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作者&投稿:徵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登岳阳楼二首原文: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登岳阳楼二首翻译及注释

翻译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注释 1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2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3徙(xǐ)倚(yǐ):徘徊。4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 北宋 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凭危:指登楼。凭,靠著。危,指高处。5吊古:哀吊,凭吊。6晴不风:晴空万里,波澜不惊。7杪(miǎo)秋:晚秋。8君山:全称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9白首:白发。这里指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色草。十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登岳阳楼二首鉴赏

  其一

  《登岳阳楼》二首都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瞄,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著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人终于在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沧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这一联似乎是诗人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秋霜的季节里,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就像是作者自己。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

  其二

  第一首写登楼,而第二首转写景和归途。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这就描绘了多种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美景。表面上「晴不风」三字略显俗套,但这正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同韵味,不加修饰,只是写的是湖水之壮美,这更显手法独特。第二联写人亦写景,而且再次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第三联起,开始写诗人的归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将诗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见白草稀稀,向南望则见枫叶红红,这一联的描写将整首诗推向 *** ,对仗工整,别有韵味。最后两句就是写诗人只顾观景,写着的诗到了江陵还未完,这就从侧面衬托了长江洞庭之间风光之好。整首诗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样,是「忧」的,因为两首诗记述的为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只是被隐藏了,这首诗实际上表达了 北宋 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登岳阳楼二首主旨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登岳阳楼二首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 诗词作品: 登岳阳楼二首 诗词作者:【 宋代 】 陈与义 诗词归类: 【登楼】、【写景】、【抒怀】、【感慨】



登岳阳楼其二陈与义翻译赏析
答:登岳阳楼其二陈与义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其二陈与义翻译赏析 ,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的作品,《登岳阳楼》有两首,这是其中一首,表达了诗人辗转江湘,颠肺流离之苦。 原文: 登岳阳楼其二 陈与义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陈与义登岳阳楼第二首的赏析
答:《登岳阳楼二首》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组诗,《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二原文: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译文: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夕阳下小舟悠悠游过,大雁在空中飞...

登岳阳楼其二陈与义翻译赏析
答:登岳阳楼其二陈与义翻译赏析,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的作品,《登岳阳楼》有两首,这是其中一首,表达了诗人辗转江湘,颠肺流离之苦。 原文: 登岳阳楼其二 陈与义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答:选自《陈与义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登岳阳楼》共两首。岳阳楼,华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始建于唐代,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注释】 ⒈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⒉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的赏析
答: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注释】①羁心,羁旅之心,即客心。②永昼,整天。③扰扰,纷乱动荡的样子。④悠悠,形容忧思不尽。⑤夕霁,傍晚的晴晖。【简析】大自然的...

谁知道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一诗的译诗
答: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注释】①羁心,羁旅之心,即客心。②永昼,整天。③扰扰,纷乱动荡的样子。④悠悠,形容忧思不尽。⑤夕霁,傍晚的晴晖。【简析】大自然的...

描写岳阳楼的诗句
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释义: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2、《登岳阳楼·其一》宋代: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

登岳阳楼其一 陈于义 诗中的翻译
答:宋·陈于义《登岳阳楼其一》白话释义: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的“苍波”的意思
答:苍...青的意思...老木苍波无限悲的意思是...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登岳阳楼 宋·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译诗 巍巍岳阳楼 矗立在 洞庭之东长江之西 夕阳...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的赏析
答: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书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