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谱起源于哪个国家? 五线谱起源于哪个国家? 中国最早的乐谱是什么? 他是用什么符号表示的?

作者&投稿:束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谱起源于哪个国家?五线谱起源于哪个国家?中国最早的乐谱是什么?它是用什么符号表示的?简洁些!!!~

简谱是卢梭改进的,不过之前苏艾蒂提过了, 五线谱源于希腊,中国最早的是南北朝的古琴谱,还有减字谱,文字谱,工尺谱 还有二四谱!五线谱是18世纪初传如中国的。简谱是1904年沈心工传如中国的!



古琴谱最早是用文字来记录的,也就是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发、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法。我国现存唯一的文字谱是《碣石调·幽兰》,它由六朝梁代丘明传谱,原谱则是唐人手抄的卷子。由于文字谱过于繁复,使用不便,经唐代琴家曹柔减化,发展成为减字谱。

所谓简谱,是指一种简易的记谱法。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一般所称的科谱,系指数字简谱。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音级,读音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O表示。每一个数字的时值名相当于五线谱的4分音符。

数字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17世纪时法国天主教方济名会教士J·J·苏艾蒂加以改进后用来教唱家教歌曲。18世纪中叶,著名的法国思想家J·J·卢棱再加改进,大力倡导,并编入他的《音乐辞典》之中。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

19世纪末叶,简谱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1904年沈心工编著出版的《学校唱歌集》是中国最早自编的一本简谱歌集;之后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学校,30年代随着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简谱得以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关于字母简谱,主要为美英等国所通用。其中如H.C.格洛弗首创,J.柯温完成的可动唱名法。它以d、r、m、f、s、l、t,7个字母作为基本音符,其中除第7音读作ti外,其余各音与数字简谱的读音一样。有关半音的记法:遇升高时一律加e,降低时一律加a,高八度在右上角标1,低八度在右下角标1。其时值及节拍则以纵线表示强拍,双点表示弱拍;横线表示延长,单点表示数音连结成一拍。

由于简谱的记法与中国的工尺谱(流行在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字谱)相当接近,在中国简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是把简谱吸收的最好、最发扬光大的国家。而五线谱,通过教育体制,以西方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已基本流行于各个国家,在院校里也是必修项目之一,它为世界音乐统一于一谱提供了基础。

在中国简谱的发明者是李叔同。

简谱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后经德国人改良,遂成今日之貌。一般所称的简谱,系指数字简谱。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级。

五线谱最早的发源地是希腊,它的历史要比数字形的简谱早很多,在古希腊,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声乐,歌词发音的高低长短是用A、B、C等字母表示的,到了罗马时代,开始用另一种符号来表示音的高低,这种记谱法称为“纽姆记谱法”(Neuma),这就是五线谱的雏形。

中国流传下来最早的乐谱文字谱,将指法详细地以文字叙述。不是符号,后来为了简化记录方法,唐朝后期出现了减字谱,记录指法动作、弦序和徽位。敦煌的莫高窟收藏了不少唐宋以来的乐谱,其中包括不少琵琶乐谱。宋代的姜白石道人歌曲出现了记录音高的俗字谱。

扩展资料

世界通用的记谱法为五线谱

在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种方法。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第五线和第一间、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

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一线、上加第一间,下加第一线、下加第一间等,各代表一个音级。这些音级的固定高度根据所用的谱号来决定。



  简谱属于数字谱,五线谱属于符号谱简谱:简谱由18世纪法国的大思想家卢梭首开其端,后经葛林、巴丽、谢威三人加以改进完成。亚洲地区简谱最早流行于日本,传入中国后,有经我国音乐工作者不断改进而被广泛使用。因此,简谱又称作葛巴谢谱式,简称谢氏谱式。由于简谱是用1、2、3、4、5、6、7这七个阿拉伯数字来记录音得高低的,所以,简谱也称作数字谱。
  五线谱起源于德国,五线谱通过采用不同的谱表和音符在谱表上所处的不同位置表示音的高低;采用不同形状的符号表示音的长短;采用相对稳定的文字、符号表示音的强弱、快慢等,由此,使五线谱的记谱更加细致、全面、准确,形成了稳定有效完整的记谱体系,因此,人们称五线谱为正谱。16世纪发明了加线,曾出现过用六条线、七条线谱表记谱的情况,但未被推广。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1713年的《律吕正传》续编中的记载。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教士到中国传教,新学的兴办和学堂乐歌的开设,五线谱在中国才逐渐流传。
  中国留传下来最早的乐谱是南北朝时代的古琴谱《碣石调·幽兰》。
  早期的乐谱为文字谱,将指法详细地以文字叙述。后来为了简化记录方法,唐朝后期出现了减字谱,记录指法动作、弦序和徽位。敦煌的莫高窟收藏了不少唐宋以来的乐谱,其中包括不少琵琶乐谱。宋代的姜白石道人歌曲出现了记录音高的俗字谱,证明当时的宋词是可以歌唱的。明清两代的戏曲,包括昆剧、京剧、粤剧以及当时不少器乐曲都应用了工尺谱。潮州音乐有其独特的二四谱。
  HG

1、数字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那时有一个天主教的修道士名为苏埃
蒂;他用1、2、3、4、5、6、7来代表七个音来写谱教歌,尔后写了一本小册子名为《学习素歌和音乐的新方法》,那时西方人极注重发明创造和版权等个人成绩,才被即载入史册。18世纪时法国人,名卢梭;1742年在法国巴黎向科学院宣读了一篇论文《音乐新符号建议书》再提这“数字简谱”,因当时他写《忏悔录》一书,反而名声大增。人一出名,书也出名,《音乐新符号建议书》也被人重视了。18世纪中叶此后,又有一批法国的音乐家、医生、数学家等把“数字简谱”加以整理,完善。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

2、五线谱最早的发源地是希腊,它的历史要比数字形的简谱早得多。在古希腊,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声乐,歌词发音的高低长短是用A、B、C……等字母表示的,到了罗马时代,开始用另一种符号来表示音的高低,这种记谱法称为“纽姆记谱法”(Neuma),这就是五线谱的雏形。

3、我国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即西周以前就曾用律吕字谱和宫商字谱来记录宫廷里祭宴的音乐(雅乐)。前者借用了我国十二律(即一个八度之内分为十二个半音)的名称(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南吕、夷则、无射、应钟)来记谱。后者借有古代五声音阶的音名(宫、商、角、徵、羽)来记谱。
在我国汉代成书的《礼记·投壶》篇保留了古代演奏的鼓谱。以“口”、“?”及“半”三种谱字记述作投壶游戏时两种鼓的演奏谱。这当是最早的谱式记载。记录歌曲的乐谱也产生得很早,公元前一世纪成书的图书目录中即记载有歌曲谱,例如目录中有一本书叫《河南周歌诗七篇》,“歌诗”就是“歌词”;与之对应的另一本书叫《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歌声曲折”的词义就是“歌曲曲调”,这本记“歌曲曲调”的书,自然是歌曲谱了。但它究竟用什么方式记谱的?因为书早遗失,已无从知道。
《汉书·艺文志》中也见到“声曲折”与歌和歌诗相配合的记载。这些“声曲折”当是歌或歌诗演唱时的曲谱。

简谱起源于法国 五线谱是德国 最早的应该大概也许是广陵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