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同样是行礼,为何有不同的形式比如拱手、作揖?

作者&投稿:苍梧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拱手、作揖、长揖、打躬属于举止类礼节,它们有何不同?~

在面对不同身份的人面前,要做不同的礼节。他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运用的场合不同,以及应用在人身上也是不同的。接下来就把每一种礼节,在什么场合要用到,以及它们的特点做一下讲解。
拱手是最简单的一种礼节,人只要站着,然后双手抱拳,微微点头致意。就算是礼节到位了。这种一般都是长辈对晚辈之间做的。或者是官职比你大的人,你向他作了礼以后,他就可以用这一种向你回礼。


第二个作揖呢,是和拱手有一些相似的,只是礼节更重一点,然后这个使用的范围是在官职相当的人之间,当然了,也有一些老师可以用这个礼节作为给学生的回礼,这个礼节需要身体稍稍的往下弯一点,表示尊敬。

第三个长揖,也是和作揖有相同之处的,但是这个的幅度比作揖要大一些,身体稍稍弯一点,但是不可以弯太多了,而且这个要求手臂稍微向前面伸长一点,表示礼节更加到位。

最后一个打躬,也可以被称为打恭,和长揖是有点像的,但是这个幅度会更加大一点,这个运用的范围是表示歉意的时候,比如说你做错了什么事情,需要给别人道歉,那么你就应该要做这个动作表示你深深的歉意。
最后,总结一下,这几种礼节的不同之处,拱手是用于晚辈和长辈之间,作揖是用在同等职位的官员身上,长揖是用在一些有志气的人和权贵之间。打躬是给别人道歉用的。

说到“拱手”和“作揖”,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种常行的礼仪,直到今天也是很常见的,但是很多人却把“拱手”和“作揖”相混淆,认为这是一种礼仪,这可是大大的错误。老辈时规矩很多,作为新时代的这一代人可能分不清!

古代礼仪制度中,交际礼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人与人之间接触、交往之礼,与生活关系最密切,包含的内容也较多。因此古人有“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学武先学德”的说法,那么古人在交际活动中到底有哪些礼节呢?


交际礼分为两类,一是举止类礼节,就是如何以动作表达礼节;二是称谓之礼,这在中国古代最复杂,尤其是官场上的一些称谓。关于古人称谓的话题之前已经有过分析,下面主要还是介绍一下举止类礼节。

举止类礼节大体上分为站立礼、跪拜礼、抱见礼、请安礼。同样,站立礼、跪拜礼又有很多种,分别体现礼节轻重等次,施用于不同的对象,从中可以了解人际关系、等级关系。

站立礼

站立礼顾名思义就是站着行礼,大致分为拱手、作揖、长揖、打躬,按次序一个比一个重。站立礼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有手、臂的动作,如果表示礼重,加身躯动作,下面分别来讲。

1,拱手,是最简单的揖礼,就是双手抱拳,是最常行的礼节,也是最轻的礼节。比如向人问路,要略表敬意,须施行,但是又不能太重,就施以拱手礼。习武者比武之前,也互相行此礼。

此外还用于尊长对卑幼的回礼,卑幼对尊长施行很重的礼,尊长应有所表示,又不能回礼过重,所以拱手礼比较常见,主要是长辈对晚辈,兄长对幼弟。清代官场中,属官向长官行作揖礼,长官以拱手礼答礼。


2,作揖,也是常行的礼节。它与拱手的区别是增加了手臂的动作,双手抱拳之后手臂往前再往下作顿的动作,多了这些动作,礼就较拱手稍重。向人道谢、致歉、道贺、请求等场合,对人表示尊敬,常行此礼。

卑幼对尊长行较重之礼时,尊长回礼,也有施作揖礼的,如拜师礼,学生对老师行跪拜礼,老师回以作揖礼。拱手和作揖都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尤其是作揖,官场上、同衙门的官员之间常互行作揖礼。

3,长揖,这个礼节比较特殊,跟作揖的区别是,作揖只是在抱拳之后往前伸,长揖是抱拳之后手臂高举,然后以大弧度往下按的动作。手臂伸得比较长,用大幅度的动作表示比作揖庄重,对对方表示敬重时行此礼。

由于长揖是身躯稍微一躬,不是深度的弯躬,不跪拜,因而一些有志之士向权势的人行礼的时候,为了表示自己不卑不亢,不向对方卑躬屈膝,常行这种礼,表示一种气节,又不失礼数。西汉时刘邦招贤,名士郦食其去见他,刘邦正在洗脚,也不相迎,郦食其见他如此傲慢,便也不跪而“长揖不拜”,并表示不满。刘邦见状马上不洗了,穿好衣、履,请其上座。


清代也有这样的事,乾隆南巡至杭州,在书院考试近省迎驾的士子。和珅监考,士子跪着把试卷交给和珅,福建的几个考生坚决不下跪,交卷之后行长揖礼退出。

4,打躬,躬就是鞠躬。打躬或称打恭,与长揖都是拱手而举,大幅度地作揖,与长揖的区别就是深度的鞠躬,所以礼数更重了,表示对对方特别敬重或深深的谢意、歉意。所以又称作深深作揖、打躬作揖。

《儒林外史》中就记载了这种礼的状况,范进中举之后,很多人跑来认亲戚、拉关系。有个张乡绅,以前看不上范进,见面之时理都不理,一听说范进中举了,他马上到范进家贺喜,还送上银子,范进很是感激,张乡绅临走时便与其“打躬作别”。

跪拜礼

与站立礼最大的不同是膝跪与地,拜和跪有联系又有区别,拜不仅要跪,而且还须手着地,然后加身躯以及头的动作,以表示礼数的轻重。跪拜礼从先秦时期一直实行下来,唐以前没有高脚坐具,人们一块坐在席上的时候,就是跪姿,是把臀部压在后跟上。

随着高脚坐具的出现,跪拜礼更显得庄重了。跪拜礼由轻到重有以下几种:


1,长跽,席地而坐时期,如果双方都是跪坐,某一方对对方表示敬意,臀部离开脚跟,上挺直,这就是长跽。先秦时期,不乏君主以长跽表示对名士或臣僚的敬意。

2,空首,跪拜时手触地,上身弯下,头触手而不触地。大臣对君王行较重的跪拜礼时,君回礼,用此礼。

3,顿首,这个词大家应该不谋生,文人之间写信,经常写顿首,是在信中表示敬意。顿首就是磕头,头触地,顿而即抬起。身份地位相当者相互庄重行礼,互相顿首也叫磕平头。晚辈向长辈庄重行礼,或尊者向身份地位低者表示特别敬意,也行此礼。

4,稽首,跪拜时头触地一段时间。是最重的跪拜礼,在所有的举止性礼节中也是最重的。臣僚向君王行稽首礼,先秦时期,君主对臣表示对对特别的敬重,也有行此礼者。如商汤王对伊尹、周成王对周公都曾行过稽首礼。

没有高脚坐具时,行礼也不一定都是跪着的时候的才行跪拜礼。还有一个词叫避席,与行礼有关,席是跪坐时候的坐垫,坐着的时候,如果表示对对方的特别敬重,站起来离开席子后再行礼,这就叫避席行礼,这种行礼的形式也是十分常见的。


宋代以后,随着高脚坐具的出现,跪拜礼都是站着再行礼,跪拜形式也不太一样,很多情况是以跪拜的次数表示礼数的轻重,有八拜、四拜、两拜之礼。八拜之交,就是有非常的礼节的交情。清代所谓的一跪三叩、二跪六叩、三跪九叩,分出等次,在最隆重的场合,大臣对皇帝要行三跪九叩礼。

上面所说的这些举止类礼节并不全面,指的都是男子行礼。古代女子和男子行礼不完全一样,女子一般情况下不行跪拜礼,而行万福礼,身体有一个鞠躬的动作,双膝弯曲,手臂在侧往下按一下,口中说一句祝福的话,所以叫万福礼。

这是在一般场合,女子在特殊场合也行跪拜礼,比如向父母,向帝后,要行跪拜礼;宗庙祭祀的时候,无论男女都要跪拜。《红楼梦》中贾府祭祖的时候男的下跪,贾母率女眷也下跪。还有主仆之间,官衙公堂之上,都要跪拜。

抱见礼、请安礼

这是清代满族的特殊礼节,请安礼后来不光在满族中实行,官场上满汉官之间,民间满汉人之间,甚至汉人之间也有实行这种礼节的。


1,抱见礼,类似于西方的拥抱礼,主要施行于满族人之间,而且主要是在满族入关以前。满汉官之间、汉人之间不实行。抱见礼还有抱腰、接面之称,不分男女,《满洲实录》、《满文老档》记载,入关前男女之间常行抱见礼。皇太极和他的蒙古岳母,公主回娘家和诸王,都行抱见礼。

入关后,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抱见礼不再流行,关外仍有所保留。另外,官方礼制的满人君臣之间,而且是特别隆重的场合,仍有抱见礼,如出征凯旋,领兵将帅跪在皇帝跟前抱膝,这在当时也是君对臣的较高礼遇。

2,请安礼,比较常见,由满族扩大实行到满汉之间,乃至汉人之间。请安礼在清宫剧中经常出现,但需要注意的是,请安礼是有多种的,具体分站安、打千、跪安、蹲安。

站安,是站立,口中问安;打千,左腿屈膝,右腿后撤,右手耷拉下来前后摆动,口中问安。官员见王公,身份地位相近的人之间,大街上互相拜年,都实行打千礼;跪安是长跪请安,礼数较重,如官员见到皇帝须要请安,也要跪安;蹲安,是女子请安礼,也不跪,双膝微弯曲,手抚在膝盖上,口里问安。


当然,在实际的社会生活和官场礼仪上,还有很多对举止类礼节的规定,如行礼次序、受礼与还礼所体现的礼节,此外还有受全礼、受半礼等。清代官场上,不同身份品级的官员向谁行什么礼,回什么礼,都有特别的规定,这在《大清会典》上有详细的记载。



古代行礼方式
答:作揖礼:双手叠抱胸前拱手致意,是古代用得最多的形体礼节,多用于宾主相见,包括“对揖”和“遍揖”。古代揖礼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鞠躬礼,鞠躬即弯身行礼,源于商代,是一种古老而文明的对他人表示尊敬的郑重礼节。跪拜礼,在社交礼俗中,跪拜礼是古代使用年代最长、频率最高...

中国古代常见的几种行礼方式有哪些?
答:古代的礼节文化丰富多样,体现在各种形式的行礼方式中。其中,执手礼与西方握手礼相似,古称“奉手”或“执手”,是通过双手握住对方一只手来表达敬意。作揖礼是最常见的礼节,即双手叠抱胸前,拱手致敬,分为“对揖”和“遍揖”,根据不同对象,推手时的动作有高、平、下的区别。鞠躬礼则是一种历史...

正式场合古代给身份尊贵的人怎么行礼?
答:行三跪九叩:这是一种最为隆重的行礼方式,其过程是先行三跪九叩,然后再行揖礼。在古代,这种行礼方式通常是向皇帝、皇后、皇太后等最高尊贵的身份所采用的行礼方式。总之,古代中国的行礼方式不同,根据身份的尊卑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以表达敬意和尊重。

古代是如何行礼的?如何称呼的?
答:- 1到4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依据具体情况——对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体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不必过分要求,但拱手应当能做到。如果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又有人来,当注意问候时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决定行礼的程度。迎宾: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

古时候打招呼,不同场合和身份的人都是怎样行礼的?
答:如今的社交礼仪中,行礼的方式已经不多见,正规场合下往往采用的是握手,如果更亲密一点的话也无非是拥抱。但在古代的社交场合中,行礼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事情,行什么礼,对方如何受礼,都是有讲究的。我们知道古代的行礼种类很多,根据不同身份、场合而异。有拱手、作揖、长揖、打躬、跪拜等。在实际交往...

中国古代见面的时候都是怎么行礼的?
答:1、拱手礼 (1)动作: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2)适用范围:日常相见礼,送别礼。2、揖礼 (1)动作: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2)适用范围: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2、一拜礼 (1...

古人行礼的手势经过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答:首先刚开始的是正规揖礼手势,男子是左手压右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而女子却是右手压在左手的手背上,做上面同样的动作。然后就是一般揖礼手势,双腿需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作揖打拱跪拜有什么讲究
答: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打拱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打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

古代的跪拜礼仪:从致敬之意到尊卑色彩,古人的礼仪有多繁琐?
答:而唯一的区分就是贵族会有榻,那时候人们坐着就是双膝着地,就如同现在跪拜没有行礼的坐姿。现如今韩国和日本等国仍然保持着这样的姿势,而且是不带有任何尊卑色彩的。在古时候人们会保持这样的坐姿,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对方的敬意,而且那时候坐着腰板是腰挺直的。《战国策》中有:"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范雎再拜,...

古代是如何行礼的?如何称呼的?
答:行礼: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