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义”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谭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的义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的义,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十种美德.
孔子说的义,具体而容易实现.现在的义内涵丰富,有人甚至以正义的旗号干扰他人,侵犯人民的权利,肆无忌惮的作恶.

简单的说是道德、仁义、礼义,下面是关于孔子“义”的一篇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眼中的“义”
  义和仁
  我们先把义和仁来进行比较.义相当于形式,仁相当于内容,那么仁是内容,义是形式,它们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仁在孔子里头是最高的道德理念.仁,爱人,仁是一种爱的情感,最高的道德.但是这种最高的道德,要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你想实现你美好的理想,那么你必须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你要不通过做事情,不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某种途径来实现这个道德,那你是不义的.所以义,它是一种实现仁的形式,实现美好道德理念的形式.
  《礼记》里还说: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义者”这个“义”就是我刚才讲的道德、仁义、礼义这个“义”,“艺之分”这个“艺”是艺术的“艺”,文艺的“艺”,这个“艺”是不同的标准的意思.“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是要求我们在具体实行的时候,根据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程度来实现仁.义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也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义表现为这个,也可能在那种情况下,义表现为那个.情况不同,标准不同,它的表现也就不同,那么义到底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特殊的表现呢?它是来表现仁,它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表现仁,那么它大概根据哪些情况,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我这里介绍两种情况:第一,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义的表现不同;第二,根据遇到的事情不同,义的表现也不同.我们先讲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人是有不同身份的,那么有的人是这个身份,有的人是那个身份,当然也有不同的职业,我们现在有不同的职业,那么你是教师,他是工人,那么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你来体现仁这种道德,体现仁爱的精神,那你的表现是不同的,而且必须是不同,不能混.比如说我是个医生,我仁爱精神的体现是要对病人温暖如春,要治病救人,我不这么做,我就是不义.我是医生,结果我不做好我医生的工作,不去治病救人,我非得说我到大街上去维持交通秩序,我去指挥交通,那就是不义.因为你的身份决定了你的仁爱精神就得治病救人,这就是义.你去做别的,做你不该做的,那就是不义了.
  《左传》里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段就是他弟弟共叔段.因为共叔段对哥哥不服,他又受到母亲的支持,老想篡夺君位,由于想篡夺君位,所以弟弟他就做出了和自己身份不相称的事情.那么你既是弟弟,同时你又是臣,从亲缘关系上讲,你是郑伯的弟弟,从政治上讲,你的哥哥是君,你是臣,那么臣的身份应该做出和臣的身份相适应的事情.但是这个弟弟做出了和自己的身份不相称的事情.他做了一系列的事情,比如说按照礼的规定,那么底下的臣,底下的大夫,卿大夫,你可以给自己在自己的地盘内建城市,但是你建城市建得不能过大,你建的大城市按规定顶多也就是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你建的小城市,不能超过国都九分之一,这都是礼.这是制度给你定的规模,你如果遵循这个制度,遵循这个臣道,那你就是义.但是共叔段不遵守,这就是不义.所以当时有些大臣就对郑庄公讲到了共叔段这个问题,觉得是不是应该早点防范这件事,郑伯应该出来制止,那么郑伯,也就是郑庄公说了这么一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后来共叔段又进一步地不义,进一步做一些和自己的身份不相称的事情.一些大臣又来劝郑伯,说不能再让共叔段这样干下去了.那么郑庄公当时说了什么呢?不义,不昵,厚将崩.不义,他不符合义,不昵,就是说他不会得到人们的亲近,为什么?他做了和自己身份不相称的事情,他不义,人们不会亲近他,他即使实力雄厚了,他崩溃得更快.后来共叔段野心日益膨胀,发动叛乱,最后郑庄公把他给镇压了,把叛乱给平定了.
  这个故事里头两次提到了义,一个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个是“不义,不昵”,那么这个义,就是我们前头说的要跟你的身份相称,你不能够履行你身份范围之内的职责,那是不行的.超越你的身份,那么你做的事情,你就是不义.那么这就是我们说的,仁这个美德,在具体实行的时候,要根据你的身份,根据你的地位,具体地去做.
 
  孔子认为,义是体现仁爱精神的,不仁不义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干,在一般情况下,说假话就是不义,但在特珠情况下,如果说假话为了救人,是义还是不义呢?也就是说,如果面临不同的事情,义的表现,还是一成不变的吗?
  我说了不能说谎,不说谎这是一种仁爱,诚实,那么平常,不是在紧急的情况下,那么一般来说不能说谎,要诚实,诚实这是仁爱的一种体现,做到了诚实这就是义.但有时候在紧急的情况下,情况特殊,有时候需要说谎,说谎就符合仁爱精神,说谎就是义,所以仁爱精神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就要你说谎,你说谎你就是义,你不说谎你就是不义.比如有些病人,他得了绝症,精神上自我把握的能力可能又比较弱,这时候,你如果突然还不到跟他说实话的时候,你一下跟他说了实话,那么这个时候就不符合义.那么这时候,为了他的心灵的这种安宁,为了他更好地治病,为了他有比较好的精神状态,有时候不需要跟他说实话.比如说一位老母亲,身体非常不好,她的儿子因公殉职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不一定立刻跟她说实话,那么(不然)这位老母亲她就可能精神上支持不住了,她可能一下子就要出现问题了,所以在这个时候,不跟她说实话,这个时候说谎可能是合适的,说谎符合义.所以说,义要根据情况,不光像我们前头说的,根据身份,同时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
  所以,义是一种形式,它是根据人的不同身份,根据不同的事情来实现仁.孔子所讲到的仁和义的这种关系听起来比较抽象,但实际上并不复杂,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通俗地说,仁就是要爱别人,怎么爱呢,就是要通过义来表现,就是根据人的不同身份,不同的情况,来推行仁爱.
  义和礼
  义和礼是什么关系呢?义是内容,礼是形式.所以孔子说过这种话: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那么义是内容,义是内涵,礼是来推行义的,是来实现义的.
  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齐国是大国,是强国,它有时候欺负一些弱国,欺负小国.其中鲁国比较弱,它欺负鲁国,攻打鲁国.鲁国向卫国求援,卫国就派军队去打齐国,卫国也比较弱,但是它还愿意支援鲁国,它这里有唇亡齿寒的意思.那么卫国派军队,统率是谁呢?孙桓子,去打齐国,可是卫国也不强大,所以卫国的军队一下子被齐国给打败了,打败以后,卫国的军队就撤,齐国的军队就追击,卫国的军队孙桓子这个统帅恐怕觉得自己难以逃脱了,因为齐国进军速度很快,卫国撤退的速度比较慢,他的军队不行,孙桓子眼看就要逃脱不了了,这个时候,卫国地方有一个贵族叫仲叔虞奚,这个仲叔虞奚率领自己的人袭击了齐国的追兵,一下把齐国给打败了,挽救了卫国的统帅,挽救了卫国的军队.那么这件事以后,卫国的国君就问这个仲叔虞奚,你立了这么大的功,你看你想要什么样的赏赐?我可以给你土地,给你封邑.这个仲叔虞奚说,我不要你的土地,我不要封邑.那么他想要什么啊?他说我想要诸侯专门用的那个悬挂的三个乐器,这三个乐器是诸侯这个级别的人专门用的.仲叔虞奚也是个贵族,但是他的贵族身份比较低,他也就是卿大夫,那么卫国的国君,他是诸侯,等于这个仲叔虞奚他想要什么?他想要卫国国君这个级别的贵族才能够使用的这个乐器,他还想要什么?他还想要诸侯朝见天子的时候,他所骑的马的装饰,这些东西都属于“器”,这些东西都体现了“礼”,体现了等级.你那个乐器,按等级来说诸侯才能使,你这个马的这些装饰,按等级来说也是诸侯才能使,那么这个仲叔虞奚想要这些东西.实际上,仲叔虞奚的这种做法,就是说想越礼,土地我可以不要,封邑这些东西我都可以不要,我现在想超越礼节,我现在想从礼节上有所超越,我想享受诸侯王才能享受的待遇,比如乐器,比如马的这种装饰,那么当时卫国的国君竟然答应他了,因为他立功立得比较大.
  对这件事情,孔子进行了非议.孔子认为:“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名分和器物,这些都是体现礼的,都是体现等级的,这些东西不能随便给人家,不能随便答应人家.孔子的意思是说,土地可以多给他,别的东西赏赐可以多给,比如多给土地,但是等级、制度、规范这些东西不能违反,违反这个东西不符合义,不能违反.所以违反了礼,你等于破坏了礼,破坏了礼,你就破坏了礼背后的内容——义,义就被你破坏了.
  义和利
  孔子认为:守礼才能体现义,才能体现仁爱思想,可是如果讲义的时候涉及到利益冲突,一方面有金钱可以赚却违背良知,一方面讲了仁爱却失去了实惠,在这种情况下,利益和道义发生了冲突,这该怎么办呢?
  义与利的关系.孔子说得很清楚:“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个孔子是非常明确的,我们不能为了一些利而放弃义,放弃道德,这是不可以的.
  《左传》里有这么一个故事,宋穆公义不传子.宋国,宋穆公病重了,宋穆公当时是君主,应该说在指定继承人这一方面,在确定继承人这一方面,他是有权力的,而且他有一定的威信,底下的大臣也拥护他,那么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他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另一个选择呢,他不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也是应该的.为什么呢?因为宋穆公并不是从他父亲那儿继承了宋国的君位,从谁那儿呢?从他的哥哥那儿继承的君位,他哥哥是宋宣公,当初宋宣公临死前,当时宋宣公的儿子年幼,还不能够当君主,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他也可以立自己的儿子,他也可以立别人.当时宋宣公没有立自己的儿子,他立了谁呢?他立了自己的弟弟,立了宋穆公,所以宋穆公认为从道义上讲,现在他要死了,他不应该把这个君位给他的儿子,他应该给他哥哥的儿子,也就是说给他的侄子,这才符合道义.可是当时,他如果立自己的儿子也是可以的,没有什么不可以,底下的很多大臣也同意,也赞成,而且他本人当时也有这个权力,因为他就是君,现官现管,他哥哥已经不在人世了,他完全可以立自己的儿子.那么这里有一个利和义的问题,这个时候宋穆公他想到的是道义,所以他跟那些大臣提出了什么呢?还是立我哥哥的儿子,立宋宣公的儿子,他认为这个符合义.如果我不这么做的话,我就不符合义了,我不符合义,我怎么见我死去的哥哥.所以这里有一个利义之争,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宋穆公他选择了义,并没有选择利.他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利益,但他没有选择利,他选择了义,那么这就是义和利益的关系.两得相互冲突的时候,当然尽量统一,儒家是讲究尽量统一.孔子说过:“富贵如可得,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就是我要能够富贵的话,能够得到好处,能够发财致富的话,我就是给人家赶车,我也干啊.我当然想富贵,君子爱财嘛,但是孔子又说:“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就是富贵如可求,我去干,让我当执鞭之士,我也干,如不可求,不可求是什么意思,不符合义,不符合道德,那么不符合道德去让我求富贵,那我不干,我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意思:孔子说的义,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十种美德了。孔子说的义,具体而容易实现。



简单的说是道德、仁义、礼义,下面是关于孔子“义”的一篇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眼中的“义”
  义和仁
  我们先把义和仁来进行比较.义相当于形式,仁相当于内容,那么仁是内容,义是形式,它们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仁在孔子里头是最高的道德理念.仁,爱人,仁是一种爱的情感,最高的道德.但是这种最高的道德,要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你想实现你美好的理想,那么你必须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你要不通过做事情,不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某种途径来实现这个道德,那你是不义的.所以义,它是一种实现仁的形式,实现美好道德理念的形式.
  《礼记》里还说: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义者”这个“义”就是我刚才讲的道德、仁义、礼义这个“义”,“艺之分”这个“艺”是艺术的“艺”,文艺的“艺”,这个“艺”是不同的标准的意思.“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是要求我们在具体实行的时候,根据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程度来实现仁.义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也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义表现为这个,也可能在那种情况下,义表现为那个.情况不同,标准不同,它的表现也就不同,那么义到底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特殊的表现呢?它是来表现仁,它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表现仁,那么它大概根据哪些情况,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我这里介绍两种情况:第一,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义的表现不同;第二,根据遇到的事情不同,义的表现也不同.我们先讲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人是有不同身份的,那么有的人是这个身份,有的人是那个身份,当然也有不同的职业,我们现在有不同的职业,那么你是教师,他是工人,那么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你来体现仁这种道德,体现仁爱的精神,那你的表现是不同的,而且必须是不同,不能混.比如说我是个医生,我仁爱精神的体现是要对病人温暖如春,要治病救人,我不这么做,我就是不义.我是医生,结果我不做好我医生的工作,不去治病救人,我非得说我到大街上去维持交通秩序,我去指挥交通,那就是不义.因为你的身份决定了你的仁爱精神就得治病救人,这就是义.你去做别的,做你不该做的,那就是不义了.
  《左传》里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段就是他弟弟共叔段.因为共叔段对哥哥不服,他又受到母亲的支持,老想篡夺君位,由于想篡夺君位,所以弟弟他就做出了和自己身份不相称的事情.那么你既是弟弟,同时你又是臣,从亲缘关系上讲,你是郑伯的弟弟,从政治上讲,你的哥哥是君,你是臣,那么臣的身份应该做出和臣的身份相适应的事情.但是这个弟弟做出了和自己的身份不相称的事情.他做了一系列的事情,比如说按照礼的规定,那么底下的臣,底下的大夫,卿大夫,你可以给自己在自己的地盘内建城市,但是你建城市建得不能过大,你建的大城市按规定顶多也就是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你建的小城市,不能超过国都九分之一,这都是礼.这是制度给你定的规模,你如果遵循这个制度,遵循这个臣道,那你就是义.但是共叔段不遵守,这就是不义.所以当时有些大臣就对郑庄公讲到了共叔段这个问题,觉得是不是应该早点防范这件事,郑伯应该出来制止,那么郑伯,也就是郑庄公说了这么一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后来共叔段又进一步地不义,进一步做一些和自己的身份不相称的事情.一些大臣又来劝郑伯,说不能再让共叔段这样干下去了.那么郑庄公当时说了什么呢?不义,不昵,厚将崩.不义,他不符合义,不昵,就是说他不会得到人们的亲近,为什么?他做了和自己身份不相称的事情,他不义,人们不会亲近他,他即使实力雄厚了,他崩溃得更快.后来共叔段野心日益膨胀,发动叛乱,最后郑庄公把他给镇压了,把叛乱给平定了.
  这个故事里头两次提到了义,一个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个是“不义,不昵”,那么这个义,就是我们前头说的要跟你的身份相称,你不能够履行你身份范围之内的职责,那是不行的.超越你的身份,那么你做的事情,你就是不义.那么这就是我们说的,仁这个美德,在具体实行的时候,要根据你的身份,根据你的地位,具体地去做.
 
  孔子认为,义是体现仁爱精神的,不仁不义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干,在一般情况下,说假话就是不义,但在特珠情况下,如果说假话为了救人,是义还是不义呢?也就是说,如果面临不同的事情,义的表现,还是一成不变的吗?
  我说了不能说谎,不说谎这是一种仁爱,诚实,那么平常,不是在紧急的情况下,那么一般来说不能说谎,要诚实,诚实这是仁爱的一种体现,做到了诚实这就是义.但有时候在紧急的情况下,情况特殊,有时候需要说谎,说谎就符合仁爱精神,说谎就是义,所以仁爱精神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就要你说谎,你说谎你就是义,你不说谎你就是不义.比如有些病人,他得了绝症,精神上自我把握的能力可能又比较弱,这时候,你如果突然还不到跟他说实话的时候,你一下跟他说了实话,那么这个时候就不符合义.那么这时候,为了他的心灵的这种安宁,为了他更好地治病,为了他有比较好的精神状态,有时候不需要跟他说实话.比如说一位老母亲,身体非常不好,她的儿子因公殉职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不一定立刻跟她说实话,那么(不然)这位老母亲她就可能精神上支持不住了,她可能一下子就要出现问题了,所以在这个时候,不跟她说实话,这个时候说谎可能是合适的,说谎符合义.所以说,义要根据情况,不光像我们前头说的,根据身份,同时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
  所以,义是一种形式,它是根据人的不同身份,根据不同的事情来实现仁.孔子所讲到的仁和义的这种关系听起来比较抽象,但实际上并不复杂,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通俗地说,仁就是要爱别人,怎么爱呢,就是要通过义来表现,就是根据人的不同身份,不同的情况,来推行仁爱.
  义和礼
  义和礼是什么关系呢?义是内容,礼是形式.所以孔子说过这种话: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那么义是内容,义是内涵,礼是来推行义的,是来实现义的.
  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齐国是大国,是强国,它有时候欺负一些弱国,欺负小国.其中鲁国比较弱,它欺负鲁国,攻打鲁国.鲁国向卫国求援,卫国就派军队去打齐国,卫国也比较弱,但是它还愿意支援鲁国,它这里有唇亡齿寒的意思.那么卫国派军队,统率是谁呢?孙桓子,去打齐国,可是卫国也不强大,所以卫国的军队一下子被齐国给打败了,打败以后,卫国的军队就撤,齐国的军队就追击,卫国的军队孙桓子这个统帅恐怕觉得自己难以逃脱了,因为齐国进军速度很快,卫国撤退的速度比较慢,他的军队不行,孙桓子眼看就要逃脱不了了,这个时候,卫国地方有一个贵族叫仲叔虞奚,这个仲叔虞奚率领自己的人袭击了齐国的追兵,一下把齐国给打败了,挽救了卫国的统帅,挽救了卫国的军队.那么这件事以后,卫国的国君就问这个仲叔虞奚,你立了这么大的功,你看你想要什么样的赏赐?我可以给你土地,给你封邑.这个仲叔虞奚说,我不要你的土地,我不要封邑.那么他想要什么啊?他说我想要诸侯专门用的那个悬挂的三个乐器,这三个乐器是诸侯这个级别的人专门用的.仲叔虞奚也是个贵族,但是他的贵族身份比较低,他也就是卿大夫,那么卫国的国君,他是诸侯,等于这个仲叔虞奚他想要什么?他想要卫国国君这个级别的贵族才能够使用的这个乐器,他还想要什么?他还想要诸侯朝见天子的时候,他所骑的马的装饰,这些东西都属于“器”,这些东西都体现了“礼”,体现了等级.你那个乐器,按等级来说诸侯才能使,你这个马的这些装饰,按等级来说也是诸侯才能使,那么这个仲叔虞奚想要这些东西.实际上,仲叔虞奚的这种做法,就是说想越礼,土地我可以不要,封邑这些东西我都可以不要,我现在想超越礼节,我现在想从礼节上有所超越,我想享受诸侯王才能享受的待遇,比如乐器,比如马的这种装饰,那么当时卫国的国君竟然答应他了,因为他立功立得比较大.
  对这件事情,孔子进行了非议.孔子认为:“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名分和器物,这些都是体现礼的,都是体现等级的,这些东西不能随便给人家,不能随便答应人家.孔子的意思是说,土地可以多给他,别的东西赏赐可以多给,比如多给土地,但是等级、制度、规范这些东西不能违反,违反这个东西不符合义,不能违反.所以违反了礼,你等于破坏了礼,破坏了礼,你就破坏了礼背后的内容——义,义就被你破坏了.
  义和利
  孔子认为:守礼才能体现义,才能体现仁爱思想,可是如果讲义的时候涉及到利益冲突,一方面有金钱可以赚却违背良知,一方面讲了仁爱却失去了实惠,在这种情况下,利益和道义发生了冲突,这该怎么办呢?
  义与利的关系.孔子说得很清楚:“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个孔子是非常明确的,我们不能为了一些利而放弃义,放弃道德,这是不可以的.
  《左传》里有这么一个故事,宋穆公义不传子.宋国,宋穆公病重了,宋穆公当时是君主,应该说在指定继承人这一方面,在确定继承人这一方面,他是有权力的,而且他有一定的威信,底下的大臣也拥护他,那么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他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另一个选择呢,他不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也是应该的.为什么呢?因为宋穆公并不是从他父亲那儿继承了宋国的君位,从谁那儿呢?从他的哥哥那儿继承的君位,他哥哥是宋宣公,当初宋宣公临死前,当时宋宣公的儿子年幼,还不能够当君主,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他也可以立自己的儿子,他也可以立别人.当时宋宣公没有立自己的儿子,他立了谁呢?他立了自己的弟弟,立了宋穆公,所以宋穆公认为从道义上讲,现在他要死了,他不应该把这个君位给他的儿子,他应该给他哥哥的儿子,也就是说给他的侄子,这才符合道义.可是当时,他如果立自己的儿子也是可以的,没有什么不可以,底下的很多大臣也同意,也赞成,而且他本人当时也有这个权力,因为他就是君,现官现管,他哥哥已经不在人世了,他完全可以立自己的儿子.那么这里有一个利和义的问题,这个时候宋穆公他想到的是道义,所以他跟那些大臣提出了什么呢?还是立我哥哥的儿子,立宋宣公的儿子,他认为这个符合义.如果我不这么做的话,我就不符合义了,我不符合义,我怎么见我死去的哥哥.所以这里有一个利义之争,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宋穆公他选择了义,并没有选择利.他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利益,但他没有选择利,他选择了义,那么这就是义和利益的关系.两得相互冲突的时候,当然尽量统一,儒家是讲究尽量统一.孔子说过:“富贵如可得,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就是我要能够富贵的话,能够得到好处,能够发财致富的话,我就是给人家赶车,我也干啊.我当然想富贵,君子爱财嘛,但是孔子又说:“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就是富贵如可求,我去干,让我当执鞭之士,我也干,如不可求,不可求是什么意思,不符合义,不符合道德,那么不符合道德去让我求富贵,那我不干,我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眼中的“义”
  义和仁
  我们先把义和仁来进行比较.义相当于形式,仁相当于内容,那么仁是内容,义是形式,它们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仁在孔子里头是最高的道德理念.仁,爱人,仁是一种爱的情感,最高的道德.但是这种最高的道德,要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你想实现你美好的理想,那么你必须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你要不通过做事情,不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某种途径来实现这个道德,那你是不义的.所以义,它是一种实现仁的形式,实现美好道德理念的形式.
  《礼记》里还说: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义者”这个“义”就是我刚才讲的道德、仁义、礼义这个“义”,“艺之分”这个“艺”是艺术的“艺”,文艺的“艺”,这个“艺”是不同的标准的意思.“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是要求我们在具体实行的时候,根据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程度来实现仁.义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也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义表现为这个,也可能在那种情况下,义表现为那个.情况不同,标准不同,它的表现也就不同,那么义到底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特殊的表现呢?它是来表现仁,它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表现仁,那么它大概根据哪些情况,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我这里介绍两种情况:第一,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义的表现不同;第二,根据遇到的事情不同,义的表现也不同.我们先讲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人是有不同身份的,那么有的人是这个身份,有的人是那个身份,当然也有不同的职业,我们现在有不同的职业,那么你是教师,他是工人,那么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你来体现仁这种道德,体现仁爱的精神,那你的表现是不同的,而且必须是不同,不能混.比如说我是个医生,我仁爱精神的体现是要对病人温暖如春,要治病救人,我不这么做,我就是不义.我是医生,结果我不做好我医生的工作,不去治病救人,我非得说我到大街上去维持交通秩序,我去指挥交通,那就是不义.因为你的身份决定了你的仁爱精神就得治病救人,这就是义.你去做别的,做你不该做的,那就是不义了.

“囧”,本义为“光明”。从2008年开始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最频繁的字之一,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



礼仪。正义,义气。情义

“义”的含义是什么?
答:2.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3.情谊:~气。恩~。~重如山。4.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5.指认为亲属的:~父。6.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7.姓。造句:1、子女必须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2、孔子不止学识...

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义'是什么?
答:你问了一个重大问题,之前没人用白话说清楚的文本记录。上网再说,别急。没说清楚的是“义”字。仁,时贤已辨明,但描述或有不同。依提问次序先啰嗦“仁”。一、仁:许慎《说文解字·人部》:“仁,亲也;从亻,从二(另收有古文,打不出来,从尸,从二,就是尸下作二,如届,尸下作由,...

哥们义气的“义”是什么意思?
答:义与仁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概括来讲,义是形式、仁是内容。我们知道,在孔子看来,仁是最高理念,最美好的道德,而仁要通过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形式就是义。所以说,义就是实现美好的道德理理念的一种形式。《论语》中有”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正是表达的这个意思。 义对仁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根据具...

孔子讲了义与哪几种事物的关系?
答:《礼记》里说: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义者”这个“义”就是道德、仁义、礼义这个“义”,“艺之分”这个“艺”是艺术的“艺”,文艺的“艺”,这个“艺”是不同的标准的意思。“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是要求我们在具体实行的时候,根据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程度来实现仁。...

...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九个字分别可以用什么具体的...
答:1、“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

义的含义
答:义(义)yì ㄧ 1、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执言。2、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工。3、情谊:~气。恩~。~重如山。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5、 指认为亲属的:~父。6、人工制造...

道义中的义字是什么意思?
答:──右国颂”,“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估计比孔子早提出礼的概念。本字义● 义(义)yì ㄧˋ◎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 情谊:~气。恩~。~重如山。◎ 意思...

怎样看待孔子的义
答:了解孔子仕途的经历,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性格、思想、政治意图和《论语》出台的背景含义。孔子一生的立说,是以政治秩序问题为思想主线,关于“仁”、“礼”、“名”、“勇”、“义”等等概念,都是围绕解决政治秩序问题的目标推而进入立论的。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弟子三千,称孔子为思想家、教育家是...

不义而富且贵的义是什么意思
答:不义而富且贵的义是正当的意思。不义而富且贵的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荣华富贵,其中义是正当的意思。出自《论语》十二章。原文心得分享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孔子说,如果是不义之财,而让我有了大富大贵的生活,那对我来说,便如浮云一般。孔子作为我华夏民族的至圣...

仁和义的区别是什么
答:所以,孔子指出,仁者爱人,意思是人性中有向善的需求,然后他又指出如何适度的表达各种爱,虽然他提了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但没有详细分说,主要是提了一个推己及人的总纲。时隔一百多年以后,孟子发展或者说完善了孔子的学说,他对孔子的学说进行了详细化地说明。所谓“义”就是合适妥当的自处。什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