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小吃都有哪些

作者&投稿:艾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老北京的传统美食都有哪些那?~

北京特色小吃有很多很多的:
北京酱 三鲜烧麦 糖饼 羊眼包子 咸甜酥烧饼、豆馅烧饼 凉粉 旗人本命食——酸豆汁 团圆饼 牛肉馅饼 花素蒸饺 烧饼夹猪肉 雪花落 榆钱糕 芸豆饼儿 杂面(杂豆面) 马蹄烧饼 莜面搓鱼子 门钉馅饼 京东肉饼 栗子凉糕 栗子面窝头 卷果 凉粉儿 白薯铃 杠头 炖吊子 花糕 豆豆昔糕 羊霜肠 油渣儿 猴拉稀 酸枣面儿 玫瑰枣儿 麻油鸡和加陷鸭 窝头 创意玉兔饺 切糕 炸荷包蛋 江豆干 烧饼油条 花卷 京味水饺 炸酱面 麻花 果子干儿 黄焖鱼翅 五香鱼 栗子糕 海红鱼唇 烩乌鱼蛋 宫廷烤乳猪 北京月盛斋烧羊肉 甜酱黑菜 五香野兔(北京浦五房 桃脯 北京天德居烤鸡 蜜饯海棠 北京浦五房酱肉 北京浦五房酱猪头肉 北京清酱肉 北京皮蛋 宫廷御膳“老唐烤鸡” 北京酱羊肉 北京恒瑞老号酱牛肉 北京和成楼酱猪头肉 喇嘛糕 北京复顺斋酱牛肉 北京天德居熏鸡 北京香肠 北京米花糖 百果蛋糕 芥末墩儿 北京辣白菜 桂花糖蒜 甜酱姜芽 北京糖辣萝卜 北京萝卜干 芥菜头辣菜 糯米面凉糕 羊肉馅饼(北京) 枣泥方(京式) 酒皮八件(京式) 状元饼(京式) 浆酥饼(京式) 京式酥皮八件
盐水烧饼(北京清华斋 杏仁干粮(京式) 桂花棋子(京式) 核桃酥(京式) 酥盒子 烫面饺(北京) 都一处烧卖(北京风味 麒麟酥(北京名点) 北京八宝菜 燕京酱萝卜 京味芝麻酱拌腰片 京味香辣萝卜丝 京味腐竹拌黄瓜 京味葱油黄瓜 北京扦瓜皮 北京酱桃仁 北京酱黄瓜 北京豆豉 核桃酪 烧麦 羊双肠 芝麻凉糕、凉糕 年糕 牛舌饼 豆渣儿糕 炸饹馇盒儿 盆儿糕 芥茉墩 煎灌肠 五连烧饼 北京天桥的小吃2 北京天桥的小吃 杏仁豆腐 小窝头 京都藤萝方脯 臭豆腐卷煎饼 北京松花蛋拌豆腐 京味海米拌黄瓜 京味红油黄瓜 芝麻肉片 芝麻鸡 炸响铃 沙锅栗子鸡 沙锅对虾 软炸鱼 软炸虾 软炸里脊 木樨肉 金针鸡丝 姜葱海参 葱爆鸡丁 炒肝儿 自来红 自来白 煮炸豆腐
芝麻卷糕 整米切糕 蒸食炸 炸三角 炸年糕坨 炸回头 炸荷包 炸格渣盒 炸大排岔 枣泥酥 枣泥包 芸豆卷 圆边缸炉 元宵 油茶 硬面饽饽 银丝卷 一品烧饼 腰子饼 羊肉杂面 旋粉 杏仁酥 杏仁茶 小枣粽子 小豆冻糕 香椿鱼儿 豌豆粥 豌豆黄 藤萝饼 套环 桃仁酥 烫面炸糕 糖泡 糖火烧 糖鼓盖 糖茶菜 酸梅汤与糖葫芦 素卷圈 酥烧饼 酥合子 苏造肉 水乌他 水晶门丁 水晶糕 双麻 涮火锅 山药饼 沙糖条 馓子麻花 三鲜烧卖 萨其马 软糖枣 肉末烧饼 肉火烧 肉丁馒头 秋梨膏 清汤丸子 清代宫廷小吃传说 切边缸炉 千层糕 棋饼 其林酥 片丝火烧 牛肉麻饼 牛筋窝窝 奶油炸糕 奶棋子 奶酪 奶饽饽 面包酥 蜜银耳 蜜三刀 蜜麻花 蜜供 蜜箅子 玫瑰饼 麻茸包 麻酱烧饼 螺蛳转 绿豆糕 卤煮小肠 梁实秋豆汁儿 莲子糕 老豆腐

老北京小吃:
碗糕 扣饼 烤羊肉 京味核桃酥泥 金丝麻花 金钱麻花 焦圈、半焦果子 焦圈 酱菜 姜丝排叉 江米藕 夹糖糕干 馄饨 荤饼饺、素饺和汤饺 黄米面炸糕 火纸筒 黄锅盔 黄糕 蝴蝶酥 蝴蝶卷 红白蜂糕、碗蜂糕米 盒皮大奶卷 盒糕 锅贴 桂花糖熟芥 光头 灌肠与熏鱼儿 灌肠 干蹦 福云酱猪头肉 芙蓉糕 风味小吃 翡翠豆腐 墩饽饽 豆腐脑 大磨盘柿 褡裢火烧 脆麻花 澄沙烧饼 炒麻豆腐 炒疙瘩 炒肝 茶汤 薄脆 冰碗、炸年糕坨 冰糖葫芦 冰花酥 冰花球 北京粽子

北京特产:
王致和臭豆 茯苓饼 北京酥糖 北京烤鸭 “六必居” 北京八宝饭 白羊头肉
白汤杂碎 白蜂糕 扒糕 八宝莲子粥 艾窝窝

北京特色小吃有北京烤鸭、卤煮、驴打滚、老北京炸酱面、炒肝、爆肚、涮羊肉、面茶等等。【拓展资料】:北京的驴打滚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具体来历已经无从考究,只是在古代庙会的时候,驴打滚是必会出现的特色小吃。驴打滚的制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复杂的,秀安永优质的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为主要原料,在经过制坯,和馅,成型这三道工序,所制作而成的驴打滚外面呈金黄色,内含豆沙馅,入口绵软,香甜适口,吃起来别具风味。俨然已经成为了北京古老的特色小吃,到了北京一定要品尝一下。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豆面糕、艾窝窝、糖卷果、姜丝排叉、糖耳朵、面茶、馓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烧、豌豆黄、炒肝、奶油炸糕。

老北京十三绝之驴打滚

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这一点连前人也发出疑问。《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 ‘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驴打滚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

艾窝窝

艾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窝窝也属春秋品种,一年四季都有供应。艾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 《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 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可见这种食品是用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馅,就成了明万历年间称之为窝窝的 食品。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艾窝窝呢?在清人李光庭的《乡谚解钫》一书中找到了说明。因为有一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想吃或要吃时,就吩咐说:“御艾窝窝。”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说“御”字,所以省却了“御”字而称“艾窝窝”。

艾窝窝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经蒸熟的,馅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后就能食用。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白粉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挫。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爱窝窝。”还注说:“艾窝窝,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极烂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馅,用面粉团成圆形,大小不一,视价而异,可以冷食。”

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睐,尤得女性食客的喜爱。

糖卷果主料用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辅料。山药鲜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精纤维及维生素等成分,是中医传统的用药。中医认为山药性温味甘,无毒,入脾肺、肾经,有补中益气、补脾胃、长肌肉、止泻和健脾。固精、益肺的功用。大枣更是中医和民间常用的滋补品,每100克干品含糖量63-76.3克,并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含量居各种鲜果之首,每100克鲜枣肉中含量达300-600毫克,人体利用率平均为86.3%。中医认为枣肉味甘性温,有补脾和胃、养气生津之功,可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营卫不和、贫血心悸、烦躁多梦等症。卷果主料为山药、大枣,是一道名副其实的药膳。

制造方法:将山药1500克去皮剁碎,大枣500克去核,果料切碎,两料拌匀后稍加水和面粉,搅拌均匀,用油皮将拌匀的料裹包好,上笼蒸5分钟;准备消毒过的干净豆包布一块,将蒸得的原料趁热置于布上,捏成三角状长条,凉后切成小手指厚般的块,入七成热的油锅,炸成焦黄色时捞出;另用锅加油、水、桂花、白糖,小火熬成糖稀,将炸得的卷果倒人,裹上糖汁,撒上白芝麻和白糖,软绵香甜,十分可口。因其有滋补作用,去南来顺饭庄用餐的食客每每点要,成为饭店的名牌小吃之一。

豌豆黄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

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清宫的豌豆黄,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 其制法是,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以仿膳饭庄所制最有名。

民间的糙豌豆黄儿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见于春季庙会上。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宫,"小枣糙豌豆黄儿"便是时令鲜品,小贩们一声"嗳这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来!"好象是给人们报出了春讯,带来了暖意。

"糙豌豆黄儿"是用白豌豆去皮,以两倍于豌豆的水,将豆焖烂,然后放糖炒,再加入石膏水和熟枣搅拌均匀,放入大砂锅内,俟其冷却成坨后,扣出来,切成像切糕一样的菱形块,放上小片金糕以为装点,通常都置于罩有湿蓝布的独轮车上去卖,经营此业的大多是京东平谷、香河以及京南采育等地的老乡。

豌豆黄

"细豌豆黄儿"乃是清宫御膳房根据民间的小枣糙豌豆黄儿改进而成。其制法较精,是将豌豆煮烂过筛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后切成两寸见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块,上面放几片蜜糕,色味俱佳,质地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属上品。民国以后,北海公园漪澜堂饭庄和仿膳茶社卖的即是细豌豆黄,以纸盒盛之,每盒十块。它与云豆糕、小窝头等同称宫廷小吃。

糖耳朵又称蜜麻花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见名品,又称糖耳朵,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诗说:"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并注说:"糖耳朵蜜麻花,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称之稀也。"

前人已将蜜麻花的原料讲得很清楚了。不过它用的面要用和好的发酵面对上碱,另用一块面和上红糖,做时将发酵面分两块,一块擀开后,将红糖和的面铺是上,再擀另一块发酵面,铺在红糖面上面,这样成了二层酵面,一层糖面。用刀切下5厘米左右的长条,将长条一边摁薄,成坡形,把薄边和厚边合到一起,再切成重40克左右的小块。自小块中间开一刀口,然后打开,将薄的一面往里翻过去,厚的一边一折,就成了耳朵形的坯子了。花生油烧五成热,分批将坯子入油里炸过,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尽油,趁热放入温热的饴糖中泡一分钟,称过蜜,浸透后,捞在盘里晾凉就成了。要注意必须炸透,否则就会因炸不透,蜜也浸不透的质量不佳现象。

蜜麻花棕黄油亮,质地绵润松软,甜蜜可口。南城的南来顺饭庄的蜜麻花由于常年制作。质量稳定,主要是放碱合适,没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匀,达到了松软绵润的质量要求,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

与蜜麻花相似的还有蜜篦子,原料配制与蜜麻花完全一样,唯形状不同,它是三层擀平,中间竖划几刀,油炸后过蜜而成。此外还有干糖麻花、芙蓉干糖。干糖麻花不过蜜,芙蓉干糖也不过蜜,而是滚上一层用熟面和 白糖混合的糖粉,也都有甜、酥、脆的特点。

糖火烧

糖火烧是北京人常吃的早点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以大顺斋的糖火烧最出名。糖火烧香甜味厚,绵软不粘,适合老年人食用。 缸炉烧饼原为河北省小吃,后传入北京, 成为北京小吃。其特点是用缸作成炉子,将烧饼生坯直接贴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

面茶

面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卖。有诗说:“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 喝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法的。与品尝面茶的风味有关。以下是北京面茶的做法:

材料:小米面或糜子面、芝麻酱、香油、花椒、咸盐。

首先要做一些准备工作。用擀面杖把花椒碾碎,然后放入少许咸盐拌成花椒盐。然后在芝麻酱中倒入少许香油,因为芝麻酱很干,这样经过香油 [1]  的稀释,味道会更加的香浓。

接下来就可以下锅了。首先把适量的小米面或糜子面倒入锅中,用少许的凉水调成面糊,等到面糊调匀后再根据您所需要的量加水,注意不要太稀了,但一定要用凉水。接下来就可以上火熬制了,熬的时候要不停的搅拌,否则很容易粘锅。等到快开锅时改小火接着熬,用小火熬制的时间可以稍长些,不过仍然需要不停的搅拌。那么面茶需要熬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盛一勺面茶再倒入锅中,当面茶已经很粘稠,又很容易倒出来的时候,就可以关火了。

然后在盛入小碗的面茶上浇上一层芝麻酱,再在芝麻酱上撒上一些花椒盐,这样一碗老北京风味小吃——面茶就做好了。

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油香的味儿,真叫人吃不够。北京人吃烧饼,常爱夹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种古老食品,制作比较麻烦,由于劳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愿制作,故有一段时间常断档。说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知道一个“焦圈俊王”,原是“南来顺”职工,已故去。他的技艺一般人不能与之相比,炸出的焦圈个个棕黄,大小一般,特别是具有香、酥、脆的特点,放在桌上,稍碰即碎,决无硬艮的感觉。

焦圈的制作,需用温水化开盐、碱、少许矾,加水拌和面粉成面团后,用手反复压揉面团,揉匀后放案板饧3个小时,然后把面团压扁,用刀切成5厘米宽的条,取成条面坯置案板,用一手按住一端,另一手托住面坯的另一端,捋成长扁片,厚约6厘米,用刀把面片切成4厘米宽的剂(一般50克面切14小剂),每两个剂叠在一起,用小炸刀中间切一刀,两边不能切通,稍连一点,油烧至五成热时,用手拿住生焦圈坯的一头下油锅,随即用筷子从中间撑开,使之成手镯形,定型后翻过来,炸至枣红色出锅控油,即成香酥脆的焦圈了。

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诗,相传是中国第一首产品广告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也有记载:“人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贮存十天半月,质不变,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的食品。

馓子麻花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欢迎,它的制作比较麻烦。在事先将矾、碱、红糖、糖桂花放在盆内用温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和好后挫长条盘起来饧一会儿,然后揪成40克一个的小剂。

将麻仁用开水拌起来,将小剂粘上拌好的麻仁,挫成10厘米长的小条码在盘中,码3至4层再饧着。饧好后,拿起两小条用手挫成均匀的长绳条2根,对头折两个来回成8根,两头捏在一起,成两头尖、当中大的枣核形或扇形状,用油炸熟即成。炸时锅内花生油五成热,拿着馓子麻花的捏头处,将坯子下入油锅来回摆动使其定型,待坯子稍硬挺后,整个入油中炸,炸成棕黄色即成。

馓子麻花颜色棕黄,质地酥脆,香甜可口。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营养的小吃品种。它用上好面粉为原料,先烧适量开水,水开后,改用小火,将面粉倒人锅内,迅速搅拌直到面团由白变成灰白色,不粘手时,取出稍晾成烫面。白糖用水化开,香草粉用水化开,适量鸡蛋液在碗内搅匀,分几次加入烫面中,最后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匀。

奶油炸糕

锅内倒花生油或生菜油,也可用牛油。但不宜用豆油或芝麻油,因为后两种油容易抵消奶油味,旺火烧至冒烟后,改用小火,此时将揉匀搅拌好的面团,500克分成40个均匀小球,入油锅前用手摁成圆饼,逐个下人油中,待饼膨起如球状,并呈金黄色时捞出,滚上白糖即成。

奶油炸糕呈圆形,外焦里嫩,香味浓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

除奶油炸糕外,还有黄米面炸糕和江米面炸糕(用水磨米,质量最好),面均要加水和好后发酵,面和得不要太硬,要适当揉进一点碱。制作时抓一块面约50-60克,用手指在中间按一个坑儿,包进豆沙馅,将口封严,随包随入温油炸至金黄色。此种炸糕外焦里嫩,香甜可口,很受欢迎。

还有一种烫面炸糕,先把水烧开后,倒人面粉搅拌均匀,面烫好后出锅分成大块,摊开晾凉,对上发面和适量碱面,揉匀揪成小剂,摁扁,包上用红糖、桂花、面干拌匀制成的馅儿,用温油炸。此种炸糕外焦酥,里软嫩,易消化。

蛤蟆吐蜜

蛤蟆吐蜜又称豆馅烧饼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其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

姜丝排叉

姜丝排叉,从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鲜姜,因而食用时有明显的鲜姜味而得名。

它要用鲜姜去皮跺成细末,面粉加一定比例的明矾末,一起放入盆中,用凉水和成面团。

姜丝排叉

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水和面,放到轧面机上轧五六次,直轧到薄片均匀光滑,然后在薄片上撒上细淀粉面,叠起合成长条后,用刀切成宽为2厘米、长5厘米的排叉条,将两小片叠到一起,中间顺切三刀,散开成单片套翻在一起,用温油炸。将炸好的排叉过蜜,过蜜的方法是用鲜姜去皮切成细丝,用水把姜丝熬开后捞出姜丝,放入白糖,开锅后放饴糖、桂花,继续熬开后移小火上,将炸得的排叉入姜丝熬出的桂花饴糖中过蜜。

过蜜后的排叉成浅黄色,有酥、甜、香的特点,食用时有姜味。南城"南来顺"的姜丝排叉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还有一种带咸味的排叉,原料为面面粉、苏打和盐,也用油炸,做法与姜丝排叉一样,不同的是它不过蜜,有酥、脆、味微咸的特点,爱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当下酒菜用。

据《天桥小吃》作者张次溪先生说:"旧天桥有专门卖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纸包装,加上红商标,时过年送礼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对这种小炸食前人还有诗称赞说:"全凭手艺制将来,具体面微哄小孩。锦匣蒲包装饰好,玲珑巧小见奇才。"过去天桥卖这类小炸食的还要吆喝:"买一包,饶一包,江西腊来,腊秦椒。大爷吃了会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脚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样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小孩听到了,多喜欢去买。

炒 肝

老北京炒肝

根据记载,炒肝作为北京传统早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问世百余年了。炒肝是由开业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会仙居"发明的,是在原来售卖的"白汤杂碎"基础上,去掉心和肺并且勾了芡,从而形成流传至今的炒肝。1930年,另外一家炒肝老店天兴居在会仙居对面开业,因为选料更精、采用味精、酱油等当时的新式调料代替原来的口蘑汤等,生意逐渐盖过了会仙居,1956年两店合并,就只剩下天兴居的招牌了。

炒肝的做法很简单,将洗好的肥肠切段煮熟,出锅前加入肝片、味精、酱油、醋、水淀粉及蒜泥等,具有汤汁油亮、蒜香扑鼻、肥而不腻、稀而不澥的特点。因为蒜泥很细,故有"吃蒜不见蒜"之说。正宗的吃炒肝方法既不用勺子也不用筷子,一手托着碗底,转着圈嘬,好处是肠、肝和芡汁分布均匀。



炸回头、它似蜜、三不沾……

这些都是什么吃食儿,你知道吗?

假如不是“老北京”

恐怕真的很难从名字里看出来

今儿咱们来数数那些“只看名字

绝对猜不出它是什么”的老北京食物吧!

糖卷果

糖卷果源自回族,是正宗的清真小吃,以前还有过小年吃糖卷果的习俗,现在可能已经被很多人淡忘了。要说这糖卷果还真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睐,尤得女性食客的喜爱。主料用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辅料。山药鲜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精纤维及维生素等成分,是中医传统的用药。在北京最出名的糖卷果,要属近70年历史的京华老字号南来顺饭庄。

炸回头

炸回头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特有的品种,类似饺子。此食品形状好像元宝馄饨,颜色金黄、表皮焦脆,馅香鲜美,透亮,外焦里嫩、味道咸香。

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有姓金的一家人在沈阳北门里开设烧饼铺谋生。因为经营不善,生意一直不好。一日正值中秋节,生意更加萧条,时至中午尚不见食客上门,店主茫然,遂将铁匣内几枚铜钱取出,买了些牛肉回家剁成肉馅,将烧饼面擀成薄皮,一折一叠地包拢起来,准备自家过节食用。这时,从外面忽然进来一位差人,进店见锅中所烙食品造型新奇,一经品尝,品味甚佳。这位差人当即告诉店主,再烙一盒送往馆驿,众人食后齐声叫绝。此后,这种食品一时名声大振,官民争相购买,生意日趋兴隆,故而取名“回头”。

羊霜肠

羊霜肠也叫羊霜霜、羊肚。北京回族传统小吃。制作时羊血灌肠子,一根根的羊霜肠码在大铁锅里,用水一煮,羊血凝固在肠子里,呈白灰色,如霜包血肠,以它为主。陪着煮的有骨头肉、碎肉、筋头、软骨头……羊身上没名份的东西,全在这锅里。当年,羊霜肠就像豆汁儿那么普及。

墩饽饽

墩饽饽是北京颇具特色的汉族传统名点。饽饽是满语词汇,至今仍为满族人民所袭用,因此老北京糕点店也称饽饽铺。墩饽饽是用面粉、糖桂花、白糖等制作。颜色白黄,松软有弹性,味甜润,宜凉吃。

糖螺蛳转

糖螺蛳转是北京地区汉族传统小吃。北京人吃小吃讲究个起名实在,螺蛳转就是其中之一,是用红糖加面粉制作,因形似螺蛳而得名。老北京人把当天售不完的螺蛳转用微火烤干水分再卖,称之为“干焙儿”,干香耐嚼,满口酥脆。

芫爆散丹

清真名菜,用牛散丹制成,“芫”是指“芫荽”即香菜;“散丹”系牛、羊胃的一部分。芫爆就是用热油爆炒以芫荽(香菜)为主要配料的菜。芫爆散丹脆嫩清鲜,香菜味浓郁,爽口不腻。这道菜以北京的鸿宾楼饭庄烹制最为出名。

三不粘

又名桂花蛋,是汉族传统名点之一,是用鸡蛋、淀粉、白糖加水搅匀炒成的。它色彩金黄,味道甘美,不粘盘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齿,这也正是它为什么叫“三不粘”的缘由。

据说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安阳,安阳县令让厨师精心炒了一盘桂花蛋献给皇上。乾隆爷十分高兴,当即下旨将桂花蛋赐名“三不粘”。并让县令把制作方法进献御膳房了,从此三不沾成了一道御菜。如今京城的“三不粘”这道菜肴做得最好的,大概要数北京的同和居饭店了。

它似蜜

它似蜜是一道很有特色的清真菜,以羊肉为主要材料,似新杏脯,色红汁亮,肉质柔软,食之香甜如蜜,回味略酸。

和很多北京菜肴一样,它也是清宫御膳。据传慈禧执政时期喜好美食,所以御厨总要设法经常换花样。有一次厨师用羊里脊肉,甜面酱和白糖烹制了一道又香又甜的菜肴,慈禧非常满意。便召来厨师询问是什么菜,厨师不敢冒然回答,请求赐名,慈禧笑答曰:“此菜甜而入味,它似蜜。”从此,就称此菜为“它似蜜”。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北京清真馆的传统名菜。



1.天福号 地址:西直门内大街213号(马相西巷6号) 口味 27 环境 12 服务 13 人均 25元   “打小就吃” 的天福号酱肘子,“北京人没有不知道的”。“黑红油亮”,“软烂入味”,“肥而不腻”,味道“那叫一个棒”。尤其每年立春立秋,“吃他家肉都成了规矩”,可见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有多高。好东西,价钱自然“不便宜”,“三十几块钱一斤”,“买一点点都要十几二十块”,可馋起来有什么办法? 2.奶酪魏牛街店 地址:牛街北口西侧1号商业楼牛街清真超市2层 58376788 口味 27 环境 7 服务 14 人均 11元   北京老字号。虽说两家分店都“不是很好找”,环境也“差了点”,不过还“真没影响奶酪的质量”——原味的宫廷奶酪“浓、稠、凉、细、滑、香、甜”,用“瓷碗”装着,倒过来还能做到“纹丝不动、一滴不洒”,真不愧是“京城独一份”的“合碗酪”!其他各种奶制品也“很有特色”。有外地朋友来“就愿意往这里带”。 3.美栗乡 地址:西安门大街93号 66170874 口味 27 环境 10 服务 13 人均 13元   “爱死这家的糖炒栗子了”——“没有过多的水分,好剥皮”,又“香”又“甜”又“面”,“热的时候”味道尤其好,“吃完了手也不会很脏”。尽管“每次都要排至少半个小时以上的队”,但还是“心甘情愿”。p.s.也有“瓜子、花生、榛子”等其他炒货供应。 4.爆肚冯 地址:菜市口十字路口西南(枫桦豪景西) 83558088 口味 26 环境 8 服务 10 人均 25元   老字号,“正宗”的北京小吃。爆肚选料“新鲜”,洗得“干净”,而且“脆嫩香”,吃过的都夸“顶级棒”。涮羊肉“闻着很好,吃着更好”,小料更是“很独特”。如果能容忍“很一般”的环境和“很拽”的服务,那一定要去尝尝。 5.小肠陈饭庄宣武店 地址:南横东街128号 63544478 口味 26 环境 4 服务 8 人均 13元   百年卤煮老店,确实“名不虚传”,“能把那么多猪下水做成盘中美味的,非他莫属”。一大锅卤煮咕嘟咕嘟地煮着,“看着香”,“闻着也香”,“吃着更香”(他家的卤煮“不会吃出别的味道”,“可以吃得放心”)。就是环境“差了点”,“饭点的时候还要排队”。 提醒:“前门店的味道最好”。 6.锦馨豆汁儿 地址:广渠门内大街193号(磁器口东北角) 67123690 口味 26 环境 8 服务 11 人均 8元   老字号,“品正宗豆汁的好去处”。他家的豆汁是“绿色的”,味道没的说——“很浓”,“很纯正”,入口也“没有特别强烈的酸味”,“不喝两三碗不回家”。店面“不大”,但饭口上人“较多”且“全是最普通的北京人”,只要一进门“就让你回到十多年前吃饭排队等坐的年头”。 7.秋栗香 地址:地安门西大街2号(地安门十字路口西南) 64016838 口味 26 环境 9 服务 11 人均 13元   “永远要排队”的栗子店,而且“一排就是半个小时”,站在外面“夏天热死,冬天冻死”。让大家这么“执著”的原因只有一个——栗子“确实很好”,拿在手里晃晃,“可以感到果实在活动”,剥开后就是“一粒粒完整的栗子”,吃在嘴里“又甜又香,软糯可口”。其他的炒货也“不错”。待到嘴瘾过足,排队的辛苦也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8.东兴顺爆肚张 地址:什刹海前海东沿17号 口味 25 环境 5 服务 11 人均 23元   百年老店,“传统风味”。爆肚“很嫩”,“火候恰到好处”。虽然“南方人可能吃不惯”,但北京人都说“特好吃”,“不去吃一回都不算北京人”。好食荤者“前往一尝,也不会后悔”。只是地方“小”,“经常没有位置”,“千万别去晚了”。 9.武汉汤记九九鸭脖子 地址:东直门内大街东口 口味 25 环境 9 服务 13 人均 16元   “嫌麻小脏又嘴馋”时最好的“替代品”。“肉质嫩”,味道“好”,辣得“适中”,吃得“过瘾”,让人“想想都流口水”。不过啃得多了,难免有点“费劲”。 10.河间驴肉王护国寺店 地址:护国寺街90号(护国寺宾馆对面) 口味 25 环境 7 服务 10 人均 7元   别看门脸“又破又小”,里边却藏着“你意想不到的美食”。驴肉火烧是“一定要吃的”,“现烤”的火烧“酥酥软软”,配上“筋道”的“冷”驴肉,浇上“浓郁”的汤汁,口感“层次分明”,有冷有热,“又脆又有嚼头”,那滋味“真是绝了”!难怪人家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确实“一点也不假”。 11.护国寺小吃店护国寺店 地址:护国寺大街93号 66181705 口味 24 环境 10 服务 11 人均 11元   “北京的有名小吃几乎全集中在这里”,“很有特色”。虽然“国营老店的设施差了些”,服务也“不怎么样”,但是东西味道“确实好”,让人“想起来就流口水”,每到吃饭时间“就排起老长的队”。没事的时候过去吃吃,很有“老北京的感觉”。 12.新川面馆 地址:新街口南大街14号 66182452 口味 24 环境 5 服务 9 人均 10元   “精品小店”,在新街口一带“算不错”了。这里的凉面“不是一般的棒”——面条“非常清爽筋道”,调料配得也“特别好”;还有担担面也“很好吃”。虽然地方 “小”,环境“差”,服务也“国营”,但生意“很好”,“饭点一定会排长队”(常去这儿吃的人,“已经习惯了这种风格”,“就是图这个热闹”)。“在新街口附近逛的话中午可以去尝尝”。 13.洪记小吃店 地址:牛街东里14号楼1层(近输入胡同) 口味 24 环境 8 服务 16 人均 11元   老字号。店面 “破旧”、“窄小”,还“只提供外卖”,可“门口长长的待购队伍真能把人吓死”,冲这就说明东西味道好。牛肉粒“远近闻名”,孜然“香气浓郁”,“够味”;年糕“特别地道”,可以“买一盒杂拼”,“各种都尝尝”;还有糖火烧、栗子羹……“没有不好吃的”。要体验老北京小吃,这儿准没错。 14.一碗香牛肉面北太平庄店 地址:北太平庄路口西北 口味 24 环境 6 服务 6 人均 12元   “美食”和价格“不一定成正比”,在这里花“几块钱”也能吃个“一碗香”。拉面“没得挑”,味“特别正”,料“特别足”;烤串“就是好”,“块大味浓”,“爽心”又实惠。“一碗面,几个串”,加上一瓶啤酒,简直是“无敌”了。不过,环境“拥挤”,服务“与其‘一碗香’相比,差矣”。 15.桥香园过桥米线王府井店 地址:王府井大街201号利生体育百货1层 65273216 口味 23 环境 13 服务 13 人均 21元   米线“非常” 的好吃,汤“非常”的好喝,是吃过的“最好”的过桥米线。有很多种选择,价格从10元到60元不等,“量大实惠”。店风格“和昆明总店如出一辙”,所有的原料都是天天从云南运来的,小妹也全是从云南来的,“热情的没法说”,“有问必答”。如果你还没去过云南,那就先去他家感受一下吧。 16.海碗居甘家口店 地址:三里河路17号甘家口大厦5楼 88392073 口味 23 环境 14 服务 17 人均 31元   “老北京风味的面馆”。环境“古朴”,“方桌长凳”,周围挂着“老北京的风俗画”,服务生都是“一身小二的打扮”,招呼得“很热情”。这里的面条“很筋斗”,量也“足”;老北京的吃食“基本都有”,味道也“不错”。生意很好,“什么时候从这儿过,门口都停着好多车”。 17.古城岐山面 地址:雍和宫大街32号 84023859 口味 23 环境 7 服务 12 人均 17元   爱吃陕西面食的人别错过这里。岐山面“特别棒”,面条“呈半透明状”,“极为劲道”,浆水“油大”,“料足”,“微辣”,口味“很是地道”;干拌面除了“卤有些咸”,做得还“真不赖”;油泼扯面等也都“值得尝尝”。吃完别忘了再要碗面汤,“稍有碱味”,“解渴又解腻”。

京味儿小吃——灌肠、豆汁儿

京味儿小吃有百余种,由于种种原因,流传至今虽已剩寥寥,而被人称之为
“没啥营养”的炸灌肠以及味如“馊泔水”的豆汁儿却久盛而不衰,尤为老北京
人钟爱。为此我们走访了四家经营京味小吃、菜品的餐厅,对这两种京味儿小吃
的佼佼者进行了探查。

京华食苑
位置:龙潭路1号

特色:传统的京味儿小吃品种齐全,还包括江米梨等一些近乎失传的小吃品
种,店内常有正宗的鲁菜名厨在此献艺,不定期推出各式传统鲁菜。

四合院式的京华食苑背依秀美的龙潭湖。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铜壶、百年
的古树,环境十分优雅。店内经营各种京味儿小吃,其中灌肠是加过红曲水的,
色粉红,切成薄薄的小圆片儿,汤油煎制而成。入口焦、嚼劲足,蒜汁调和得粘
稠浓香。

食苑内的豆汁儿数得上第一,汁浓而稠,长时间放置无水浆分离。这里不仅
豆汁儿味道正宗,且配合喝豆汁儿的食品最齐全:焦圈、马蹄饼。咸菜香辣,佐
之豆汁儿,十分开胃。

建议:小餐厅内的餐桌太小,应改换大一些的,营业时间应再延长一些。

四合轩食街
位置:建国门外大街京伦饭店内四层

特色:不仅经营传统的京味儿小吃,还不定期地推出各地风味儿食品。就餐
环境优雅,极具民族特色。

能在四星级的饭店开设京味儿小吃街,四合轩是京城的独一家。食街内古朴、
别致的京式装修,让食客备感清新。这里的京味儿小吃品种虽不齐全,但也不算
少。只是没有豆汁儿,让人感到有些遗憾。如果说没吃过豆汁儿的人算不上真正
的北京人,那么京味儿小吃街没有豆汁儿似乎多多少少失去了些京味儿。好在这
里的食客大多数不会点上一碗怪味儿的豆汁儿。这里的灌肠,片儿切得极薄,上
桌时,蒜汁也入盘内,制作得精细,但总体的味道有些不够正宗。

小吃街内不仅经营正宗的京味儿小吃,也还不定期地推出各地风味儿食品,
如麻辣烫(川味儿)、拉面、灰豆(兰州风味儿)等。不论从环境,还是服务,
四合轩都是没的说。小吃的综合口味也很好,只是少了些如街头吃小吃般的正宗
味道。

建议:有些小吃做得过于精细,失去了本味儿,可以粗放一些,如这里的麻
辣烫就很地道。京味儿小吃的品种可以再增多一些。

大红灯笼涮锅村鼓楼分店
位置:鼓楼小吃街街南第一家店

特色:专营各式京味儿小吃,片儿汤、糊饼、疙瘩汤、萝卜皮、砂锅吊子等。

在这家小吃店吃过多次,很难与涮锅村相联系。来此吃饭的大多是老北京的
街巷人,专程来吃各式京味儿小吃的。虽然餐厅不大,但这里经营的如炸酱面、
疙瘩汤等京味儿食品味道却十分正宗。这里的爆肚很嫩,到这儿吃饭少不了点上
一大盘爆肚。而其灌肠制作得也极好,汤油煎制,两色焦香,内里嫩软。美中不
足的是蒜汁儿中的大蒜是切碎的,而非捣烂成泥,因此汁儿显得有些清淡,入味
不足。这里的豆汁儿极好,浓而稠,无分离状,入口酸,馊腐味儿在口中回味异
香,喝起来十分过瘾。

只是餐馆位于胡同内,爱喝啤酒的客人方便起来就困难些了。

建议:如今店内经营的多为人们常见的京味儿小吃,应再多开发一些新鲜的
小吃品种。有些京味儿小吃应制作得再精细一些,如疙瘩汤内的疙瘩少一些大的
面疙瘩。

坛根院食坊
位置:地坛东门外北侧

特色:传统的老北京式服务,餐厅门口有拉洋车的,就餐时间有精彩曲艺、
文艺、杂耍表演,主营传统的老北京家常菜。

真正京腔、京韵老北京味儿的旧式服务如今并不多见,而坛根院食坊便是其
中一家。这里门口迎宾、送客的六旬老大爷热情的服务让客人为之叹服。

食坊内经营的京菜大多属老北京的家常菜以及旧日京城街巷上常见的食品,
也有如鲍鱼、鱼翅等高档菜品。这里的京味儿小吃品种也不少,如香椿豆、枣窝
头、焖酥鱼、豆汁儿、焦圈等。新近推出的灌肠,色灰黑略发白,汤油炸制,两
面焦黄、脆香,内软可口。焖酥鱼酥烂咸香略带醋香,制作得十分讲究。豆汁儿
味正,佐食豆汁儿的咸菜口味最佳,只是豆汁儿加水略多,久放有分离状。羊油
炒的麻豆腐如奶般滑嫩细腻,佐之的辣椒油香辣开胃。

食坊内邀请了众多曲艺界名人,上演的节目令满堂喝彩,十分热闹。如果真
想体验一下老北京的古朴民情,坛根院应为主选之地。

建议:京菜味道大多浓厚、油腻,应多推出一些口味清淡的菜品。

老北京的爆肚儿[转帖]
所有北京小吃里头,最让人上瘾的当属爆肚儿和豆汁儿。

爆肚儿可是中国饮食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代表,一个羊肚子可分为食信儿、肚板儿(又分阴阳面,去了皮称“板芯儿”)、肚领儿(又分为“大梁”和“银锭扣”,去了皮称“肚仁儿”)、葫芦、大草芽儿、散丹、蘑菇、蘑菇头儿等部位,区区数斤的一个肚子被分为十几个部位,分爆分食,算是天下独有了吧。

“入汤顷刻便微温,作料齐全酒一樽”,白酒是爆肚儿的好搭档,就着白酒,吃上盘脆嫩的散丹、蘑菇头儿或是牛羊肚仁儿,那是至高的享受,当然这几样也够价儿;手头不宽绰也没关系,羊肚板儿最便宜,当然也不太好嚼,只能“囫囵下咽果生吞”了。

早先,爆肚儿就是爆羊肚儿,没牛的,据爆肚王老爷子跟我讲,水爆牛百叶是从他父亲王福奎那儿开始兴的,而水爆牛肚仁儿是王金良受油爆肚仁儿启发,改油爆为水爆,遂流传开来。

爆肚儿的质量高低取决于选料、洗料、刀切、水爆、调作料等诸多方面。百叶是黑的,即可判断是糟牛的,肚子上的“草芽子”发黄,证明吃的是青草,食料不同肚子的品质也就不同。洗肚子既要快又要净,还得用凉水;部位不同,刀法亦不同;水爆时间精确至秒;调作料要精当,否则功亏一篑。

旧京是以爆羊肚为主,如今反了过来,以牛货居多,主要是羊肚子娇嫩,稍经存放及冷冻便不易保鲜,且各部位受火程度不同,较难把握,而牛百叶便于存放,对厨师的要求也不高,于是京城爆肚馆纷纷上马,真个是“萝卜快了不洗泥”,手艺高低暂且不表,更有甚者竟用熟肚丝下锅蒙骗顾客。

1.新街口的稻香春门脸,有个小极了的四川小吃店里的热干面一绝,好像只要两元五哟
2.从地百北边的胡同串向后海,中途会有个小店,里面的锅贴一绝,也很便宜哟,两个MM吃,连汤不超过10元,绝值!
3. 安定门内大街157号谢家胡同“桂林魅”桂林米粉店:招牌牛腩粉7元,素什锦粉5元,北京少见的9寸海碗,一共40多种米粉,地道的桂林风味,据说卤汤是由50多种香料做的,在胡同口就能闻到,扑鼻的香,地铁往南150米就是,巨棒!
4.首都剧院斜对面(往南斜)有个兰州牛肉面馆,门脸不大,卫生也一般,但味道真是不赖,4元一碗,在王府井那里算极便宜了。
5.地安门十字路口的清真小吃店,那的豌豆黄(个人认为)北京最好吃
6.牛街卫生学校(绿顶)一带,陈记各式年糕(米的,面的,盆糕)豆面糕(驴打滚)爱窝窝,豌豆黄,糖卷果....旁边的烧羊肉,烧牛肉,出去CAMP带着吃,买一斤送一个火烧(要看买肉的老爷子的心情了)。
10.西直门地铁 西北口上来 右手 牛拉 一级棒 超级便宜 量足 狼吞指数 87
11.东四四条口有一家国营饭馆,那里的卤煮火烧很棒!
12.东单有一家叫“日昌”的茶餐厅,在协和医院对面的胡同里,那里经营的都是广东风味,和港产电视里的大排档差不多。那里的煲仔饭很好吃,饭量小点儿的俩人都吃不了!
15.美术馆后街,有一家贵州饭馆,进门先上免费苦丁茶先。那里的米豆腐很香,吃米线5块钱管饱。
16.我在北京城经常找云南菜吃,得胜门旁边冰窖口的云南饭馆是北京最早的一家,其次是魏公村民族大学后面的“宝勤”傣族菜馆,在北京算不错了。
17.在宽街儿,离过客不远的地方有家傣家菜,就吃饭来说比较FB,但就味道和特色来说,很值!
18.帽儿胡同口有家新疆馆子,里面的烤羊腿灰常不错;新街口买当老对角有个小面馆,凉面是我吃过的最好的;万寿路地铁口向北走10分钟,路东有个圆明华饭馆,水煮黄蜡丁,香;前门胡同里的炒肝和爆肚冯,好吃好吃;视察海右岸的客家菜,不错;华堂对面小街里的烤串,小腰绝了;水锥子千叶大厦东边的湖南菜,解馋的很。
19.还有,朝阳门华普地下,到家尝有个什么老妈的小滩(忘记全名了),那的合勒面一绝!8元,价还行。

一碗居 (亚运村)  老北京餐馆,去吃面还是不错的,很有北京特色,味道正宗,种类丰富、北京小吃多,物美价廉。麻豆腐以及老北京风味小吃也都不错。环境喧闹,一进门大堆的人吆喝,不过服务一般。  
·到家尝 (朝阳区光熙门)  老北京风味,仿古桌椅板凳,北京气息浓厚的小画,服务的是店小二。东西十分便宜,小吃而且挺正宗、地道,值得尝一尝。中午人很多,服务有点跟不上。
北平楼酒楼 (海淀区牡丹园)  京味儿十足的馆子,老北京的特色小吃都很齐全,典型的传统口味,菜量够大,价钱也不贵。环境还可以古色古香的,长条凳、四方桌和穿褂子、搭毛巾的服务员,很是有点老北京的感觉。
正宗的北京菜和小吃  
月盛斋(酱肉) 崇文区前门大街3号  便宜坊(烤鸭店) 东城区和平里中街六区六号楼  同春楼 崇文区幸福大街36号  森隆饭庄 东城区东四北大街172号  烤肉季(烤肉) 西城区前海东沿14号  桂香村(糕点) 西便门外大街3号  全聚德(烤鸭) 前门西大街14号楼  仿膳饭庄(宫廷风味) 北海公园内  白魁老号(烤羊肉) 东城区交道口大街158号  柳泉居 西城区新街口南大街217号  沙锅居(涮肉) 西城西四南大街60号  南来顺(清真小吃) 宣武南菜园街12号  听鹂馆(宫廷风味) 颐和园公园万寿山下,石舫向东60米  宝兰斋(糕点) 广安门外三路居251号  天福号(酱肉) 顺义区天竺空港工业区B区裕华路21号  稻香春(糕点) 东城区和平里西街1号楼  东来顺(涮肉) 东交民巷44号  都一处(烧麦) 前门大街36号  同和居(山东风味) 白云观1号楼  又一顺(涮肉) 西城区黄寺大街28号  烤肉宛(烤肉) 宣武门内大街102号  鸿宾楼(清真风味) 西城区展览路11号扣中里1号楼  正明斋(糕点) 三里河南芦草园1号  王致和(腐乳) 宣武区枣林前街19号  泰丰楼 前门西大街2号  正阳楼 崇文区前门正阳门对面  全素斋(宫廷素菜) 王府井大街213号  天源酱园(酱菜) 宣武区广外广轩6号  通三益(干果)  一条龙(清真风味) 崇文区前门大街31号  丰泽园(海鲜风味) 宣武区珠市口西大街83号  浦五房(酱肉)  锦芳小吃店(清真小吃) 崇文区天坛路54号  厚德福(宫廷糕点) 西城区南礼士路58号  同春园(江苏风味) 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甲14号  曲园酒家(湘菜) 车公庄月树胡同24号  老正兴(上海风味) 崇文区前门大街44号  西来顺 阜成门内大街194号  天兴居(炒肝) 崇文区前门鲜鱼口街95号  德林功(佛家经素菜) 崇文区前门大街158号  来今雨轩 西城区西长安街中山公园内  晋阳饭庄(山西风味) 宣武区前门珠市口西大街241号  惠丰堂 海淀区公主坟翠微大厦五层  马凯餐厅(湘菜) 地安门外大街3号  康乐餐厅(江南菜) 丰台区五里店4号  五湘斋 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98号  萃华楼(山东风味) 王府井大街58号  淮扬春(淮扬菜) 西城区月坛北街三里河东路10号  小肠陈(卤煮火烧) 朝阳区安定门外外馆斜街45号  馄饨侯(馄饨) 东城区和平里14区1号楼  瑞宾楼褡裢火烧 宣武区大栅栏门框胡同9号  砂锅居 西城区缸瓦市西四南大街60号
希望对你有用!

北京小吃有哪些有名的北京有哪些特色小吃
答:2、爆肚,爆肚是把鲜牛肚(指牛百叶和肚领)或鲜羊肚洗净整理后,切成条块状,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酱、醋、辣椒油、酱豆腐汤、香菜末、葱花等拌制的调料吃,质地鲜嫩,口味香脆。老北京都喜欢吃爆肚,特别是农历立秋之后,北京人讲究“吃秋”,就有“要吃秋,有爆肚”之说。3、老北京面茶,...

老北京著名小吃有哪些
答:老北京著名小吃有艾窝窝、北京豆汁、老北京驴打滚、面茶、姜丝排叉等。艾窝窝是用糯米粉、面粉做成外皮,再包上核桃仁、芝麻、瓜子仁、山药泥等内馅,营养丰富,质地软糯,口味香甜。艾窝窝是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一,也是历史悠久的一种北京风味小吃。北京豆汁是北京独具特色的传统小吃,以绿豆为原料,做成...

老北京名小吃有什么
答:爆肚很多老北京餐厅都有,外形粗糙,焯水蘸酱的吃法也“原始”得很,但爆肚却精细地区分牛、羊肚,还有百叶、散丹、肚仁、肚领、蘑菇等不同部位,蘸料甚至也划分着南料、北料,体现着京城小吃看着平凡,吃着讲究的传统特点。驴打滚 驴打滚儿是传统北京小吃,知名度颇高。它是用一层层的粘面加上红糖...

北京簋街必吃十大美食
答:3、褡裢火烧:褡裢火烧起源于清光绪年间,是老北京的传统名点,长条状的面皮中裹满馅料,外皮煎得焦黄,吃着又香又脆。现在的口味更加丰富,肉馅有牛肉、羊肉、猪肉,素馅有尖椒、大葱、酸豆角、西葫芦、白菜等,它们互相组合就衍生出了24种馅料。4、糖卷果:北京小吃十三绝之一糖卷果,也是著名的...

老北京小吃有什么?
答:老北京小吃十三绝 1.驴打滚 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特点是香、...

老北京小吃有什么?
答:北京为四朝古都,其小吃博采四方小吃之精华,兼收各族小吃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特色,已形成汉民、回民和宫廷三种风味。北京小吃,已逾百种,其中较著名的有老北京十三绝,下面就来为大家一一介绍,地道的京城京味,看看有没有你爱吃的特色美食。1、豆面糕 豆面糕,又称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 北京最有名的小吃是什么?
答:炒肝是老北京传统风味小吃,至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北京人喜欢把炒肝作为早餐来吃。炒肝也成了北京传统早点的一部分,地道的老北京炒肝汤汁浓稠油亮,带有蒜香味,吃起来肥而不腻,蒜香扑鼻,肝和芡汁能够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风味独特。(7)面茶 面茶是北京小吃中很有人气的美食,基本上都是在早餐...

老北京小吃有哪些
答:2、驴打滚,是东北地区、老北京和天津卫传统小吃之一,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驴打滚”。3、烤鸭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北京著名菜式,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食珍录》中已记有炙鸭,在当时是宫廷食品...

老北京小吃有什么
答:”就感到有新春的意味。因为此种吃食不太卫生,所以是个被禁止的品种。现已绝迹。五、豆儿酱 豆儿酱 过去老北京家家户户一到过年,就得准备豆儿酱,豆儿酱这名字挺好玩的,光从名字看不出是啥,其实就是升级版的肉皮冻。只是还要往里多搁几种材料:像豆干、胡萝卜、水疙瘩、黄豆、土豆什么的,一直是...

北京特色有哪些小吃
答:1、老北京炸酱面 老北京炸酱面被评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面条煮熟后摆上菜码,浇上炸酱,即为炸酱面。炸酱面面条筋道,炸酱咸香,菜码爽口,深受食客们的喜爱。2、炒肝 炒肝的主要食材是猪大肠和猪肝,把猪大肠和猪肝清洗干净,切好,烧一锅猪骨汤,放入生姜、蒜、八角、醋、酱油、黄酱慢慢炖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