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是什么

作者&投稿:勇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桥的意象是什么?~

桥是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建筑。桥是克服河流、峡谷阻碍的通道。无论在何国度,它到处可见,且形态各异,最常见的有拱桥、吊桥、跨江海的铁路桥等。桥最初的出现是为了方便人们的出行,建筑师造桥也是为了改变阻碍人们交通的险恶地理环境。在人们的心目中,桥是非常实用的,并不具有那么浪漫感伤的情趣。然而当中外文人墨客把它作为书写和描绘对象时,桥又被赋予了太多的涵义和诗意。
桥在中国民间文学中由于既是通向神仙、神界,也是通向冥界、阴界的通道,所以桥的意象是具有神秘和恐怖双重的暧昧性。此外从民俗学和原型形象来看,桥意象又与隔河阻碍情结有关,所以它又与民间性爱崇拜的民俗文化有关。因此在民间文学中,桥暗含男女冲破障碍和禁忌得以自由结合,是渠道、通道的一种隐喻,所以桥意象中含有男女交欢的涵义。而桥作为纯粹景物来讴歌的是比较少的。在中国,与桥有关的景观大多带有凄美、伤感的情调,如杭州的西湖,被文人书写得最多的,是与西湖有关的断桥的传说,这是迄今为止我所了解到的最凄美的故事,传说中的许仙和白娘子的情缘就是在断桥处缔结的,然而他们的分离也发生在这个地方。
而在西方,桥本身的意象可能并不像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那么丰富,它要更简单和单纯一些,桥更多的时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作为建筑物而存在着,虽然它含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但是通常都作为一种审美的对象而被人观照。不过,20世纪30年代美国拍过一个爱情片《魂断蓝桥》(Watealoo Bridge),我发现在这部电影中,桥似乎被赋予了悲伤的内涵。该影片讲述的也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即男女主人公是一对恋人,后来一战爆发,男主人公就上了前线,而女主人公则留在国内,出于生活所迫,这位巴蕾舞演员有过一段卖笑的生活。战争结束后,这一对恋人又重逢了,但是重逢除了给女主人公带来意外的惊喜和幸福之外,也给她带来了痛苦和矛盾。在两人举行婚礼的前夜,女主人公却因担心结合会玷污他们之间美好的爱情,也为了不损害自己在恋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出于道德上的内疚在桥上选择了自杀。在中外文学中,桥的意象更多都和悲情、失恋、伤感、死亡联系在一起。桥被描绘成了落寂者精神的不归路了。
当然在对桥的意象描绘中,现代诗人对桥的意象有了新的诠释。他们对桥的思索已经跳出了民间文学的悲情范畴,而是融入了哲理的思考。如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浮桥》,他将桥视为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分水岭和界碑,从桥的两端去对观察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之间的差异以及原因,反思了现代中国的出路问题。奥地利的诗人里尔克在写桥时也是通过桥上的盲人去思考现代都市中弱者的命运问题。人们关注桥,可能已经不是桥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与人生、与社会问题诸多有关的东西。现代诗人写桥,往往是把桥作为观察的视角,更多地还是为了要找到一条表达隐藏在内心世界深处里情感的渠道。桥的意象更多地被隐喻化,被哲理化了。如抒情诗人徐志摩写《再别康桥》。诗人在描绘桥时,已经不再把它视为一个纯粹的客观景物,而是将它视为精神上的知己和朋友。康桥是诗人真情的见证者。诗人旧地重游,见到了康桥,亲切感、熟悉感油然而生。昔日的佳人已经离去,留下的只是彩虹般的梦幻,眼前的景色又让诗人回想起往日与友人徜徉康桥河畔的情景。然而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只有康桥依然如故。诗人再次来到康桥边,虽然佳人难觅,但是又见到了一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于是诗人便向“康桥” 倾诉内心的情愫。在诗人看来,只有康桥才真正懂得诗人内心世界。所以诗人在诗的开头和结尾中,重复地用了两句: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诗人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其实是表达自己对桥的真情。正因为桥见证了昔日他与友人美好的感情,所以出于睹物思情的情感,他对“康桥”更是充满敬慕之情。透过这种敬慕之情,诗人让人们了解到了自己对康桥一往情深的含义。桥的形象在诗中又有了转变,成为了诗人心目中那个令人仰慕的意中人。整首诗虽然以桥为题,但是诗人没有直接写桥,而是采用间接方法暗示桥的美丽,诗人只写桥附近的景物,如桥边的杨柳、河水的波纹、水潭深处的青苔等等。诗人用这种间接方法写桥,表面上好像在描绘景物,其实是借景抒情。《再别康桥》中的桥意象里没有太多的悲情的成分,只有淡淡的忧伤。
法国20世纪初超现实主义诗人阿波里奈尔的名诗《米拉波的桥》,虽然也是以桥为题,但是诗人的用意不是写桥,而是借桥抒发自己失恋的情绪。米拉波的桥是巴黎塞纳河上的一座桥,也是诗人往日与恋人频频幽会的地方。诗人写自己站在桥上望着桥下流淌的河水,追忆往日逝去的那一段情感。他把流水的无情与恋人的无情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桥上一边凝视着湍急而逝的河水,一边顾影自怜,将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和冷漠的河水作对照。《米拉波的桥》与《再别康桥》一样都是借景抒情,但是在对桥的意象描绘上,徐志摩要比阿波里奈尔更甚一筹。徐志摩写桥,是采用写意的手法,他不直接写桥的外观\形状\构造等,而是将桥虚幻化,理想化,拟人化,把桥视为精神的知己和对话者;而阿波里奈尔则采用写实的方法,他把桥视为一个单纯的建筑物,一个对他情感生活产生影响、具有转折意义的地点,桥是诗人心目中一个现实的存在物.
桥本该成为情感沟通的通道,然而在中外文学中它似乎成为了阻隔情感的存在物,只是记忆封存的地点而已。桥本是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景”,但却被很多文人描绘成“境”了,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此景中了,这样一来,情与景的融合就形成了“情境”。桥的意象已经不再简单指涉空间上的特定的地标含义,而是承载了诗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正因为此,我们读以桥为题的诗,要关注的不是桥本身,而是诗人借桥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

诗歌鉴赏204,《蒹葭》鉴赏

一、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二、扩展知识:1、举例说明:单纯的概念不好理解,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以柳树为例:他的意象是惜别,留恋,祝愿。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例5:《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2、意象与意境的区别: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意象就是意境。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思想感情所变现出来的格调)。

可意会不可言传



什么叫“意象”?
答: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二者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意象是什么意思?
答:意象的意思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亦作“ 意像 ”。谓寓意深刻的形象。 汉王充《论衡·乱龙》:“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形象。 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

什么是意象?什么是物象?
答:物象:客观事物的形象,客观形象。意象: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主观形象。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现为阳爻和阴爻两种组合符号,这两种符号组合成六十四卦,原本是用来记录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后来发展...

什么是意象?
答:意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易传》。所谓意象,是指人类以物达意、借景抒情而形成的人造之象。它主要有意中之象、意造之象、意化之象和综合之象四种类型。“意象”与“意境”的渊源、内涵和功能不同,不是一个层级的概念。意象解释是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文艺创作...

意象是什么意思
答:“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除此之外,在文学中,意象也可以说是借物抒情。就是指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

什么叫意象
答: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

意象是什么意思?
答:释义是: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

意象是什么意思?
答:意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人、事、物、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水 山 岛 树木 百草 秋风 洪波 都是意象 附赏析: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

意象是什么意思
答: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

文学意象的含义是什么?
答:意象在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中主要有四种含义:1、“表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所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2、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在文学创作中则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形象或曰“胸中无竹”.3、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