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谋杜断,意指房玄龄好谋无断?贞观前后他的表现为何判若两人

作者&投稿:西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李世民手下的宰相,排在前两位的当属房玄龄和杜如晦。在房玄龄和杜如晦之间,又有“ 房谋杜断 ”之说,意思是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因此两人的合作,经常是房玄龄谋划,杜如晦在房玄龄谋划的基础上进行决断。


如此一来,“ 房谋杜断 ”对房玄龄的别样解释,似乎就是“ 好谋无断 ”,这使得房玄龄比较尴尬。因为《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看不起袁绍的原因之一就是“ 好谋无断” (虽然《三国志》中并没有对袁绍这样的评价),可见“ 好谋无断 ”是贬义。

但其实房玄龄的“ 无断 ”和袁绍的“ 无断 ”有完全的不同。

房玄龄是山东临淄人,他的父亲是县令,他本人幼小聪明,“ 博览经史 ”。

历史 上的很多成大事之人,有一个几乎相同的特质,就是“ 博览经史 ”,因为只有在博览的基础上才能找到人性和 历史 的发展规律,从而也才有应对的办法。房玄龄也不例外。


房玄龄未成年时,正值隋文帝当政,天下太平,国家实力日渐增长,人们都认为大隋朝会长治久安,国运长久,房玄龄却已经看出隋朝不会长久。

正因为房玄龄非同一般的预见性,因此他一直在做着隋朝灭亡,新朝兴起的准备,这样的准备促使房玄龄做的事就是寻找明主。

公元617年9月,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大军兵发长安。当李世民带大军进驻距离长安不远的渭北时,时任山西吕梁柳林县尉的房玄龄赶到李世民军帐投靠。李世民对房玄龄一见如故,将房玄龄引为谋主。

这一年房玄龄38岁,李世民不到20岁。

未成年时,房玄龄就看出隋朝不长久,因此他在隋朝的做官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期间没有任何值得书写的政绩,直到38岁跟了李世民后,房玄龄的表现就截然不同。

房玄龄跟了李世民之后就一直跟在李世民身边,李世民到哪儿他就到哪儿,“ 征伐未尝不从 ”,每次打了胜仗,将士们都抢着要金银财宝。房玄龄却是抢人才,只要看见勇略可用的将领,就和他们深交,并秘密沟通串联,告诉他们李世民才是他们效忠的主人,要他们对李世民树立起必死的忠诚。


公元621年,李世民攻克洛阳灭了王世充。当时在王世充吏部任职的杜淹,是杜如晦的叔父,他准备投太子李建成麾下,结果被房玄龄拦住,将他带进了李世民麾下任兵曹参军。

从道理上讲,李世民不是太子,他最多是个王爷,房玄龄用不着这么用力。房玄龄如此用力,可见他早就有了推动李世民做皇帝的准备,房玄龄不是“ 无断 ”,非但不是“ 无断 ”,而是“ 早断”, 乃是 “深谋早断”。

还是公元621年,李世民秦王府的人多被调离京城到外面做官,这使得李世民非常忧虑。房玄龄说:“如果大王就做个秦王,这些走就走了,也无关紧要,可是如果大王要经营天下,杜如晦就不能走,他必须留下。”

此时距离玄武门事变还有5年,房玄龄已经在为李世民夺位做准备,可见他的“ 早断 ”非普通人所能及。

公元626年6月,李世民到太子李建成家喝酒后,回来大口吐血。秦王府的人个个着急,却都手足无措,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这时,房玄龄挺声而出,发出了石破天惊的雷霆之声。

房玄龄先对长孙无忌说:“我们和太子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了,存亡之机,就在今日,不若劝王行周公之事。”长孙无忌赞许点头:“我也想到了,就是不敢说,既然你说到这里了,我们一同去和秦王说。”长孙无忌先进去见了李世民,之后再出来招呼房玄龄进去。

房玄龄来到李世民的床前开门见山地说: “大王功盖天地,就应该继承大业,今日遇到的危险,就是上天的提示,大王不要再犹豫了,干吧。”

第三天,改变大唐乃至中华 历史 的玄武门事件发生了。

李世民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杀太子李建成,之后自己做了皇太子。2个月后,李世民又登基成了大唐第二任皇帝,开始了他带领中华民族走向自汉朝以来又一个盛世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得以发动玄武门事件,从其根本上说,决断和推动者就是房玄龄。

李世民登基后,房玄龄进爵邢国公,后担任太子詹事,又担任尚书左仆射,封魏国公,监修《晋书》,成为李世民身边最重要的宰相之一。

可是,此时的房玄龄,就成了“ 多谋而无断 ”,他似乎只负责“ ”,而“ ”则需要右仆射杜如晦来做。

李世民即位前,房玄龄主动寻访人才并刻意拉拢至李世民麾下,可是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却再没有向李世民推荐过人才。为此李世民很不满意,他郑重地对房玄龄和杜如晦说:“你们身为宰相,职责就是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整天为琐碎事务纠缠,哪里有精力为我找人才?”李世民专门给辅佐两位宰相的官员们打招呼,有大事才找二位宰相,小事就不用找了。

可是,虽然李世民有此一说,房玄龄还是把精力用在处理政务上,在推荐人才方面几乎没有建树,远远不如杜如晦。


也就是在贞观初期,李世民发现每次和房玄龄谈事,房玄龄必说:“这个事情只能由杜如晦决断”,而杜如晦最后又总是用房玄龄的策略,于是就有了 “房谋杜断”。 可是,英明的李世民并不认为这是对房玄龄的褒奖。

因为在李世民心里,房玄龄不是这样的人。

渐渐地,房玄龄的为政也让李世民不满意。公元629年4月,李世民在群臣面前公开批评宰相的工作,他非常生气地说:“ 你们中书、门下、机要之司,应该负起责任来,做得好的要表扬,做得差的要惩罚,不能做老好人,我在你们的报告中看不到谁干得好谁干得差,如果这样,我们还要人才做什么?”

房玄龄唯有叩首道歉。


魏王李泰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可是,李世民听说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员们大多看不起李泰,他非常愤怒,对三品以上官员做了一通批评,他愤怒地说道:“隋文帝时期,他的几个儿子对一品以下的官员可以随便欺负,我虽然不会纵容儿子,但是也不能让大家看不起我的儿子。”

房玄龄的表现是“ 惶惧流汗拜谢 ”。唯有魏征正色道:“群臣没有一人敢轻视魏王,三品的都是朝廷公卿,也都是陛下应该按礼尊重的。而且魏王也不会像隋文帝的几个儿子一样对大臣们无理。”魏征一席话将李世民的怒火浇灭:“听了魏征的话,才知道自己理屈。”

如此的房玄龄,除了“ ”,确实无“ ”。

房玄龄又是一阵道歉,还是魏征挺身而出指责李世民:“我不知道陛下为什么要责怪房玄龄,房玄龄又道的什么谦?房玄龄身为宰相,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知道,对应该做的事,房玄龄应该帮助陛下完成,对不该做的事,他就应该制止陛下去做,他问北门修缮的事,问得理所当然,我不知陛下责骂他什么过错,他又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而道歉?”


魏征一席话说的李世民羞愧不已。对房玄龄来说,正确的事都无法坚持,当然就更无法做到“ ”。

但是,自李世民做了皇帝后就一直 “好谋无断” 的房玄龄,在临终时却“ ”了一次。

公元648年6月,房玄龄病重,他感觉自己时日无多,对自己的儿子们说:“ 当今天下平安无事,可是皇帝一心要东征,大臣们都不敢进谏,我如果不进谏,死了都脱不了责任。”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房玄龄终于对李世民做了抗表进谏,要求李世民立刻停止征伐辽东。

由此看来,平日的房玄龄,不是“ 无断 ”,而是“ 不断 ”。

房玄龄的能“ ”而“ 不断 ”,个中原因,和李世民的疑心有关。

玄武门事变让李世民登上了皇位。其实玄武门事件并非光彩之事,这个事件在李世民心里是一个隐痛,也是他的疑心之源。

玄武门事件后, “论功行赏,以(房)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


这五大功臣中的四位,杜如晦在贞观四年就死了;侯君集两度担任宰相,在贞观十七年因参与太子承乾谋逆案被诛杀;尉迟敬德在贞观十三年时,突然被李世民质问谋反,逼得尉迟敬德脱下身上衣裳让李世民看身上的伤疤,被李世民放过后,不得不学道家修仙避祸;长孙无忌由于是李世民的大舅哥,还要辅佐太子,因此比较特殊,但是长孙无忌如此特殊的地位,在李世民面前也不敢提任何不同意见,只一味顺从。

玄武门事件的五人中,房玄龄算是第一谋划和推动者,他本人又高居宰相之位,儿子房遗爱娶了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女儿嫁给了李世民的弟弟韩王李元嘉。房玄龄对自己家门的极盛状况感到不安,他 “深畏满盈” ,以道家观点,“ ”之后则“ ”,因此,为了避祸,房玄龄早就不想做宰相,他几次要求解除职务,都被李世民拒绝。

房玄龄的表现,李世民看得很清楚。公元638年3月,李世民为庆祝孙子的生日,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在东宫摆生日宴,李世民在宴会上说: “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贞观以来,绳愆纠缪,魏征之功也。” 并赐给房玄龄和魏征两人以佩刀。


李世民的意思是贞观以前房玄龄的功劳第一,贞观以后的功劳就要归魏征。

其实,魏征和房玄龄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魏征不是玄武门事件的参与者,相反他是太子李建成的幕僚,因此他和玄武门事件的五大臣分属两个世界。而且魏征本人在朝中没有盘根错节的关系,也就不存在功高震主,受到猜疑的可能,自然可以畅所欲言。

因此,房玄龄并非“ 好谋无断” ,而是“ 不断 ”,原因就是为了避祸。正如长孙皇后生前对房玄龄的评价: “小心慎密,奇谋秘计,未尝宣泄” ,可见他的战战兢兢。


虽然如此,房玄龄“ 明达政事,用法宽平,不以自己之长度人之短。” 仍然不失为一位千古良相。



好谋善断讲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答:好谋善断讲的是孙权。

有关计谋的成语(古代)急!!!
答:策无遗算 策:计谋,策划;算:计划,筹谋。所出的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 出谋划策 谋:计谋;划:筹划。制定计谋策略。指为人出主意 房谋杜断 房:唐朝宰相房玄龄;谋:计谋;杜:唐朝杜如晦;断:决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佳话。比喻能人合作,天作之合 计上心来 计谋涌上心头 谋...

房谋杜断类似的成语,房谋杜断是成语吗
答:房谋杜断是成语吗 是成语 房谋杜断_百度汉语 房谋杜断 [fáng móu dù duàn] [解释] 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 [出自]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 有没有类似于合作共赢的意思的成语啊 类似于合作共赢的意思的成...

唐朝历史人物介绍——房玄龄
答: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 房玄龄-开国功臣 房玄龄少年时代随父亲去京师,当时隋文帝当国,天下宁晏,一片大好太平景象,但弱冠之年的房玄龄已经对世事有精到的分析,私下对父亲讲:“隋帝本无功德,只知诳惑百姓。而且他不为国家长久之计,诸子嫡庶不分,竟相淫侈,最终会互相诛夷倾轧。

励志小故事:聪明人还是糊涂点好
答:历史上,说起贤相,有两句著名的成语,一个叫“萧规曹随,”一个叫“房谋杜断”。“萧规曹随”说的是西汉时的宰相萧何、曹参,萧何制定规章,而曹参遵行不改;“房谋杜断”说的是唐朝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多谋,而杜如晦善断。中国的盛世称汉唐,而汉唐的名相首推这四位,说他们是中国...

房玄龄死后,儿子结局如何?长子废为庶人,次子因谋反被杀
答:相信了解唐朝 历史 的同学,应该都知道一个成语叫“房谋杜断”。这个成语是指李世民在位时的两个功臣——房玄龄和杜如晦。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二人同心协力,传为美谈。二人皆不是平庸之辈,在李世民征战天下,夺取皇位和创立贞观盛世的过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此功臣,想必大家都会觉得...

房玄龄 杜如晦
答: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如【旧唐书】赞曰:【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 唐太宗李世民本身也是一位有造诣的文学家,其诗作在【全唐诗】存89首,他曾作【威凤赋】自喻并赐房公,以诗【赐房玄龄】颂扬、勉励玄龄公为国求贤:【太液...

后世在评论唐代宰相时,为什么无不首推房玄龄?
答: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封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十八学士首席杜如晦:唐太宗称制过程的第一谋
答:他以办事干练有决断著称,与房玄龄齐名,人称"房谋杜断"。后升迁至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并入李世民特设的文学馆,被尊为十八学士之首。 因为李世民功劳显赫,遭到太子李建成的猜忌, *** 羽殴打杜如晦,导致皇位争权酿成流血事件。李建成欲削弱李世民势力,唆使唐高祖驱逐杜如晦和房玄龄出秦王府。不久,房、杜二人潜...

谋的成语
答:不谋而同 谋:商量。事先没有商量,言行都保持一致 出谋划策 谋:计谋;划:筹划。制定计谋策略。指为人出主意 道不同,不相为谋 比喻志趣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 房谋杜断 房:唐朝宰相房玄龄;谋:计谋;杜:唐朝杜如晦;断:决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佳话。比喻能人合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