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民族融合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作者&投稿:蒯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结合史实归纳五代十国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

总体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1、政治上:由政权并立到逐步统一。先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后是两宋政权与辽、夏、金、蒙古政权的并立,最后归于元朝统一。
中央集权加强。宋太祖采取分散中央与地方权利的方法,把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取得重大成就,手工业生产规模与技术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对外贸易频繁,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辽、夏、金的民族经济有一定发展。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已经南移。3、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并立。和平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对外关系:海外贸易发达,对外贸易由传统陆路为主转到以海路为主。5、科技文化:科技文化成就突出,全面繁荣,影响深远。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全面繁荣,取得辉煌成就。
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科技文化的发展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火药、火器大量使用;大量文学作品反映了战争与分裂的社会现实《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扩展资料:
法律
五代十国时的刑法,基本行用唐代的律令格式和编敕,但因历朝又都有新的敕条,汇编附益,使得格敕前后重复矛盾。
显德四年(957年),世宗令大臣们进行整理,唐代律令条文难解的,加上注释格敕繁杂的,加以删除,汇编为《大周刑统》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编的《宋刑统》即就此书略加增删而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代十国

影响如下: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国自秦朝以后,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基调。比较来看,欧洲的面积与我国相当,但自古罗马帝国以后就逐步分裂为众多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而欧洲并没有形成这样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整合,由多元到一体、由交往交流到交融、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在这一过程中,由中原人构建、各民族参与发展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在中原地区形成的科技文化和制度文化,成为周边各民族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扩展资料
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其中共有五次民族大迁徙、大互动、大融合。第一次是从传说中的炎黄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炎帝和黄帝两大部落与周边族群在互动和冲突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炎黄部落集团。夏朝建立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华夏族。
第二次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华夏族与北狄、西戎、东夷、南蛮、羌、百越等族群不断互动交融。由于华夏族文明水平较高,众多族群融入华夏族中。在秦汉时期,华夏族演化为汉民族。
第三次是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融合,南方少数民族与南迁的中原汉族融合,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
第四次是五代十国至辽宋金元时期。北方的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与当地汉族融为一体;中原的部分汉族因战乱再次南迁,壮大了南方的汉族群体。
第五次是明清时期。明朝建立后,留在中原的少数民族大多改用汉姓,促进了新的融合;也有一些西北少数民族迁入汉族地区并与汉族融合。清朝建立后,打破了满汉之间的地域界线,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由此可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每一次融合之后,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都展现出新的面貌和新的姿态。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梳理

以下只是我个人的见解啊,LZ看了不要生气。
民族融合对整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一定是有益的,北方少数民族对汉族文明的冲击间接促进了我们在军事体系上的发展。胡汉文化的融合丰富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的大胆创新精神推动了文明的突破和发展。
但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始终伴随着无休止的战乱,这使得这种融合效果进展缓慢,容易反复,文明成果也大量遭到破坏,相比和平时代文化交流的效果代价十分巨大。
北方少数民族进居中原,割裂战乱,造成先进的汉族农耕文明被迫南迁,一方面促进了对中国南方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先进文明的传播发展。由于没有安定的社会环境,不但北方原有的文明成果遭到破坏,先进文化的发展也受阻。北方开始落后于南方,影响到现今社会的话可能表现在南北发展的不平衡。
民族融合带来的最难以忽视的问题,就是民族矛盾。虽然同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然而融合后并没有消除旧有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宗教差异,这为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再次重申,以上只是本人通过一些资料和不成气候的研究得出的不成熟的见解,希望能为LZ的研究探索提供些微帮助和参考。

文化上交流借鉴与融合,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为今后的统一奠定基础。。

不怎麽样。

促进了历史发展。
我们还没学到这,这个不知道有用没?

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征服中原这事怎么没人提?
答:其实这是五代十国以及宋朝时候的民族融合造成的,五代十国时期就和我国南北朝时期一样,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之后的宋朝虽然不算大一统的朝代,但是社会相对安定,这些民族又融合为汉人,所以后来的沙陀人大部分都融入了汉族之中,当然也有一部分融入到了契丹、党项、蒙古、女真等民族里面,他们的血脉实际...

你认为五代十国对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什么贡献?
答: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对中原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甚至毁灭,这其中既有冲突也有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简述五代宋辽金时期新疆地区的民族和民族融合?
答:新疆地区:唐亡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纷扰割据时期。此时的西域也出现了一些互不统属的地方政权。他们之间因为土地、宗教等因素不断进行着争斗。9世纪初叶前后,西域呈现出一派诸强纷争的混乱局面,天山南北原城邦各国,各游牧政权重新组合,至9世纪中后期形成为高昌回鹘、喀拉汗朝、于阗国三国鼎立的...

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和南北朝相比会有哪些异同?
答:小结:南北朝和五代十国都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动荡分裂时期,他们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异同。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两个时代都有大一统的王朝终结。虽然是分裂阶段,但是民族融合在加剧、新的统一因素在孕育。这些都为新的盛世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朝统一对历史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答: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它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使社会走向安定,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开拓了空前辽阔的疆域,促进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①它结束了唐末以来(五代十国宋辽金夏)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次民族大融合?
答:(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三)辽宋夏金元时期自五代十国以后,历史又进入一个大分裂、大混乱之后的大统一的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融合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民族融合先在...

东晋之后是哪个朝代?
答:东晋完了是南北朝,五代十国是唐和北宋之间的一段分裂时期。东晋之后是什么朝代(我国历史朝代顺序表是)1、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

辽宋夏金元时期如何塑造了中国社会
答:简单说: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具体来说:政治方面: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初,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采取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措施,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

鲜卑族和汉族合并在什么时期?
答:并没有完全合并,只不过融合幅度很大,进入中原的基本上都变成汉族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在十六国至唐朝这段时间。在北魏时期就进行了汉化改革,鲜卑贵族都改了汉姓,六镇起义时洛阳鲜卑和六镇鲜卑已经有明显的区别,洛阳鲜卑已经和汉人没有太大差别,六镇起义后很多六镇鲜卑南下,更加剧了融合。

关于五代辽宋夏金元政权更迭
答: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907 - 1368 年 )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