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什么?如何理解?

作者&投稿:淳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近代中国社会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性质的分析: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革命的敌人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革命的任务是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革命有时还有资产阶级参加。 革命不是针对民族资本主义及其私有财产。 因此,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 即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 即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阶段。

扩展资料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既要进行反对本国封建专制统治的民主革命,又要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侵略以维护民族独立的民族革命。民族民主革命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在资产阶级领导下的民族民主革命,往往半途而废,或以各种形式的妥协而告终。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族民主革命,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近代中国社会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性质的分析:
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革命的任务是国民革命和民主革命。革命有时也涉及资产阶级。革命不是反对国家资本主义和私有财产。因此,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的革命。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阶段:
旧的民主革命,即旧式的资产阶级普通民主的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新的特殊资产阶级民主的革命阶段。



扩展资料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不仅要进行反对自己的封建专制统治的民主革命,而且要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外来侵略的民族革命,以维护民族独立。
民族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资产阶级领导下的民族民主革命,往往是半推半就,或者以各种形式的妥协而告终。
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族民主革命,才能取得完全胜利。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与孙中山的功过评说
[ 2006-8-25 17:24:23 | By: tuzhikang ]

·中国近代史研究·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与孙中山的功过评说

屠志康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皇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伟大的里程碑。辛亥革命虽然成功了,但由于种种原因,革命胜利的果实却被反动军阀所窃夺,孙中山意欲创建民主共和国家制度的革命目标和理想未能实现。有鉴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史称旧民主革命)失败的历史事实,古今中外对中国近代史和孙中山的史说、史论,在关乎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上,必然会涉及对孙中山是非功过的评价。

在浩翰丰富的孙中山史论、史说、史作(指文学、影视艺术创作)各类文章作品中,对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历史要义和伟大功绩,人们总的评价都是一致的;但在涉及整个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的具体史实时,由于人们所持的视角和论旨的不尽相同,却出现了种种歧义。例如,小而化之,有人将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说成是导致革命失败的重大失误和主要原因;大而化之,有人将孙中山缺乏依靠工农大众作为革命主力军的指导思想、缺乏先进的建党理论、缺乏正确的建军路线认作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等等。笔者以为,若从孤立的视角或者单纯的逻辑去分析,这样的论点和说法都顺理成章,似乎并无不当;但若将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实践放到当年当时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去观照,这样的论点和说法就失去客观性和准确性了。

一·让位于袁世凯是孙中山的历史大功绩

1911年的武昌起义,实际上是革命党人策动清庭驻汉新军举行的一次武装暴动。武装起义的胜利震惊全国,南方各省军政要员在革命党人影响下纷纷宣告独立,促进了革命形势迅猛发展,满清统治岌岌可危。1912年元旦,孙中山从日本回国,在各省代表的拥戴下于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建立起全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敲响了统治旧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丧钟,辛亥革命成功了。但当此时,腐朽没落的满清皇朝仍在北京苟延残喘,大军阀袁世凯任清朝庭总理大臣要职,手握军政大权,威胁革命政权的生存。时隔不久,就发生了南北对话,在袁世凯公开答应“逼清帝退位”和“绝对赞成共和”的条件下,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让位于袁世凯,致使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夺。

如若从孤立的视角单纯地看待这一史实事件,确实,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论、史说由此引申出“孙中山一大失误”的评价,似乎顺理成章。然而,笔者认为,如果将此事件放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考察,却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不仅不是失误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历史功绩。

请看当时整个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袁世凯身为清庭鹰犬,手握北洋军重兵,背靠帝国主义列强的财政支持,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皆势雄力厚,武昌失守不久,便派兵南下攻占汉阳,在英国领事策划下,与独立各省代表谈判,以“拥袁当政”为条件达成停战协议,然后通电南京,以派兵镇压要挟临时政府;而当时武昌起义的成功,虽为黄兴等革命党人组织策划,却只是对武汉守军的一次策反,南方各省的独立之举更是一时的革命影响所致,并无明确的革命目标,即便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正式成立,也因缺少统一指挥的军事力量,加之财政窘迫和革命阵营混杂的立宪派、旧官僚的内讧捣乱,其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势单力薄,无法与袁世凯相抗衡。在此情势之下,假如孙中山硬着头皮抗袁,在南京一隅坚守临时大总统职位,维持民主共和新政,那也是以卵击石暂延时日,必遭袁军弹压,不仅可能导致革命政权崩溃坍塌、革命阵营土崩瓦解的不良后果,而且可能造成清庭傀儡长存、共和制度消失的可悲结局。正是伟哉孙中山,站在国情大势之高度,从民主革命之大局出发,利用袁世凯伪装“赞成共和”的姿态,以革命者的博大胸怀辞让大总统职位,先迫使袁签下谈判之约,实践逼清帝退位,继之又迫使袁在议会公开接受《临时约法》,不得不在表面上履行共和政制;唯其如此,才用一个“让位于袁”换取彻底推翻封建帝制和共和大潮有进无退的巨大成功,不仅为继续革命保存了革命党的有生力量,而且为民主共和思潮广泛深入民心开辟了道路,这正是孙中山审时度势为民主革命继续发展作出的一大正确决策和历史贡献。其让位之后的历史事实表明,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虽然篡权窃国野心得逞,一朝权势倾国,不仅实施假共和真独裁,甚至明目张胆地策划登基称帝,然而,随着其反革命复辟面目的大暴露,孙中山借机领导了护法运动和二次革命,全国各地讨袁呼声汹涌澎湃,加上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激化,大权独揽的袁世凯也仅仅做了八十三天皇帝梦,便宣布“废除帝制”一命鸣呼了;这便是孙中山“让位于袁”之决策正确和成功的历史明证。

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并非领袖 局限性造成

华夏中国的历史与世界其他国度或地区历史之显著不同之处,是代表地主阶级统治的封建皇朝专制制度一直绵延二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封建皇朝历史上,虽多次爆发过被压迫阶级的农民反抗战争,但不是以起义失败告终便是以改朝换代为结局,始终不能撼动其皇帝独裁专制制度的根基;另外,虽也发生过几次旧封建知识分子从朝庭内部掀起的变法运动,希图进行封建制度的改革,但也总以变法失败或旧制度复辟告终,更难动摇封建专制制度的传统。到了清朝末年,随着封建制度的腐朽末落,加之帝国主义列强的大肆入侵和资本主义文化的“西风渐进”,催发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萌芽,一批具有新潮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走出国门渡洋求学,带来了欧美日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一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势必爆发,而发动和领导这场革命的历史巨人正是孙中山。

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皇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 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庭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励”,不屈不挠,战斗不息;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彰显博大胸怀,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独秀一枝前无古人。如若当时之中国,能够依持他的的理论学说、目标纲领和指挥路线付之实施,他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势将取得胜利,应当是无疑义的;然而,苹命的实践正好与之相反,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却一直障碍重重,举步维艰,屡战屡败,无力回天,最终半途而废,让黑暗的旧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境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一正反落差强烈的史实,成了古今中外孙中山历史研究领域绕不开去的重大课题。

在丰富多彩的孙中山历史研究的文章作品中间,有一种史说或史论,在评说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命题时,将主要原因归结为孙中山及革命党领导人物“缺乏阶级分析的理论基础,没有依靠工农大众作为革命主力军;缺乏先进的建党路线,没有用远大理想武装革命党人的头脑;缺乏正确的建军路线,没有建立起一支统一指挥的革命军队”之历史局限性。是的,如若撇开孙中山所处时代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用后代人的视角去俯视前代人的史实,此类评说似乎理正言顺无可挑剔;然而,须知,时处清末民初,马列主义未入国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种子尚未入土发芽,孙中山远渡重洋游历英、美、日本诸国,接受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思想的教化,他所从事和领导的革命事业只能归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后人所持有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学说不可相提并论,共产党领导的“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经验与孙中山领导的“起共和而终帝制” 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无法同日而语。于是乎,这种以后人的成功去衡量前人的失败、以今人的觉悟去审视古人的意识所得出的所谓“孙中山的历史局限性”,成了空中楼阁式的高谈阔论,失去了历史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何况,伟哉孙中山,到了晚年,从军阀割据残民误国、帝国主义侵略有进无退、武装起义屡遭失利、共和大业日暮途穷的逆境中反思自省脱身而出,慷慨接受马列主义与无产阶级运动新潮思想的洗涤,重新解释旧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主张国共合作,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黄埔军校,重新培育革命队伍,在思想上完成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者的转变,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未必不能成为毛泽东式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这便是“历史局限性”一说并不恰当的历史明证。

诚然,实事求是地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孙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论学说并非十全十美,他的行为实践也非完美无缺。譬如,他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琪瑞、陈炯明、蒋介石一类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跚跚来迟等等,都是他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与当时旧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的客观现实相比照,他个人的这些局限性皆属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误,无碍于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大局和历史轨迹,更无损于他创立革命学说、领导革命运动和开创历史新篇的光辉形象。

三·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的三大客观因素

那么,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究竟为什么失败了呢?如若从孙中山所处时代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去观照他的革命实践,就会自然而然地寻觅到一些比较客观的、准确的结论。

首先,孙中山所处的时代,呈现出的是国弱家贫、民怨沸腾、外敌入侵、国门初开、封建皇朝专制制度根基动摇的时代特征。然而,腐朽没落的满清朝庭的统治虽然苟延残喘,但绵延二千多年的封建皇朝根基尚在,让它退出历史舞台决非易事;而且,封建大军阀袁世凯手持重兵装备精良,背靠帝国主义列强的财政和军事支持,成了孙中山和革命党人难以逾越的障碍;即便是清庭鞭长莫及的南方诸省,也是诸候称王军阀割据,致使革命党人散兵游勇式的武装起义难成大气候。力量对比过于悬殊,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一大客观因素。

其次,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造成中国社会民众物质上的赤贫和苦难,绵延千年的封建旧礼教、旧意识、旧文化、旧风俗更造成国民思想上的落后和精神上的愚昧。随着帝国主义外敌的入侵和思想文化上的“西风渐进”,虽然促使部分激进知识分子或则研读洋书、或则出洋考察,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文化和科学技术中求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极大多数人带来的是无关大局的“君主立宪”改良方案或半生不熟的“共和主张”;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民众则背负着根基深厚的旧封建意识,低头求生抬头看天,难与“西风”为伴;因此,高处不胜寒,孙中山独树一帜的“反封建、倡民主、建共和”的先进革命思想,不仅需要面对清朝庭的镇压、旧官僚的声讨、复古派的挤兑、改良派的论战、立宪派的诘难,同时还需面对社会大众的无动于衷和革命党内部的分歧纠纷,陷于孤掌难鸣的险恶境地。强烈的政见落差和冥顽的思想障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另一大客观因素。

再次,世界历史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并不断巩固发展,是得益于十六、十七世纪西方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兴旺,尤其是得益于十八世纪成功的工业革命驱使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新兴的经济基础造就了新兴的不断壮大的资产阶级,为资产阶级的革命准备了基础条件和生存土壤,因此,资产阶级的新兴军事力量打垮封建贵族的没落势力、资本主义新兴的民主共和制度代替封建贵族旧式的独裁专制制度,就如大浪淘沙水到渠成,必胜无疑。然而,在我们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不仅表现为制度上的残暴、政治上的顽劣、经济上的落后和文化上的凝固,长时期的闭关锁国和夜郎自大更形成了生产力的凋败和科学技术上的滞后,直至十九世纪末叶,华夏大地上尚未出现西方式的工业革命;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对外通商口岸的打开,虽然出现了民族工商业的幼芽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但民族工商业发展的迟缓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稚嫩和软弱,而国家经济的命脉仍然掌握在封建官僚、军阀和买办资本家之手,纵观清末民初的中国,实际上并未产生真正意义上之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资产阶级阶级力量,资产阶级的革命先天就缺乏阶级的基础和生存的土壤;缘于此,革命先驱孙中山虽然创立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学说、制订了资本主义的共和制度和目标纲领,但这些理论学说和目标纲领却疏离了当时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实质,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难以担当起革命主力军之重任,致使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既无深厚的阶级力量的积极参与,又无强大的革命后盾的财政支持,只能依靠革命党人一时一地的零星起义和孤身奋战,要想从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命脉的皇朝余孽、反动军阀和帝国主义外侵势力手里夺取国家政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新制度,无疑是勉为其难无法实现的了。缺乏资产阶级的阶级力量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第三大客观因素,而且是关键性的致命因素。

综上所述,孙中山所处时代中国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所存在的三大客观因素表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是历史的安排、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中国之所以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先进,孙中山不仅是革命的先行者,而且是创造历史的第一功臣,这也是历史的不争事实。

近代中国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影响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而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侵略、 反封建。无论是反侵略,还是反封建都是争取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权,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这一目标的实现一般地是由资产阶级来完成的,因此近代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又称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于中国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产生的滞后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因此在20世纪前期,无产阶级介入了民主革命,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发生了重要变化,有了新、旧之分。其分界于1919年五四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

中国解放战争时期反应的革命性质和社会性质分别是什么?
答:革命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衍生知识点:近代民主革命:从1840年到1949年统称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近代民主革命)。其中,1840-1919年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间所有的革命都是由小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领导的。1919-1949年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间的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

近代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答: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原因:近代中国由于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封建社会末期(清朝中后期,即1840年起)屡遭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及日本的侵略,为此付出了割地赔款的耻辱代价。为了解决当时国家资本匮乏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就是资产阶级初期的...

为什么说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指的是资产阶级或者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革命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因此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答:这主要是由于:近代中国革命的敌人主要还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 所以,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仍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然,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革命。第一,它有了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

为什么说近代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答:所以称之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反帝,反封建,反资本主义国家列强对中国领土瓜分。 近代革命是以反对西方列强国家对中国的欺凌、凌辱为旗帜 其革命虽然是以无产阶级所领导,但其本质任然是以资产阶级为主。如何理解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性质不是人们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而...

近代中国的革命性质
答:1. 鸦片战争后,民众对满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反抗行动此起彼伏,目标直指清朝的统治。2. 经过长期斗争,以孙中山为领导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推翻了满清政权,终结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体系。3. 近代革命的性质可被界定为民主革命,这一过程分为旧民主革命时期与新民主革命时期两个阶段...

中国近代史上进行的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分别是什么
答:新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依然是资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封建,反帝国主义(彻底地),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于1949年完成,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完成了资产阶级本该完成的任务,1949-1956年我国的性质依然是资产阶级,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将新民主国家过渡转变成社会主义国家。

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
答:中外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革命介绍:革就是改变,“命”即天命。汉语中的革命一词由来已久,古人认为王者受天命,革命便是王者易姓,改朝换代的变动。近代以来的革命观却主要源于西方。近代则指自然界、社会界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答:革命性质是由革命的任务和对象决定的,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主要是由于:近代中国革命的敌人主要还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所以,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而仍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

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革命性质是如何演进的?
答:中国近代史上,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式的运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旧式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共产党领导的是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