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与明清时期我国对外贸易有什么变化

作者&投稿:陈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朝后期与晚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有何不同~

不同点:明朝中后期是自愿对外贸易,主要是宣扬国威,朝贡贸易。晚清时期是被迫对外贸易,处于逆差器。
特点:①明朝以前中华文明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隋唐时代完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中国成为周边及至亚洲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②明以前的中外关系,以互通使节、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③明以前的诸朝政府基本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
趋向:自明至清的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出现反殖民侵略斗争的趋势。
原因:①内因是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和腐朽。②外因是日本倭寇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东来。
后果:①闭关政策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③导致中国的落后,以致进一步受到西方侵略。

1.迫于欧洲各国的强势武力,中国在晚清陆续签定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沿海几个城市变为通商口岸,开始与各国通商并修改关税方案,改变了闭关锁国的政策。2.由于16,17世纪欧洲各国的航海发展,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欧洲各国开始了扩张殖民地并进行殖民贸易。西班牙,英国和荷兰凭借海上实力先后成为世界霸主,控制国际贸易 和重要海线。而中国只是由郑和去各国赠送礼品,并且迫于海上倭寇,在与西方贸易上无太大发展。3.与第一问答案相同。4.由于中国人民刚从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解脱,许多旧的,落后的习俗和生活习惯急需改变,使先进思想融入人群,使人民认识到自由和人权 ,并且也可以起到维护政权,获得人民支持的作用。 “定地价法” 是 国家通过赎买的方式,买来地主们的土地发放给农民,使农民生活有一定保障,并贯彻自己提出的“三民主义”。

明清海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中国大部分最好的商品都由此处(引者注:这里指的是广州)运往各地,因为它是中国最开放和自由的交易地点。且不说6个邻国的土著和异邦人运走的各种货物,仅葡萄牙运往印度、日本和马尼拉的货物,每年约有5300箱各类丝绸,每箱装有100匹真丝,天鹅绒花缎和缎子、轻料如半花缎、彩色单层线段,还有250块金子,及每块重12盎司的2200块金锭,此外的货物还有瓷盘,镀金器皿,糖,中国木,大黄,麝香,……即使长篇开列也不能尽举其名” ——曾德昭《大中国志》

到了明中叶以后,市舶贸易的出口商品,其品种和数量比朝贡贸易的赏赍品就更加繁多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36之多,包括手工业品、农副产品、矿产品、动物和肉制品、干鲜果品、中草药品和文化用品等八大类,其中手工业品共127种,占总数一半以上(明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度发展)。

明末,中国出口商品中,手工业品占总数一半以上,其中最大宗货物是生丝,丝货,棉布。当时从广州出口商品的航线有三条,一,从广州经澳门出口到印度、非洲和欧洲各国,二,从广州经澳门出口到日本,三,从广州经澳门出口到菲律宾马尼拉而转口运往拉丁美洲,从万历八年到十八年(1580—1590)的10年间,每年运往印度果阿的丝货为3000担,崇祯九年(1636)达到6000担,崇祯年间(1628—1644)每年由广州经澳门输往长崎的生丝2460担,从这三个数据可以看出明末丝货的出口数量之巨大。

“1591年菲律宾总督发现,菲律宾群岛上土著居民因为服用中国衣料,不再种棉织布,所以下令禁止土著居民服用中国的丝绸和其他中国衣着原料。1592年这个总督报告西班牙国王说,中国商人收购菲律宾的棉花,转眼就从中国运来棉布。棉布已成为中国货在菲律宾销路最大的商品。但土著居民如果采用自己种植的棉花自行纺织,可以向墨西哥输出肆十万比索的布匹。这只不过是一纸空文,以后土著居民还是大量服用中国衣料。“中国纺织品还经过马尼拉销售到西属美洲殖民地去,早在16世纪末叶,中国棉布已经在墨西哥市场上排挤了西班牙货。有的文献说,因为中国棉布价廉物美,所以印第安人和黑人都用中国货而不用欧洲货。中国丝绸就更为畅销了。严中平说,实际上,中国对西班牙殖民帝国的贸易关系,就是中国丝绸流向菲律宾和美洲,白银流向中国的关系。至迟到1580年代初,中国的丝绸就已经威胁到西班牙产品在美洲的销路了。17世纪初,墨西哥人穿丝多于穿棉,所谓穿丝,大多是穿中国丝绸,以至于墨西哥总督于1611年呼吁禁止中国生丝的进口。但是到了1637年情况愈发严重,墨西哥的丝织业都以中国丝为原料,墨西哥本土蚕丝业实际上被消灭了。邻近墨西哥的秘鲁也是中国丝绸的巨大市场
,中国丝绸到秘鲁的价格只抵得上西班牙制品得三分之一。从智利到巴拿马,到处出售和穿着中国绸缎。中国丝绸不仅泛滥美洲市场,夺取了西班牙丝绸在美洲的销路,甚至绕过大半个地球,远销到西班牙本土,在那里直接破坏西班牙的丝绸生产(《晚明史》)。
从《晚明史》一大段话中,可以看到中国丝绸和棉布对西班牙纺织业的冲击,很显然,如果没有明末中国纺织业的冲击,西班牙人的纺织业不会衰弱。

再看看清代前期,
1606年,荷兰人首次从万丹将茶叶输往欧洲,在此后一百余年间,茶叶并未成为输往欧洲的重要商品。1704年英船“根特”号(Kent)在广州购买470 担茶叶,价值14000两白银,只占其船货价值的11 %,而所载丝绸则价值80000两。1715年,英船“达特莫斯”号(Dartmonth)前往广州,所携资本52069镑,仅5000镑用于茶叶投资。1716年,茶叶开始成为中英贸易的重要商品。两艘英船从广州携回3000担茶叶,价值 35085镑,占总货值的80%。18世纪2丨0年代后,北欧的茶叶消费迅速增长,茶叶贸易成为所有欧洲东方贸易公司最重要的、盈利最大的贸易,当时活跃在广州的法国商人Robert Constant 说:“茶叶是驱使他们前往中国的主要动力,其他的商品只是为了点缀商品种类。”(茶叶、白银和鸦丨片: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 )。
从17世纪2丨0年代起,英国东印度公司(EIC )在绝大部分年份中,所购买的茶叶都占其从中国总进口值的一半以上。在1765—1774年十年平均每年从中国进口的总货值中,茶叶占71%。在1785—1794年中,这一比例提高到85%。(茶叶、白银和鸦丨片: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 )。

进入18世纪, 中荷茶叶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171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要荷印当局订购6~7万磅茶叶,次年又要求增加到10万磅,到1719年,荷兰的订茶量达20万磅(鸦丨片战争前中荷茶叶贸易初探)
18世纪对中国的欧洲主要贸易国是英国和荷兰,这两个国家在18世纪从中国进口的最大宗货物为茶叶,英国东印度公司(EIC )宁可让这类商品的贸易由其船长和船员利用他们的“优待吨位”(Privilegetonnage)去经营,本身则集中全力经营茶叶贸易;从18世纪2丨0年代到90年代,茶叶均是荷人从中国输出的最重要的商品。在这一时期的大部份年代中,茶叶占荷人输出的中国商品总值的70—80%,有些年份甚至超过85%(茶叶、白银和鸦丨片: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 )。
很显然,明末到清代,中国出口的最大宗商品不再是丝货棉布,而是茶叶。当然,如果丝货和棉布在明末的基础上大量增加,自然也无可厚非,但事实呢?
生丝,康熙三十七年至六十一年(1698—1722)为1833担,到乾隆五年至四十四年(1740—1779),为19200担,增加十倍多;到乾隆四十五年至五十五年(1780—1790)增至27128担,又增加29%;到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九年(1820一)829)增到51662担,再增长90%(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
初一看,数字似乎很大,可实际上呢,康熙三十七年至六十一年(1698—1722),每年的生丝出口量为74担不到,乾隆五年至四十四年(1740—1779),平均每年480担,到乾隆四十五年至五十五(1780—1790),平均每年2467担,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九年(1820一)829),平均每年为5166.2担。也就是说,清代的生丝出口,直到鸦丨片战争前夕,才和明末相当。
至于清代的棉布出口则开始于18世纪30年代。如果从明朝灭亡的1644年开始,棉布出口中断了近一个世纪。

当十八世纪英国人的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的时候,他们的棉布市场在美洲,这时候,英国人没有遭遇任何的竞争对手,在一百多年前,先英国人走上海上贸易扩张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还有荷兰人,他们都遭遇到了价廉物美的中国纺织品的疯狂冲击,然后走向衰弱,一百多年后,英国人的棉纺织业开始扩张,这个时候,中国只是在缓慢地恢复自己的伤口,那点可怜的棉布出口,其出口的航线的控制者也是英国,当中国的棉布出口疯狂扩张的时候,中国走到了1840年。
十八世纪初,中国的茶叶出口以极快的速度增长,茶叶为中国换来了大量的白银,但茶叶无法带给中国工业革命。曾经,中国的棉布与丝货毁灭了西班牙人的纺织业,但,当英国人的工业革命开始与棉纺织业的时候,中国的棉纺织业不过是在被摧毁的土地上,缓慢恢复。
那广垠的市场,不是英国棉布击败了中国棉布,而是中国的战乱摧毁了中国棉布。那个年代,中国并非没有保存手工业的机会,但清人的铁骑南下的时候,江南很多地方选择了放弃抵抗。他们放弃抵抗是无耻,但他们在试图保住江南的手工业。明初,常遇春北伐,明太祖为了防止常遇春滥杀无辜而亲往其军营反复告诫,明末,在紫气东来中,除了杀戮,剩下的就是废墟,江南的繁荣,一夜之间,成了望不尽的废墟。

贸易顺差变成贸易逆差

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对中国的利弊 分政治 经济 社会 军事角度!
答: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清朝的闭关锁国,严重地阻碍了其他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的落后导致军事力量的落后。清朝处于封建社会的衰弱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已经开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先进的制度难以进入。

清朝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两侧的主要商道为什么能成为当时对外贸的...
答:我国西部和中亚细亚接壤。清朝统治时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两侧的两条主要商道上,北路的吉昌,店铺栉比,繁华富庶。南路的莎车,货物堆积,人流很大,成为当时对外贸的大城市。

跪求: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特点!急!
答:1.开辟通商口岸和租界制度 开辟通商口岸是当时资本列强对中国外贸保护政策的强烈冲击。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已有34处之多,对外贸易出现喧宾夺主的局面。2.“协定关税”与海关行政权 关税自主本是保护和发展民族经济的重要主权。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夺得了“协定关税”的特权,极大地方便了外国商人在中国...

清朝时期贸易出口中出口量最大的货物是什么?是丝绸还是瓷器?
答:出口量比较大的还有茶叶,当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诱导因素就是缺乏资金,因为当时同中国的国际贸易主要依靠白银支付,而中国大量出口瓷器,丝绸和茶叶,却并不从外国进口商品,只是换回白银。

从隋朝到清朝的经济演变
答:中国因没有发展起来资本主义而成为西方列强入侵的受害者。因此,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和开放程度已经远远不及宋元时期。 清朝(公元1644~1912年)自入关到鸦片战争前二百年间实行间断性禁海闭关政策,体现为禁止和限制商人出海贸易,停闭和限制通商口岸,禁止和限制出口商品,对外国商队、商船和商人进行严格限制,外国商人...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贸易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本质影响,,,急...
答:答:影响:贸易范围不断扩大,中欧贸易由间接贸易变为直接贸易;贸易商品以丝绸、茶叶、陶瓷为主,技术先进;主要商路由陆路为主变为海路为主;国家管理加强,官商占主导地位;外交与外贸相结合。变化:贸易主权沦丧;贸易地位由出超变为入超;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海禁政策...

从两宋时期到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呈什么趋势
答:两宋是最高,明朝迅速下降,清朝凑合用 两宋时期,中土失去丝绸之路的控制,所以开发了海商~~宋朝是中国正统王朝里面积比较小的一个,但是它的经济却是第一的,关键就是有海商支撑,南宋看似虽弱,但终其灭亡也都是有国力支撑的,就是因为有钱;明朝初期,中国海上实力也很强,郑和下西洋绝对不是...

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近代的不同
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时期政府积极推动,外贸持续快速增长;古代外贸受官府控制,不同时期 发展不平衡。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近代外贸在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扭曲发展,具有被动性。

明清时期的商业研究
答:城市经济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发展。此后,城市商业非常重要,到了明清时期,城市商业更加成熟。比如北京明朝时期,城里有360家店铺,出现了很多专业化的批发市场,如米市、猪市、羊市、花市、煤市、缸瓦市等等。清朝时,北京的商业超过了明朝,全国的商业也超过了明朝值得注意的是,在专业市场的基础上,江南地区出现了...

跪求: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特点!急!!
答:这使中英贸易为英国带来庞大的贸易逆差(入超)。而英国在18世纪开始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清廷则以银作为货币,由于与中国的所有贸易需以银两折算,令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令英国人利润受损。税率方面,中国对英国的入口货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税率,使英国大为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