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黄帝一同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谁

作者&投稿:殳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华民族历史与精神(人文) 怎样~

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实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
(一) 中国文化
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1、中华民族: 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民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2、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 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 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二) 中国传统文化
1、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开掘所应遵循的原则
3、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 目的和意义
(二) 方法
思考题
1、什么是文化?
2、什么是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3、广义文化是由哪几个层次构成的?
4、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华”一词出现甚早,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发达;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此区后来被称为中原或中国。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

在可信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华夏族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历史学家认为华是源于上古的华胥国(位于陕西西安附近),也有人说“华”是因华山而得名,“夏”是因夏水(汉水)得名。久而久之“中华”便成了中国,华夏等意词。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中华”,原意与中国相通,又与华夏相系。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云:“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徵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唐律疏议》云:“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又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反元时也曾提倡:“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章炳麟认为:“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中华民国解》)。这里强调中华一词乃区别文化高下之族的含义。“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这是由于中华与华夏一词有关。华夏文化发达,遂以中华自称。
“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提出,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建立国族的重要概念。“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但是梁启超也创造了东方民族一词,他于1899年所撰之《东籍月旦》,中有“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译西籍,袭用其体例名义,天野为之所著万国历史,其自序乃至谓东方民族”。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梁启超等先贤的话语中,渐渐出现了“中华民族”的概念,经由最初的强调满汉之辨和排满,到梁启超的主张“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到“五族共和”,再到新中国参照苏联民族理论的识别认定活动,最终使“中华民族”的概念成为中国56个民族所组成的共同体的代称。
这一概念真正深入人心还要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才最后完成,有学者指出这是因为三点原因导致:1、大规模抗战使大多数中国人有了共同的历史命运与集体记忆;2、国共联合与全民族的统一战线使中华民族主义深入人心;3、战争造成的人员迁徙打破了原来的地域隔绝。
中华民族的概念从提出到不断的引申和发展,在现今文辞用语中已不再是单一的中国各民族的代称,而是一个与中国的国家、民族、地域、历史紧密相连的整体的代称。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提到的“中华民族”就是这个概念,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的“中华民族”也是这样一个概念。
从爱国主义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一辞已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从感性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等词语的引申和发展,具有广泛的涵盖意义。同时,现代概念上的中华民族,也是广义上的中国的一个代称。
根据中国的官方文件,中华民族的历史可追源到汉族的神话炎黄起源,而在现代则包含在中国境内非汉族的少数族群(然而这些民族不是汉民族),有时还延伸包括中国境外的海外华人(没有中国国籍)。
中华民族因此并不是单纯的民族、种族、公民的人群分类概念,而是政治词汇。可能因历史、政治及国族立场不同,中华民族在族群内涵及地理范围上或有差异。但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题下团结奋进,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辛亥革命,无不得益于华夏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就像是泰山、长城一般壮丽的雄峙于世界的东方。

中国人是炎黄子孙,因此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是黄帝和炎帝。
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

炎帝是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和黄帝共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炎帝,我们通常说是炎黄子孙!

黄帝还有炎帝

炎帝。另外还有伏羲等。

是炎帝呀,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后世尊崇中华人文初祖的意义是什么?
答:他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载入史册。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在此期间有了文字。炎黄:新编初中历史教科书将黄帝与炎帝定性为“远古的传说”,其中并提到:“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炎帝和黄帝被后人所纪念的原因是?
答:传说中许多发明创造,如蚕桑、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都托始于黄帝时期。炎帝则是传说中原始社会晚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烈山氏(厉山氏)。原居姜水,迁入中原,发展了农业(一说炎帝即神农氏)。后为黄帝部落打败,与黄帝等部落联合成为部族。因而与黄帝并称为"炎黄"一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炎黄联盟逐渐形成什么
答:炎黄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炎黄联盟形成的影响: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联盟形成的影响包括战胜蚩尤、为华夏民族的形成打下基础等:1.与大小部落结盟,战胜蚩尤;2.统一中原,为华夏民族的形成打下基础;3.为一体多元民族结构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炎黄就成了中国人民公认的人文始祖。炎黄...

常说黄帝是人文初祖,那他究竟有什么贡献能配得上这个称号?
答: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实质就是进行文明创造。黄帝既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又培育了中华民族崇尚文明的人文精神。“人文初祖”确切地表述了祖先与生命同在,文化与生活共存的原始意识。鲁迅的《自题小像》中所说的“我以我血荐轩辕”一句,实际上就是以对轩辕的尊崇来指代对中华民族的深爱。至于...

炎黄子孙什么意思?炎黄子孙的由来介绍
答:而在汉朝以后都被称为汉族,直到今天汉族依然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人数最多。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关于炎黄子孙的远古传说,感兴趣的话就来一起看看吧。新编初中历史教科书将黄帝与炎帝定性为远古的传说,其中并提到: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远古的传说、...

黄帝和炎帝的传说
答:后代历史学家就称这场大战为「涿鹿之战」。也因为这场战争,确立了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地位。 蚩尤本是炎帝的大臣,他为了独霸天下、联合苗氏,把炎帝从南方赶到了涿鹿,还自称南方大帝,是个很有野心的人。大战当时,只见蚩尤一夫当关、站在云间,手持长剑,指挥着如黄蜂般的部队冲向炎帝的阵营,...

轩辕黄帝原名叫什么?
答:轩辕黄帝,原名姬轩辕,本姓公孙,后改姓姬,故被尊称为姬轩辕。他是《史记》中所记载的五帝之首,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人物。历代中国的皇帝常常通过设立庙宇和祭陵等方式,来获得统治的合法性,将黄帝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并尊称他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有学者指出,这种对黄帝的尊崇始于晚清,...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答: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1、炎帝的贡献: (1)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2)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3)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

道家尊崇的“黄帝”是谁?
答: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历史身份: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神话身份:神界中央天帝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部落联盟领袖。黄帝出生寿丘(今山东曲阜),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葬于桥山(今陕西黄陵县)。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相传黄帝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名号轩辕...

炎帝和黄帝是同一时期的人吗?
答:炎帝跟黄帝同时代,且均带有传说色彩。从古到今,被视为中华民族始祖象征的炎帝就是与黄帝齐名的炎帝神农氏,据传生于陕西宝鸡姜水(现宝鸡市清姜河流域)。上古时期的炎帝和黄帝,分别是两个部落的首领。两个部落曾经站在了一条战线上,共同击败了蚩尤部落。但是在这之后,两个部落还发生过一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