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是谁

作者&投稿:徐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是谁~

中国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是李政道,第二个是杨振宁。他们是同时获得的,获奖的论文作者是李政道和杨振宁。
但是在1957年的颁奖大会上,杨振宁的虚荣心发作,以比李政道大4岁为由,要求第一个上台领奖,企图造成他是主角的错觉。这件事被了解事件过程的美国教授看到,为此打抱不平,美国物理学会的期刊封面上在1957年第一时间发表了相关的物证。这件事造成了杨振宁的终身心病。为了第一个虚荣心,不得不不断地编造新的谎言,杨振宁的谎言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在当事人去世以后编造故事,例如,在大物理学家费米去世后,杨振宁自称自己是费米的学生,并且自称自己的统计力学比费米好 (这是打击报复费米不接受杨振宁为博士研究生),不但如此,杨振宁还自称李政道的费米博士研究是杨指导的。又例如在李杨的共同老师吴大猷去世后,杨振宁又拿出一封杨振宁给吴大猷的信,编造了很多故事大骂了李政道一通;又例如,在杨振宁的父亲去世后,发表否定杨振宁的父亲在李政道面前讲过的话:“是振宁不对,振宁对不起你”,但是杨振宁没有想到,同时在场的还有中国科学院的一位主任并没有去世,这位主任出来证明了这个讲话。由于杨振宁的谎言成了习惯,居然在全中国人们的面前出世了天大的谎言:“中国人即将获得诺贝尔数学奖”,但是诺贝尔奖中并没有数学奖。
美国学术界对杨振宁不正之风的客观评价
杨振宁最怕的事实-美国科学家打抱不平,向世界公布事实
李政道在1956年4月开始有了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思想,在4月份完成了奇异粒子宇称不守恒的分析工作。并找到他的浙江大学校友吴健雄,请她进行实验验证。吴健雄立即着手进行这一新的实验。在此同时,美国另一教授也与李政道共同研究进行奇异粒子宇称不守恒的实验工作,并相约各自在同时发表有关论文。
1956年5月,李政道在电话中告诉了杨振宁这一新的理论突破后,杨振宁来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开始,杨振宁不支持李政道的发现,听了李政道的说明后被李政道说服。但是杨振宁对李说,你的论文慢慢发表,我们来写得多一点。李政道不知杨振宁的心机,同意合作。他们在宇称不守恒问题上的合作研究(实际上,没有杨振宁,李政道也已经完成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分析工作。杨振宁利用了李政道的善良)。
哥伦比亚大学暑假1956年6月期间,李政道教授夫妇以及两个儿子应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邀请,在那里做为期两个月的暑期访问学者。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是在1947年间通过多所大学与美国政府合作成立的,是那种纯粹搞基础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因为每年该实验室都举行非常活跃的暑期讨论会,给分隔各地的物理学家提供了一个见面讨论问题的机会。1956年的那个暑假,在这里的物理学家很多。理论物理学家费恩曼、莱德曼以及斯瓦茨都在这里工作。
据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的叶铭汉院士介绍,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为科技人员提供的办公桌上,都放了一本“拍纸簿”(打草稿用的纸本),供科学家随手写用。有什么灵感或想法随手记录下来,在与同行讨论时也会随手演示,这种草稿每天都会有。李政道就是这样,而每天工作结束的时候又会随手将它们撕下扔在废纸篓里。
最有趣的是,李政道办公室隔壁有一位Church教授,对李政道的研究工作十分关注,每晚都将李政道涂写的那些草稿纸从纸篓中收集起来并加以保存。第二年,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来后,Church教授就把他保存的李政道在1956年涂写的那些手稿赠送给了美国物理学会。1957年12月,《今日物理》杂志将其中的一张手稿纸作为封面发表出来。
仔细看这张手稿会看出更具有意味的内容。在完成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之前,实验数据的量虽然有一些,但还是太少,李政道虽然确信理论分析是正确的,但物理最终要由实验来定案,李政道在1956年5月初就向他的浙江大学校友和系友吴健雄建议进行相关的实验。吴健雄接受了这一建议并着手准备。
就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这个空隙,李政道一边积极思考宇称P和C、T不守恒等问题,同时也对统计力学进行着新的研究,在发表的手稿上可以看到他思考统计力学时随手写的公式和符号。正如美国伯恩斯坦的文章里所说的,“在这一页上李整齐地写满了符号和公式,偶尔可见墨水的污渍。有趣的是它的内容。大约有一半公式是有关统计力学的,而另一半是有关弱相互作用以及宇称不守恒的,对于理论物理学家,在实验物理学家进行测量的时候,只能等待和即兴随写,而李就是在等待和即兴随写”。
这件事清晰地表明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与杨振宁无关。吴健雄的实验证实宇称不守恒后召开的记者会,也只有李政道参加,并没有杨振宁参加。但是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大会前,杨振宁恰以比李政道年长4岁为由,要第一个上台领奖,企图造成他是主角的形象。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与李政道办公室隔壁的Church教授完全了解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的过程,对杨振宁的所作所为十分反感。Church教授打抱不平,把当初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写的手稿寄给美国物理学会,向世界公布事实。美国物理学会在1957年12月立即在《今日物理》杂志将李政道写的其中的一张手稿纸作为封面发表出来。杨振宁50年来,最怕的就是这个洋教授的打抱不平和美国物理学会在第一时间的表态。
杨振宁1962年发难的另一个原因是企图打压李政道的发展,企图早于李政道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但是杨振宁没有得逞。美国学术界是清楚的。此后,李政道1963年就升任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座教授,而杨振宁只有1966年到刚组建的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学校就比哥伦比亚大学差)这样的新学校才当上了讲座教授。1997年,命名3443小行星为李政道星,杨振宁没有。
李政道1957获得爱因斯坦科学奖,杨振宁没有;李政道1959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杨振宁不是。李政道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也比杨振宁早,李政道1964年当选,而杨振宁1965年才当选。(这是最具说服力的事之一,也是杨振宁刻意隐瞒的基本事实,为此,他在清华大学的履历上就不敢写上他当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时间)。这些都是美国科学界对杨振宁的评价较低,对李政道的评价较高的事实。杨振宁的虚荣心和刻意作假,会毁了杨振宁自己。
五十年后
2007年12月初,国内很多媒体的兴奋点聚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那里正在举行200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中央电视台以及上海东方卫视都转播了这一盛况。瑞典王室主要成员、政府领导人以及各界人士2000余人出席了颁奖仪式。在一片陌生的获奖者面孔中,人们看到了熟悉的李政道先生坐在嘉宾席中。
1957年,也是在这里,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那时,李政道只有31岁。很多获奖者在获奖时已经是他现在的年龄。
2007年,李政道受邀参加诺奖的颁奖仪式,是为了纪念他获奖50周年。会场上没有杨振宁,一切事实尽在不言中。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并因此在2011年9月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奖。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

屠呦呦,她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扩展资料: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2019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屠呦呦



中国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是李政道,第二个是杨振宁。他们是同时获得的,获奖的论文作者是李政道和杨振宁。
但是在1957年的颁奖大会上,杨振宁的虚荣心发作,以比李政道大4岁为由,要求第一个上台领奖,企图造成他是主角的错觉。这件事被了解事件过程的美国教授看到,为此打抱不平,美国物理学会的期刊封面上在1957年第一时间发表了相关的物证。这件事造成了杨振宁的终身心病。为了第一个虚荣心,不得不不断地编造新的谎言,杨振宁的谎言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在当事人去世以后编造故事,例如,在大物理学家费米去世后,杨振宁自称自己是费米的学生,并且自称自己的统计力学比费米好 (这是打击报复费米不接受杨振宁为博士研究生),不但如此,杨振宁还自称李政道的费米博士研究是杨指导的。又例如在李杨的共同老师吴大猷去世后,杨振宁又拿出一封杨振宁给吴大猷的信,编造了很多故事大骂了李政道一通;又例如,在杨振宁的父亲去世后,发表否定杨振宁的父亲在李政道面前讲过的话:“是振宁不对,振宁对不起你”,但是杨振宁没有想到,同时在场的还有中国科学院的一位主任并没有去世,这位主任出来证明了这个讲话。由于杨振宁的谎言成了习惯,居然在全中国人们的面前出世了天大的谎言:“中国人即将获得诺贝尔数学奖”,但是诺贝尔奖中并没有数学奖。
美国学术界对杨振宁不正之风的客观评价
杨振宁最怕的事实-美国科学家打抱不平,向世界公布事实
李政道在1956年4月开始有了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思想,在4月份完成了奇异粒子宇称不守恒的分析工作。并找到他的浙江大学校友吴健雄,请她进行实验验证。吴健雄立即着手进行这一新的实验。在此同时,美国另一教授也与李政道共同研究进行奇异粒子宇称不守恒的实验工作,并相约各自在同时发表有关论文。
1956年5月,李政道在电话中告诉了杨振宁这一新的理论突破后,杨振宁来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开始,杨振宁不支持李政道的发现,听了李政道的说明后被李政道说服。但是杨振宁对李说,你的论文慢慢发表,我们来写得多一点。李政道不知杨振宁的心机,同意合作。他们在宇称不守恒问题上的合作研究(实际上,没有杨振宁,李政道也已经完成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分析工作。杨振宁利用了李政道的善良)。
哥伦比亚大学暑假1956年6月期间,李政道教授夫妇以及两个儿子应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邀请,在那里做为期两个月的暑期访问学者。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是在1947年间通过多所大学与美国政府合作成立的,是那种纯粹搞基础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因为每年该实验室都举行非常活跃的暑期讨论会,给分隔各地的物理学家提供了一个见面讨论问题的机会。1956年的那个暑假,在这里的物理学家很多。理论物理学家费恩曼、莱德曼以及斯瓦茨都在这里工作。
据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的叶铭汉院士介绍,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为科技人员提供的办公桌上,都放了一本“拍纸簿”(打草稿用的纸本),供科学家随手写用。有什么灵感或想法随手记录下来,在与同行讨论时也会随手演示,这种草稿每天都会有。李政道就是这样,而每天工作结束的时候又会随手将它们撕下扔在废纸篓里。
最有趣的是,李政道办公室隔壁有一位Church教授,对李政道的研究工作十分关注,每晚都将李政道涂写的那些草稿纸从纸篓中收集起来并加以保存。第二年,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来后,Church教授就把他保存的李政道在1956年涂写的那些手稿赠送给了美国物理学会。1957年12月,《今日物理》杂志将其中的一张手稿纸作为封面发表出来。
仔细看这张手稿会看出更具有意味的内容。在完成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之前,实验数据的量虽然有一些,但还是太少,李政道虽然确信理论分析是正确的,但物理最终要由实验来定案,李政道在1956年5月初就向他的浙江大学校友和系友吴健雄建议进行相关的实验。吴健雄接受了这一建议并着手准备。
就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这个空隙,李政道一边积极思考宇称P和C、T不守恒等问题,同时也对统计力学进行着新的研究,在发表的手稿上可以看到他思考统计力学时随手写的公式和符号。正如美国伯恩斯坦的文章里所说的,“在这一页上李整齐地写满了符号和公式,偶尔可见墨水的污渍。有趣的是它的内容。大约有一半公式是有关统计力学的,而另一半是有关弱相互作用以及宇称不守恒的,对于理论物理学家,在实验物理学家进行测量的时候,只能等待和即兴随写,而李就是在等待和即兴随写”。
这件事清晰地表明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与杨振宁无关。吴健雄的实验证实宇称不守恒后召开的记者会,也只有李政道参加,并没有杨振宁参加。但是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大会前,杨振宁恰以比李政道年长4岁为由,要第一个上台领奖,企图造成他是主角的形象。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与李政道办公室隔壁的Church教授完全了解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的过程,对杨振宁的所作所为十分反感。Church教授打抱不平,把当初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写的手稿寄给美国物理学会,向世界公布事实。美国物理学会在1957年12月立即在《今日物理》杂志将李政道写的其中的一张手稿纸作为封面发表出来。杨振宁50年来,最怕的就是这个洋教授的打抱不平和美国物理学会在第一时间的表态。
杨振宁1962年发难的另一个原因是企图打压李政道的发展,企图早于李政道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但是杨振宁没有得逞。美国学术界是清楚的。此后,李政道1963年就升任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座教授,而杨振宁只有1966年到刚组建的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学校就比哥伦比亚大学差)这样的新学校才当上了讲座教授。1997年,命名3443小行星为李政道星,杨振宁没有。
李政道1957获得爱因斯坦科学奖,杨振宁没有;李政道1959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杨振宁不是。李政道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也比杨振宁早,李政道1964年当选,而杨振宁1965年才当选。(这是最具说服力的事之一,也是杨振宁刻意隐瞒的基本事实,为此,他在清华大学的履历上就不敢写上他当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时间)。这些都是美国科学界对杨振宁的评价较低,对李政道的评价较高的事实。杨振宁的虚荣心和刻意作假,会毁了杨振宁自己。
五十年后
2007年12月初,国内很多媒体的兴奋点聚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那里正在举行200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中央电视台以及上海东方卫视都转播了这一盛况。瑞典王室主要成员、政府领导人以及各界人士2000余人出席了颁奖仪式。在一片陌生的获奖者面孔中,人们看到了熟悉的李政道先生坐在嘉宾席中。
1957年,也是在这里,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那时,李政道只有31岁。很多获奖者在获奖时已经是他现在的年龄。
2007年,李政道受邀参加诺奖的颁奖仪式,是为了纪念他获奖50周年。会场上没有杨振宁,一切事实尽在不言中。
彩色照片:200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主席台上的嘉宾之一李政道
彩色照片:200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主席台上的嘉宾之一李政道

没有科学奖,只有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添加了‘经济’奖),中国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是李政道和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时为中国国籍),现为美籍华人。

具有中国国籍的有两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一个获得文学奖(莫言),一个是生物或医学奖。如果把外籍中国学者计算在内的话,那更多了。

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杯,因为他只是利用科学研究其他东西,对全世界有贡献而已,并不是诺贝尔科学奖杯,他只是获得啦诺贝尔奖杯并不是诺贝尔科学奖杯,俩字之差,全世界都没有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杯,连爱因斯坦这些都没有获得过,因为很简单,因为没人可以做到绝对这些,人无完人,

屠呦呦是中国第一位获诺奖的人么
答: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不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中国人。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

诺贝尔奖中国获得者有哪些人
答: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

我国第1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是谁
答:屠呦呦。根据查询知到题库显示,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有谁
答:2、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获奖时杨振宁为美国国籍)。3、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我国有哪些人士获得过诺贝尔奖?
答: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有哪2个人?
答: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屠呦呦由此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 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中国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是谁
答:太平盛世世态炎凉

屠呦呦获得了什么奖项?
答: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影响:1、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

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是谁
答: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科学家名为屠呦呦,与其共同获得该奖项的还有爱尔兰医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屠呦呦发现了如何将青蒿素从青蒿中更高效率地提取出来,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

荣获诺贝尔奖的三位中国人分别是谁
答: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