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历史的问答题(要简单的)

作者&投稿:武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历史问答。~

1。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阻碍本国的经济发展,彻底丧失对外贸易主动权。
2.闭关锁国导致夜郎自大,自认为天下第一。其实自我封闭导致落后于世界经济、科技、政治、军事洪流,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侵略。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与外界交流,坚持外国好的东西为我所用、为我所学。发扬光大祖国。

郑和下西洋

  据《后汉书》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国与罗马直接交往的历史记录。此后,中西海道开通了,中国和欧洲友好往来日益频繁,这条航路也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公元前3至2世纪,罗马社会经济和奴隶制的快速发展,在此时期,罗马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有所发展。在罗马和意大利一些城市中,出现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制造武器、农具和各种生活用品。手工业者大多是自由民,同时也有使用奴隶劳动的。而且,手工业分工也日益专业化,产品也逐渐多样化。
  到了罗马共和的前期,手工业在意大利和行省得到了显着的发展。较之以前,生产工具和技术有所改进,水磨在磨粉和矿业中逐步推广,复滑车和起重装置开始应用于建筑业,矿山则开始使用排水器械。
  罗马的手工行业多达80多种。当时,手工业生产部门也有所增加,技术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样。在庞贝城遗址中,人们发现有呢绒、珠宝、石工、香料、玻璃、铁器、磨粉、面包等作坊,这都反映出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当时的生产方式,在意大利的手工业生产中,以中小作坊为主,雇工几个人或使用奴隶作为帮手。它们往往临街而设,前有销售的店铺,后面是加工生产的要地。当然,也有使用几十或上百名奴隶劳动的大作坊,像阿列提乌姆的制陶作坊等,他们产品可以运销到意大利各地,甚至其它行省。
  在伊达拉里亚城市,金属冶炼和制造业当时都相当发达;坎佩尼亚的卡普亚等城市的玻璃和金属制造业非常突出;阿列提乌姆的制陶业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个时期,行省的手工业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在东方一些行省中,素有盛名的传统手工业开始复兴,比如埃及的麻纱、珠宝,腓尼基的染料、=玻璃器皿,小亚细亚的毛皮制品,希腊的青铜器等,他们都盛销于罗马各地。与此同时,西部的一些行省,手工业也开始兴盛,甚至出现了一些手工业中心。在高卢南部,兴起了金属、纺织、制陶和玻璃等行业,产品行销于西欧各地。高卢北部的手工业也相当不错。
  共和时期的罗马,采矿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西班牙的银、铜、铅、锡和铁矿,高卢的铁矿,多瑙河地区的金矿和铁矿以及不列颠的锡、铅矿等,都被开采了。
  (四)、罗马时期的商业
  公元前3至2世纪,意大利各地区商业和交换活动相当活跃,加图在《农业志》中就列举了生产和销售农具与生活用品的一连串意大利城镇名单。罗马和意大利商人,利用罗马国家提供的优惠条件,经营居间贸易,将各种商品转运各地市场。他们也跟随罗马军团,为军队提供军需物品,收购和贩运卤获品和奴隶,从中谋取暴利。罗马贸易,可见一斑。
  古罗马的币制改革
  罗马帝国时期,在东方行省,高利贷活动特别猖獗,年息高达50%。商业金融活动刺激了货币的发展。约在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出现了铸币,最初为铜币,以阿司为单位,不久又开始铸造银币。大约在公元前211年,罗马就实行币制改革,发行新的银币第纳里,相当于10个阿司。从此奠定了银本位制的币制基础。作为交换媒介的铸币流通,大大地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更促成了金融业的诞生和发展。当时,罗马设有很多小型钱庄,专门经营存款、贷款、汇兑、转账等业务。
  繁荣的罗马国际商贸
  罗马帝国的统一,为各地交往创造了条件,商业活动活便更加跃起来。而行省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的交换。当时的商品,除奢侈品外,还有大量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原料和产品,这使得帝国内部的区域性贸易和对外贸易空前兴旺发达。
  当时的罗马,交通已经十分发达。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信道和古老商道,“条条大道通罗马”,都成了罗马内外贸易的动脉,商队往来,络绎不绝。
  在西部,罗马和高卢商人沿莱茵河、多瑙河到达北海和波罗的海,同不列颠和斯堪的纳维亚等地进行贸易。在东部,希腊和埃及商人则穿过红海,经阿拉伯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与他们进行贸易,罗马人以金银换取东方的香料、宝石、精致的工艺品和纺织品。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人学会了利用季节风远航印度。据有关记载,每年有上百艘商船往返于埃及和印度之间。到了尼禄时代,据说罗马与印度贸易逆差高达6000万塞斯退斯,大量贵金属流向东方,这还曾引起老普林尼的抱怨。当时中国的丝绸在罗马享有盛誉,被视为珍宝。罗马人把中国称做“塞里斯”,、意思是“丝绸之国”。据《后汉书》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国与罗马直接交往的历史记录。此后,中西海道开通了,中国和欧洲友好往来日益频繁,这条航路也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罗马帝国对商业和手工业的控制
  地中海地区从来就是商业发达的要地,罗马帝国更是如此。一方面,罗马帝国与它的邻邦以及更远的一些民族都发生了商业关系。它与高卢、多瑙河流域、日耳曼尼亚等地的商业来往一直很活跃;其商品甚至远销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沿岸,并一直延伸到第聂伯河流域。另一方面,罗马帝国内部各行省之间,也有广泛的贸易。这些贸易中产品,主要是来自各地的农产品和土特产,比如谷物、皮革、大麻、毛皮、腊、象牙、杉木、乌木、棉花、调味品等。
  对于这些商业和手工业,罗马帝国的统治性官僚贵族集团当然不会放任自流,它采取种种措施,将它们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在这些商业和手工业发展中,罗马的行会组织逐渐发展起来了。它们同业人员组成一些互助社或救济会,旨在联络会员间的感情,办理救济事宜。在罗马帝国时代,在罗马城里的80多种行业中,每个行业都有相应的行会。
  到了2世纪,这些行业已经开始了武器制造、军事供应品制造、造船、运输、食品生产和流通。政府也看到掌握这些行业的好处,就开始监督和管理这些行业了。皇帝图拉真曾经亲自组织了面包工人行会,皇帝哈德良也组织水手行会。到了3世纪的塞弗拉斯时代,一切手艺和行业都被强制地合并起来,由国家来控制。这些行业包括了裁缝、纺织工、金属匠、毛皮工、皮革匠、马鞍匠、制陶工、面包工、挑夫、码头工人、船货装卸工、木匠、石匠、小贩、商人、旅馆管理员等,甚至还有妓女。再后来,皇帝戴克里先制定了一条法律,要求每个城市对所有的行业进行登记。接着出台规定,要求这些行业人员的儿子必须继承父业。
  到了罗马帝国的后期,皇帝奥雷利安对行会组织进行了更为严厉的控制,他把大城市中从事商业、运输业的专业工人的协会组织、同业公会都纳入国家管辖之下。国家工作人员对于每一方面都进行严格的控制,还把每个人固定在其本行职业和居住地点上。对于十分重要的与粮食买卖运输有关的协会组织,政府干脆把他们变成了行政部门,使他们服从于严格的纪律,海把他们的会员固定这些组织内。罗马国家这种对商业和工业的严密管理和控制,在欧洲以后的历史上也曾出现过。
  罗马城市的繁荣
  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上,罗马帝国前期的城市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罗马和亚历山大里亚,都是国内外贸易的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其它繁华的城市还有意大利的普提奥里、卡普亚、奥斯提亚、拉温那、阿奎里亚和帕塔维乌姆等。而东方的以弗所、安条克、帕尔米拉等城市,更是繁华富庶。
  在罗马西部的行省中,新的城市也纷纷兴起,一举成为了手工业和商业中心,比较著名的有西班牙的加迪斯,高卢的鲁格敦(里昂),多瑙河地区的文都波那(维也纳)和新吉敦(贝尔格莱德),不列颠的伦丁尼姆(伦敦)等等。随着罗马殖民地的建立语言扩大,新的城市也这些地区以及在边防地区的要塞与营地成长起来。它们一般都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并仿效罗马的模式,组织政权机构,修饰城市面貌,也成立许多工商业公会,而政权却牢牢地掌握在地方显贵和富裕的工商业者手中。
  知识链接――
  东汉铜轺(yáo)车
  这是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一组铜车马队中的轺(yáo)车。
  这辆铜轺车通高约44厘米,连马通长约55厘米,车宽41厘米,造型巧妙,制作精美,反映了东汉手工业水平已经很高。
  铜轺车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东汉负篓俑
  东汉陶俑--负篓俑,出土于四川新津县,陶俑表现了一个人背着东西,正在艰难前进的形象,故取名为负篓俑。它线条简单,形态逼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更体现了当时的手工艺水平。
  东汉陶井模型
  该陶井模型井深44.2厘米,宽12.5厘米,于1954年在河南洛阳的一个东汉初年的墓葬中出土。
  东汉冶铁画像石
  该画像石反映了东汉冶铁情况,在图的左边表现为用排橐鼓风,中间的人正在锻炼铁块,右边的人则在采矿。原石1930年在山东滕县出土。
  冶铁水排模型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利用杠杆和水碓凸轮的机械原理,以水为动力,带动皮制排橐鼓风冶铁的水排。它节约了人力,也提高了冶铁质量。这种水排一直沿用到唐代。它的使用要比欧洲早1000多年。该图是根据《后汉书》和王祯《农书》中的有关记载复制而成的冶铁水排模型。现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东汉铸造的马车与石凿也代表大汉时期手工艺水平。

  伟大的成就--领先世界水平的大汉科技
  大汉的科学巨星辈出,其中华佗首创的麻沸散、张仲景的 《伤寒论》就代表着当时世界医学的最高水平。张衡和蔡伦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前者潜心制造的浑天仪和地动仪,不仅是科学技术上的一大成就,而且还促进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发展;后者发明的造纸术,则深刻地改变了整个人类的文化进程……
  一、西汉科技
  无论是在领土范围上,还是在人口数量上,大汉帝国在当时的历史时期都是绝对的世界老大,这一点鼎盛的罗马帝国是可以相提并论的。根据公元1年的人口调查(据说是比较准确的)资料,西汉有1220万户人家,总人口是5960万人。而奥古斯都(公元前27-公元14年)时期的罗马帝国,人口据估计,在欧洲有300O至5000万人,在亚洲要稍微少一些,在非洲有不到2000万人。
  据说,公元1世纪时,西汉官僚机构中共有官吏13万名,平均每400或500个居民仅摊到一名。这与总人口相比,官吏的数目是够小的;而且在中国整个历史上,也是很典型的。他们的主要作用在于征收捐税、保卫国家免遭外来进攻和巩固王朝不受内部颠覆。在这种行政背景下,在加上其它的社会因素的促进,西汉的科技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进士”在唐代属于哪一层次的考试?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这个诗人考中进士说明什么。。。。

就唐朝而言,考进士需要诗赋,明经等,这也就是说诗人中了进士,可以说明他对明经科也是比较擅长的。这个问题太怪了,还有诗人的鉴定是怎么说??会做的就算??还是名垂千古的?会做的话,基本所有的秀才级别的都能做的。。。名垂千古的又是百年难得一见啊。所以如果是一个人中了进士(唐朝的科举分很多种类的,我在下边帮你引用下吧)的话,说明此人在诗赋和明经上都很有水平,此外,他就踏上了政途,选入京或外放。

至于唐代科举制与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异同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由此可知道,唐朝的科举制度是多方面考察,比较现在的考试制度要完善,但在实用上可能比现在的差些,比如现在的考试关于数理,天文,地理等的学习又是唐朝不可比的,毕竟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嘛。

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利弊?这个问题不应该是咱们应该考虑的,既然你说到了,那我谈下自己的浅见吧。
现在的考试制度,我认为,他的初期目标是提高全国平均文化素质,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高的文化素质才会诞生更多的人才,才能为下一部的学习奠定基础,才不会再战争后出现人才断流。
据我了解,德国在1860年左右就已经达到了我国现在的水平,这也是德国经历两次战败后仍然能够崛起的原因,其他瑞士,美国紧随其后,当然发达国家的教育一定是很高的,因为大家都从德国身上血刀了东西。
也正因为这样,国家才会在明明知道,大学生就业难得前提下,还有扩招了。
在全国水平提高的情况下,那么下一部再提出的考试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这才将是真正的人才选拔,而且,国家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摸索,在教育体制上也会改进很多的(说句实话,我们其实就是国家的实验品,本来就没想着有什么成就,出了什么人才固然好,没出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这又涉及了中国官场,我就不多说了,)有些人提到要向西方学习什么的,其实到了这个第二阶段的话,那大学也会是好进难出的,并不是中国现在不愿意这么做,而是国情所限制。
再之后的话,那就是培养使用性人才,象现在的西方英美等国,名校出现的人大多在全世界多能吃的开的原因了。
再下一阶段,我没见到过,我不敢妄言,

目前可以采用什么办法更科学地得到人才?更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
公平竞争的原则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一直都没有出现过,不管是谁,都不会那么做,只会那么说。你想,要拉拢人心,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你会选择谁,当然是朋亲故旧了,其次就是送礼的了,呵呵。所以绝对的公平竞争的原则是不可能出现的,除非你又大才,相对其他人你确实强非常多,而且得会“做人”。
更科学地得到人才,公平竞争的原则,我只在报告里见过,现实没见过。但我想相对的做法可以来实比,只要真实的比拼一下就会出来你说的原则的,但不会有人提出这种做法的,也不会得到其他人的赞同的,因为你在逆势而为,一切都清澈见底的话,不是什么好事。人的私心得不到解决,那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历史上的汉奸就是内部的私心得不到解决,水至清则无鱼。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2、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3、说出中华民族的两条母亲河?黄河、长江

4、国歌里唱: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这个敌人是指谁?日本

5、中国有一个朝代规定男人必须梳辫子,是哪个朝代?清朝

6、

1、谁是中国第一个皇帝?
答案:秦始皇
2、唐太宗叫什么名字?
答案:李世民
3、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是谁?
答案:崇祯

武则天是谁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是谁?答案:武则天

历史问答题
答:政治,商鞅变法过后,收效最为明显,使秦国不断强大。并且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巩固了政局。行省制度的确立,这点在现在中央对地方也是那时候一直沿用到现在的,三公九卿制度有效的分割了相权,因此也导致了人治(也就是一人治天下,天下必乱)军事,在与商鞅的严酷的法律,仔细的你可以去查查,当然除了高度...

历史问答题
答:2009-06-18 历史问答题 3 2013-10-31 历史问题答案 29 2013-02-12 有关历史的问题(20个) 16 2009-01-14 清朝历史问答题(30道) 23 2009-11-03 历史问题 1 2014-01-16 历史考试主观题答题技巧 21 2018-01-09 趣味问答题及答案 2017-01-10 如何回答历史试题中的启示类问题 23 更多类似...

八年级上较难历史问答题(急需呀!!!)
答: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及社会主要矛盾。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4、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程。1性质: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矛盾;中华民族和外来侵略...

几个历史问答题~谢啦
答:增强民族认同感,(多点起源的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之间都有血缘和文化关系)。佛教自魏晋时期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到唐代以后,由于水路开通。加深了中印文明的交流。并将佛教传入日本。中国的地理环境比较封闭,受外界干扰较少。华夏民族,一直保持着相对优势的文化。各个民族之间在这种文化纽带的联系下,成为...

跪求高1历史人教版所有的问答题和答案
答:跪求高1历史人教版所有的问答题和答案!我是新疆的 马上会考了!!奖励150分!!!我们是开卷考试!!所有的答案,或者你知道多少打多少 展开 3个回答 #热议#...3.战争的简单经过1856~1858 广州→天津《天津条约》1859~1860 天津→北京《北京条约》(大沽口) (火烧圆明园) 4.条约内容及其危害 5.沙俄乘机攫取中国大片...

中考历史开放性问答题模板
答:总结,历史的脉络清晰地指向了强盛中国的路径:党的领导、改革开放、全球视野、科技驱动、制度优势。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共同塑造了今天的中国。在全球化的大舞台上,我们既要铭记历史,也要展望未来,坚持走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以科技和创新引领国家进步。面对未来,我们需借鉴世界文明的精华,同时警惕...

小学生历史常识题目
答:18、八国联军是哪一年进攻中国?都是哪些国家?答:1900年,日本、美国、奥匈帝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及俄国的八国联军 19、中日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答:1894年。 20、日本是什么时候入侵我国东北并挑起“九一八”事变的答:1931年。 5.给我一份历史知识问答题 1.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哪位? 答案:万历帝...

问答(历史)
答:1.中国旅游标志 我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是我国著名的东汉文物,是一件青铜马的工艺品,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的东汉墓。它头短颈长,身体浑圆,躯干粗实,四肢修长,弯尾上扬,张口嘶鸣;在四蹄腾空的右后蹄下踏着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所以起初名为“马踏飞燕”,后经历史学家考证,东汉张衡的《东京赋》...

中国历史问答题
答:那么下一部再提出的考试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这才将是真正的人才选拔,而且,国家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摸索,在教育体制上也会改进很多的(说句实话,我们其实就是国家的实验品,本来就没想着有什么成就,出了什么人才固然好,没出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这又涉及了中国官场,我就不多说了,)有些人提到要...

历史问答题
答:中国历史上真正完成全国统一而有短命的朝代有两个,分别是秦朝和隋朝。秦朝由秦王赢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秦帝国,到公元前206年灭亡,仅仅持续15年 隋朝由杨坚于公元581年建国,但是在589年才灭陈,完成全国统一,到618年就灭亡了,从建国到灭亡仅仅存在38年,而若从完成统一算起,仅仅持续2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