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珈梵歌摄取了印度古代哪三大哲学派别的思想和观念?

作者&投稿:伯牙吾台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西方哲学史上有哪些派别,其代表人物是什么?他们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被使用。
(1)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
(2)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
(3)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
(4)二元论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它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3.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3)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人的认识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里,而反动的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断、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具体而言, 在每个部哲学发展史上,始终贯穿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的斗争,根本不存在什么超乎二者之上的“中间路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垒,就是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
具体表现在: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上两个敌对的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是主张唯有物质才是世界本原的世界观,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意识和思维不过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一般地说,它是先进阶级的世界观,反映着适合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先进阶级的利益。唯物主义哲学往往是社会上的先进势力、进步阶级用来反对反动势力和宗教迷信,维护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思想武器。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按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或精神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意识则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则相反,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世界先有物质,然后才有意识。第二,意识是具有高度发展和组织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这些论证都说明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它可以不依赖精神而独立存在,所以是第一性的;意识来源于物质,它必须依赖物质而存在,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因此精神是第二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人类哲学史上,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式,即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但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首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特征是:它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其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局限性是机械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第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就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40年代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就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几个主要流派。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是唯物主义历史上的第三种形态。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了十分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不仅重视理论地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实践地改造世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迄今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最具有科学性又最具有革命性的哲学形态。
历史唯心主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但其唯心主义观点在古代只涉及到国家、政治等某些领域,还不是对人类社会整体的认识。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浑然一体地包含在一般世界观之中,未形成独立的系统的理论。较为成型的历史唯心主义是封建社会形成的唯心主义的神学历史观。在中世纪的欧洲,唯心主义历史观依附于神学,并成为神学的一个分支。神学家奥古斯丁把全部社会历史说成是上帝信徒和魔鬼信徒之间斗争的历史,结局是上帝的信徒取胜,并在地上建立起永恒的王国,因此世俗统治者就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他的《神之都》一书奠定了神学历史观的基础。以神学形态出现的唯心史观在封建时代的其他各国都有所表现。新兴资产阶级针对以神为中心的神学历史观,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性论、人道主义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反对用“神意”、“天道”解释历史,主张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认识中寻找社会变迁、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它以不变的人性为衡量历史进步的尺度,把理性即人们对自己本性的理解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G.W.F.黑格尔则把历史基础归结为“理性”、“精神”。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以后,现代资产阶级的历史哲学同这一科学的历史观相对抗,继续以新的形式宣扬唯心史观。实用主义、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新托马斯主义等哲学流派的社会历史理论,在继续坚持用人的理性、内在需要、情欲、感受等精神因素或神的意旨解释社会历史的同时,特别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定认识和预见历史进程的可能性。历史唯心主义的种种表现,可以归结为两种理论形态: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这两种形态的唯心史观实质相同,都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实际上都是用历史本身之外的因素解释历史。它们共同的基本主张是:①把社会历史归结为意识史,无视物质生产活动,颠倒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②认为只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全部世界历史不过是英雄人物实现其思想、意志的过程,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旨也只能“启示”他们并通过他们表达出来。③抹煞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历史唯心主义用主观臆造的、人为的联系代替社会历史的真实的联系,本质上是对社会历史本来面貌的歪曲,对人类的认识、真理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但是,作为人类探究社会历史本质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它的存在又有其历史的原因和不可避免性。历史唯心主义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曾为人类认识社会积累了一定的思想资料;它从反面提出的种种问题,也推动着人们深入思考;在历史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的理论体系中,还包含着可贵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和某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或萌芽。这些都为科学历史观的产生作了准备。
朴素唯物主义——也叫自发的唯物主义,是一种认为世界起源于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学说,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原始的唯物主义观点。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它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不是由神创造的,肯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第二,它试图从物质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来说明万物的产生,具有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虽然在思想实质上朴素唯物主义是正确的,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三个主要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对唯物主义后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和科学知识水平的限制,它还带有感性的、直观的性质,还缺乏科学的论证,而在说明社会历史现象时不是唯心主义的。
机械唯物主义——也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唯物主义哲学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之一。它是在欧洲十七——十八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科学进步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机械唯物主义者的阶级地位和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机械唯物主义表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机械性。二、形而上学性。三、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物质范畴的历史发展——物质范畴的历史发展:物质这个概念是一种哲学上的抽象。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凭着直观,把物质说成某一种或某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如金、木、水、火、土。到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将原子理解为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前人物质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对物质范畴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规定。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物质不是指的某个或某些物,而是各种物的总和。后来根据列宁的研究和理解提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唯物主义哲学就提出了物质范畴。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上两个敌对的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它源于希腊文idea,意为“观念”。它不承认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把意识或精神看成是世界一切事物的根源,认为物质不过是意识或精神的产物。在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根本问题上,它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是意识决定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哲学有两种主要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一样,也认为精神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所不同的只在于它认为世界不是某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存在于世界某个地方的某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的产物。它主张只有精神才是万物本原的世界观。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界、物、外部世界是第二性的,由意识或精神所派生。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在认识论上,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知识是先天就有的,或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否认知识来源于实践和外部物质世界。在社会历史观上,它把人类历史看成是某种先天原则和原理的体现,或者是杰出人物意志的产物,视精神、意志、动机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否定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及其主体(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天才”史观。
唯心主义在长期发展中表现各异,但基本形式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
主观唯心主义根本否认客观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只有“感觉”、“自我意识”才是真实存在的本原的东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很多,例如:(1)中国明朝的王守仁,他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阳明全书》卷六)。(2)欧洲18世纪英国的贝克莱曾提出:“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和感觉原是一种东西”等观点。他认为事物只是颜色、滋味、气味、形象和硬度等等观念的“集合”而已,“天上的星辰、地上的山川景物,宇宙中所包含的一切物体,在人心灵以外都无独立的存在,他们的存在就在于其为人心灵所感知、所认识”(《人类知识原理》)。 产生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颠倒了感觉和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把本来是通过感觉而为人们所感知的客观事物,歪曲为一切事物都离不开感觉而存在;作为感觉和思维源泉的客观事物,被说成是感觉和思维的派生物。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唯我论,与科学相违背。所谓唯我论,是一种只承认自己个人存在的哲学观点,持此观点者,或从个人感觉经验出发,或从个人精神活动出发,把世界看成是个人感知的结果或个人精神创造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相对,它一般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但是认为它是第二性的、从属于客观精神的,而客观精神(理念、绝对观念)先于物质世界独立存在,是第一性的。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很多,例如:(1)中国南宋的朱熹,他主张精神性的“理”是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的实体。“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朱子语类》卷一)。(2)欧洲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理念”(概念)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而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影子,是由理念派生出来的。(3)近代德国的莱布尼兹认为,“单子”(一种精神性的实体)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单子有等级上的不同,因而决定了不同事物的性质和区别。(4)德国的黑格尔,他提出“绝对观念”(“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绝对观念”本身运动发展的产物和表现。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在于:它本身是对从具体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概念(反映着事物的共性)绝对化,夸大为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又进一步夸大概念的能动作用,仿佛一切具体事物都是由概念产生的。

总的来说,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西方流行的各种哲学派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继续。现代西方流行的哲学流派虽形形色色,但大致分属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哲学思潮渊源于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强调归纳、实证、逻辑、实用,关注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开始出现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第一代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流行于十九世纪下半期和二十世纪初的马赫主义是孔德实证主义的后裔,是现代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第二代;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有理论联系,而逻辑实证主义则是马赫主义的直接后裔,是实证主义的第三代;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一度代替逻辑实证主义而兴起的是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逐渐衰落,代之而兴的是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人的历史主义或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
  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则渊源于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强调演绎、普遍、绝对、直觉、关注人的存在意义。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发端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流行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代是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第二代是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与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哲学流派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第三代是海德格尔、萨特尔的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在当今西方流行的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中,比较特殊的是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方还出现了一种反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与上述两大思潮密切相联系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流派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以上是结合各种版本的综述,希望有用。

中外哲学史简介:

世界哲学的起源

古代中国哲学、古代印度哲学和古代希腊哲学,是世界哲学的三个起源。哲学理论形态演变经历了古代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三个阶段。

1、古希腊哲学:


(1)米利都学派的朴素唯物论

哲学始于泰勒斯,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做成的。”

阿那克西曼德说:“万物的元质是无限。”

阿那克西美尼说:“构成万物基质的是气。”

米利都学派是典型的朴素唯物主义:
 坚持了物质第一性;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 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2)毕达哥拉斯数的唯心论

毕达哥拉斯认为: 数的比例关系构成了宇宙的普遍秩序。

毕达哥拉斯,或者是他的弟子的最伟大的发现,就是关于直角三角形的命题,即直角两夹边的平方的和等于另一边的平方,即弦的平方。

数学与神学的结合开始于毕达哥拉斯,而且数学在他的思想中乃是与一种“特殊形式”的神秘主义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毕达哥拉斯说“万物都是数”。


(3)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

赫拉克利特说:“火”是万物的本原。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

(4)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5)论辩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出身于雅典,是一个著名的智者,他向青年们教授哲学,述而不作,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因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而受审判,并于公元前399年被判死刑,时年约七十岁。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

心灵的转向,将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

灵魂不灭说

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

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

(6)柏拉图的理念论

理念论

认识论

政治思想

伦理思想
 Ø
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现实的事物是理念的摹本。
 Ø
知识就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 Ø
理念有等级,因此造就了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

(7)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他将科学定义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马恩选集》V3-P59
亚里士多德把广义的哲学,即一般性的知识,分为三大类:即实践的,创作的,理论的科学。

理论的科学又进一步被分成三类:即物理学、数学和第一哲学或神学。

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奠基人,但在哲学问题上,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他批评柏拉图的理念论,指出了一般不能离个别而存在。他提出了四因说,认为构成个别具体事物是由于四种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但是形式因高于一切,是第一推动力,从而倒向唯心主义。

(8)伊壁鸠鲁派的唯物论
 u
伊壁鸠鲁派发展了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
 u
主张原子有质量的差异,有偏离直线的运动,从而克服了德谟克里特否认偶然性的错误。

2、经院哲学:

欧洲中世纪哲学(主要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经院哲学)是欧洲哲学史的第二个发展时期,经院哲学作为神学婢女而存在。有两个特征:一是它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二是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1)德尔图良的教父学
 u 德尔图良是基督教最早的教父,第一个神学家,西方哲学史上反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 u 德尔图良把哲学看成是异端邪说的根源。他推崇绝对信仰,贬低理性思想。
 u 他的言论概括为:正因为荒谬,所以才相信。
 u 他首先提出了“三位一体”的信条。


(2)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体系
 u 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的关系
 u 神及其存在
 u 共相与个别

关于共相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论,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分为唯名论与实在论两个对立的派别。就思想渊源来说,共相问题的争论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已经开始,在中世纪哲学中,因它不仅涉及事物的本质和概念的性质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基督教圣餐“实体转化”和“三位一体”等信条,所以才显得尤为突出和尖锐。这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在中世纪哲学中的特殊表现。

古代哲学的特点:

第一,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是直观的,因为当时缺乏科学的依据;

第二,哲学的主题要解决世界是什么,形成直观的哲学范式;

第三,哲学体系的主要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 --黑格尔

3、英国经验论


(1)弗兰西斯•培根
 n
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
 n
他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 n
唯物主义经验论
 n
唯物主义自然观
 n
逻辑思想

培根认为哲学的全部基础是经验的,就是借助科学发现与发明使人类能驾驭自然力量。他主张哲学应当和神学分离,反对经院哲学与神学紧密糅杂在一起。
培根说:科学必须依据的观察资料,我们既不应该像蜘蛛,从自己肚里抽丝结网,也不可像蚂蚁,单是采集,而必须像蜜蜂一样,又采集又整理。

培根哲学最出名的部分,就是他列举出所谓的“四种幻象”。他用“幻象”来指让人陷于谬误的种种心理习惯。

(2)霍布斯的机械论
 u 论物体
 u 论人
 u 论国家
 u 伦理思想

霍布斯力图运用他的机械唯物主义来解释人。人和自然并无本质的区别。人似钟表,心脏即发条,神经乃游丝,关节似齿轮,生命是肢体各部分的和谐运动。

(3)洛克的哲学

恩格斯说:“洛克哲学是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妥协的产物。”
洛克的哲学动摇于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对后继者影响很大。他继承并发展了经验论,反对天赋观念,主张“白板说”。但又提出两种性质,两种经验,表现出向唯心论妥协。在政治上反对君权神授,提出分权的思想。
 u 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
 u 经验的内容和实质
 u 对观念的分析
 u 对知识的分析
 u 宗教观
 u 政治学说


(4)贝克莱的主观唯心论

贝克莱主观唯心论的典型命题:“存在就是被感知。”

(5)休谟的不可知论

休谟把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辑终点。他指出:“由于这种哲学必须完全地依赖于经验,以致在知觉而外我从不能观察到任何东

《薄伽梵歌》吸收了当时正在发展中的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其中主要是吠陀的牺牲崇拜、奥义书的“梵我”理论、数论的二元论和瑜伽实践等。

你好印度国外三大哲学派词的思想和观念,就是通过不断创新发展国力

什么是古印度婆罗门教 婆罗门包含教有哪壹些内容?
答:三大圣书婆罗门教有三大圣书,即《吠陀经》、《奥义书》、《薄伽梵歌》。其中吠陀经的出现发生在佛教产生之前,奥义书与佛陀的时代相连线,而薄伽梵歌创作佛教产生之后。现分别阐述如下: 1、吠陀经(Vedas):即上述四种吠陀的总集。其萌芽于公元前十六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时,成形于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九世纪。早期的...

印度上古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
答:三大圣书婆罗门教有三大圣书,即《吠陀经》、《奥义书》、《薄伽梵歌》。其中吠陀经的出现发生在佛教产生之前,奥义书与佛陀的时代相连接,而薄伽梵歌创作佛教产生之后。现分别阐述如下: 1、吠陀经(Vedas):即上述四种吠陀的总集。其萌芽于公元前十六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时,成形于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九世纪。早期的...

印度神话专题——就是拜丁丁,也不膜你
答:在探索印度神话的无尽宇宙中,我原计划启航于《薄伽梵歌》的壮丽篇章,但昨夜的梦境引领我步入了一段奇妙的旅程——湿婆的林迦传说。林迦,这个神秘的符号,象征着无尽的创造力与永恒的庇护,犹如太阳般将湿婆的精髓洒落人间,赋予世界以生命与活力。故事的核心在于湿婆为何选择将他的象征物——林迦撕碎。

瑜伽的起源和概念
答:瑜伽起源于印度,距今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被人们称为“世界的瑰宝”。瑜伽发源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山麓地带,古印度瑜伽修行者在大自然中修炼身心时,无意中发现各种动物与植物天生具有治疗、放松、睡眠、或保持清醒的方法,患病时能不经任何治疗而自然痊愈。于是古印度瑜伽修行者根据动物的姿势观察、模仿并...

印度的四大吠陀经是哪几本经书
答:、“奥义书(Upani?ad)”、“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等。 “四吠陀”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初的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0年时代,居住在印度河两岸雅利安人的时期。其他三卷吠陀经皆是梨俱吠陀的派生作品,相继成书于后,最晚集结完成的为阿闼婆吠陀。後三卷吠陀经中的神曲,不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复述,便...

有一首外国诗中有一句:“一千个太阳也难与之争辉”。谁知这首诗?_百度...
答:书名的意思是“罗摩的游行”或“罗摩传”。全书约有两万四千颂(精校本为近两万颂,每颂一般为三十二个音节),共分七篇:《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和《后篇》。它以罗摩和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描写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

印度神话专题——被偏爱的阿周那
答: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璀璨星河中,般度家族五位王子各具特色,然而,一位身影始终如明星般闪耀,被世人深深偏爱——他就是阿周那(Arjuna)。阿周那的魅力</ 他的名字甚至烙印在了现实的印度陆军坦克——阿琼(Arjun)之上,可见其在印度人心中的地位。在流传最广的古典史诗《薄伽梵歌》中,阿周...

薄伽梵歌
答:印度著名作家和神话学家德度塔·帕塔奈克(Devdutt Pattanaik)曾用十八句话概括了《薄伽梵歌》,每句话代表《薄伽梵歌》的每一章。1、你的世界就是一个知觉,这一直觉建基于你的偏见,由你自身的恐惧所形塑,并被你的无知所推动。2、你周围的人的世界也是一个知觉。它由偏见、恐惧和无知所创造...

古印度的文明成果有哪些
答:窟内石壁,各种壁画琳琅满目,有的以《本生经》为题材,有的以王公贵族和宫廷生活为题材,其中1号窟中遮卢加王补罗稽舍接见波斯来使图,尤有重要历史意义。此外还有许多反映印度古代人民生活和花草鸟兽的壁画。后期作品多系笈多风格。5、《阿闼婆吠陀》梵名Atharva -veda 。吠陀本集之一。为巫术、咒语...

【印度神话资料】毗湿奴与其十种化身
答:克里希纳:作为《摩诃婆罗多》的主角,他以克利布纳身份斩杀恶王,薄伽梵歌的诞生,象征着爱与智慧的胜利。佛陀化身:毗湿奴化身为佛陀,倡导和平与不杀生,揭示了精神层面的救赎与智慧的光芒。柯奇化身:在世界的末法时期,他手持利剑,跨白马而来,预示着和平与救赎的来临,象征着永恒的希望。这些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