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怎样做才算是孝?

作者&投稿:代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百善孝为先,到底什么是孝,如何做才算是孝?~

其实所谓的孝也就是要孝敬父母,那至于说怎样做才算是孝呢?其实在这里面所提到的也就是要真真正正的作为父母好的事情,全心全意的为父母考虑,这样的话其实才算是孝道。其实提到孝的话,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考虑,那么到现在其实大家也经常会看到很多的社会新闻。

比如说新闻之中就会出现一些孩子对于父母过于的关心,那么就会让父母其实失去个人的生活空间,过于的去管辖父母,让父母变得不再是那么的自由。更是有很多的人在面对父母提出的条件时都一味的选择服从,其实这样的话也并不算是一种真正的孝道。


因为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并没有真正的考虑清楚这一件事情,他对于父母是否是真真正正的有个好处的,而只是盲目地答应父母所提出来的任何要求。那么到最后很有可能还是会对父母造成很多的伤害,所以说真正的孝道就是在孝敬父母的时候能够全心全意的替他们着想。

那么在做出很多事情的时候,也能够主动地去考虑他们的利益,他们的想法,时时刻刻关心他们,而并不是要将他们时时刻刻拴在自己的身边,给彼此留一些空间,其实是比较好的一种相处方式。在父母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的出现,那么在日常生活之中多多的对他们关心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多进行沟通,这样其实就是孝道。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在《论语·为政》里有几位弟子向孔子问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子游的发问,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实是精僻。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是指态度不容易做好。并不是有事子女来做,有好吃的拿给父母吃就尽了孝道。孔子再明确提出在孝顺父母时,还要做得和颜悦色。而不应冷淡的一句"我来"、"吃吧",这个态度问题主要还是在于为人子女者的孝心是否根于诚笃。明代袁采有言:"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动天地,感鬼神"(《袁氏世范》卷一)。这是反过来的说法。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唯其之忧"这句话的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还是想想你自己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的心情吧!"言外之意,溢于言表。还有一种解释为"为人子女者应尽量做到只有在自己生病时才会使父母忧愁,担心。"这句话的深意在于:为人子女者除了因病使父母担忧外,其它的一切不致于犯法,不出去惹事犯法,这才是孝。无可否认,也因为这种孝道的外延,封建统治阶级从维护封建统治和宗法秩序的需要出发,大力提倡和宣传孝道。 自秦代后,"不孝"被定为十恶大罪之一,不肯抚养甚至辱骂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受训官府严厉处治,甚至处以绞刑和腰斩。从正面来说,就是表彰孝子,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能青史留名;前面说过"孝"本不是儒家专利,而是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传统,所以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都不能不读,类似现代大学的"公共课";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孝经》也是《十三经注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清代康熙也极力提倡孝道,以便利于三百万人能更好地统治四万万汉人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但是,经久以来,人们对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却有着好多误解。 一、古时的老百姓很少读正史和子书,经学著作,就把"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句在旧戏里,说书人口中出现率极为频繁的根本违仁而悖义的邪说当做是孔孟思想,而且居然流传至今。殊不知"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那根本不是孔孟儒学的本来面目。《孔子家语·六本》篇里记载着一个事例,大致是说:曾子犯了小过,斩断了他父亲曾皙以从吴国觅来的瓜种,曾皙一怒之下用锄柄将曾子打昏了。曾子苏醒后问父亲:"刚才我犯了过错,您老教训我,没累着您吧?"之后回房弹琴而歌,好让父亲听见,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孔子知道后批评说:"一点小事,曾皙不该暴怒杖罚,而曾子不该委身以待杖罚,如果万一为父打死,死的没有道理,人们就会指责曾皙的不义,这是大不孝!"这段显然是对所谓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说法的不攻之击。 二、愚俗的邪说,固然可鄙,而最可恶的是硬把邪说之源归结为孔孟的歪批。把孝当成是子女对父母百依百顺也是错误的理解,是对孔孟观点的曲解。《孝经》中曾参问孔子:"儿女都听从父母的指命,就是孝吗?"但听孔子道:"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父母有敢于跟自己争论的子女,他们就不会陷于不义,所以父母有不对的言行,就应该与之争论。听从父母的指命,又怎能就算是孝?" 三、五四至今的人们,总是对古代的"割股疗亲"、"目连救母"的"愚孝"念念不忘,肆意菲薄。其实我们应该知道的,孝再愚,也还知道要去孝顺父母,其过程虽有差池,其动机仍需褒扬。例如《二十四孝》所选孝行,事迹十分突出,故事情节生动感人,使人阅读或听讲后容易留下深刻印象,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该书在流传过程中,曾经过许多"无名氏"作家的加工。这些"无名氏"作家各自从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历史观来塑造他们自己心中的孝子形象,因此一些孝行确实蒙上了迷信色彩和荒诞成分,这是因为由于人们非常热爱和同情孝子,希望如《二十四孝题辞》序里所说"所求无不遂,所愿无不得",孝子的孝心能够得到有益的回报和完满的结果。试问,如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这样的孝行何错之有?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孝在众德中(克己、爱人、惠、恕、孝、忠、信、讱、勇、俭、无怨、直、刚、恭、 敬、宽、庄、敏、慎、逊、让等)的地位很高,有学者甚至认为儒家便是以孝为重点的学派或宗教,如胡适先生认为"孔子一系的思想演成‘孝'的宗教"(《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这点姑且不作探讨。孝做为众德之一,受着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之最高原则的"义"的节制,而成为美德,影响极为深远。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 至此,我们对孔孟所提倡的孝道应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是的,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 五四以来,我们虽都在提倡"尊老敬老爱老",但是相对古时"孝"与"忠"并列成为中国古代民众最讲究最看重的两大思想观念来说,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事实上,现代的中国人"孝"的观念已明显淡薄了很多很多。如果长此以往又听之任之的话,若干年后,又将是怎样?细细寻思,我们是否有必要继承我们所应该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当今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
希望采纳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人孝敬父母乃天经地义。怎样做到孝?怎样才算孝?

一是给父母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保证老人生活无忧。父母一生为儿女奔波,吃尽了苦头,受尽了劳累,儿女就要感恩回报。趁父母还能享受的时候,让父母吃好点,穿好点,玩好点。给老人提供一个优裕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在老人身体不方便的时候,当子女的就要常陪伴在身边。

二是在精神上和情感上倍加关怀,使老人天天开心快乐。有不少子女认为在金钱上和生活上,满足了老人就算尽孝了,这是大错特错。父母老了总觉得寂寞,当儿女的应抽空多陪陪,拉拉家常、散散步,给老人洗洗脚、锤锤背。在外地的子女应常与父母通通电话,逢年过节和父母的生日要送去祝福。

三是做子女的在事业上要有所成就,让老人高兴这也是最重要的孝。父母把子女拉扯成人,盼的是子女有出息,能成就一番事业,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让老人在外边抬得起头,为子女感到自豪。另有子女在外遵纪守法、外平平安安,也是老人最期盼的。当婚嫁的年龄还是早点成家,老人还等着抱孙子(外孙)呢!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有多大的成就。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起码规范,不会孝敬父母的人,在社会上就不会宽容别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那么,家长该如何培养出孝顺的孩子呢?

1、让孩子知道父母为孩子和家庭付出的辛苦

让孩子了解父母通过劳动给自己的一切是用心血汗水换来的,要百倍珍惜,并要有感激之情。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所提出的问题,决定让他们了解家庭经济问题到什么程度。家境困难的,使孩子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懂得生活应该俭朴,与父母共同克服困难;家庭富裕的要让孩子知道富裕更是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要在学习、品德上努力上进,珍惜父母的劳动所得。

2、父母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父母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孩子。父母怎样对待长辈,孩子将来就会怎样对待父母。当孩子明白他有为家人的欢乐、幸福出一份力,并能自觉地为维护家庭利益而努力,甚至限制自己的一些需要和愿望时,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就已经建立起来了。

家庭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感的基础。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感情,它要求个人处理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对社会、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并自觉抵制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要把孩子的家庭责任感扩大为社会责任感,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比如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关心爷爷、奶奶、伯父、伯母、堂兄妹、表兄妹等亲属,当知道他们当中有人生病了,带上孩子去探望,当他们求助时,尽自己所能给以帮助。然后引导孩子尊敬老师、关爱同学、邻居,进而关心帮助社会上不相识的人。

3、让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教育孩子尽早学会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并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可以使孩子从中体验父母的辛苦,减轻父母的负担。

4、教会孩子同情、体谅和怜悯别人

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眼中有人,学会理解父母,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权欢乐、幸福,孩子不仅应知道自己有需要和愿望,还应想到父母和亲人的需要和愿望。

父母要教会孩子对人有同情心,告诉孩子为了实现父母和亲人的愿望,可以适当地限制或放弃自己的部分需要和愿望,比如父母应坚持让孩子把好吃的先让给长辈;与孩子一同上街购物,要求孩子帮助拎些东西;父母下班回家,应主动让父母安静休息,当家里条件不许可时,限制自己的某些需要与愿望等等。

5、具体要求和训练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有具体内容的训练。如教孩子学会根据性别年龄称呼“叔叔”、“阿姨”、“老爷爷”、“老奶奶"等;听父母说话时要认真,眼睛不东张西望,不插嘴;父母批评时不顶嘴,不任性;在家要当父母的小帮手;要知道父母的生日,主动为父母祝贺生日;有好吃的,先让父母尝等等。孩子从小事做起,天天训练,就可以形成习惯。



孝顺不是嘴巴上说说而已,是要付出实际行动的。父母健康的时候孝顺就是常回家看看,虽然很简单,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没有收入的父母应该每个月给他们生活费,能力强就多给一点,能力弱的就少给一点,父母也能够理解。重点就是父母生病的时候,特别是老了卧床不起的时候,这是真正显示子女孝顺的时候。

养儿防老,防的就是这个时候,在病床前伺候他们就是孝顺。



怎样才算是孝子?
答:怎么样才算是孝子?现在的人,有好多的是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对父母的孝顺,要说怎么样才算是孝子,说实在的没有什么一定规则。做到自己保持能够去多点问候、多点关心;多陪陪俩个因为儿女大了,都成家创业去了,而感到寂寞、孤独、牵挂的心……他们不是要你买什么贵重的礼物,他们只是希望儿女们...

年轻人怎么样孝顺父母?
答:现在的年轻人怎么孝敬父母 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义务!诗经、尔雅中》说:“善事父母曰孝”。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意思就是说,要尽心赡养侍奉父母,尊敬爱护老人“顺”,就是要顺从,依老人的意愿行事,主要指在养老方式、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方面,也可以说,“顺”...

对待老人应该如何才叫孝?
答: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意思就是:从古代君王到普通百姓,每个人都有尽孝的义务,而尽孝的境界是没有止境的。而《礼记》中记载: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这里的“畜”不是动物,而是指赡养的含义。大致意思就是要侍奉和赡养自己的父母,顺从父母,而不做有悖伦理的事情。

孝敬父母的28种方式孝顺方法
答:子女应在适当时候向自己的孩子教导孝顺,自身做到后,进一步推广到社会,做他人的标杆榜样,并爱护自己的国家,为国尽忠,为世界的众生付出,达至万国一家,天下太平的理想。 父母的恩德既然如此深重,我们应怎样做才能算是孝顺呢?佛教认为孝顺有不同的层次:一般的人对父母财、物奉养,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

人应该怎么做才是敬到“孝”呢?
答:百善孝为些。最重要的是多陪陪父母,这是最大的报答。

如何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答:接下来得搞清楚人是什么?人是地球出现最高级动物与智慧的结晶,具有善恶道德的动物。当你明白了何为孝?何为人?之后,你还需要知道人为什么要孝顺?只有当你知道这些,你才能懂得怎样去做一个孝顺的人?若不知道为什么要孝顺?那就好好想想?你就好好想想谁赋予你的生命?谁把你养大的?别的暂且不...

怎么做才是孝顺?
答:对孝顺的理解:孝顺:顾名思义,是小一辈对长辈的一种孝敬方式。古代文字中,把孝字写成一个老人的老字头,孝字下边写成儿子的子字,这就是说明,人老了必然在儿子的搀扶下,才能行走,需要儿子的照顾。孝顺中的孝字是:对老人不但要有经济上的孝心,还要有精神上的孝心;孝顺中的顺字是:要符从...

什么叫孝心
答:孝心是对双亲长辈孝敬的心意,是中国孝道文化的核心,是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么他的为人就可想而知了。孝心不仅仅体现在对父母物质层次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陪伴,心灵上的沟通。词条信息 解释:《礼记·檀弓下》:“丧之朝也,顺...

孔子认为什么是孝?
答:一般人很难做到对父母态度上的和气和谦恭。 确实,如果一个人在对待父母的时候,如果表面上是孝顺的,但是心里却并不是那样想的话,我想,这样的孝顺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孝。 记得《论语》里有这样一段:“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说,事奉父母,看到父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应该委婉地...

你觉得一个人怎样才算做是孝顺?
答:生活中关爱父母,特别是生病的时候,父母老了喜欢唠叨就听着就好,不顶,对的听着就行,负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