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音乐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万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问英国音乐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现代音乐时期——霍尔斯特行星组曲(火星 金星 水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14世纪 文艺复兴
15世纪 牧歌——弥撒曲——经文歌——杜飞〈1400~1474〉
16世纪 拜德尔〈1543~1623〉 吉本斯〈1585~1625〉 泰利斯〈1585~1625〉
17世纪 巴洛克时期
歌剧
普塞尔〈1658~1695〉
韩德尔〈1685~1759〉
18世纪 古典时期——浪漫时期——清唱剧——〈神剧〉
19世纪 国民乐派——现代乐派
艾尔加〈1857~1934〉
戴流士〈1862~1934〉
佛汉威廉士〈1872~1958〉
霍尔斯特〈1874~1934〉
20世纪
班杰明—布瑞端〈1913~1976〉
英国音乐的历史虽然也像其他国家一样,反映国家的经济,社会,宗教生活,却有些倾向是特别属於英国的.经久不变的因素之一是保守主义,这种态度即使在讲求试验的时期仍保存古老的传统.当强大的外来影响力来临时,英国的保守传统仍坚强把外来的风格与曲式改变成适合本土的表达方式而后可.
英国民间的合唱传统甚早,民谣很盛.大英博物馆中有一篇手抄本的「夏天来了」(Summer is icumen in),据说是十三世纪写成的,是现存最早的多声部音乐(六部合唱卡农).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音乐史上,有几位重要人物,如拜德尔,杜飞,泰利斯等,主要作品都是一些经文歌,宗教歌曲或声乐作品.接下来的普赛尔(Henry Purcell 1659~1695)则是英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不过在他死后,英国音乐便一直走下坡,直到韩德尔的出现,才又重振英国乐坛,成为巴洛克后期唯一可以和巴哈分庭抗礼的音乐家.
二十世纪之交,英国现代音乐开始复兴.从1880年到1966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代表人物是艾尔加(Edward Elgar 1857~1934)他的作品带有丰富的英国本土情感,曲风抒情.第二时期是国民乐派时期,代表作曲家有戴流士(Deilus1862~1934),佛汉威廉士,霍尔斯特等,著名的乐曲如佛汉威廉士的《绿袖子幻想曲》,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等.第三时期最出众的音乐家是班杰明—布瑞顿(Benjamin Britten 1913 ~ 1976),布瑞顿的歌剧被认为是继普赛尔之后唯一具国际声望的,他的其他重要作品有《为青少年的管弦乐入门》,《简易交响曲》......等等.
一,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涌现出一批杰出作曲家,如泰利斯(1505-1585),拜尔德(1543-1623),吉本斯(1585-1625)等.文艺复兴末期,伊莉莎白一世时(1558-1603),英国国势鼎盛.文艺上有莎士比亚,思想上有弗朗西斯.培根.音乐上,牧歌(madrigal)作者(如Weelkes, Morley, Gibbons)与弥撒曲(mass)作者(如Byrd, Tarverner)都很有名.泰利斯(Thomas Tallis, 1505-85)的经文歌(Motet) Spem in alium有四十声部.
二,巴洛克时期
到了16世纪后期,英国宗教界出现了一股清教主义运动潮流(清教主义者认为应当清除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影响而得名).清教思潮反对人文主义思想,排斥尘世的娱乐,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是有罪的.17世纪前半期,清教徒在政治上逐渐得势.他们多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骨干.宗教,政治的纷争,清教主义的兴起使得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音乐呈现出近乎空白的局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主要由清教徒组成的政府取消了宗教仪式上的音乐,封闭了所有的歌剧院,英国的音乐界沉默了.
1658年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复辟.这一历史的倒退却成了英国音乐得以发展的转机.17世纪后期英国最重要的音乐家是普赛尔(Henry Purcell,1659-95).普赛尔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宗教音乐,歌曲,话剧配乐,最重要的贡献是晚年的歌剧,带有明显的英国市民趣味和民族特色,他的歌剧Dido and Aeneas,如今还偶而演出.普赛尔去世后,英国歌剧发展再度陷於停顿,意大利正歌剧充斥英国剧院.1714年,韩德尔定居英国,为沉闷的英国歌剧界带来了活力.他的正歌剧《里纳尔多》等在英国大受欢迎.
18世纪二十年代末,传统的意大利正歌剧因为其沉闷的脚本,空洞的内容和雷同的剧情不能适应市民阶层的口味,逐渐失去了市场.这时一部针砭时弊的《乞丐的歌剧》(约翰·盖伊词,佩普什曲)在伦敦上演,它取材於日常生活,采用通俗幽默的对白和流行的曲调,赢得了市民的广泛好评.剧中对以韩德尔为代表的意大利正歌剧作了无情的讽刺,使意大利歌剧在英国受到了沉重打击,韩德尔经营的歌剧院最后因亏损而关闭.这时韩德尔把精力转向了清唱剧的创作.清唱剧(oratorio)是一种大型宗教性声乐形式,内容多取材於圣经,所谓"清唱"是指没有舞台动作和服装布景的变换.韩德尔把这种形式推向了顶峰.他的《所罗门》,《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都大获成功,1641年他的《弥赛亚》成了这一体裁的巅峰之作,其中的《哈里路亚》堪与巴赫的《b小调弥撒》倂称为巴罗克声乐艺术的最高成就. 韩德尔逝世后,英国每年为纪念他都要举行清唱剧专场演出.但在他之后,英国乐坛再也没出现堪称伟大的音乐大师.
三,现代音乐时期
英国一直有很多高水准的听众,也有第一流的演出团体,至今伦敦仍然是西洋音乐的重镇.但普塞尔之后二百年,忽然没有了国际知名的英国作曲家.十八世纪伦敦音乐几乎是德国人韩德尔的天下,十九世纪则由德国的交响曲与意大利的歌剧分享.廿世纪初,世界级的英国作曲家才开始大量涌现.
艾尔加&戴流士
第一个「英国的骄傲」是艾尔加(Edward Elgar, 1857-1934).他的「威风堂皇进行」(Pomp and Circumstance #1)因为在毕业典礼上常奏,成了耳熟能详的名曲.他的曲风受德国影响很大.比较「英国味」的是他的弦乐小品——以弦乐表现合唱式的和音,是廿世纪英国的音乐特产之一;与他同时的戴流士(Frederick Delius, 1862-1934)则受到法国印象派的影响.
国民乐派时期
1898年,成立了「英国民歌协会」,很多年轻的音乐家随后加入.其中有两人:佛汉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与霍尔斯特(Gustav Holst, 1874 - 1934),在这里发现了英国民谣的丰富.此后他们又研究伊莉莎白时代的古乐,创造了很特出的英国风格.霍尔斯特的管弦组曲「行星系」是极受欢迎的大众名曲.
佛汉威廉士则成就更高.作品既多,品质也精,或许是廿世纪英国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九首交响曲,很受推崇.弦乐「塔里斯幻想曲」是他公认的杰作之一,最富彬彬有礼的英国味.
班杰明—布瑞顿
稍后一代的班杰明—布瑞顿(Benjamin Britten, 1913-76)是天才型的作曲家.1945年,他的歌剧「彼得格兰姆斯」(Peter Grimmes)使英国人觉得终於普塞尔有了后继者.二次战后,他的「战争镇魂曲」(War Requiem, 1962)成了和平的象徵.他的作品众多,以声乐的居多.
更近的英国作曲家中,塔维纳(John Tavener, b.1944)颇有名.他信奉东正教,作品中几乎都有宗教意涵,而且技法很大胆.
古斯塔夫 霍尔斯特
一,基本介绍
古斯塔夫 霍尔斯特(Gustav Holst)於1874年9月21日出生在格洛斯特郡(Cheltenham).霍尔斯特的父亲阿道弗斯(Adolphus) 继承了家族的音乐传统,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并在霍尔斯特双手大到可以正式接受指法训练时,教授他钢琴.他从12岁尝试作曲,但他父亲因为想要他成为一位钢琴演奏家因而反对他的创作!霍尔斯特只好趁父亲外出时偷偷在钢琴上接触它们.并从阅读白辽士《现代乐器法及配器法论文》学到初步的作曲原理.后来,从指挥一个小唱诗班以获得实际经验.尽管霍尔斯特很早就显露出极高的天赋,但他右臂的神经炎却日趋严重.最后,他的父亲只好面对现实:古斯塔夫永远不能靠娴熟的演奏维生.一了解到此点后,便允许儿子参加为期两个月,在牛津举办的和声 及对位法讲座.此后,又决定让他到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二,创作原由
1913年春天,霍尔斯特到马约卡岛(Majorca) 度假,这是一次逃避现实的难得机会,因为《云之使者》在伦敦首演失败令他非常沮丧.马约卡岛之旅,埋下了创作《行星》的契机.这次度假带来了极大的成就.
三,灵感来源
他在早期生涯中,就对印度哲学和文学产生兴趣,甚至自学梵文以便能够翻译.透过星象学,霍尔斯特发现每一颗行星都有非常独特的个性,他决心以音乐全是这些特性.这首大型管弦乐组曲的框架於焉形成.
行星组曲
在聆听乐曲前知道了天上的行星概况我们或许可以发挥想像力,更能体会各乐曲的意境,如火星呈红色名叫战神「马尔斯」(Mars),乐曲充满活力;金星呈白色名叫爱神「维纳斯」(Venus),乐曲优雅安逸;水星名叫信使神「麦丘利」(Mercury)公转太阳很快,乐曲表现轻快;木星名叫宙斯「朱比特」(Jupiter)是行星中质量体积最大的,乐曲也是组曲中规模最大的,洋溢著欢乐;土星名叫「撒旦」(Saturn)也叫恶魔之星,乐曲阴郁苍凉,天王星名叫统治天空的大神「乌拉诺斯」(Uranus),越取充满魔法的乐章;海王星名叫海神「涅普顿」(Neptune)是那时所之最远的行星,乐曲充满神秘.
一,火星—战争发动者
《火星》是以定音鼓和小提琴奏出简单,敲击的节奏作为开始(col legno,以弓杆敲击琴弦).此后,低音管和法国号奏出低沉,令人感到威胁的三拍乐句.锣的敲击使音调升高达到尖锐的渐强,然后设法从G调转D调,再转到降D调.这一段落反覆多次,低沉的铜管忽高忽低,迭宕起伏.法国号吹出的三拍乐句声音更高,企图使这一乐章达到更高的音区,但未能成功.小号嘈杂的高音增添了几许恐慌气氛.开场节奏加快,彷佛铜管乐在猛烈地吹奏.在三小节激烈的音乐后,长号和法国号奏出一段新的主题.直到弦乐达到较高的音区,并加上密集板状和弦加强新的节拍为止.此时,长号奏出一段带有华彩乐句的新旋律,以加强乐章的持续重复.小提琴强有力地扩展了新主题,然后,小号和次中音土巴号交替演奏尖锐的五音动机旋律,从而达到更高的音域,法国号声起而与之抗衡.此时,管弦乐的一段急奏使音乐进入强有力的持续和弦,很快又恢复了恐怖的气氛.当低音弦乐和低音管重复前面长号和法国号演奏的二拍阴郁的基础低音时,小鼓以5/4的平稳节奏象徵著远处战火的声音.当所有的乐器都在演奏这段阴郁乐句时,一个渐强使人感到战火越加逼近.弦乐全奏5/4节奏.开场的G,D和降D调的旋律又以更新的力量返回.当人们回想起前面的狂暴音乐时,断断续续的鼓声时时传来.低沉的不和谐和弦似乎对人类的骚乱提出抗议.在激烈的鼓声结束之前,弦乐做了回应.但在最后的和弦上,也没有向低音区的特强力度妥协.
二,金星—和平的使者
霍尔斯特以法国号独奏出的四音音组,很快就一扫《火星》乐曲中的愤怒情绪,使人联想起一个完全不同的空间,光和宁静.冷漠的长笛已渐弱作为回应.法国号,长笛和竖琴的和弦轻声摇曳,出现在长笛的旋律中.然后,独奏的法国号渐强,长笛音渐弱.弦乐和长笛奏出的持续高音和大提琴表现的独奏活力,将我们引入一段美妙的木管和弦.独奏的小提琴在这段和弦里出现,旋律十分甜美.
例1:
所有的小提琴反覆演奏,扩展著旋律,许多渐弱的二拍旋律听来彷佛是满意的叹息.当小琴独奏重新开始时,双簧管加入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弦乐乐句.所有的弦乐以更大的激情重复双簧管的乐句.当演奏这一乐句时,大提琴的独奏给他最后的抚慰.
轻声摇曳的和弦再起,它们优雅的摆动带来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人们又再次听到独奏法国号的四音音组.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最后一次奏起例1的曲调,而大提琴再次柔情地加以抚慰.在轻声摇曳的法国号和竖琴演奏的尾声中,出现了长笛的渐弱.直到此时,这首旋律清晰的乐章结构才更加丰富.最后,钢片的叮当声和小提琴极高音域的段续音符使《金星》(Venus)的结尾极为巧妙.
三,水星—带翼的信使
在上一乐章《金星》的音乐平静下来之后,《水星》却是全然不安活跃的.它以急速的颤音演奏某些片段作为开始.音乐在管弦乐团周遭千变万化的灯光和乐器发出的闪光中回荡.《行星》全曲是以竖琴和钢片琴奏出的轻声来表现与天界的绝妙的结合.而此音乐却在嘈杂中出现,并引入第一支「曲调」.双簧馆和英国管开始演奏,管弦乐奏出一段像鼓号声般极短的结束.小提琴独奏使旋律表现出一种随心所欲,欢快的情绪.而后,各种乐器都演奏此一曲调.此时,乐对齐鸣全奏,很快就到达乐曲的高潮.这是《水星》中唯一的特强音(fortissimo).高潮降下之后,又回到了起始时无休止的音乐,然后变成了伊莫经(霍尔斯特之女)比喻为「与气流搏斗的声音」—加弱音器的弦乐,其轻弱音和断奏音像风一样地掠过总谱.当木管乐器加入并出现种组合及强,弱段落的变化后,有一断充满激情的快速演奏出现.音乐嘎然停止,随后是一阵紧张的鼓声,钢片琴奏出了第一主题的缩影,尾声全以长笛和短笛演奏.而后小提琴独奏又回到第二个「轻柔」的旋律上,钢片琴和竖琴简洁地以音乐再现了场景.全套的木管乐器奏出丰富多彩的音乐,以小提琴延长的高音作为结束.倍低音管和低音提琴奏出极短的鼓号声.带翼的信使和最简洁的和弦一起消失的无影无踪.
四,木星—欢乐使者
与上一乐章《水星》一样,《木星》(Jupiter)呈现出骚乱和喧闹的场景.在弦乐快速修饰之后,法国号,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切分音的弦律,使人忆起史特拉汶斯基早期芭蕾舞曲中的节奏.此时,这一主题立刻重复,并加上了尾声.在短小的尾声乐句中加上小号吹奏的华彩乐句.然后,小号和木管乐器试著奏出鼓号声.事实证明,这具有诙谐的效果,此时,加入更多的乐器开始演奏.降速(ritenuto)使我们对旋律悠扬乐章中第二个真正的曲调有所准备.法国号奏出标有「极厚重」(molto pesante)的旋律.木管乐器和钟琴随之演奏,又回到切分音的起始主题.小号奏出的乐音为我们引出下一个主题.在这一主题中,2/4拍让位给3/4拍,每一小节的节拍使旋律带有凝重,富表现力的特徵.当速度加快时,法国号再次领奏,木管乐器和小号也演奏这一旋律.此时,作品的结构突出,达到强有力的高潮.当这一切消失时,管弦乐团轻奏一段鼓号声,似乎要唤起所有人的注意,彷佛有什麼大事即将要发生.速度开始降到行板,弦乐及法国号开始奏出霍尔斯特最钟爱的旋律.
旋律形成的高潮未曾达到最后的结束,因为促急的号声可望再现一切.在庄严肃穆的乐曲之后,音乐恢复到从前听见的三个旋律.此时,钟琴银铃般的声音及铃鼓的敲击声使接下来的第三主题变得生动活泼.管弦乐和竖琴的交替演奏,产生一种戏剧性的关键变化,也使速度加快,彷佛置身印象派的海景画当中.爱国主义的主题彷佛透过迷雾再现.当最后的急板把庄严肃穆的气氛一扫而空时,迷雾很快就消散了.
五,土星—老年使者
《土星》(Saturn)是霍尔斯特在七个乐章中最喜爱的一首,甚至连伊莫金都写道:「这是霍尔斯特自己的音乐」.但经过很长一段时日后,音乐家及听众才理解它的意义重大.不过《土星》乐章中对权力和苦行的渴望正是日后霍尔斯特后期作品所出现的特色.
「老年使者」以适中的慢板(adagio)和弱奏(piano)作为开始.长笛和竖琴代表者时间无情的跨越速度.
例2:
缓慢低沉的低音提琴乐句在第四小节开始(后来体现出更大的意义),表明暮年悄然而至.小提琴和双簧管一次演奏这一乐句与加上弱音器的法国号合为一体.长号奏出一曲悲壮的挽歌.在长笛,鼓和低音提琴拨弦的弱奏中,恢复了时空的跨越.弦乐,竖琴和管乐带来了逼近的死亡幽灵,恐慌出现了:急促的铃声及「金属敲击物」发出的声音宣告著青春的消失.整个管弦乐团奏出更快的节奏.此时再次听到低音提琴演奏起始乐句,曲调极哀惋凄凉.但当铃声使悲剧性的喧闹降低时,竖琴平静和谐的旋律是极为独特的,抚慰人心的尾声.低音提琴乐句的不祥之音,逐渐被弦乐不断重复的宁静和弦所代替.最后,所有的恐慌和畏惧都随著音乐的结束而烟消云散,被平静的无形世界所取代.
六,天王星—魔法师
魔法师马上以四个长音组成的嘲弄咒语介绍自己.
例3:
低音管奏出的嘹亮段音描绘出魔法的气氛.然后,法国号和木琴断奏出一段优美的舞曲,而后,管弦乐齐奏.比低音管更欢快的法国号引入一个新的主题,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著,声响越来越大,配器也越来越活泼,最后低音号演奏与开头同样的四个音符与之抗衡,使它嘎然停止,定音鼓励用暂时的建些开始独奏.高音的木管乐器在他人的嘲笑中一个个偃旗息鼓.但两个定音鼓决心显示他们也能奏出一种旋律,遂以他们为主奏出了一段舞曲.不久,铜管乐和铃鼓也加入其中.带力量补充之后,又开始了一场疯狂的追逐.木琴增添了一种使人狂燥的感觉.当喧嚣声令人无法忍受之际,管风琴的滑奏(glissanda)将一切一扫而空.此时,音乐突然变的相当平稳,弦乐的和谐表现出远离「失灵魔法」造成的一团混乱局面.竖琴令人回想起例3中的乐曲.但此时,其震撼力已消失殆尽,低音号试图重新恢复乐曲的情绪,但未能成功.所有的铜管乐也仿效低音号,但例3中的最后音符融入了巨大,不协调的和弦.它的回音消失在弦乐平静的满足之中,魔法世界让位给神秘世界…
七,海王星—神秘主义者
《海王星》(Neptune)是所有乐章中最具梦幻色彩的一首乐曲.它是霍尔斯特管弦乐印象主义的经典之作.总谱中的标题注明「管弦乐团应该自始至终使用极弱力度进行演奏」.霍尔斯特在自己的总谱上补充说:死寂的旋律,除了第五分段后面的竖笛例外」.伊莫金评述说:「这不是令人绝望,死一般的寂静,而是无限伸长凝视的强烈关注.」
三支低音长笛拉开第一乐章的序幕,音乐迂回经过长而广的空间,最后停在双簧管和短笛的和弦上.不和谐的长号和弦彷佛来自天外.不过,人间的和弦再《海王星》中没有一席之地.在这个乐曲中,所有的声音并存,因为他们都不具情绪责任.更多的管乐器和竖琴演奏形成一种闪耀的特徵.但其中不带什麼感情.钢片琴发出空灵恐怖的声音,从万籁俱寂的空间飘过,冷漠得无一丝暖意.所有这一切都是朦胧,无形的.主题并未使音乐定型,似乎在往外退缩,超出行星,宇宙和思维的范畴.最后,我们可以意识到某种细微的变化.弦乐开始奏出低沉的音符.双簧馆和英国管的音乐从它上方迂回飘过.远处传来保持在高音B上的女声合唱.无词的声音不属於人类,即使竖琴奏出标有「如歌式」(dolce)的曲调,也未受到霍尔斯特注明的「死寂旋律」的束缚,但曲折的乐谱表现不出人间的旋律.声音停息了,小提琴接著演奏竖笛演奏的音乐,然后是对位式的合唱,直到突然出现的和弦中断了此段音乐.竖琴和钢片琴重新演奏,准备结束全曲.低音长笛和竖笛渐弱下来,竖琴的滑奏彷佛波浪声般阵阵掠过,当神秘的声音消在遥远的宇宙时,音乐终於静止.
http://www.ukhhf.co.uk/
http://www.visitnorthumberland.com/
http://mobiledjs.co.uk/


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音乐也迎来最辉煌的时代。15和16世纪之交,一部重要的音乐作品集———《伊顿合唱曲集》出现,它是当年供伊顿教堂各种仪式使用的,其中科尼什(Cornyshe,约1465-1523)的作品最为重要。这位跨哥特和文艺复兴两个时代的作曲家,创作了飘逸迷人的音乐,他的《圣母悼歌》和《圣母颂》等经文歌,体现了英式的甜美风格。

到16世纪上半叶,英国最杰出的复调大师塔弗纳(Taverner,约1495-1545)登上历史舞台。他共作有8首优美的弥撒曲,多以16世纪早期丰满华丽的英国风格写成,最著名的《圣三位一体弥撒曲》,绝美而精致,所营造的共鸣效果异常丰润,极高的女高音声部直抵天籁,达到感天动地的效果。他所作《西风颂弥撒曲》,还将世俗歌曲引入宗教音乐。

16世纪中期,泰利斯(Tallis,约1505-1585)进一步发展了英国风格。他是一位个人特质和品位相当突出的作曲家,以富有新意和技巧精湛灵活而闻名。他的经文歌《寄希望于他人》竟然使用了40个声部,是一部结构复杂的宏伟之作。而所作12首《英国赞美诗》,直到20世纪仍被沃恩·威廉斯的《泰利斯主题幻想曲》所引用。

进入文艺复兴全盛期,泰利斯的弟子伯德(Byrd,1543-1623)又创作了三部杰出的弥撒曲,分别以三、四和五声部写成。它们所呈现的复调结构在当时几乎独一无二,所表达的情绪也十分多样化;在谱曲时,伯德只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文字,以求音乐充分与歌词相符合。伯德的弦乐曲《幻想曲》与《圣名曲》还开创了英国器乐风格。

伯德之后,吉本斯(Gibbons,1583-1625)延续了前辈开创的英国风格,写下了诸多华美的教堂音乐,其中特别是赞美歌,如《这是约翰所记》和《献给大卫之子的和撒那》等,都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吉本斯还是杰出的牧歌作曲家,所作《银天鹅》乃是英国牧歌精品中的精品。
参考资料:http://www.hebeidaily.com.cn/20050308/ca470547.htm

60年代可以说是英国音乐的巅峰期,也是所谓的 "British Invasion",就是英国入侵,对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流行文化有很大的冲击。英国被当作是世界摇滚的首都,很多当时的乐队 (Beatles, The Rolling Stones, The Kinks...) 都在音乐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70年代的音乐主要是比较“硬”摇滚,都是在这时候比较盛行。美国选择了朋克,而英国选择了华丽摇滚,代表人物有 David Bowie, Roxy Music, Queen 等等。华丽摇滚主要讲究视觉效果和性别模糊,音乐风格是比较带金属的味道。但是华丽摇滚并不能够成功攻入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市场。

80年代的音乐是在比较难归类,因为这时候各种各样的种类 (Neo-Romantic, Post Punk...) 都出来了。但是,这时候的音乐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随着 MTV 的盛行,英国音乐也跟着走向世界。因为他们包装得都很新颖。比较出名的就有 The Police, Culture Club, Duran Duran。

90更是流行音乐和 Disco 的天下。 这一开始还是美国的音乐占主流。 Michael Jackson 和他那帮人。但是其实英国音乐也占很大一部分 (Elton John, Madonna...)。 后来,出现了 Britpop 的现象。很多乐队 (Oasis, Blur, Suede...)开始走红。

2000 后更是延续 Britpop, Oasis 和 Travis 最近都出了新专辑。 英国音乐的前景还是很乐观的。

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现代音乐时期——霍尔斯特行星组曲(火星 金星 水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14世纪 文艺复兴
15世纪 牧歌——弥撒曲——经文歌——杜飞〈1400~1474〉
16世纪 拜德尔〈1543~1623〉 吉本斯〈1585~1625〉 泰利斯〈1585~1625〉
17世纪 巴洛克时期
歌剧
普塞尔〈1658~1695〉
韩德尔〈1685~1759〉
18世纪 古典时期——浪漫时期——清唱剧——〈神剧〉
19世纪 国民乐派——现代乐派
艾尔加〈1857~1934〉
戴流士〈1862~1934〉
佛汉威廉士〈1872~1958〉
霍尔斯特〈1874~1934〉
20世纪
班杰明—布瑞端〈1913~1976〉
英国音乐的历史虽然也像其他国家一样,反映国家的经济,社会,宗教生活,却有些倾向是特别属於英国的.经久不变的因素之一是保守主义,这种态度即使在讲求试验的时期仍保存古老的传统.当强大的外来影响力来临时,英国的保守传统仍坚强把外来的风格与曲式改变成适合本土的表达方式而后可.
英国民间的合唱传统甚早,民谣很盛.大英博物馆中有一篇手抄本的「夏天来了」(Summer is icumen in),据说是十三世纪写成的,是现存最早的多声部音乐(六部合唱卡农).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音乐史上,有几位重要人物,如拜德尔,杜飞,泰利斯等,主要作品都是一些经文歌,宗教歌曲或声乐作品.接下来的普赛尔(Henry Purcell 1659~1695)则是英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不过在他死后,英国音乐便一直走下坡,直到韩德尔的出现,才又重振英国乐坛,成为巴洛克后期唯一可以和巴哈分庭抗礼的音乐家.
二十世纪之交,英国现代音乐开始复兴.从1880年到1966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代表人物是艾尔加(Edward Elgar 1857~1934)他的作品带有丰富的英国本土情感,曲风抒情.第二时期是国民乐派时期,代表作曲家有戴流士(Deilus1862~1934),佛汉威廉士,霍尔斯特等,著名的乐曲如佛汉威廉士的《绿袖子幻想曲》,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等.第三时期最出众的音乐家是班杰明—布瑞顿(Benjamin Britten 1913 ~ 1976),布瑞顿的歌剧被认为是继普赛尔之后唯一具国际声望的,他的其他重要作品有《为青少年的管弦乐入门》,《简易交响曲》.等等.
一,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涌现出一批杰出作曲家,如泰利斯(1505-1585),拜尔德(1543-1623),吉本斯(1585-1625)等.文艺复兴末期,伊莉莎白一世时(1558-1603),英国国势鼎盛.文艺上有莎士比亚,思想上有弗朗西斯.培根.音乐上,牧歌(madrigal)作者(如Weelkes, Morley, Gibbons)与弥撒曲(mass)作者(如Byrd, Tarverner)都很有名.泰利斯(Thomas Tallis, 1505-85)的经文歌(Motet) Spem in alium有四十声部.
二,巴洛克时期
到了16世纪后期,英国宗教界出现了一股清教主义运动潮流(清教主义者认为应当清除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影响而得名).清教思潮反对人文主义思想,排斥尘世的娱乐,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是有罪的.17世纪前半期,清教徒在政治上逐渐得势.他们多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骨干.宗教,政治的纷争,清教主义的兴起使得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音乐呈现出近乎空白的局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主要由清教徒组成的政府取消了宗教仪式上的音乐,封闭了所有的歌剧院,英国的音乐界沉默了.
1658年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复辟.这一历史的倒退却成了英国音乐得以发展的转机.17世纪后期英国最重要的音乐家是普赛尔(Henry Purcell,1659-95).普赛尔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宗教音乐,歌曲,话剧配乐,最重要的贡献是晚年的歌剧,带有明显的英国市民趣味和民族特色,他的歌剧Dido and Aeneas,如今还偶而演出.普赛尔去世后,英国歌剧发展再度陷於停顿,意大利正歌剧充斥英国剧院.1714年,韩德尔定居英国,为沉闷的英国歌剧界带来了活力.他的正歌剧《里纳尔多》等在英国大受欢迎.
18世纪二十年代末,传统的意大利正歌剧因为其沉闷的脚本,空洞的内容和雷同的剧情不能适应市民阶层的口味,逐渐失去了市场.这时一部针砭时弊的《乞丐的歌剧》(约翰·盖伊词,佩普什曲)在伦敦上演,它取材於日常生活,采用通俗幽默的对白和流行的曲调,赢得了市民的广泛好评.剧中对以韩德尔为代表的意大利正歌剧作了无情的讽刺,使意大利歌剧在英国受到了沉重打击,韩德尔经营的歌剧院最后因亏损而关闭.这时韩德尔把精力转向了清唱剧的创作.清唱剧(oratorio)是一种大型宗教性声乐形式,内容多取材於圣经,所谓"清唱"是指没有舞台动作和服装布景的变换.韩德尔把这种形式推向了顶峰.他的《所罗门》,《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都大获成功,1641年他的《弥赛亚》成了这一体裁的巅峰之作,其中的《哈里路亚》堪与巴赫的《b小调弥撒》倂称为巴罗克声乐艺术的最高成就. 韩德尔逝世后,英国每年为纪念他都要举行清唱剧专场演出.但在他之后,英国乐坛再也没出现堪称伟大的音乐大师.
三,现代音乐时期
英国一直有很多高水准的听众,也有第一流的演出团体,至今伦敦仍然是西洋音乐的重镇.但普塞尔之后二百年,忽然没有了国际知名的英国作曲家.十八世纪伦敦音乐几乎是德国人韩德尔的天下,十九世纪则由德国的交响曲与意大利的歌剧分享.廿世纪初,世界级的英国作曲家才开始大量涌现.
艾尔加&戴流士
第一个「英国的骄傲」是艾尔加(Edward Elgar, 1857-1934).他的「威风堂皇进行」因为在毕业典礼上常奏,成了耳熟能详的名曲.他的曲风受德国影响很大.比较「英国味」的是他的弦乐小品——以弦乐表现合唱式的和音,是廿世纪英国的音乐特产之一;与他同时的戴流士(Frederick Delius, 1862-1934)则受到法国印象派的影响.
国民乐派时期
1898年,成立了「英国民歌协会」,很多年轻的音乐家随后加入.其中有两人:佛汉威廉士与霍尔斯特(874 - 1934),在这里发现了英国民谣的丰富.此后他们又研究伊莉莎白时代的古乐,创造了很特出的英国风格.霍尔斯特的管弦组曲「行星系」是极受欢迎的大众名曲.
佛汉威廉士则成就更高.作品既多,品质也精,或许是廿世纪英国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九首交响曲,很受推崇.弦乐「塔里斯幻想曲」是他公认的杰作之一,最富彬彬有礼的英国味.
班杰明—布瑞顿
稍后一代的班杰明—布瑞顿(1913-76)是天才型的作曲家.1945年,他的歌剧「彼得格兰姆斯」(Peter Grimmes)使英国人觉得终於普塞尔有了后继者.二次战后,他的「战争镇魂曲」成了和平的象徵.他的作品众多,以声乐的居多.
更近的英国作曲家中,塔维纳(1944)颇有名.他信奉东正教,作品中几乎都有宗教意涵,而且技法很大胆.

西方音乐史一般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答:西方艺术音乐的历史始于基督教音乐。4世纪初,随着罗马帝国国势的衰落,基督教作为一股新兴的力量在帝国内部崛起。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给基督教徒以信仰自由,他本人也在临终前受洗入教。基督教乘势在各地兴建教堂,广泛传教。音乐作为传播信仰的工具,依附于宗教仪式,得到迅速发展。没有...

英国民谣的发展
答:1282年西部山地半岛威尔士归顺英格兰,1535年并入英格兰,1707年历史上长期是独立王国的苏格兰被英格兰吞并,大不列颠全岛由英格兰统治。 苏格兰高地,这片自然之地,拥有威士忌、高尔夫、尼斯湖怪兽,还有引以为傲的呢绒格尼裙,但是真正让这些凯尔特人找到灵魂归宿的,是荡漾在群山峡谷间的风笛声,在它凄婉的...

英国的歌剧发展史是什么?
答:那个时候歌剧刚刚传入英国不久,清教徒上台后,他们严禁一切歌剧院营业,关闭了英国所有的歌剧院,废除了原来英国宗教仪式上的音乐。那时的英国歌剧陷入了一片沉寂当中。1658年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复辟。这一历史的倒退却成了英国音乐得以发展的转机。17世纪后期英国最重要的音乐家是珀塞尔。珀塞尔短暂的一生创作...

西方音乐发展史上的巴洛克时期通常是指1700年至1850年?
答:巴洛克音乐指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开始兴起,且在古典主义音乐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乐类型,延续期间大约从1600年到1750年之间的150年。巴洛克音乐的特点是极尽奢华,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节奏强烈、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复调音乐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小调取代了教会调式,同时主调音乐也在蓬勃发展。于是复调的...

浅论欧洲歌剧的产生与发展
答:这一历史的倒退却成了英国音乐得以发展的转机。17世纪后期英国最重要的音乐家是普赛尔(1659-1695)。普赛尔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宗教音乐、歌曲、话剧配乐,最重要的贡献是晚年的歌剧,带有明显的英国市民趣味和民族特色,他的代表作《达朵和埃涅阿斯》成为英国本土歌剧不可多得的佳作。普赛尔去世后,英国歌剧发展再度...

欧洲古代声乐艺术的发展
答:1、早期基督教歌曲:早期的基督教音乐,就是以合唱为代表的声乐。中世纪的基督教音乐或者说基督教声乐,在欧洲声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以后欧洲声乐艺术的发展,甚至对现代的宗教歌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极为密切的渊源。最早的基督教歌曲起源于犹太教音乐。犹太教音乐用于功能各不相同的圣殿和会堂的各类宗教...

欧美音乐的发展史
答:跪求欧美音乐的发展史!!比如什么世纪什么年代流行什么样的音乐,谁是那个时侯的音乐主宰人物,带领着整个欧美地区的音乐走向或发展,后来又由谁取代了他/她,接着,欧美音乐又开始流... 跪求欧美音乐的发展史!!比如什么世纪什么年代流行什么样的音乐,谁是那个时侯的音乐主宰人物,带领着整个欧美地区的音乐走向或发展,后来...

1文艺复兴后,西方音乐大致分为几个时期?说出每个时期作品的特点,举出各...
答:乔瓦尼.加布里埃利的《弱—强奏鸣曲》是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个使用力度标记的音乐作品。 六、器乐的发展 文艺复兴的16世纪器乐音乐开始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器乐逐渐从单纯为声乐伴奏的从属地位中摆脱出来。当然,早期的器乐曲多数是从声乐曲移植过来的,然而它们逐渐培养起人们不依附任何歌词的纯音乐的想象。文艺复兴时期许多...

1.英国,法国,美国。这三个地区的音乐教育在19世纪有着什么样的...
答:英国,法国的音乐都是维持着古典音乐,美国吸收了外来音乐文化,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音乐文化

西方音乐史研究始于什么时代,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果
答:1774和1784年吉尔伯特的两部有关教会音乐的论著是研 究中世纪音乐的重要文献。该世纪后期英国也出现了两部值得注意的音乐通史。霍金斯的《音乐的科学与实践通史》(1776,5卷)包含了58幅作曲家肖像和 150首谱例,首次采用了这种图、文,谱并茂的方式撰写音乐史。伯尼的《音乐通史》 (1776—1789,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