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文化_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_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

作者&投稿:訾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2011第2期(总第289期)

成人教育

ADU LT EDU CAT I ON

N o . 22011

To ta lN o . 289

和谐校园文化) ) ) 大学生生态

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

曲海燕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 要>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 已经成为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效载体。文章探讨了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谐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以及和谐校园文化载体的构建几方面内容。

=关键词>和谐; 校园文化; 生态文明; 教育; 载体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1) 02-0040-02

党的十七大做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0。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生态文明思想不能自发产生, 需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生活于校园文化之中, 和谐的校园文化对他们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此,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把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具有重大意义。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它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办学活动中形成的, 由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遵循的, 独特的价值标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及行为规范, 以及与此相关的优良的学风、校风等。是从属于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 是校园内一切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和谐校园文化通常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物质文化, 包括校园建筑特色、文化活动场所、设施和校园绿化、美化、信息传媒等, 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二是精神文化, 包括师生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素养、心理素质以及校风和学风等,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三是制度文化, 指学校特有

=收稿日期>2010-07-05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5黑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6(项目编号为DL09AC04) 和东北林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5哈尔滨市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6(项目编号为09074) 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曲海燕(1976-) , 女, 山东龙口人, 硕士, 讲师,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

的各种 规章制度 , 是校园文化的行动指南。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者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 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这一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一方面, 高校校园文化适应了新时期大学生关注时代和社会, 不断提高思想文化水平的要求; 另一方面,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又必须植根于校园文化中。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和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 就是要使大学生成为/四有0新人, 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和谐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

和谐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

1. 规范作用。所谓规范作用, 是指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约束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原本就具有全体校园人认同的集体意识特点, 因而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规范约束作用。校园文化既然是体现了学校群体的主体意识, 体现了学校从领导到群众的价值观念及其取向, 那么它自然地就具有一种不可侵犯性、不可违背性, 具有一定的发展惯性。为每一个大学生在评定各自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 并用这种内在尺度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由一定的校园文化产生出来的一些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和共同的价值标准, 虽然没有强制执行的性质, 但有时却比正式的规范来得更为有力、有效和有利, 更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 更能改变大学生原本就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2. 调节作用。大学生们在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

动时, 大学生之间, 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了相互接触、了解的机会和场所。在交往和交流中, 他们不但了解了别人, 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增强了自我批判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校园文化之所以吸引大学生就是因为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娱乐、艺术等活动满足了他们的成才动机和交往的初衷与放松、调整、归属、遵从等心理需求, 且能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以外的不足需要。也正是它, 给大学校园增添了一种气氛、一种活力, 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营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结构和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对于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 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各自岗位上勇于担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 无疑起到巨大作用。

3. 激励作用。杜威说:/教育的理想目的是创造自我控制的力量。0一次植树造林活动会让人记忆终生, 一次志愿服务会让人感慨万分。在校园文化中, 通过开展一系列学生自主参加的活动, 能够涤荡学生胸中的杂念, 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触动, 从而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中, 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使自己与校园精神合拍,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中, 变自卑为勤奋, 变孤独为亲密, 在矛盾运动中提高自我整合能力, 使自己的人格日趋健全而成熟。

4. 社会化作用。高等学校本身就是学生生活的/小社会0, 它不只是青年学生求知的场所, 而且还是学生接受实践锻炼和提高实践本领的训练基地。从社会学角度看, 教育的主要功能也在于使青年一代实现社会化。高校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个体有意无意的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诸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 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达到社会化的目的。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实现的, 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客观环境, 时时刻刻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和社会化起着熏陶、引导和塑造作用。 三、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营造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 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 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

[1]

实体。和谐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 因此, 可以引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原理来研究和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1. 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构建生态文明教育隐性载体。在教育学理论中, 把学生所学的课程分为两部分) ) ) 显课程和潜课程。显课程指学校列入 教学计划 , 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 具有明确性、规范性; 潜课程则指未列入教学计划, 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影响作用的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风、学风、人际关系、校园环境氛围等。潜课程贯穿于大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方面, 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接受显课程的教育之外, 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潜课程的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不通过灌输、纪律约束, 而是通过陶冶和感染, 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生

活, 净化人的心灵, 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

隐性载体。生态文明的校园环境需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 通过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使身处于其中的大学生们感受到生态文明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性, 潜移默化地按这种环境所要求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 从而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 持久地影响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

2.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载体。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它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载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缺乏实践性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无法实现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的。从生态文明教育接受的角度来讲, 生态文明教育不能仅仅通过灌输和强制执行来达到目的, 只有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符合大学生的内在需要, 使大学生自觉接受, 并化为自己的行动时, 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学校各级组织应广泛征求学生意见, 组织各种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 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载体, 让生态文明教育有形化, 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放松身心, 愉悦心情, 同时, 自觉接受了生态文明教育, 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

3. 发展校园学术文化, 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科技载体。学术文化活动是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 它所产生的文化成果以及对校园文化环境和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都是其他校园文化活动无法替代的。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 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体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学术科技活动为主导, 以文化娱乐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 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学术文化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丰富多彩的校园学术文化活动是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交汇点, 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 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要鼓励大学生更多地参与校园学术文化活动。要提高校园学术文化活动的质量与水平, 增加校园文化中的学术气氛和科技含量。

4. 重视校园网络文化, 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信息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新事物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 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其内容和形式都迥异于以往的校园文化形态, 并以其信息的开放性、资源的共享性、环境的无序性使传统教育工作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网上存在的一些反动的政治言论, 宣扬暴力、色情、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等内容的文化垃圾, 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产生巨大负面影响。高校要善于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新的领域, 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 充分发挥校园网的生态文明教育功能, 利用现代化信息传播技术, 传输积极健康的信息, 使网络成为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郑永廷, 吴潜涛, 骆郁廷等著. 现代生态文明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

关于校园生态文化的作文
答:学习、徜徉在这样一个自然式的美丽校园中,感悟天地之灵性何尝不是一种乐事?谁不想仰望蓝天,俯看绿地?谁不想呼吸新鲜的空气,身处幽静的环境?谁不想自己的家干净、清幽而充满温馨?而我们的校园就是我们的家,是我们数千名同学共同的家园。现在,全国许多学校在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 ...

让生态文明走进校园这一行为有何意义?
答:再次,这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巨大挑战。通过让生态文明走进校园,可以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引导人们采取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后,这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是现代...

谈谈大学生应如何率先养成生态文明品格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答:大学生应率先养成生态文明品格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要做到: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

从社会公德的角度谈一谈构建文明和谐校园作为大学生应该怎样行动_百度...
答:青年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要带头参加精神文明建设,遵守社会公德,宣传环保理念,倡导绿色出行,提倡全民健身。要培育“生命教育”理念,大力倡导科学精神,争做革陋除习、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敬畏善待大自然。

大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在校园与社会中宣传与推广生态意识与绿色生活...
答:探索编制生态文明教材读本。打造节能环保绿色校园,积极采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提升校园绿化美化、清洁化水平。大中小学要培育绿色校园文化,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内外绿色生活主题宣传。推进绿色创新研究,有条件的大学要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如何建设绿色校园
答:在校园内设置分类垃圾箱,加强废品回收,实施班班无扫帚工程,成立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服务队,引导学生对校园的自主管理,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引导教职工开展争创文明办公室、文明教师活动。通过宣传先进教师事迹、塑造名师工程,引导教师敬业奉献、和睦相处;通过关爱每位教师的送温暖活动...

生态文明宣传月系列活动总结5篇
答:宁晋县北新艺术小学自20__年8月创办以来,十分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之中。学校通过实施绿色教育、生态教育,努力打造“绿色北新”“生态北新”品牌,不断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 一、营造生态文明氛围打造绿色校园文化 为更好地创设生态文明教育氛围,学校增加了相关礼仪、...

绿色校园宣传海报设计-校园文化节经典宣传海报图片
答:校园文化节创意宣传海报图片 校园艺术节宣传标语 1、和谐文化,艺术校园. 2、立中国风,树民族韵. 3、泼一抹墨色,国风脉脉.调几声弦音,民韵悠悠. 4、艺术...帮我设计一期关于“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的黑板报(不一定要有图)!!简单来说就是绿化! 我们学校也有过这样的,建议如下: 1.用卡通人物吸引别人,...

学校文化创建如何美化绿色校园?
答: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与创建星级学校相结合。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使校园绿化面积达到规定标准,大力营造优美整洁、绿色高雅、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形成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的长效机制,努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保生活习惯,全力打造绿色校园、生态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二、各...

建设绿色校园如何做?
答:水体、植被、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绿化布局与校园建设协调融合,做到植树、栽花、种草相互呼应,形成多层次、多姿多彩的校园立体绿色环境;在校园文化上,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培育节能环保意识,经常性开展“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等主题教育活动,倡导广大师生植绿护绿和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