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槐人物简介

作者&投稿:种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何家槐
何家槐,浙江义乌人。中共党员。1932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在国民党军事指挥机关、江浙两地任教并从事译作工作,1949年后任教于马列学院、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后到皖北参加土改工作。1931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中文名:何家槐
别名:笔名永修、先河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省义乌
出生日期:1911年8月21日
逝世日期:1969年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上海暨南大学
代表作品:暖味,怀旧集等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简介
何家槐(1911-1969)笔名永修、先河等。浙江省义乌县人。浙江义乌人。高中毕业后,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中途转入上海暨南大学。1929年发表作品,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此时的小说风格朴素自然。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左联”解散前夕,曾负责过“左联”宣传工作。1948年冬,经香港和武汉入解放区。1949年到北京。1964年8月前一直在马克思列宁学院(即中央高级党校)任教。一度曾调任社科院文研所现代文学组副组长、当代文学组组长。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工作。1958年赴波兰、苏联等国讲学。1964年调任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党委委员。“文革”中遭受迫害。
著作书目
个人作品
暖味(短篇小说集)1933,良友
怀旧集(散文集)1935,天马
寒夜集(短篇小说集)1937,北新
竹布衫(短篇小说集)1937,上海黎明书局
稻梁集(散文集)1937,北新
冒烟集(散文集)1942,文苑
寸心集(杂文集)1953,新文艺
一年集(文学评论集)1955,作家
《故事新编》及其他1957,新文艺
作文基础知识讲话1958,新知识
鲁迅作品讲话1959,长江
旅欧随笔1959,中青
海淀集(文学评论集)1959,作家
翻译书目
小说与民众(文学理论)美国福克斯著,1938,生活;再版改题为《小说与人民》,1950三联
论俄国作家苏联席建诺夫等著,1951,新文艺
建设斯大林格勒的人们(小说)苏联伊万诺夫等著,1950,三联;再版1954,中青
莫里慈短篇小说集匈牙利莫里慈著,与人合译,1955,作家
七个铜板(小说)匈牙利莫里慈著,与凌山合译,1958,人文
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
1911年8月21日,何家槐出生在何麻车村的怀德堂里。三月后母亡,幼时常居塘下外祖母家。1918年入义乌稠川小学学习,国文甚佳。校长方志青常在师生面前夸奖他。曾有一老师听后不服,诘问道:“闻古人能一目十行,家槐比之如何?”方先生捋须笑曰:“一目三行。”
革命时期
1924年,何家槐考入金华省立第七中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与进步同学千家驹及共产党员方元永等交往甚密。并热烈地爱上了文学,与同学徐转蓬、王一心等组织了文学社团——蔷薇社,出版周刊。1926年重阳节,他与方元永、方城顺等去义乌曹村庙会散发反帝、反封建、反军阀、反土豪的传单。1927年初,北伐军光复金华,曾参加总工会工作。1930年,何家槐由省立七中高中毕业,考进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先后在政治经济学系和中国文学系学习。翌年春,他发起组织白虹文艺社,聘请李青崖、徐志摩、郑振铎、赵景深、沈从文、邵洵美等6人为指导员。社员中有写诗的王一心、刘宇、孙佳讯,写文艺批评文章的傅润华等。1932年秋,转入暨南大学外文系,课余仍坚持小说创作。这一年冬,他准备在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短篇小说集《暧昧》,当时正值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党部制造白色恐怖之时,他们企图把上海所有进步的大学生和中学生都列人黑名单,一网打尽。这时,鲁迅虽然和何家槐并不认识,也从未通过信,但鲁迅却通过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编辑赵家壁通知何家槐赶快搬人上海租界。这样,何家槐才幸免落入国民党特务之手。
加入左联
1933年春,何家槐就读于暨南大学外文系。当时暨南大学“左联”小组孙石灵、陈白曙、雷溅波、谭林通等人看到他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决定吸收他加入“左联”。另据尹庚回忆,尹庚在担任“左联”闸北区支部组织委员期间,于1933年春天到暨南大学约何家槐同志几次谈话后介绍他参加了“左联”。而何家槐在自己的履历表中则称自己由周文介绍参加“左联”。在尔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何家槐先后介绍青年作家张天虚、马子华、老童、齐速、李应声、王玉青、吴竟等加入“左联”。
何家槐在暨南大学是学英语的,又是高年级学生。“左联”小组考虑到他会惹起“职业学生”的注意,因而不久就让他离开了该校,安排他和沙汀、欧阳山、艾芜、叶紫、杨骚、穆木天、周文等一起参加了“左联”创作研究委员会的工作。何家槐和他们一起负责对“左联”成员的作品进行评论,好的推荐发表,差的提出修改意见。此外,他也曾参加“左联”小说创作委员会和大众文艺委员会的工作,并曾任大众文艺委员会的主任,研讨怎样加强工农联系,怎样培养工农通讯员和工农作家等问题。
加入共党
1934年4月,何家槐由周文与彭冰山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周扬监誓。同年秋,他担任了“左联”组织部部长。这时,王淑明担任宣传部长。这样,他和王淑明、徐懋庸三人组成了“左联”行政领导小组。不久,他又担任了“左联”闸北区委书记,领导“左联”作家编刊物、写文章,参加工人运动。这一年的9月18日,上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九一八”纪念游行,何家槐担任领队,沉着坚定,勇敢无畏。
1936年春,“左联”解散后,革命文艺界就着手准备成立新的统一战线组织,何家槐与茅盾、王任叔、王统照、周立波等34人作为发起人,呼吁成立中国文艺家协会。6月7日,中国文艺家协会召开成立大会,何家槐和茅盾、郁达夫、洪深等110人一起签名参加这一协会,并被选为候补理事。6月15日,他与鲁迅、巴金、曹禺、吴组缃等63人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
辗转西南
1937年8月13日,日军入侵淞沪。何家槐参加由钱亦石、杜国庠领导的战地服务团。同年冬,随团经浙西撤到金华,居留数月,为兴起抗日救亡运动而劳碌奔走。翌年受中国共产党的派遣,在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他辗转西南,奉命到国民党军队中做抗日宣传工作和统战工作。起初担任国民党第八集团军司令部战地服务队编印股股长,后到由张发奎任司令的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任秘书。期间编辑了《张发奎将军抗日言论集》一书。1946年春,国民党宪兵特务欲将他逮捕,由于得到张的掩护,他以“复员”名义携妻带子自广州潜回家乡义乌,蛰居花厅译著。期间,陈望道曾登门拜访。下半年在义亭大成中学任教。这年初冬,何家槐胃溃疡复发,大量吐血,生命垂危,而又无钱医治。只好托人在《文汇报》上登出一则启事,向外界求援。周恩来在《文汇报》上看到那则启事后十分关心,亲自叫人寄钱《文汇报》转交给何家槐。
解放之后
1948年,在浦东大江中学执教的何家槐取道香港经武汉进入江汉解放区。1949年4月抵达北京。5月起在马克思列宁学院(后改名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任语文教研室副主任、主任。7月参加中华全国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中国作家协会)成立大会,当选为协会全国委员会候补委员。1956年4月随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意大利、法国、瑞士。1957年11月至1960年2月,曾调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先后任研究员,现代文学组代组长、副组长,当代文学组组长。1958年9月赴波兰科学院、莫斯科大学讲学。1964年9月调广州任暨南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校党委委员和广东省文联副主席。1966年初夏,被作为“三十年代文艺黑线人物”而遭批斗。其后迫害不断加剧。1969年2月在监禁中患脑溢血逝世,终年59年。1978年平反昭雪。
作品简介
基本介绍
何家槐在中学求学时即爱好写作,时有习作在《学生杂志》上发表。1929年在省立七中就读期间,就曾与同学王一心、曹百川、胡步、赵健等人合编《浮沤月刊》。大学时期,曾在《新月》、《小说月报》、《东方杂志》、《申报》等刊物上发表诗歌、小说和散文。“左联”时期,曾参加《大美日报》副刊《七日谈》、《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及《每周文学》的编辑工作。1936年6月至1937年10月,担任了《光明》半月刊的编辑工作。自1932至1937年间,何家槐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恶行》、《暧昧》、《竹布衫》、《寒夜集》以及散文集《怀旧集》、《稻粱集》。40年代出版了杂文集《冒烟集》。解放后出版有散文集《旅欧随笔》、杂文集《寸心集》和文学评论集《一年集》、《故事新编及其它》、《海淀集》、《鲁迅作品讲话》;译著有《小说与人民》、《建设斯大林格勒的人们》、《论俄国作家》等。
早期的《恶行》、《暧昧》、《竹布衫》等作品,都是何家槐加入“左联”之前的创作。这些小说不是取材于作者过去在故乡的生活经历,就是描写青年学生的恋爱生活。《恶行》收入了《恶行》、《晚餐》两个短篇小说。其中《恶行》反映的是封建家庭一对夫妇之间的感情龃龉,从一个侧面揭露了童养媳制度的弊端。《晚餐》叙述了一个婚外恋故事。
《暧昧》
《暧昧》中收入的8篇小说,就题材而言,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家庭悲剧,如《猫》所写的是由于“我”怀疑妻的贞节所造成的知交断绝往来,妻子出走的悲剧。文中的主人公是以诗人徐志摩为原型塑造的,这篇小说是何家槐的成名作。另一类则是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如《湖上》、《侏儒》等。《暧昧》出版后,剧作家洪深曾发表《评何家槐〈暧昧〉》一文,认为这些小说“可以知道作者对于人生的解释,正和现代大多数的小布尔乔亚女人一样,只是一种空泛的憎恶,现时代的社会环境,对他只是一个使他寒心的‘丑恶的现实’”。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绝望的呼声”,“不是何家槐一个人的,而是和他同时代的每个小布尔乔亚作家的呼声。”之后,赵景深也在《读书月刊》上发表了《论何家槐的小说》一文。
《竹布衫》
《竹布衫》收入了5篇小说。《白舅舅》通过描写白舅舅晚年寄人篱下的难堪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冬霄》反映报童的辛酸生活,作者在篇末借“我”的口沉痛地说:“他这样乖,这么早就懂得人世间的痛苦,而他的身体又这样弱,这相衬真是无比的残酷。”对旧社会发出了强烈的控诉。作者在《竹布衫》后记中说:“创作的确不是件易事,有时我实在感到自己能力的枯窘。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变动的时期,尤其是中国,我希望以后能够抓住变动的中心,写出一点比较切实的文章。”由此透露出作者创作转变的信息。
《寒夜集》
《寒夜集》里的作品,大多是他加入“左联”之后创作的。《微笑》、《行路难》,描写了农村的破败景象,反映了广大农民生活的悲惨境况;《泼出去的水》揭露了封建的童养媳陋习对青年妇女精神世界的摧残;《回乡记》、《雨天》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失望、苦闷的心情及他们热切向往光明的愿望。
《怀旧集》
1935年9月,上海天马书店出版了何家槐的第一个散文集《怀旧集》。书中的7篇散文,有的抒写对长年劳作、被束缚于家务之中,过早逝世的母亲的悼念之情(《母亲》);有的写自己早年寄人篙下生活的苦楚(《第一夜失眠》);有的写参加革命的作者与保守的父亲在思想上的矛盾与分歧(《诀别》),而更多的则是反映劳动人民的贫困生活。《怀旧》叙写作者1932年前后住在天通庵路车站附近时隔壁的一位贫苦妇女和她的孩子们的苦难生活;《哑巴子》描写了作者少年时期在他家帮工的一位贫苦农民;《午夜梦回三千里》描写了一位农民对亡妻的怀念。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对笔下苦难的劳动人民充满了深切的同情。
《稻粱集》
1937年,何家槐又在北新书局出版了第二本散文集《稻粱集》。书中的10篇散文,不少篇章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酸遭际:《布贩子》中的布贩子因赚不到钱而发出一阵阵忧郁、悲哀的感喟;《野渡》中的摆渡老人孤独、凄苦;《桥上》反映贫民窟里人民的苦难生活;《喜讯》则是一篇讽刺小品,揭露了一个国民党立法委员荒淫无耻的本质。
《冒烟集》
40年代,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何家槐逐渐由写小说、散文转为写杂文和短评。在国民党军队中做抗日宣传工作与统战工作期间,他继续不断地在《野草》、《文学青年》等进步刊物上发表战斗性很强的文章。他把写作看成战斗,利用一切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即使有一次他的脚被炸伤,在山洞中养伤期间也没停下笔来。他曾把这个时期发表过的文章编成集子,叫做《冒烟集》。
《自由世界》
抗战胜利后,何家槐在广州参加创办《自由世界》刊物,撰文揭露美帝国主义策划中国内战的阴谋。新中国成立后,何家槐虽然大多数时间是在中央党校和大学工作,但他仍然不断地写评论文章,为繁荣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谁知道徐志摩的简介???
答:计有陆小曼、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杨振声、韩湘君、方令孺、储安平、何家槐、赵景深、张若谷、陈梦家、方玮德、梁镇、朱湘、程鼎鑫、虞岫云、陆费逵、舒新城等发表悼念文章、哀辞挽联,继后还出版了徐志摩文选、评传以及专著等,以不同方式纪念“新月派”人物徐志摩。 参考文献: 1.刘献彪.中国现代文学手册.北京...

徐志摩生平简介
答:计有陆小曼、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杨振声、韩湘君、方令孺、储安平、何家槐、赵景深、张若谷、陈梦家、方玮德、梁镇、朱湘、程鼎鑫、虞岫云、陆费逵、舒新城等发表悼念文章、哀辞挽联,继后还出版了徐志摩文选、评传以及专著等,以不同方式纪念“新月派”人物徐志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徐志摩的简介
答: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guī niè),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独有的。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

关于徐志摩,他的个人生平
答:天空里的一片云---徐志摩生平简介 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1987)一月十五日是一冬寒的日子,但却给原籍浙江硖石的富商徐申如带来异样的心头的温湲,因为他在那天得了一个儿子,就是诗人徐志摩。徐志摩,原名章垿,民国七年更字为志摩。幼年就聪颖异常,被看作神童。民国四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因返乡与张幼仪女士结婚,转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