进维多利亚港,从日军手中接收了香港。那时蒋介石急于派兵北上和共产党夺战略要地,在英国答应他把香港作为运兵北上的转运站,并答应交出驻港日军的装备之后就默认了英国接收香港的事实。
1945年9月16日,在中国代表潘国华少将、美国代表威廉臣上校和其他同盟国代表的陪同下,夏悫少将在总督府正式接受驻港日本陆军司令冈田梅吉少将和日本华南舰队指挥官藤田类太郎中将的投降。香港地区在沦陷三年零八个月之后,又重新回到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

http://www.huaxia.com/gd/csdh/xg/00263625.html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
中英两国政府为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而举行的为期两年的正式会谈。中国政府一再表示,一定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在此情况下,中英两国政府开始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开始时英国政府提出的谈判题目就是一个归属问题,而中国政府则提出三个问题,即香港归还中国、未来香港实行的制度、香港过渡时期的安排。谈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至1983年6月,双方主要就原则和程序问题进行会谈。第二个阶段,从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双方就具体实质性问题进行会谈,共22轮。其间争论颇多,本着以大局为重和友好合作的精神,经过慎重和耐心的谈判,至1984年9月18日,双方代表团就全部问题达成了协议,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宣告结束。中英联合声明的签订,实现了长期以来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共同愿望,也促进了澳门问题的解决,并且对解决台湾问题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性质不同,但是“一国两制”的构想和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同样适用的。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为国际上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新鲜经验。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曾指出:中英两国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应该大力提倡,这恰恰是我们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非常需要的。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中英两国政府1984年9月18日就香港问题达成的协议。这份协议包括一个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主体文件;还有三个附件。主要内容有: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除特别行政区有关外交事务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即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社会治安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维持。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现行的法律基本不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由当地人组成。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保持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地区的地位,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保持财政独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可用“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地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中国政府明确宣布,上述基本方针50年内不变。
过渡时期
指自中英联合声明生效之日起至1997年6月30日止的12年。该概念由中英联合声明确认。过渡的含义为,香港由英国统治转变为由中国管辖和治理。这一转变必须经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内英国政府的职责是:负责香港的行政管理,以经护和保持香港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对此,中国政府将给予合作。这一时期内最基本的问题有二:一是经济上不要出现大的波折,二是政治上不要另搞一套。如果发生严重的波动,或者另设一套班子,中国政府将不得不对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为实现平稳过渡,中英设立了联合联络小组和土地委员会协商有关事项;中国政府亦将根据香港局势的发展和要求,采取若干必要的行动措施。
后过渡期
香港12年的过渡时期可分为前半段和后半段。前半段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两国政府为使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独立关税地区保持其经济联系,特别是为确保香港特别行政区继续参加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多种纤维协定及其他国际性安排所采取的行动;两国政府为确保同香港有关的国际权利与义务继续适用所需采取的行动;以及其他有关实施联合声明的事项。后半段即后过渡期,其主要任务是解决为1997年顺利过渡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及为协助香港特别行政区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联系,并就此类事项签订协议所需采取的行动。1990年4月4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通过后,中国政府逐步加强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有关筹备工作,此即后过渡期的主要特征。
主权移交
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行使自已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收回香港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联合王国政府声明: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实现主权的移交,还有待于1997年7月1日香港人能顺利地接管香港政权,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国家能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行使主权。
治权移交
治权又称管治权。指一个国家管辖和治理自己对内对外事务的具体权力。管辖,涉及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除享受豁免权者外)、物和事件,以及对在其领域外的本国人的管理权限;治理,通过行政管理和立法、司法等行为予有实现。主权与法治密切联系,主权决定法治,治权体现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份。主权的移交,意味着法治必须同时移交,英国想用主权来换取治权是行不通的。只有做到主权与治权同时移交,才算真正实现香港政权的顺利交接。
三个不变
指香港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现行法律基本不变。其基本精神是,坚持“一国两制”,保证中国政府在联合声明中所阐明的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长期不变。依照“三个不变”的原则,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私有财产依法受到保护,由此维持了原有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经济基础。第二.香港居民可以像过去一样生活,他们的权利和自由依法得到保障。第三.香港的原有法律,指普通法、衡平法、条例、附属立法和习惯法,除了那些同香港基本法相抵触的例如属于殖民统治性质或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法律必须删除或修改,还有一些法律因实际情况变化而不再适用外,其他的法律均保持不变。“三个不变”并未涉及香港原有的政治体制,原有的体制有些是必须加以改革的,特别是将英人治港改为港人治港,将总督制改为行政长官负责制,等等。至于某些具体的制度和政策,根据基本法的规定和实际的需要,也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并使之发展。因此对“三个不变”的理解不能认为是对香港过去的所有制度、机构和具体做法原封不动、不能加以改变。
五十年不变
指中国政府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50年内不变。中国政府郑重承诺1997年以后50年不变是有科学根据的。其一,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共存与对立的关系将会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同时香港已同整个世界的经济连成一体,应从这种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来了解对香港的特殊政策。其二,中国大陆实现宏伟的发展战略,除在20世纪内的艰苦努力外,到21世纪还需要50年的继续奋斗,而香港的繁荣稳定对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发挥有益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7年7月1日起实施。由序言、9章共 160条组成。还包括三个附件:附件一《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附件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和表决程序》,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全国性法律》。主要内容有:序言部份,概括说明了香港问题的由来,制定基本法的指导思想、法律依据和目的。总则部份,从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方面规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和政策的基本原则,成为整部基本法各章条文的基础。此外,还规定基本法的解释权和修改权。该基本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关系是: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按照香港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是符合宪法的。该基本法的地位和作用表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后实行的制度、政策和法律,以该法为依据。这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
香港特别行政区
实行特殊制度和高度自治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根据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决定,该特别行政区自1997年7月1日起设立;其区域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其基本特征如下:第一,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实行高度自治。第三,直辖于中央。第四,彻底结束了殖民主义统治,由港人自己治港,日趋民主。香港特别行政区独特的法律地位可以概括为:没有殖民主义,保留资本主义,直辖于中央,实行高度自治。“一国两制”的方针将造就一个新的、更加繁荣稳定的香港。

以下是有关台湾和香港的历史:台湾1. 17世纪中叶,荷兰人开始在台湾南部进行贸易活动,并在西部建立了城堡和要塞。2. 1662年,郑成功率领军队攻占台湾,并称之为“东都”,建立了古代台湾的第王朝——台湾大明国。3. 1895年,中国清朝在第一次中日战争中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4.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由中华民国政府接管。5. 1949年,中国大陆发生政治动荡,国共内战爆发,中华民国政府撤到台湾,并在此建立行政体系。香港1. 1841年,英国人占领香港岛,并在其后不久,于尖沙咀建立据点,并延伸至九龙半岛。2. 1860年,英国与中国清朝签订《北京条约》,扩大香港的辖区范围,将新界和其它岛屿划归英国。3. 1898年,英国与中华民国签订《马关条约》后,将新界租借给英国99年。4. 1941年,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占领香港。5. 1945年战争结束后,香港由英国重新接管。6. 1997年,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将香港主权移交给中国,成为“特别行政区”。

台湾历史:1.《台湾史纲》:由台湾史学界知名学者陈垣主编,概述台湾历史演化的经典著作。2.《台湾通史》:由台湾学者郑永祥等合编,内容丰富系统,涵盖史前时期到近代的各个方面。3.《台湾史话》:由李敖撰写,涉及台湾民俗、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是一部比较通俗易懂的读物。4.《台湾近代史》:由任耀庭主编,是解析台湾近代史的重要著作。5.《台湾民间传说》:收集了丰富的台湾传说民俗,可窥见台湾传统文化的瑰宝。香港历史:1.《香港历史大事记》:涵盖从香港开埠到回归的重大事件和发展历程,系统性强。2.《香港通史》:由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系编写,内容详尽权威,是了解香港历史的重要参考书。3.《香港近半个世纪的历程》:由何厚铧撰写,概述了香港近50年发展的历程和重大事件。4.《香港社会与政治》: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系统介绍香港社会和政治现状的重要参考书。5.《香港文化史》:由周建新主编,涵盖香港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了解香港文化演变的重要读物。

台湾历史:台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左右的先民时期,其后历经荷兰、西班牙、清朝等多次政权更迭。直至20世纪初,台湾正式并入中华民国版图,成为中国大陆的一部分。但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国共内战的胜利者中共掌控大陆,中华民国政府则撤至台湾,至今两岸仍处于分治状态。香港历史:香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左右的南蛮时期。之后经过唐朝、宋朝、元朝等多个朝代的统治和支配,成为清朝的顺从地区。19世纪中叶,香港由英国侵占,成为英属香港殖民地。1941年至1945年,香港被日本占领,二战结束后回归英国。1984年,英国政府和中国政府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协议,确立香港将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的决定,同时实行“一国两制”政策。香港回归后,特别行政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有了新的发展。

台湾的历史:1.台湾简史:这本书详细描述了台湾自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在16世纪开始殖民以来的历史,包括荷兰治下,清朝和日本殖民统治期间的台湾历史。2.台湾公司史:这本书介绍了台湾历史上的各个企业,包括台湾本土企业和外国公司在台湾的经营活动。3.台湾文化史:这本书描述了台湾的文化发展,包括音乐、电影、文学、艺术和建筑等方面。4.台湾历史图书馆:这是在线图书馆,包括了大量台湾历史书籍、文章和照片。香港的历史:1.香港史学会:这是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研究香港历史,其上包括了许多有关香港的研究文章和报告。2.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历史博物馆是一座专注于香港历史和文化的博物馆,其馆藏包括了大量历史文物和,包括照片、文件和艺术品等。3.香港政府馆:香港政府馆收藏了许多关于香港历史和文化的官方文件和记录,包括香港政府的档案、法律文献和电子数据库。4.香港记忆:这是在线香港历史博物馆,其馆藏包括了大量香港历史的照片、视频、音频和文件等。

有关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资料
答:5、战后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协定重新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6、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恢复了台湾省的行政机关。 1949年,国民党当局返回台湾。 1954年,美国和台湾当局签署了“中美联合防御条约”,使与祖国分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

关于台湾、澳门、香港的历史资料
答: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历史的变迁,让香港从一个当年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演变成今天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

台湾和香港的历史资料?
答:台湾和香港的历史资料?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生活中有哪些实用的心理学知识?百度网友ac149b0 2010-12-19 · TA获得超过11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约3万年前,台湾原住民的祖先"左镇人"从大陆东南沿海到达台湾。

香港,台湾,澳门的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
答:[10]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传承并发扬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11],是著名的旅游胜地[12],经济和科技实力、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均领先全国,是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省份[13],购买力平价(PPP)已超过3.9万美元[14],人均GDP已超过2万美元[15],2013年GDP总量达到4846.72亿美元[16]。香港(Hong Kong...

有关台湾和香港的历史/我没有积分了..等我有在报答你们把
答:大哥哥...大姐姐帮帮忙...等我有积分在报答你们有关台湾和香港的历史资料... 大哥哥...大姐姐帮帮忙...等我有积分在报答你们有关台湾和香港的历史资料 展开 6个回答 #热议# 为什么现在情景喜剧越来越少了? dzh234 2009-12-15 · TA获得超过695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0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

有关香港和台湾的资料(简要)
答: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为全球最安全、富裕、繁荣和生活高水平城市之一。香港是国际重要金融、服务业及航运中心,继纽约、伦敦后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系,经济自由度居世界首位。有“东方之珠”、“购物天堂”等美誉。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

港澳台的历史(具体)谁知道?
答: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通过谈判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门原是明代广东省香山县(今珠海市)辖区,本名濠镜澳,因海边有两山(南台山和北台山)形似对门而得名澳门。1553年葡萄牙商人通过贿赂广东地方官吏得以...

关于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
答: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澳门享有“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权利。而在这400余年间,东西文化的融和共存使澳门成为一个独特的城市:既有古色古香的传统庙宇,又有庄严肃穆的天主圣堂,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沿岸优美的海滨胜景。台湾:远古时与大陆相连,居民为大陆人迁移形成。三国时,孙权曾派...

香港回归历史简介
答:香港回归历史简介如下:1、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2、1860年10月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3、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块大小岛屿总计9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