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的盐引制度是什么,有什么结果?

作者&投稿:虿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盐绝对是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几千年前开始,盐就已经开始融入到我们的社会活动中了。比如说,考古学家曾经在仰韶文化遗迹当中,就发现过盐的存在。又比如,当年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正是因为采用了管仲的建议,国家实行盐铁专卖,让国家迅速强大起来。

盐,不但是我们身体保持正常的必须之物,更是对我们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你知道吗?在明代中后期,以盐为中心的一套交易制度,甚至形成了早期的期货交易体系,而且这套体系极其完整。比起欧洲的期货制度,还要早诞生了上百年的时间!

1.盐引制度的诞生

要想知道明朝中后期的这套以盐为核心的期货交易制度,到底是怎么运作的,我们首先得了解一个概念。

盐引!

所谓盐引,就是指官府发给盐商的一种食盐运销许可凭证,最早出现于宋代。

说起来,这事还要追溯到齐桓公那个时代。齐桓公采用盐铁专卖,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其他诸侯国看到以后,自然纷纷效仿。

打那以后,食盐的贩卖,就成了国家的专利。尤其是在大一统王朝的时候,对食盐的贩卖运输,更是管制的极为严格。

但是,国家负责盐铁专卖的话,很快就遇到了另一个问题:国家可以制盐,但是却不能直接卖盐。因为如果直接卖盐的话,这里面成本太大,非但不会给国家增加收入,反倒会给国家增加负担。

所以,很快就就有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国家只负责制造食盐。而贩卖的工作,则交由商人们来完成。

于是,历史上有名的盐钞法就出现了。由政府发行盐钞,商人们花钱来买盐钞。盐钞里面,记录了盐的产量和商人们可以销售的价格。

但是,好景不长,这种盐钞法,很快又遇到了问题。

问题在于盐钞的超发。

守着这么一个生财的宝贝,政府当然是希望赚的越多越好。既然想赚的更多,当然要印更多的盐钞了。可是盐钞印多了,这套制度自然也就失效了。所以在北宋末年,盐引的概念,就被提出来了。

提出这个制度的,是著名的大奸臣蔡京。

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奸臣,再加上水浒传里的形象,蔡京在历史上一向是恶名昭彰。但不管他到底是不是奸臣,由他提出的这套盐引制度,却是非常管用的。

蔡京提出的盐引,是在之前的盐钞上进行了改革。原来盐钞上面,只标明了盐的价格和数量,没有期限。也就是说,盐商把盐钞买回来以后,完全可以囤货居奇,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盐价。但是盐引就不一样了,蔡京改革之后的盐引,分为长引和短引。长引销外路,短引销本路。最关键的是,这玩意儿是有期限的,长引1年,短引1季。限定运销数量和价格。

蔡京无意中的改革,却已经奠定了一种期货的雏形。

要知道,现代期货贸易的本质,其实就是大家对未来物资的预期。因为有些大宗商品,生产到贩卖期间,会相隔时间较长。你生产的时候和贩卖的时候,这东西的价格可能不一样。所以,现代期货,往往就会先约定好一个价格,对这些物资进行交易。

而当时的盐钞,买的时候和卖的时候,也有可能是价格不一样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已经拥有了现代期货的性质。

创造出这套盐引制度后,食言的贩卖,终于给国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据一些史学家统计,南宋初年的军费开支,大致完全可以被国家卖盐这一块的收入给抵消掉。

宋朝之后,就是元朝。元朝在这套制度上,并没有做什么大的改变,依旧沿袭了下来。而元之后,便是明朝。

到了明朝,这套盐引制度,才开始继续进化。

2.明朝盐引制度的发展

明朝早期的时候,尤其是在洪武年间,国家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北方的北元王朝。

朱元璋在位期间,虽然将北元朝廷赶回了北方草原,但北方的敌人,仍是非常强大。所以朱元璋在位期间,曾经多次进行北伐,和北方的敌人打仗。

既然要打仗,粮食自然是重中之重了。可是当时,国家才刚刚建立,北方当时又是战乱不休,根本没有余粮支持军队。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南方调粮。

但从南方调粮的话,花费又非常的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贪污之类的事情。

聪明的老朱琢磨了一下之后,一拍脑袋,决定把卖盐和运粮这两件事结合起来!

在老朱的推动下,盐商想要买盐引,以后就不能再用钱了,而是要用粮食。准确来说,是你往前线运粮。往前线运了多少粮食,凭这个去换盐引。

这个办法,在明朝初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其实,这个法子也不是老朱首创的,在宋朝的时候,就曾经出现过。不过,因为当时官员贪污的原因,这套制度存在太多漏洞,一套运转下来以后,国家反倒是赔钱的,所以后来就被取缔了。

但是老朱这时候就不一样了。谁都知道,洪武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对贪污管的最严的时候,连剥皮萱草这种法子都用上了。所以,这个制度,在当时还是非常有用处的。既能保证国家的收入,又能将大量的粮食,以最少的成本运到前线去。

但老朱大概没想到,这套制度,则加速了盐引期货的成型。

要知道,当时交通可是极为不发达的。商人们从南方运粮到北方,再从北方回来,拿着运粮的证明,去南京换盐引,再拿着盐引去盐场拿盐,再去进行销售。这期间,少说也要至少一年以上的时间,长的话两三年都是有可能的。

如此长的时间,盐价的波动,自然就更大了。

为了提高这套流程的运转,当时的人们,便想出了一套更实用的法子:合作分工!

在这套系统里,有专门的运粮商人、盐引商人和卖盐商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运粮商人专门运粮,盐引商人倒卖盐引,卖盐商人专门负责卖盐。

盐引这东西,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后,本来就具有很强的期货属性。如今再加上自由买卖,已经和我们今天接触的期货,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了。

3.盐引期货的消亡

如果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盐引期货的出现,说不定会引导资本主义开始发展,继而衍生到其他领域,让大明首先发展出完整的期货交易制度,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但可惜的是,事情并没有按照这个剧本朝下面发展。

这种盐引期货交易制度,在明朝弘治年间到达了鼎峰!随着北方敌人的渐渐衰弱,北面的战事也越来越少,国家不再需要大规模向北方运粮。而且,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大量白银涌入中国,白银从明朝中期开始逐渐货币化。当年以粮换盐引,重新变回了以白银换盐引。

这个制度,让整个盐引期货交易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在江南,甚至已经出现了一些专门拍卖盐引的地方,类似于后来的期货市场。

这时的盐引,已经不单单是用来取盐的东西,而是成为官方投放于市场,因盐价变化而产生价格波动的期货债券。

然而,这种早期的期货交易萌芽,最后却被皇权扼杀了。

因为盐引这东西,在根本上能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官员,而不是商人。只有官员,才能在根本上控制盐引的价格。所以,到了明朝后期,盐引开始逐渐成了明朝高级官员敛财的工具。再加上嘉靖一朝后,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国内平民的商贸活动越加频繁。面对卖盐的暴利,大量私盐开始出现。旧有的盐引制度,已经再难为国家赚取足够的利润了。

所以,在万历四十五年,明朝正式废除了旧有的盐引制度。

自此之后,国家食盐的贩卖,就交给了一些已经成型的大盐商去做。这些大盐商,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但同样的,这些大盐商背后,往往也有一些官场大佬的影子,有的甚至干脆就是皇帝的亲戚。

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明朝政府颁布的两淮盐政纲法,等于是彻底将刚刚兴起的资本主义市场给消灭了。同时,民间的金融活动和资本市场的建立,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再加上接下来仅仅不到三十年之后,明朝就彻底灭亡。清朝入关之后,采取了更加严苛的金融政策,基本上杜绝了民间金融创新的可能。

所以,明朝后期产生的这点资本主义萌芽,就被彻底扼杀了。

客观来说,明朝中后期产生的盐引交易体系,对于当时民间金融业发展,还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如果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的话,完整的期货制度出现,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若非这样,中国至少能够早西方上百年,就开创出完整的期货交易体系了。



高级官员用来敛财的工具。民间的金融活动和资本市场的建立,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后来明朝就彻底灭亡了。

由于盐是封建王朝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所以盐一直都是被政府垄断,明朝时实行了纲盐制,商人从政府取得盐引到指定地点卖盐,不过后来由于贵族,官僚们通过把盐引卖给商人获利,使钢盐制日渐衰落

盐引,就是指官府发给盐商的一种食盐运销许可凭证 ,盐引这东西,在根本上能起到决定作用的,是官员,而不是商人 ,因此到了明朝后期,盐引开始逐渐成了明朝高级官员敛财的工具 。最后的结果就是废除了盐引制度。

明朝废除了旧有的盐引制度,国家食盐的贩卖,交给一些已经成型的大盐商去做。结果就是消灭了刚兴起的资本主义市场。

明代的开中法是什么情况呢?
答:在明代,因为北方的边患尤其严重,所以政府在北疆设置了九个军镇,布置了至少数十万军队,但大量军队的后勤补给是个严重的问题,让明朝政府非常头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廷推出了开中法制度。即盐商不得再以货币购买食盐,要获得食盐经营权,必需要通过为边塞军队运输粮食来换取。简单地说就是为政府解决...

明朝政府的开中法政策的作用是什么?
答:4. 商人们很快意识到,通过在边远地区鼓励农业生产,可以有效降低运输成本。5. 盐引制度根据运输距离和粮食重量来计算,这一机制不仅刺激了边境农业生产,也为明朝提供了稳定和合理的粮食价格。6. 开中法的实施,加强了明朝边境地区的军粮供应,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7. 在明洪武时期,...

中国经济史的明代
答:明太祖洪武年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移民垦荒,曾派遣国子监下乡督导水利建设,并以减免税赋奖励耕作。也实行屯田政策,军屯面积占全国耕地的近十分之一,私人商屯也很兴盛,朝廷再以买卖食盐的专卖证(称之为盐引)作为交换,利诱商人将粮食运往边疆,以确保边防的粮食需求。明代中后期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什么是开中法
答:7. 成化年间,明朝政府停止了各边的开中法,改为盐商在户部、运司纳粮换取盐引。随着统治阶级的腐败,盐引成为利益源泉,导致“占窝”现象,即皇室和官员们占取盐引转卖给盐商,严重破坏了开中制度并影响了政府财政。8. 弘治年间,户部尚书叶淇改革盐法,允许商人以银代米,交纳给运司,导致太仓银两积压...

为何明朝时期的贸易战,最重要的商品是盐和铁?
答:而明朝因为政策多变以及权责混乱的原因,相比于其他朝代来说,明朝的百姓显然更加缺少盐。一般来说,普通百姓之所以买不到食盐,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吃盐不易:起先是通过官府按配额分发,不存在自由购买食盐的渠道,明代中后期才开始出现盐店供销。明朝取消盐铁专营采用盐引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商人负责...

明朝政府的开中法政策的作用是什么?
答:盐引的主要作用就是按照距离的远近和粮食谷物的重量来进行计算的,这个制度也是刺激了边境的农业生产,也在明朝的时期提供了良好且稳定的一个粮食价格。开中法就是政府实行的一种以盐、茶为介,让商人们缴纳军粮、以及各种物资的一种政策,明洪武时期的时候,山西等地非常的需要军队和粮食的帮助,政府就...

明朝为什么最后取消了盐专卖权?
答:”商人为了参与开中法,居然自掏腰包招民恳边,筑台立堡,可见其中有丰厚的利益存在。不过明中期以后,由于“开中法”巨大的利益驱使,一些权贵政要和其它富商强人等对“开中法”进行垄断,致使这种制度已无法进行下去了。综上所述,明朝并没有全面取消食盐专卖,而是结合边政实施了通商制。

明代晋商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哪一项法令
答:其中对晋商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开中制。开中制是在历代食盐实行国家专卖制度的基础上,明朝政府为解决边饷实行的重要政策措施。当时商人贩盐必须按官府要求承办边镇需求的粮食等物资。为此,必须取得充当合法盐商的资格,得到刊刻于铜板的“引目”(护照),运粮到边地向边仓交纳,领取证明“勘合”,上写纳粮...

明朝各期军队的构成和军饷是如何共计的?为何明朝最后会疯狂的收税?
答:在古代社会,盐铁都是最赚钱的生意,同时也是最能影响国家稳定的重要物资。因此如果要想从事贩盐的生意,就必须要有国家发放的“盐引”制度。于是想要得到这个盐引,就必须要为国家运送粮食。因此,明朝的前中期,基本上都是军屯和民运两种方式来解决军粮的问题。明朝中期 在明朝中期,也就是嘉靖,隆庆,和...

朱元璋苦心建立的良政,边镇建设的基石,为何最终被废?
答:一、设立「 ”开中法”——开粮纳中,边镇愈强 为解决这一问题,明朝创立了开粮纳中的制度,即由户部利用食盐的专卖权,根据边境战备粮储物资的盈缺情况,对商人进行招标,往边镇输送军需物资,然后按实际输送情况支付同等值数量的官盐盐引,使商人获得官盐并合法销售。这就是明朝初年稳定边疆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