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以动词

作者&投稿:佛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文言文“之”译为动词的句子求大神帮助

之一般可用作动词,助词,代词 一、“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二、“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三、“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2. 初中语文古文中所有名词用作动词

1 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

(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七年级(下) 5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6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7 父利其然也。

(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8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9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0 会宾客大宴。

(《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11 不能名其一处也。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2 其一犬坐于前。

(《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13 一狼洞其中。

(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14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同上)(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八年级(上) 15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16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17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18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19 无丝竹之乱耳。

(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20 无案牍之劳形。

(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21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2 石青糁之。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23 石青糁之。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 24 卧右膝。

(同上)(使动用法):使……卧,平放。 25 诎右臂支船。

(同上)(使动用法):使……屈,弯曲。 26 而竖其左膝。

(同上)(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 27 居右者椎髻仰面。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28 故人不独亲其亲。

(《大道之行也》)(第一个“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29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同上)(第一个“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30 故外户而不闭。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从外面。 31 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动词用作名词):善跑的马。 32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33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4 每至晴初霜旦。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35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观潮》)(形容词用作动词):高过。 36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37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景象。 38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马。 39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 40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湖心亭看雪》)(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41 与余舟一芥。

(同上)(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亲的微小。 八年级(下) 42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与朱元思书》)(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43 急湍甚至箭,猛浪若奔。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44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A指(争着往)高外;B指(争着往)远处。 45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五柳先生传》)(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46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47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乐。 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48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49 策之不以其道。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鞭策(用鞭子打),驱使。 50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51 食之不能尽其材。

(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52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送东阳马生序》)(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腰间挂着) 53 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同上)(名词用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54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55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56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57 如鸣 环,心乐之。(同上)(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8 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59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60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同上)。

3. 文言文“之”译为动词的句子

之一般可用作动词,助词,代词一、“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二、“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三、“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4. 【古文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子,要20个.】

① 驴不胜怒蹄之.(蹄 用蹄子踢) ② 左右欲刃相如.(刃 用刀刃杀害) ③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识水性,游泳) ④ 客初至,不冠不袜.(冠 戴帽子,袜 穿袜子) ⑤北面而事之(事,译作“奉养”)⑥一狼洞其中(洞,译作“打洞”;) ⑦寿毕,请以剑舞(寿,译作“贺寿)⑧沛公欲王关中(王,译作“称王) ⑨去今之墓而葬焉(墓,译作“修墓”) ⑩春气动,鲜不疫矣(疫译作“害病”)⒒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寓,译作“住宿”) ⒓晋军函陵.(军,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⒔今王鼓乐于此.鼓乐:击鼓奏乐 ⒕云霏霏兮欲雨.雨:下雨 ⒖扣弦而歌之.歌:唱歌 ⒗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⒘冠切云之崔嵬 冠 :戴⒙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照耀⒚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 以……为先⒛ 后天下之乐而乐 后 以…….后”.。

5. 文言文中的动词

文言文中的动词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 "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6. 文言文中名词作动词的形式有哪些

1、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②驴不胜怒,蹄之。

【解析】例①“衣帛”不是“‘衣服和布帛”,也不是“衣服的布帛”,而是“穿帛”,即“一”活用为动词。例②名词“蹄”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译为“用脚踢”。

2、如果名词放在助动词、副词的后面或助词“所”“者”的前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①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③赵王之子孙侯者 。

【解析】例①名词“水”,用在助动词“能”后,活用为“游泳”。例②名词“衣”用在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即“穿”的意思。

例③中名词“侯”用在“者”之前,活用为动词,即“封侯”。3、谓语后面的介词结构通常作主语,名词后面如果接上了介词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树之以桑。②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解析】例①名词“树”后有介词结构“以桑”,“树”活用为动词,是“种植”的意思。例②名词“风”之后有介词结构“乎舞零”,“风”活用为动词,是“吹风”“乘凉”的意思。

4、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①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②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2005年高考福建卷)【解析】“而”一般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形容性词组,不用来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例①名词“衣冠”活用为动词,“穿好衣服,戴上帽子”。

例②名词“东”活用为动词,意为“向东溃逃”。5、名词还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识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例如:①阙秦以利晋。②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解析】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而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或心理活动。例①“利晋”,是“使晋得利”,这是客观的结果,因而“利”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②“药之”是“以众人的议论为药”,是一种心理活动或一种主观上的感受;客观上,众人的议论不可能真的成为一种药,因而“药”是意动用法。只找到这些。

7. 文言文名词作动词的例句能愿动词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②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⑤沛公军霸上.(《鸿门宴》)⑥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2.如果名词放在能愿动词如“能、可、欲、肯”或副词等的后面或助词“所”“者的前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②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③赵王之子孙侯者.(《触龙说赵太后》)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⑤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⑥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鸿门宴》)⑦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3.名词后面如果接介词结构,这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四子侍坐》)②皆白衣冠。

以送之.(《荆轲刺秦王》)4.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顺流而东也.(《赤壁赋》)5.许多常见的成语中也存在名词作动词的语法现象,在学习成语的时候应该注意体会,例如: ①草菅人命:草菅,茅草;把人命当茅草对待,指任意残害人命. ②经天纬地:经、纬:织物的竖线叫“经”,横线叫“纬”,比喻规划天地.用于形容有治理 天下的经世之才.。

8. 文言文中名词作动词的形式有哪些

1、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②驴不胜怒,蹄之。

【解析】例①“衣帛”不是“‘衣服和布帛”,也不是“衣服的布帛”,而是“穿帛”,即“一”活用为动词。例②名词“蹄”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译为“用脚踢”。

2、如果名词放在助动词、副词的后面或助词“所”“者”的前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③赵王之子孙侯者 。

【解析】例①名词“水”,用在助动词“能”后,活用为“游泳”。例②名词“衣”用在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即“穿”的意思。例③中名词“侯”用在“者”之前,活用为动词,即“封侯”。

3、谓语后面的介词结构通常作主语,名词后面如果接上了介词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树之以桑。

②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解析】例①名词“树”后有介词结构“以桑”,“树”活用为动词,是“种植”的意思。例②名词“风”之后有介词结构“乎舞零”,“风”活用为动词,是“吹风”“乘凉”的意思。

4、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②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2005年高考福建卷)

【解析】“而”一般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形容性词组,不用来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例①名词“衣冠”活用为动词,“穿好衣服,戴上帽子”。例②名词“东”活用为动词,意为“向东溃逃”。

5、名词还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识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例如:

①阙秦以利晋。

②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解析】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而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或心理活动。例①“利晋”,是“使晋得利”,这是客观的结果,因而“利”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②“药之”是“以众人的议论为药”,是一种心理活动或一种主观上的感受;客观上,众人的议论不可能真的成为一种药,因而“药”是意动用法。

只找到这些



以的用法文言文
答:以的用法文言文如下:1、作为动词,有认为,有,用,举用的意思。2、作为介词,有因、因为、由于、用、拿等意思。3、作为连词,有和、就、来,以便等意思。以,象形兼会意字。甲骨文是“巳”的倒文,即头朝下的胎儿。表示已经成形,要降生了。本义是动词,指用,有,认为,让等意思。引申为...

文言文的以
答:3.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以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意动词文言文举10个例子
答:亲:以…为亲 子:以…为子 (两者都指前者)5: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鄙:把…当做什么 6: 或时睡顿,则杖之。——《废弈向学》杖:名词的意动用法,用杖子打 7: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以”在文言中常用的意思
答:例: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之”代上文的“清流激湍”)二、 ‘以’用作动词 1、“以”后接主谓式短语,常译作“认为”例:成以其小,劣之。(“其小”是主谓式短语,“其”作主语,“小”是形容词,作此主谓结构的谓语)2、根据一些文言文句子对仗的规律去推敲 例:忠不必用兮,...

按照根据的以文言文
答:古文中“以”的用法,主要是虚词,但有时也有动词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 后面有宾语,具体解释根据语境;如:常以身翼蔽沛公 以--用二、用作连词 连接前后词语或短语或句子,和介词的区别就在于前后都有,而介词只有后面的;如:险以远,则至者少 以--又三、用作动词 后面有宾语,与介词的区别是,有“以”的句子中...

文言文是以的用法
答:在文言文里,“以”起初是个实词,多属动词;后来演化成虚词,多属介词。由此可见,文言文“以”既可充当实词,也可充当虚词,其主要用法如下: 一、当“以”是实词时 1、可以充当动词 1)本义:用。例如:《说文》:以,用也。又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再如:《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文言文翻译 以的用法
答:以有3种用法,具体如下: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

文言文中虚词“以”翻译成“用”和“用来”有什么区别?词性是动词还 ...
答:3、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5、目的在于:以待时机。以儆效尤。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以内。8、用在动词...

文言文以的用法
答: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 文章 ,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文以作为动词的用法 用;拿:~一当十;晓之~理,动之~情。赠~鲜花。文言文以作为连词的用法 1.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rdquo...

以作动词的文言文例句
答:⑤动词,用在前置的宾语和动词之间强调宾语《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小国将君是望,敢不唯命是听。” 2. 文言文名词作动词的例句能愿动词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 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