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县的宗教

作者&投稿:茶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作文我的家乡来凤县~

我的家乡来凤县
来凤以凤凰飞临的传说得名,清乾隆元年( 1736 )年建县。它远处湖北省西南边陲,地处鄂湘渝三省(市)要冲,南邻湖南省龙山县,西接重庆市酉阳县,东北与本省宣恩、咸丰县相连,有湖北 “ 西大门 ” 之称。地跨东径 109°00′ —109°27′ ,北纬 29°06′ —29°40′ ,总面积 1339 平方公里。下辖翔凤镇、绿水乡、漫水乡、百福司镇、大河镇、旧司乡、三胡乡、革勒车乡等五乡三镇一个省管开发区, 4 个社区 185 个村,国土面积 1339 平方公里,总人口 30 余万。

介绍我的家乡来凤县~~~~~~~~~~~~~文章转载来凤网  来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居住着土家、苗、瑶、汉等 17 个民族。全县总人口 30 余万人,其中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人口占 61.2 %。土家族属本地世居民族,自称 “ 毕兹卡 ” ,是古代巴人后裔,有着悠久历史。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接受汉文化较早,无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婚姻禁忌,是开化较早的少数民族。

   来凤县地域东西扁圆,南北狭长,近似阔树叶形。武陵山余脉分南北两支成钳型走向横贯全县,酉水河流经大部分县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群山绵延,东南部多盆地平坝,全县最高海拔 1621 米,最低海拔 339 米,平均海拔 680 米,县城海拔 458 米。 海拔 800 米以下的低山平坝占全县总面积的 78 %,居住人口占总人口的 87 %。来凤气候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型气候,年平均降雨量 1400 毫米,日照 1400 小时,平均温度 15.8℃ ,无霜期 256 天,气压 16.2 毫巴,相对湿度 81 %。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特点。

   来凤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众多土特产堪称物华天宝,名扬天下。耕地盛产粮油,山上多松、杉、樟、竹,金丝桐油以 “ 全国质量第一 ” 而声名远播,桔、桃、李、梅、核桃、板栗等干鲜果驰誉边区,云贵型烟叶醇厚芳香, “ 凤头生姜 ” 、大头菜、凤椒、大白菜、松花皮蛋、竹器等畅销省内外。水牛、麻鸭、黑猪为湖北省优良品种。境内河溪纵横,有大小河流 25 条,长 487. 5 公里,水能蕴藏量 80832 千瓦,可开发 7.95 万千瓦。地下矿藏主要有原煤、铁、铅锌矿、紫砂陶土、重晶石、方解石等二十余种。其中陶土探明储量 1000 多万吨,重晶石以量大质优列全国县市前茅,极具开发前景。

介绍我的家乡来凤县~~~~~~~~~~~~~文章转载来凤网 来凤山水融汇武陵神韵,自然风光奇特秀丽,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浓郁,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仙佛寺上依绝壁,下临深潭,景色清幽,摩岩雕凿的咸康佛为江南之最,已有 1700 多年历史,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印潭风景区潭水如镜,奇峰竞秀,岸边有土司王城遗址,更以巨大的伏流洞 —— 卯洞和有土家先民悬棺葬的仙人洞奇景令人叹服。在酉水漂流,可一日游三省市边区,既可领略酉水河阳刚之美,又可饱览边区风情。塘口库区、新峡库区高峡平湖,景色万千;翔凤山公园、老虎洞、接龙桥、贵帽山、胡家坪林场均是开发旅游的好去处。土家人勤劳勇敢、质朴豪爽、热情好客,民风民俗浓郁似酒。被称为东方 “ 迪斯科 ” 的摆手舞在此最为流行,保留有号称 “ 神州第一堂的 ” 摆手堂;还有地龙灯、肉连响、哭嫁歌、打绕棺、八宝铜铃舞等,使人留连忘返。土家油茶汤是独具特色的东方茶文化, “ 麻辣烫 ” 融汇川湘特色,土家风味小吃令人回味无穷。

   来凤历来是三省(市)边区交通要冲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史称 “ 川湖肘腋,滇黔咽喉 ” ,享有 “ 小南京 ” 美誉。解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来凤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2006 年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35640 万元,年均增长 10.5% ,其中:第一产业 55900 万元,年均增长 4.0% ;第二产业 29930 万元,年均增长 21.0% ;第三产业 49810 万元,年均增长 10.9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 53890 万元,年均增长 28.5% 。财政收入达到 16368 万元,年均增长 5.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42400 万元,年均增长 10.5%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 8000 元,年均增长 9.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800 元,年均增长 6.6% 。 介绍我的家乡来凤县~~~~~~~~~~~~~文章转载来凤网  党的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粮食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资金全部及时足额发放, 2004 年至 2006 年三年累计达到 7036 万元。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优质畜牧、道地药材、特色蔬菜、林果、烟叶、茶叶六个特色基地面积达到 17.5 万亩,比 2003 年末增加 7.5 万亩;特色农产品经营加工的龙头企业发展到 28 家,其中 13 家被认定为州级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商品率达到 46.0% ,比 2003 年末提高 5 个百分点;农民收入中,农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 63.7% 。围绕产业化经营,农业标准化和质量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 3 万余亩, 7 家企业的 19 个品种获得质量体系建设相关的质量认证、产品冠标和准入证书。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全部取消农业税;依法圆满完成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如期完成,乡镇事业单位 “ 以钱养事 ” 新机制基本确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县乡公路全部实现黑色化;打通县内经济循环路和出口路 3 条共计 40 公里;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 259.8 公里, 82 个村实现通村公路黑色化(硬化);顺利完成农村 “ 户户通电工程 ” 和电信 “ 村村通 ” 工程;三年新建沼气池 25810 口, “ 三改 ” 配套率达到 40.0% ;对 20 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整修渠道 80 公里;新修水窖 1414 口,完成集中供水工程 98 处,解决农村 1.63 万人饮水困难;完成退耕还林 2.3 万亩,荒山造林 3.5 万亩;实施整村推进扶贫 56 个村, 42 个村达到预期目标;扶贫搬迁 942 户; “ 千户帮扶 ” 解决 3000 多户农村特困户生产生活、看病就医、子女入学等困难;白羊坡、周家湾两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马家园村 “ 百镇千村工程 ” 进展顺利。

   工业体系重构起步良好。面对卷烟工业组织结构调整 介绍我的家乡来凤县~~~~~~~~~~~~~文章转载来凤网的巨大压力,全县上下坚定信心,脚踏实地,狠抓卷烟替代产业建设,初步形成能源、药化、特色农产品加工、建材四个支柱产业。 2004 年至 2006 年三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0 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达到 15 家;新建工业项目 21 个,建成 17 个,在建 4 个;实施技改项目 35 个。为解决工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县财政安排工业发展资金 1200 万元;同时组建投资担保公司,累计为 29 家企业担保贷款 4115 万元。扎实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已有 8 家企业申请入园,其中 5 家企业正在进行施工设计, 3 家企业已开工建设。预计 2006 年末,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实现 53500 万元、 23230 万元,比 2003 年(剔除烟厂)分别增加 31908 万元、 9846 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1550 万元,比 2003 年增加 8076 万元。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县国企改革改制任务基本完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县民营经济从业户数 9070 户,从业人员 21800 人,分别比 2003 年增加 1334 户、 5300 人;民营企业 185 户,从业人员 7100 人,分别比 2003 年增加 72 户、 4000 人。预计 2006 年末,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 58220 万元,是 2003 年的 2.3 倍,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42.9% ,比 2003 年上升 17.1 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04 年至 2006 年三年累计完成 134022 万元,是过去五年固定资产投资的 1.4 倍,拉动 GDP 增长 4.2 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基础设施、交通、能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成为投资的重点。三年共实施 172 个重点项目(续建 21 个、新开工 151 个),竣工 104 个,投资总额达 100148 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74.7% ;重点项目投资中,以能源、药化工业项目等为主的工业项目投资和技改投资达到 58012 万元,占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的 57.9% ,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对外开放取得明显成效。三年新签招商引资项目 52 个,开工建设 47 个,建成投产 32 个;新签、续建项目实际到位资金累计达到 71982 万元。外贸出口累计创汇 200 万美元,利用外资 26.9 万美元。有 7 家企业先后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
  坚持规划先行。成立规划委员会、规划咨询委员会和规划执法中队,初步理顺了规划工作体制;完成了县城区总规调 介绍我的家乡来凤县~~~~~~~~~~~~~文章转载来凤网整、 7 个乡镇集镇规划和 12 个中心村规划;加强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城区详规覆盖率达到 60% ,比 2003 年提高 28 个百分点;加大规划执法力度,规划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努力推进城镇建设。按照 “ 北控南拓 ” 的建设规划,围绕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 2004 年至 2006 年三年共启动城建项目 119 个,竣工 101 个,在建 18 个, “ 一带双城三组团 ” 的城市发展格局基本确立,以东环大道、武汉大道、环西路为主的城区外环基本明朗。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和公益设施不断完善。房地产开发力度加大,城区人均居住面积增加 11 平方米,达到 22.23 平方米。乡镇集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完成了 7 个乡镇集镇街道硬化,百福司镇集贸市场基本建成,大河镇新区一期建设基本完成。城镇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对城区交通秩序和 14 条主要路段进行了集中整治;成功取缔城区客运三轮摩托车;高度重视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对城镇和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 “ 挖山、填水、毁绿 ” 的采矿活动进行了清理和取缔。建立健全国有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土地市场逐步规范。
  财税收入质量有所提高。预计 2006 年末,财政收入完成 16368 万元,比 2003 年增加 2550 万元,年均增长 5.8%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5631 万元,比 2003 年增加 960 万元,年均增长 6.4% ;工商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到 75.4% ,比 2003 年提高 12.9 个百分点。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在 “ 保工资、保运转、保法定支出 ” 的同时,集中资金促发展, 2004 年至 2006 年三年用于支持工业、农业和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达到 23995 万元;进一步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有效化解村级债务,保证乡村干部工资及时足额发放。财政改革整体纵深推进。县乡行政事业预算单位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率达到 100% ;政府采购目录达到 91 个,比 200 介绍我的家乡来凤县~~~~~~~~~~~~~文章转载来凤网3 年增加 22 个,三年采购资金达到 7090 万元,节约率 10.0% ;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 “ 收支两条线 ” 管理;实施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预计 2006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135000 万元,年均增长 16.7% ,其中居民储蓄存款 105000 万元,年均增长 18.0% ;各项贷款余额 95000 万元,年均增长 5.5% 。金融不良贷款占比 25.0% ,比 2003 末降低 27.5 个百分点。我县连续三年获得全州 “A 级信用县 ” 称号, 2006 年又获得 “ 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 ” 称号。  
  突出服务农村、服务企业两个重点,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趋紧密,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对农业和工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 48.5% 、 45.0% 。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大批新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投入使用; “ 普九 ” 成果得到巩固,教育教学质量回升,高中扩容成效显著,职业教育有新的发展,职教就业率达到 90.0%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004 年至 2006 年三年新增初高中教师 157 人(含青年志愿者、资教生 80 人);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发放农村义务教育 “ 两免一补 ” 资金 955 万元。完成卫生 “ 三权 ” 上划、防监分离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疾控网络建设,重大疾病控制卓有成效,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文体和广电事业健康发展,改造、新建了一批文体设施;成功举办州第二十届老年运动会,参加州五运会、省民运会取得较好成绩;仙佛寺石窟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剧《西兰卡普》在省参演获楚天文华奖;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和广播电视信号 “ 村村通 ” 工程进展顺利。人口和计划生育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出生率为 8.98‰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4.79‰ 。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我县连续第四次荣获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 称号。统计、移民、环保、气象、邮政、电信、双拥、兵役、老龄、史志、档案、妇女儿童、宗教、残联、老区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介绍我的家乡来凤县~~~~~~~~~~~~~文章转载来凤网 劳动保障工作有效推进。 2004 年至 2006 年三年社保扩面 8561 人次,各项保费征缴 7238 万元,支付各类社会保险待遇 6887.9 万元,初步建立起 “ 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 ” 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再就业培训 3726 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22054 人;城镇新增就业 9769 人,其中下岗失业再就业 3705 人,困难人员再就业 1928 人。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城镇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低保纳入 3685 户共计 5982 人,三年发放低保资金 1184.2 万元; “ 福星工程 ” 建设成效显著,新建、改建福利院 29000 平方米,下拨 “ 五保 ” 供养资金 374.9 万元, “ 五保 ” 集中供养率达到 95.0% ;社会定期定量救助 3911 户共计 6886 人,救助资金 213.3 万元;对城乡贫困群众实施大病医疗救助 716 人,救助资金 106 万元;发放自然灾害救助资金 404 万元。社会稳定工作得到加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县乡治安防控网络,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连续三年实现命案必破目标,荣获 “ 平安县市 ” 称号。 “ 四五 ” 普法顺利通过验收,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工作成效明显。高度重视信访工作,理顺信访秩序,强化信访责任,信访积案逐步消化。突出煤矿、道路交通、重点工程建设、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消防等重点领域,加强日常监控、专项整治、隐患整改和部门联合执法,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
来凤,凤凰迷恋的地方,热情好客的民族,开放文明的边城,开发投资的热土!物华天宝,边城贸易通四海;人杰地灵,金凤腾飞达五洲。把聪明、才智、资金、项目投放在这里,一定会获得丰厚回报!

国家林业局 (副部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正部级)

国家税务总局 (正)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正)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正)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正) 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正)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正)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

国家体育总局 (正)

国家统计局 (副)

国家林业局 (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
国务院参事室 (正)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副)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正)

国家知识产权局 (副)

国家旅游局 (副)

国家宗教事务局 (副)


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 
新华通讯社
中国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行政学院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以上为正部级
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为副部级

来凤县宗教以佛教较为突出。解放前,寺庙之多,僧尼之众,为他县少有。解放后,政府保护宗教信自由。但由于唯物主义的宣传,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提高,不少僧尼自愿还俗,多数僧尼年老病故,佛教所剩无几。本县会社组织多而且杂,解放前夕,仅汉流帮会就有会众13000多人。
●佛教
佛教传入来风较早。来凤县仙佛寺摩崖造像,据传为东晋咸康元年所刻(一说为五代咸康)。千百年来,一直是鄂、川、湘、黔边区香火旺盛的佛教胜地。解放前,来凤佛教盛行。据1938年县长陈恒儒统计,来凤县有大小寺庙176所,女尼达250余人。1913年,曾成立施鹤七县佛教支部,后因兵焚匪祸停止活动。1941年6月,重新成立“中国佛教会湖北省施鹤七县佛教联合分会筹备会”,会址初设咸丰忠堡方广寺,9月迁本县近凤山大观寺。后因未获省民政厅批准,明令取缔。1945年10月再次成立“中国佛教协会湖北省来凤县分会”,次年改称支会,以僧本忍为理事。解放后,党和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仙佛寺、近凤山大观寺、老虎洞飞来阁和东和平街清云寺等寺庙继续由僧尼主持。大观寺当家僧宏愿,1959年参加湖北省佛教界第一届代表大会,当选为湖北省佛教协台理事
●道教
解放前,来凤县道观不多,道教徒也很少。据1940年调查,全县有道士24人,从事做斋、打醮等法事。解放后,道士均已自动从事其他职业。仅有少数假冒道士的巫师、马脚,在偏僻农村偷偷摸摸从事一些破石、打胎、捞油锅、上刀梯、降童子等巫术,以给人治病、辨盗、驱鬼、禁怪为名,诈取钱财。
●天主教
1936年,比利时传教士神职司铎向道珍,带领3名中国籍天主教徒来来凤县传教,在牛车坪购民舍一栋为教堂,前后共收入教信徒44人,其中男23人,女21人,有24人正式受洗,4人受过坚振礼。1938年向道珍离开来凤后,由中国籍神甫罗亦超主管教堂。教堂曾办过一所教会学校,只十余名学生,因无经费,两年后停办。抗战胜利后,神职人员离县,天主教在本县亦自行消失。另外,1946年,龙山福音堂基督教徒陈子富曾来本县沙坨传教,收教徒2名。解放后,陈继续在沙坨、大沟等地传教,发展教徒29名,因该教在本县无群众基础,基本无活动,现已自行消亡。



土家族过年的习俗
答:本文所叙的就是笔者亲历、亲见、亲闻的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县城中的多民族混居状况下下土家族过年的习俗。 一、年节的主要活动 与汉族一样,过年是土家族最隆重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 (一)、腊月 除夕夜之前的时间,主要是为过年作准备工作,基本上家家户户都...

作文我的家乡来凤县
答: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我县连续第四次荣获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 称号。统计、移民、环保、气象、邮政、电信、双拥、兵役、老龄、史志、档案、妇女儿童、宗教、残联、老区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介绍我的家乡来凤县~~~文章转载来凤网 劳动保障工作有效推进。 2004 年至 2006 年三年社保扩面 8561 人...

恩施5日游自由行攻略
答:感受恩施的乡土文化。第五天:休闲娱乐 第五天,可以去恩施自治州的主要城市,如芙蓉市、来凤县等,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景点,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氛围,也可以去更多的乡村里走走,感受恩施的乡土文化。另外,可以去当地的购物中心、娱乐中心等地方,逛街购物,尽情享受休闲娱乐的乐趣。

恩施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答:恩施的自然景观有:佛宝山大峡谷、玉龙洞、水莲洞,巴东神农溪、格子河石林、水布垭,恩施的梭步垭石林、恩施大峡谷、龙洞河风景区,建始县野三河、黄鹤桥风景区,来凤的仙佛寺风景区、卯洞风景区,鹤峰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木林子等。恩施大峡谷:恩施大峡谷是国家AAAA级景区,峡谷全长108公里,以庞大著称,...

来凤县喳西泰广场的作文。
答:全县总人口 30 余万人,其中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人口占 61.2 %。土家族属本地世居民族,自称 “ 毕兹卡 ” ,是古代巴人后裔,有着悠久历史。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接受汉文化较早,无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婚姻禁忌,是开化较早的少数民族。来凤县地域东西扁圆,南北狭长,近似阔树叶形。武陵山余脉...

关于湘西龙山的诗句
答:翻过逶迤连绵的盘山公路到达一片宽阔的高原平地,在这个湘西北边陲的武陵山脉腹地,连荆楚而挽巴蜀,鄂湘渝三省交界之处,建有两个县城——湖南龙山县和湖北来凤县,两个县城的交界处就是一座几十米长的桥。 在这座美丽的县城龙山县工作完成后,本来是要直接回长沙的,可有人提出来去里耶看看,去看那个与王村、浦市、...

湖北民族风情介绍
答: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长阳申报的撒叶尔嗬;在2008年1月公示的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属于湖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有:都镇湾故事(长阳)、江河号子(巴东)、肉连响(利川)、南剧(咸丰、来凤)、恩施扬琴(恩施)、南曲(长阳、五峰)、薅草锣鼓(宣恩、长阳)、土家族打溜子(五峰、鹤峰)、...

古代凤城是指哪里
答:来凤县国土面积1345平方公里,辖5乡3镇、11个社区185个村,聚居着土家、苗、汉、侗等18个民族的32万人民。其中土家族9万3千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以上,属本地世居民族,自称“毕兹卡”,是古代巴人后裔,有着悠久历史。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接受汉文化较早,无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婚姻禁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