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1916年底,美国没有参战,英国退出战争,那么一战会怎么样

作者&投稿:大狐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战中美国最终参战是出于什么目的?~

始于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16年底交战双方依然势均力敌难分难解。但到了1917年,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却改变了立场,直接参加协约国方面对同盟国的作战。美国为何会改变“中立”立场呢?

一、密电事件

1917年3月1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公布了一份德国外交大臣发给德驻墨西哥公使的密电,这份密电被英国截获并破译后,转交美国,内容是引诱墨西哥参战,如果美国由于潜艇战而对德宣战,墨西哥就与德国结成反美联盟,作为参战的报酬,德国答应帮助墨西哥夺回新墨西哥等三州。密电公布后,美国舆论大哗,反德情绪骤然升温。

二、经济利益

自19世纪末开始,美英矛盾逐渐缓和,而美德矛盾则日益增长。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主要竞争对手。到1914年,美国在拉美的投资为17亿美元,德国为9亿美元,直追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英国对德国实行严密的海上封锁,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从1914年的8.24亿美元激增到1916年的32.14亿美元,而与同盟国的贸易则从1914年的l.69亿美元猛跌到1916年的区区116万美元,几近于无。战争期间,美国还供给协约国各种物资105亿美元,贷款 100亿美元。因此,美国同协约国在经济利益上已经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了。特别是俄国已发生二月革命,一旦俄与德单独议和,退出战争,同盟国战胜协约国,那么美国100亿美元贷款将一笔勾销,利害攸关,不得不参战。

三、政治利益

美国参战前的“中立”,只不过是为了发战争财和等待参战的最好时机。1917年,战争已近尾声,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精疲力竭,美国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1918年1月,大战即将结束前,美国总统威尔逊就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俨然以世界领袖自居。这充分体现了美国妄图称霸世界的野心。

西面战线 施里芬计划全图[8]
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军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沙俄。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17号计划。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不可行。德军进攻1914年8月2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且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 凡尔登战役
军失守,被迫后撤。1914年巴黎,法国政府被迫撤退至波尔多。1914年9月5日—9月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至凡尔登一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两败俱伤,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安纳河一线,战斗开始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方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英法联军被打败。德军成功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但始终不能截断英法两国的运输线。随后双方再爆发佛兰德会战,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战事僵持 德国用高度发达的铁路网向东西两线输送士兵
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死伤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1916年2月,东面战线的压力稍为降低,德军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结果在激战7个多月后,德军仍不能攻取凡尔登。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英军虽然在这场战争里首次使用坦克,但双方在伤亡共约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美国参战 一战期间美国军队的征兵海报
1917年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齐默曼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借口,在该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只向德国而不是其他同盟国宣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德国的海军的无限制潜艇战术对美国军舰造成威胁。)1917年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10万人后却仍未有进展,引起了法国士兵的骚动。战事再度胶着,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在该年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到达欧洲,英军于是再在西线猛攻,但在损失100多万人后,仍无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最后进攻1917年,东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两国,以扭转局势。1918年3月—7月,德军接连于西线发动5次大规模的攻势,头两次攻势 1917年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并对德国宣战
在损兵十万后仍无所获。而美军则已到达欧洲,使协约国兵力大增。该年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这次成功突破法军的防线进逼至距巴黎仅37公里之地,但并不能歼灭英法联军的主力,而己方则损失十万人。1917年6月9日-6月13日这5天,德军发动第四次攻势,企图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接连起来,以集中兵力攻击巴黎,但并未能成功。1917年7月15日,德军发动第五次攻势,但在损失15个师后,因无所获,己方军力反而消耗殆尽,只得撤退至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非洲战场多哥战役多哥是德国于非洲中最小的一块殖民地,亦是第一块被协约国占领的德国殖民地。协约国只用了17天,在接近零抵抗的情况下便于1914年8月26日占领该地。西南非洲战役在德属西南非洲,德军面对的敌人是有英国支持的南非联盟军队和葡萄牙的安哥拉,而在干旱的西南非洲 1918年威廉二世(中)和部下商讨战事
中,其人口只集中在首都温荷克,驻军亦不过五千。战争于1914年9月爆发,随着战争持续,孤立的西南非洲被南非军队入侵,而南非军队亦迅速地推进,德军虽然设法阻止,可惜仍无法减缓熟悉沙漠地形的南非军队。直至1915年5月5日,西南非洲的首都温荷克已被南非占领。7月,西南非洲的德军投降。西南非洲的统治权被转至南非手中,直至1990年,西南非洲才获得独立,成为现今的纳米比亚。在德国于1915年3月正式宣战前,德葡两军已于西南非洲及安哥拉边境发生零星冲突。但是德军只占领了一小部份的安哥拉,便于7月向南非投降,并归还被占领的安哥拉予葡萄牙。喀麦隆战役喀麦隆战役早于1914年8月6日便爆发,喀麦隆战役同样是以德军战败为结果。喀麦隆的守军受到英国尼日利亚、法国赤道非洲和比利时刚果围攻。但守军顽强抵抗,战争延续到1916年3月10日,德军才宣布投降。英法最后决定瓜分喀麦隆。德属东非战役德属东非战役是非洲战场中最大规模和持续最长的战事。双方亦投入了比其他殖民地战争中投放的兵力多。英国平均战斗人员数量为20,000人,而德军约为17,000人。战争始于1914年8月3日,终于1918年11月23日,横跨整个一战。于战争开始时,德军和英军在德属东非和肯尼亚边疆进行零星的攻击,并占领了一两个城市。但到了1916年,形势开始扭转:英军和比利时军队大举入侵德属东非,到了年底时,德属东非的大部份已被占领。剩下来的德军一部份决定投降,而另一部份却于1917年11月23日硬 德军在德属东非的战斗
闯葡萄牙的莫桑比克,试图占领一些城镇以重整旗鼓。但事与愿违,该批德军无法寻得据点,更被英军追赶,致使不能长驻于据点。最后,该批德军于1918年8月决定返回德属东非。但他们在德属东非亦无希望可寻,因此只能寄托于进军赞比亚。当进入赞比亚不久,便收到德国投降的消息。因此,他们最终于1918年11月23日向协约国投降。战后,卢旺达-乌隆地。中东战场 1914年奥斯曼帝国军队在苏伊士运河集结
中东战场主要进行了五场战役:西奈与巴勒斯坦战役、美索不达米亚战役、高加索战役、波斯战役和加里波利战役。另外还有相对小型的北非战役、阿拉伯和南阿拉伯战役以及亚丁战役。除去正规军之外,双方在区域内采用了不对称战斗力。协约国方面有参与阿拉伯叛乱的阿拉伯人,和参与亚美尼亚抵抗运动的亚美尼亚游击队。亚美尼亚志愿军与亚美尼亚游击队在随后的1918年形成了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的军队。这一战场在一战中包含了最大的参战地域。俄军的参战以与奥斯曼帝国达成埃尔津詹休战(1917年12月5日)和随后苏俄政府以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1918年3月3日)撤军为止。亚美尼亚人参加了1918年3月14日的特拉布宗和平会议,并最终在1918年6月4日以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的身份与业已崩溃、领土只剩下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安纳托利亚地区奥斯曼帝国签署了巴统条约。奥斯曼于1918年10月30日接受了协约国的穆德洛斯停战协定,并分别于1920年8月10日和1923年7月24日签署了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东面战线俄国动员 一战时的俄国军队士兵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因为德国向其开出“空头支票”,因此信心大增,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战。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持塞尔维亚,这引起德国的不满。8月1日,德国以俄国拒绝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并同时在西线进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因比利时为其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德俄交战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8月下旬,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并逼向德国的心脏地带,德军被逼从西线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国控制。9月,俄国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帝国提供支持,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着状态。 1915年德皇威廉二世在东线视察
1915年,德军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计划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雷斯特、维尔诺及里加,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失170多万人。德军虽然大胜,但己方损失亦极大,而且并未消灭俄军主力,结果逼不到俄国投降。奥斯曼帝国参战 奥斯曼帝国向协约国宣战
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奥斯曼帝国(1299~1922)提供一亿法郎的贷款,以换取其参战。于是奥斯曼帝国于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参战。并与俄国在高加索发生战斗。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月发动反攻,奥斯曼帝国的第九集团军被歼灭,共损失约7万多人。意大利转投协约国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意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却成功拖住了奥匈帝国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及军队被逼撤退至希腊的克基拉岛。 和意军作战的奥军士兵
战争开始之初,意大利曾通过速攻方式占领了几个奥匈的城市。但随后意大利战线就陷入了同西线战事相同的胶着状态。战争初期奥德联军尽管数量处于劣势但依然掌握战场主动,后期协约国增兵意大利,最终使意大利以胜利告终,意大利如愿获得了奥匈帝国的部分领土,包括南提罗尔、伊斯特拉半岛等。战事开始时,意军对奥军占有3对1的数量上优势,却未能突破奥军在朱利安阿尔卑斯山的防线。1915年6月至1917年9月之间,发生了11次伊松佐河战役。1917年10月24日至11月19日:卡波雷托战役,德奥联军获胜,意军死伤约3万人,另有超过26万人被俘。1918年6月15日至23日:皮亚韦河战役,意军胜利。1918年10月24日至11月3日:维托里奥·维内托战役,处于奥匈帝国解体中的奥军大败,30万人被俘。 意军士兵
俄军反击1916年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奥联军发动反攻,在激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乘胜攻进加里西亚东部地区。罗马尼亚亦于该年8月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结果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部分罗马尼亚国土。进攻伊斯坦布尔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国在高加索被奥斯曼帝国牵制的困局,于是决定联合进攻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战爆发。协约国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在靠近十一个月的战斗后,共约131,000人死亡,262,000人受伤,结果被迫撤退。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加里波利战役中正在登陆的法军士兵[9]
英土战争:阿拉伯的劳伦斯阿拉伯半岛14世纪被奥斯曼帝国占领。虽然土耳其人也信奉伊斯兰教,但是与阿拉伯人并非是同一民族。1916年,阿拉伯地区发生反抗奥斯曼帝国的民族起义,英国从昔日的奥斯曼帝国属地埃及派军支持,英国少校劳伦斯组织游击队,击败土耳其。阿拉伯半岛盛产石油,不过一战时期尚未被发现。十月革命 列宁宣告苏维埃政权的成立
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首都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在1917年3月(俄历2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新组成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俄历10月),由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领导了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史称“十月革命”。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它拥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始。同盟国败阵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帝国和奥匈帝国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最后德国内部亦发生政变,并向协约国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海上战争虽然英德两国在战前争建无畏舰,但在整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只有一次大规模的舰队主力决战,就是日德兰海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而另一方面,在战争初期,德国主要依靠潜艇战阻止他国对英国的物资援助,但因为美国抗议而一度中止。但当英德军情势越来越差,国内的经济亦日趋恶化时,德国在1917年1月决定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即凡是在英国水域的船只,不论是敌方或是中立国的,都有可能被德国潜艇击沉,这大大影响了美国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国商船被击沉的纪录,因此德美关系恶化,美国开始有对德宣战意欲,在齐默曼电报事件后,美国正式对德宣战。结果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反而招致了最强大的敌人-美国的参战。日本出兵 胶州湾租界的德军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投向协约国,向德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的山东的权益,交战双方分别是日本和英国军队组成的协约国联军,和主要为德国军队的同盟国军队。战役由日英联军发起,目标是攻占德国控制的青岛。战役于1914年10月31日开始,至11月7日结束。日英联军于这场战役中获胜,占领青岛。日本的这种举动结果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并于其后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其他国家参战在美国参战后,拉丁美洲各国亦跟随美国向同盟国宣战,结果使这场战争的范围再度扩大。但这些国家大多在名义上参战,并未实际投入战争。中国参战 一战中的中国劳工
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北洋军阀政府内部意见不一,斗争激烈。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段祺瑞将其手下的十几个督军叫到北京,组成“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后来段祺瑞又叫人写了对德宣战书要总统盖印,黎元洪为了平息风波,勉强在文件上盖了章。即使这样,段祺瑞仍不满足,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又大肆干涉,终于触动了众怒。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指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6月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事件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告一段落。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军阀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两国与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签订募工合同,14万来自天津,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等地的劳工被派往欧洲,他们低到欧洲后从事后勤,修筑工事,清理道路和铁路,修筑桥梁,抢救伤患等艰苦的战地后勤工作,后来大战变成沟壕战之后,他们开始挖壕沟,死在战场上的华工有名有姓的有9900人,预计有2万多人死在了一战的战场上。 德国代表团在福煦元帅的火车上签署了投降书
德国革命1918年8月—9月,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及机枪13000余挺。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9月,兴登堡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起义,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1918年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德国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魏玛共和国。1918年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始于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16年底交战双方依然势均力敌难分难解。但到了1917年,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却改变了立场,直接参加协约国方面对同盟国的作战。美国参战的借口——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在主力舰队无法突破英国封锁的情况下,德国企图用潜水艇来打破英国的海上优势。1915年2月,德国就宣布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对环绕大不列颠和爱尔兰领海以及英吉利海峡中的敌国商船一律击毁,事先不加警告,中立国的船只也不例外。由于美国的强烈抗议,德国于1916年5月暂时停止无限制潜水艇战。但到了1917年2月,德国对在陆上赢得战争已越来越不抱希望,又恢复了无限制潜水艇战,企图通过潜艇封锁迫使英国在“6个月以后投降”。在头几个月,协约国损失惨重,2~4月,被击沉的商船吨位分别是46.8万吨、50万吨和84.9万吨。英国的海上运输趋于瘫痪。面对严峻局势,英国采取了一系列反潜措施,包括武装商船、军舰护航、发展反潜技术等。美国也以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使许多美国人丧生和美国与协约国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等为借口,在1917年4月正式对德宣战。美国参战后,美国海军也加入了反潜护航战斗。从5月开始,协约国和中立国的商船损失逐渐减少。到1918年初,美英新下水的船只数超过了损失的船只数。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失败。

1916年,没有英国海军,德国海军可以碾压法国意大利海军,迅速封锁法国外援通道。
那么战局就是德国速胜,没有海外支援的法国撑不下去的

轴心国胜利。,法国就完蛋了。进一步统治欧洲大陆。

那个时候俄国顶不住了,如果按照这个剧本发展,德国可能获胜。
1917年初,俄国的局势已经是很危险了,2月份就爆发了2月政变,虽然说临时政府准备继续打仗,但是俄国的国内反战的力量非常强大,由于没有足够的军火,继续打仗的意义都不大了。所以无论是否继续有布尔什维克的十月革命,俄国的持续作战能力已经非常虚弱了。
如果俄国这边宣布停战,那么德国就可以全力对付西线,西线主力是千疮百孔的法国,战后法国因为战争的创伤,20年没有缓过来,所以当时候如果俄国妥协,英美不支持,法国大概率顶不住,如果法国顶不住,那么德国在欧洲大陆肯定就没有对手,到时候原材料产地和市场都被德国鲸吞,这是英美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的。

那么:
战争会延续更长时间,给世界造成更大的危害。

美国历史上的经济繁荣期和萧条期各是什么时候?
答: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战争财,并于1916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战后的20年代美国经济...而艾森豪威尔的折衷路线的“现代共和党主义”,也没有改变强化国家干预和福利国家政策的基本轨道。4) ...在立法机构方面,美国实行的是由各州选民选举产生的参议院和众议院的两院制,而不像英国那样的上院和下院...

美国如何在一战中赚钱
答:如今,美国的经济现状,又为实践凯恩斯的主张提供了契机。近年来,美国经济复苏步伐不稳,经济起伏跌宕。军事打击伊拉克,既可以通过教训萨达姆,缓解恐怖袭击给美国人留下的心理创伤,提升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指数,又可以通过增加军事支出,拉动经济增长。最直接地从战争中获益的是美国的军事工业。一有仗打...

小布什曾经讲过的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著名论断,谁有原文,发下谢谢...
答: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家,而自由从来没有导致过混乱,我们的自由因为有道德,所以是一种有方向,有目的的自由.我在清华大学就告诉同学们,我们的自由在强健的家庭中,在强健的社区中,在强健的宗教团体生活中得到了熏陶,同时也为一个强大而公平的法律制度所监督。 不仅仅是自由,自由女神像的手里除了一只象征自由之光的火炬...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简介,别太长
答:从1942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海战(5月7—8日)和中途岛海战(6月)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转入防御。...不过这些手段除了造成新的伤亡数字以外,对整个战局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影响。到了1916年,不甘寂寞的德国海军对英国的海上霸权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挑战——...

一战暴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1916年战争双方都想给对方致命一击,赢得战争。因此,战争更加激烈,更加残酷。这一年,西线进行了两次大...所以,直到1917年4月美国完成了战争准备才参战。当然,美国参战对加速结束大战起了一定的作用。4、德国...英国把德国作为主要对手,而德国没有从国策方面把英国作为主要敌人,只是在具体政策和海军竞赛上把英国...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中“刍议”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自己不成熟的议论。出处:近现代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原文: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译文:把它叫做“刍议”,就好像是说没有定论的草稿,承蒙国人同志有所匡扶纠正的地方来改良它。解析:刍议是汉语中的一个书面语词汇,谦词,指自己的不成熟的言谈议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这是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发动战争时所绝对没有料到的。战争开始时,双方都抱有速胜希望,但到1916年底战争已形成僵持局面。这时,协约国的前后方军队已达2500万人,同盟国也达到...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有哪些国家留下“后遗症”(例如被占领等)?
答:不过这些手段除了造成新的伤亡数字以外,对整个战局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影响。到了1916年,不甘寂寞的德国海军对英国的海上霸权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挑战——...其程度严重到如果当时德军利用这个机会,可能战争的结局是会改写的。 不过在1917年也发生了一件让协约国安慰的事情,那就是美国对德国宣战了。美国的参战就...

美国历史冷知识10则,多数你没有听过
答:自1931年大厦落成,曾保持世界最高建筑的桂冠达40年之久。即便是在今天,帝国大厦依然是美国的象征之一。10、美国独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自己的国歌。1916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宣布将《星条旗》定为国歌,1931年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项法案,对此正式予以确认。

被誉为美国史上唯一的“陆军特级上将”是谁,他到底有多厉害?
答:他与巴顿将军妹妹的婚事就只能延后,虽然最后他们没有能走在一起,不过俗话说得好,情场失意,但是约翰·潘兴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大展身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约翰·潘兴的军队永远都保持着很好的军容,约翰·潘兴对军队有着严格的军纪与军容,约翰·潘兴在战场之上他的皮鞋都会被擦得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