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关秦始皇陵的最新考古进展或者新的发现吗?

作者&投稿:滑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秦始皇的墓现在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秦始皇陵考古项目近日取得重大进展,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等有关部门运用遥感和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勘探的结果首次证实秦陵底下确实存在地宫和墓室,并确定了地宫的位置。

墓室主体尚未坍塌进水

“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陵长期存在一系列疑问,如秦始皇真墓是否就在封土堆之下,墓室埋深多少,地宫结构尺寸怎样,墓室是否坍塌进水?我国科技工作者应用重力、磁法、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法等技术,经过历时一年的勘查试验验证,终于揭开一系列秦始皇陵之谜。秦始皇的真墓就在封土堆下面,石质建筑的墓室主体尚未坍塌进水。初步探测显示,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秦始皇墓室确实体现了“千古一帝”的气派。

墓室位于地宫中央

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刘士毅介绍,本次测量探测到由地宫开挖后回填夯土引起的明显重力异常以及弹性波法反射异常,由开挖范围对应封土堆细夯土墙引起的明显磁异常,由墓室引起的高电阻率异常,开挖范围内汞异常,宫墙引起重力异常和绕射点异常。这些异常加上已知的墓道等,勾画出一个巨大地下建筑群轮廓。“只有真墓才可能有如此规模和配套的地下建筑群。因此,现在可以回答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秦始皇地宫、墓室就在封土堆之下。”

刘士毅说,初步评估,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开挖范围主体约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开挖范围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顶深海拔高程470米至480米,高15米左右。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宫墙顶深海拔高程约471米,高约16米,宽约8米,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125米。宫墙之上的细夯土墙与宫墙位置、范围基本一致,高约30余米

“秦皇陵地宫就在封土堆下!”在北京召开的秦始皇陵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技术成果验收会上,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宣布,通过最新遥感考古和物探勘查表明,中国第一个帝王陵园的布局之谜已经解开。据悉,该项目为国家“863计划”之一,这是我国首次将考古工作纳入该计划,这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对西安秦始皇陵所进行的资金投入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地下考古勘察工作。此次考古探测于去年底启动,主要采用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不会对秦始皇陵地宫产生损害,特别是高光谱遥感考古在国际上是第二次采用,而在国内还是首次。 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我们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介绍,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研究人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段清波说,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超出我们预想的是,宫墙顶面甚至高出了当时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现封土下33米,整个墙的高度约30米,非常壮观!”在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段清波说,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这种宫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这种崭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称为‘秦陵式’。秦陵式宫墙对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动作用,现在还无法预知。”段清波说。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据钻探得知共有三个陪葬坑,其中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发现的二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南北宽84米,东西长96米的二号坑,面积92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多兵种联合阵容,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二号坑西边是三号坑,1989年10月1日才开始允许游客参观。南北宽24.5米,东西长28.8米的三号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三号坑经有关专家推断,被认为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对它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秦始皇陵遗骨发现欧洲人种,将史载中西交流向前推进约百年。被发现的西域人是被掳掠的战俘?或根本就是秦朝疆域内的居民?甚至是为皇陵带来空前技术的文化使者?

秦始皇陵考古队在秦代烧制砖瓦窑址发现的百余具人体骨架,经DNA检测证实是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世界上具有这种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的有10例,分别属于信奉拜火教的帕西人及波斯人和库尔德人。”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徐智近日激动地说。

2003年2月,秦始皇陵考古队按照往常的惯例,开始对一处秦代烧制砖瓦窑址进行清理。窑址位于临潼区秦俑馆前,曾受到南部骊山上洪水的冲刷。

一个多月后,考古队在窑址旁边一个距地表约10米左右深的大坑中发现了百余具人体骨架。大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形状不规则,恰似乱葬岗。“大多数人都是在死后很快就被随意扔弃于此处”。考古队最后确认骨架个数共为121个。根据现场专家们初步推测,他们是因修建秦始皇陵工程而死去的劳动者。

为进一步判断这些人骨,2004年9月,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在121具遗骨中,随机抽取了50个样本进行DNA检测。测试的结果在几个月之后出来,成功提取的15个遗骸样本中有一个具有“欧亚西部特征”,而且属于比较典型的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

“世界上具有这种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的有10例,分别属于信奉拜火教的帕西人及波斯人和库尔德人。”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徐智激动地说。按照考古学界定,欧亚西部便属于欧洲范围。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最早记载也只是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现在有了这具尸骸,就有了秦代中西方交流的考古学证据。”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告诉记者。

在考古界看来,这次发现“洋劳工”在2200年前已“来到”中国腹地,其意义犹如在金字塔修建者中发现了东方人一般,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另一方面可以作为解开秦始皇陵谜团的有力证据。

猜想1.带来外域技术的文化使者

有专家称,“洋劳工”可能是当时出使秦朝的外域文化使者。持这种猜想的人把“洋劳工”与秦始皇陵的建造情况联系起来。段清波说:“秦始皇陵有太多的谜无法解开,但现在发掘出的这具尸骨,就可能给予我们比较明确的答案。”

据统计,秦始皇陵中遍布着8000多个真人大小的陶俑,“这并不符合中国墓葬的规范,秦朝之前没有出现过,之后也没有哪个帝王建过如此规模的墓葬。”

段清波说,一个文化成果总是有长期的渐进发展和延续过程,但秦始皇陵中的陵墓文化却属于“空前绝后”。“现在看来,墓葬中存在着高大的人像与埃及墓葬方式极相似,其中联系的纽带可能就是参与建设的洋劳工。”

另外,秦始皇陵建造技术也让考古学家伤透脑筋。据考察,墓穴中遍布1米长、40厘米厚的空心砖,而高近2米的兵马俑也是空心的,这在其后几百年中都没有出现过。段清波说,之后汉代虽复制了秦俑,但只有40厘米高,技术含量大大缩水。

“如果单从秦朝自身发展,这些问题都是谜,但如果把这些惊人的技术放到世界范围内看,把‘洋劳工’引入到问题中,就方便解答了。”

虽然关于秦朝中西文化交流、国外使者来访,文献上是没有记载的。但根据史实,秦朝比较短,不过15年时间,由于秦始皇死后发生战乱,留下的东西少,可以查阅的史料有被灭迹的可能;另外,秦始皇有到全国各地巡游的习惯,他也曾派徐福出海寻找长生不老药,这些历史事例也说明秦朝对外交流是完全可能的。
猜想2.间接被掳的外域战俘

“这个洋劳工很可能是被人抓来参与修建秦始皇陵的。”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谭婧泽更倾向“掳掠说”。

中山大学历史学教授张荣芳认为,根据当时的历史事实,秦朝的势力范围没有到西域那边去,根本不可能去西域地区抓人过来修建秦始皇陵。但是,根据史料记载,秦朝曾多次对外战争,著名将领蒙恬就多次打败匈奴。“那个时候,匈奴的势力范围比较大,经常跟西方人联系和接触,他们打仗时俘虏西方人是不足为奇的。”

“因此秦朝再跟匈奴打仗,俘虏匈奴人,这人属于外域人,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葛剑雄教授表示,这种通过战争手段跟外域人的接触有时候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

除了存在对外战争中俘虏“洋劳工”的可能性外,也有人认为“洋劳工”是在与秦朝人交往的时候被掳掠。持这观点的人坚持认为,秦朝时期中西方之间已经存在着各方面的交往。谭婧泽对此就认为,汉代以前,中国北方是草原民族东西方来回游牧之地。“秦始皇在位之前,东西方大规模人群交流虽然很少,但是小规模人群交流是存在的,也是很正常的。”

据可查阅到的史料,到了汉武帝时期,中西方之间的交往才有了明确的证据。但据考证,产于四川的物品在汉朝就已经流传到印度和中亚去了。“其中必然存在一条可以流传的交通路线,而汉朝离秦朝时间很短,不到一百年,一条交通要道的形成不可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的。”葛剑雄教授分析道。

“因此,一条可以交流的交通路线既然存在,那么,洋劳工是在与秦朝人交往的时候被掳掠的观点也是不能排除的。”

猜想3.秦朝境内的外域人后代

据文献记载,在不同阶段参加秦陵建设的人员属地不尽相同,陵园大规模修建时期曾征调了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万人参加劳作。完工封墓时,为了不致泄密,无数劳工被埋葬。

那么“洋劳工”会不会本来就是秦朝人?有专家表示,这个看法需要依据另两种可能性:当时已经有外域人在秦朝疆域之内或周边居住?或者秦朝人跟外域人通婚,留下后代?

对于前一种可能性,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史实可以参证:秦朝时期,位于河西走廊一带的少数民族,后来迁徙到中亚地区去了。据历史地理专家考证,河西走廊历来是我国西部和北部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干道之一,值此民族大迁徙之时,这里的民族成分更为复杂。“跟这个历史情况联系起来,‘洋劳工’的出现显得更为正常。”

徐智似乎对第二个疑问比较肯定,他说,“欧亚西部特征”遗骨的发现表明,在汉代丝绸之路繁荣之前,东亚人群和欧亚西部人群间可能已发生较为频繁的联系,甚至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基因交流。谭婧泽教授也认为,“洋劳工”的基因虽有欧亚西部成分,但很可能已经不是第一代,至于是第几代,目前还不能确定。”

另外,专家还举出了另外一个史实:远在北方开辟“丝绸之路”前,成都人就已经入云南,经缅甸,到印度,至中亚,转欧洲,即史称的所谓“南丝之路”。这个史实更加说明了汉代丝绸之路繁荣之前,东西方人群基因交流存在的可能性。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大篇幅介绍中国秦始皇陵时说:如果能破解秦始皇陵地宫的秘密,那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考古发现。

40余年来,关于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从未停止过,虽然近来又有重大发现,但陵园最大的秘密———地宫之谜,仍然深藏在地下等待后人发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位在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在死后留下的陵墓依然扑朔迷离,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最重要、最难破解的谜团之一。

从西安驱车东行约20公里到达临潼县,在临潼县城东侧就是始皇陵巨大陵园区,古时称骊山园。由于长期水旱兵燹、明挖暗盗,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那山峦般的封土孤零零地耸立在骊山脚下。

促使始皇陵穿破千百年的尘封的却是一个偶然事件。1974年3月,临潼县西杨村几位打井村民意外挖掘出秦兵马俑,庞大的兵马俑军团以其精湛的技艺、完美的造型让世界为之惊叹。一时间,这片神奇的土地吸引了世界的关注。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沧桑的秦始皇陵园,第一次清楚地露出它的轮廓。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面积之大在世界上也属罕见,因此引起考古界轰动。

在陵墓中心区,考古人员勘测出地下有保存完好的建筑遗址,布局长方形,有内、外两城,封土位置位于在内城的南半部,近似方形,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巨大的封土是用一层层黄土夯筑而成,经过两千多年前,夯土依然细腻结实,可见工程劳作之艰辛。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正好活了50岁,因此他决定将陵园封土修筑五十丈高,即现在的115米,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明代学者都穆在他的《骊山记》中,忠实地记录了陵园内外城、门址的具体尺寸,但他所记载的封土高度只有14余米。1906年,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来到秦始皇陵,在实地测量后认为封土高度应为76米。1917年,一位叫维克托萨加伦的法国学者测得封土高度约为46米。

秦始皇陵封土高度究竟是多少?袁仲一先生是参加兵马俑发掘的专家之一,多年来一直参与秦始皇陵的考察研究工作。他认为,秦始皇陵整个地形像一条鱼脊,从不同角度测量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数值。

秦始皇生前穷奢豪华,死后巨大的封土也能显示他的尊威。封土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保护下面的地宫。

不久前,秦始皇陵考古队在封土南部向下约十六七米处发现一层厚厚的石层,最厚处竟有三四米,这是文献资料中从来没有记载过的。这厚石层会不会是地宫的顶盖?考古队决定在封土岭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探测。

其实,从1962年以来,对秦始皇陵的考古勘察工作一直没有中断,由于主要采用取地下土样来进行分析,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因此要进一步查明封土之下的情况还需相当长的时间。

经探测,考古队确定了城墙的大概位置。通过发掘,发现内城墙宽3.5米,城墙上的建筑可作为推测地宫建筑的依据。考古队在封土附近探测出一个长方形宫墙遗迹,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2米。经考证,宫墙之内就是地宫在地面的开口面积。

地宫深度之谜

地宫是放置秦始皇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两千多年来,深藏地下的地宫构成了先秦文化中最大的谜团之一。

关于秦地宫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司马迁展示了始皇陵的情景,穿三泉而建的地宫充满穷奢豪华的陪葬品,有以水银来表现的百川大海,有防止盗墓的机关弩矢,宫顶装饰天文星宿之象,地上模拟统一后的中国疆域,还有用鲸鱼油做成的长明灯,照亮了整个地宫,经久不熄……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推测:地宫形状为拱形,直径约50米,地宫中有四条直径25米的青铜环状物,总重超过万吨。

袁仲一先生则认为,地宫结构应和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大型墓室结构近似,即多层台阶或近似方形的土圹。

从事秦汉时期考古工作的王学理先生得出更具体数据:墓室由巨型竖井式圹穴构成,犹如一个倒置的‘四棱台体’。

地宫的深度是研究者们争议最大的地方。其中最大胆的推断出自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他们推断地宫的深度在500米到1500米之间。

铜绿山发现的战国古铜矿竖井深度已达50米。袁仲一先生通过对地下水位的研究,认为深度应为23米,而秦代最有代表性的秦王陵墓凤翔秦景公大墓深度为24米。孙嘉春先生是陕西区域地质矿产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他发现秦代墓圹中墓道与水平面约为10度左右。经计算得出秦陵墓道长度约200米,而地宫深度应为43.73米。

考古队最近有一个重要发现———地宫防水大坝,并由此推断地宫深度将低于30米,否则地下水将从高处渗入地宫。

王学理先生经计算得出地宫深度是33.18米,他认为这是高精度的探测结果。

地下水银世界

司马迁对地宫结构的文献记录中,惟一可验证、且已经验证的就是关于水银的记载。研究人员日前对秦始皇陵园进行汞含量测试,发现在封土中心1.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有一个强汞异常区。封土中的汞异常是地宫大量存在的水银挥发造成的,其分布呈有规律的几何形,证实了《史记》中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王学理认为,在我国古代,炼丹家已掌握了将硫化汞分解得到水银的方法。如果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大海,估计至少使用了一百吨水银。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这些数量巨大的汞矿是从那里来的呢?据考证,四川东南一带是春秋战国时期汞矿的主要产地。当时川东南一带的汞矿跨长江、溯嘉陵江而上,走巴山,过汉水,经过千里栈道运到关中,其艰辛可想而知。

据说美国人要投钱,但是要里边一个什么宝贝(中国不干)0_0
你想象上边有那么多水银一旦见着天日,就说不定出什么变化了- -

秦始皇的陵墓到现在还没有挖掘吗?谁能给我详细得介绍一下◇
答:但也有人认为司马迁写《史记》,距秦始皇人葬仅百余年。司马迁《史记》中有专门篇章论述秦始皇,但对陵墓被毁一事,却只字未提,而六百年后的郦道元却做了详细记述。这不能不令人生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考古工作者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探察,尤其在秦兵马俑发现之后。考古工作者在地宫周围打了两百多个...

秦始皇陵墓发现了吗?里面有什么东西?
答: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

秦始皇陵什么时候挖 秦始皇陵在哪一年得以面世
答:秦始皇陵最新发现 秦始皇陵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由于秦始皇陵面积大范围广内部结构极其复杂,而且我国现在的考古技术并不是很成熟,再加上我国现在没有能力承担秦始皇陵开发所需的人力物力,所以我国对秦始皇里的挖掘和研究一直处在一个瓶颈,所以我国考古学家对秦始皇陵的研究和探知一直没有结束...

谁能告诉我相关秦始皇陵墓的考古相关情况啊?
答: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俑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内外总计有400余座坑墓。据说,秦二世胡亥下令:所有修陵工匠和宫内未生子的宫女,悉数殉葬。1994年考古发现,葬坑有身负重伤、颅骨刀刺的遗骨多件,有人分析这是秦二世宫廷政变王室的受害者。秦始皇陵园是...

秦始皇的墓现在被找到了吗?
答: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间,为了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荣、王者的威仪,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现的仪仗队——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表演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区、陵园、地宫沙盘模型展示,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神秘陵园的壮观场景,展示了数十年来的考古成果,生动直观地揭示秦陵奥秘,展示...

秦始皇的陵墓到底在哪?为什么还不开始挖啊?
答: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 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

秦始皇陵什么时候发掘谁知道啊
答:请参考以下访谈记录,你就知道不能发掘的原因了主持人:这一次对于秦始皇陵的勘探虽然已经解开了好几个千古之谜,但是还是给人们留下很多问号。比如在秦始皇陵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珍宝,它有没有被盗过,接下来我们就来听听两位专家的意见。今天我们连线嘉宾第一位是始皇陵考古队的段清波队长,你好。第二位是中国秦汉史学会...

谁知道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个奇观的各项资料???
答:谁知道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个奇观的各项资料??? 1.有关于地理位置的?2.共分几种兵马俑?3.这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关于地理位置的? 2.共分几种兵马俑? 3.这有什么重要意义?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为什么现在情景喜剧越来越少了?小侽646c 2014-07-20 · TA获得超过531个赞 知道...

秦始皇的墓挖出来了吗?
答:原因:1、国家文物局早就有明确规定——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这是必须坚定不移执行的既定政策。2、秦始皇帝陵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发现的陪葬坑就有180多个,这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考古任务,每项考古科研成果都将增加对秦始皇陵的认知程度。3、秦始皇帝陵的保护与发掘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考古科学大工程,...

秦始皇陵现在勘探到了什么?预计财富?有什么秘密?
答:事实上,陵区目前仍与史书描述的秦陵模样相去甚远,毕竟历经了这么多的历史朝代,尤其是又经过了自然和各种人为因素的损坏秦陵面貌的日益改观,可以说为这次秦陵地下的考古勘测作了很好的铺垫。但秦陵与一般的文物古迹不同,不仅属于国家级重要文物,而且墓葬的主人是有着“中国第一帝”之称的秦始皇。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