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 《我眼中的中国人》 的作文

作者&投稿:鄣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作文《我眼中的中国社会》~

古典文学距离我们今天的生活,今天的语言,今天的写作,似乎是个遥远的梦。实际上,今天正是昨天的继续,今天与昨天具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
  特别是,我们华夏民族是个重视文化继承的国度。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使华夏文化具有丰厚的底蕴,从而也使我们今天仍然使用着的文字具有这种文化的沉淀。如果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只了解其表面的语法意义,而不能感受其内涵的感情色彩和人文典故,就不能精确、生动地使用它。

  今日之种种文学现象,就其本质而言,都在古典的基因之内,是古典某些文化现象的放大,或者是重新的组合。
  譬如现代诗歌追求难懂、晦涩、朦胧,其实,并不新鲜,晚唐五代和宋代初期,就是以此为风尚,大抵诗史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平易通俗之后,就要走向晦涩,以合于文学的要求陌生化的要求,但毕竟难懂、晦涩是文学的变体而不是正路,在完成特定历史时期的使命之后,诗史必定要重回平易的正路,只不过不是原始的平易,而是“平淡而山高水深”“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境界。

  有人曾描绘过2050年的情景,人类成为了类似机器的动物,一切物质的需要都在一按电钮就可以实现的状态下,没有了诗人,也没有了小说,因为大家在忙着赚更多的钱,购买更多的现代化生活,在精神文化领域,则是一片荒漠。
  这其实只是根据目前的功利文化的繁盛而作出的演绎,人类不会毁灭在自己创造出的文明中,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人的生命自身的需要。
  中国的最为宝贵的财富是华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的文化精神,不论怎样的科技文明,别人都是可以仿效和超越的,因而也就不能说是中国的世纪,只有理解为,华夏的传统文化精神,将成为21世纪人类精神文化的主流,由此使21世纪成为华夏传统文化的世纪,才能圆通。

  传统并非仅指古代,传统是个不断生新变化的范畴,现实和历史是同一个生命,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从古至今,是个源源不断的河流,是个生生不息的生命。
  李白杜甫曹雪芹是传统,鲁迅胡适沈从文也是传统,虽然他们都是反传统的健将。他们身上涌动着的是华夏民族的血液,拥有着难以消磨的华夏文化基因。他们都有着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他们的伤口是以反传统构成传统文化的新生命,是古典文化的变异。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有过几次大的解构。魏晋风度对于两汉儒家正统文化的解构;柳永代表的宋词的性解放;李贽代表的明末人文主义思潮与鲁迅代表的五四运动是一而贯之的。他们都为传统激活了新的生命力,他们首先是传统的集大成者,然后才是解构者。但我们不能说他们就不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每次大的解构,都既有外力的刺激,又有内在的运动规律作用,五四运动既是西风东渐现代文明的必然,又是华夏传统文化自然变革的必然。传统文化发展到某个阶段的极致,就成为了熟透而发霉的果实,就需要着一次解构,让果实落地,再长出新的果木,开始一轮新的生命。清末比之明末、宋初、魏晋传统文化都要更为成熟,因此,对之解构的需要就更为迫切,解构的力度就更为强大,因此,五四运动将这个发霉的果子打落,是有功绩的,是传统文化内在运行规律的必然。
  但是,在将传统文化的果实打落之后,如果还要将传统文化的几千年培养出来的大树连根拔掉,那就是过激了,过激的结果,就是由反对传统文化,到反对这种文化的掌握者――知识分子。

  社会风尚由原来的读书至上,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士大夫文化,到脑体倒挂的社会人伦关系错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地位失衡等等,这些仍然是当今社会种种弊端的症结。
  所以,在中国文化内部,有着一个重归传统文化的使命。重归的含义,不是回复科举制,重新以古典诗词为主要的文学载体等等。而是以传统文化的精神,建构新的华夏文化体制,这种体制,将是含纳传统文化的现代文化。

  回归并非倒退,譬如孔子倡导对于周文化的回归,却成为了封建文化的奠基人;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却成为了新兴的散行单句的新兴文体的开拓者,人类总是在回眸中前进,在否定当今潮流和回归传统中进步。

  最后我想问一句:中国传统文化招了谁?复兴国学现在不做何时做?大家好好想一想,如果真的失去了它,我们还有什么可以证明我们是中国人!!!

还记得那是很小的时候,听这爷爷给我讲故事,说他在以前的时候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从此在我心中就种下了疑问的种子:“为什么我现在有吃有穿了呢?”直到现在,我忽然明白了一些。
62年前,一位伟大的中国人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了新中国的成立。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关怀下成长。新中国的成立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受封建地主统治的人民带来了希望,它的成立犹如盘古开天辟地,标志着中国从此走向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我无法亲身体验祖国成立的前后的变化,唯有听老一辈们的口述来感受其变化。
新中国未成立之前,各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外国侵略;军阀割据,国内一片混乱。大街小巷各地都是无家可归的饥民,更不用说上学读书了,能有一口饱饭吃,那就是他们的奢望!
现在的中国是我自己亲眼所见的: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人民个个安居乐业,基本到达小康社会。人民有活干,有衣穿,有房住,有饭吃,有房住,到处都呈现出其乐融融的景象。大街小巷有的只是那欢声笑语,人民高高兴兴上学去,平平安安回家来,农村里也有一些特殊保障:“种田不交税,人手一部‘机’。不再听天命,心中有算盘。”
作为一个中学生,我无法发表过多的主观上的言论,唯有把我的所见,所听,所感写出来,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世人心里自会有一把秤。

http://wenku.baidu.com/view/ca65c32be2bd960590c67795.html

我学汉语已经两年多了,现在我已经可以和周围的人进行一些日常的交流了。想想当初学汉语的原因还要从一部电视剧说起。 在韩国我最喜欢看中国的连续剧《还珠格格》,因为在里边不仅可以听到像唱歌一样的语言,还能看到各式各样漂亮的旗袍,而且每个穿着旗袍的女孩儿都是那么的好看,那么的苗条。当时我就觉得在中国每个女孩儿都应该穿着旗袍,我就梦想有一天我也能穿上漂亮的旗袍说着像唱歌一样美的语言。 后来终于有机会来到中国,当我还在飞机上的时候,就想象着满大街上都是穿着旗袍的女孩儿,但是当我下飞机的那一刻,我就发现不是这样的。女孩儿们都没有穿漂亮的旗袍,她们的衣服和我们韩国女孩子们穿的差不多。 而且在以后的两年中,我发现除了某些饭店的服务员会穿旗袍外,其他的中国女孩儿们平时都不穿。我真的很喜欢旗袍,但是又不敢一个人穿,那样一定会让人觉得很奇怪。 来到中国以后虽然不常看到让我朝思暮想的旗袍,但中国学生的勤奋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韩国,学生们只要通过了大学入学考试就不太经常去图书馆学习了。而在中国情况完全不一样,学校的自习室里从早上开门一直到晚上关门都会有很多学生在里面学习。我真的很佩服他们这种好学的精神。 另外在中国我还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中国人很喜欢说“马上”,“等会儿” , 但是中国人的马上并不是真正的几分钟后的马上。记得有一次我宿舍的网线出了问题,我就给管理员打了个电话,请她派人来修。在电话里管理员说:“请您等会儿,我马上就过去。”。可是30分钟过去了,也没人来敲门。所以我又打了个电话,他们还是那句话“我们马上到”。后来我在宿舍等了3个小时才有两个人过来。然后我就问他们,你们不是说马上吗?怎么过了三个小时才来呀!他们笑着对我说,别着急 ,我们这不是来了吗? 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我的中国朋友 ,他说有的中国人做事确实是慢条斯理。 但是我觉得有时候动作太慢也不好,因为那样会影响到工作的效率。 这些就是现在我眼中的中国。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 除了北京以外, 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地方。而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无论是语言,还是饮食、风俗都有很多吸引我的地方。 因此我也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去了解中国更多的地方,去深入了解更多的中国回望都市的一角…… 高二(1)余日臻喧闹的街道,此起彼伏吆喝声,清晨原本的静谧在此时此刻化为乌有。小道上蔬菜水果摊摆起了长龙,讨价还价、缺斤少两、无端漫骂……不经意间,城管部门驾临,于是乎,收摊的收摊,逃跑的逃跑,罚款的罚款……顷刻间,喧闹烟消云散。街道上,唯有几片剥剩的烂菜叶在诉说着生命旅程的艰难……多少天的辛勤劳作,多少天的汗洒黄土,播种,施肥,浇灌,顶着炎炎烈日,与自然进行抗争,与灾害进行抗争。总盼着自己的播种能有所收获,一锄一锄的砸向大地,一点一点的让幼苗生长。好不容易到了秋季,结出了累累硕果,欢喜着自己长年劳作终于有了回报,一家上下终于有了解决温饱的本钱,乐得整夜合不拢嘴。第二天,赶着驴车,装着满车的蔬菜进城,满眼都市的繁华,寻觅着空地摆摊,在菜市场里找到摊位吧,又有各种各样的付费等着他们……这就是中国的农民,为生命的延续而奔波,为温饱的解决而辛劳。生活的穷困是悲哀的源泉,精神的贫乏是悲哀的根本。中国农民的世俗,是一种很中庸很安分的生活状态,他们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脚下的一片黄土,他们不会在意自己的学识,亦不会了解与关心新闻大事,更不会为自己的,为社会的现状而感到悲哀。因为他们只知道,人生的本质就是活着,来到世上,无非就是走过,然后归于大地。他们不会关心天地的本质,却会关心天气的好坏,会关心蔬菜的市场价,会关心地里的秧苗长势如何……若说最能坚守平凡的,恐怕唯农民是也。在欧美,农民代表着中产阶级。而在中国,人们一旦将他们提起,便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提及农民,“粗俗、低劣,没文化,没品质”等词便是中国人民对其最“完美”的评价。难道,他们真的如此吗?他们甘愿如此吗?又或是,他们本不愿如此,只是他们被逼迫若此。时常思索,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我们对农民的态度的不佳?似乎在曾经不公的封建社会中都非如此,还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传唱。可在时时发展社会主义的今天,人们却如此对待农民。商店中营业员突变的眼神,公交车上乘客厌恶的回避,餐厅里顾客的不屑……为什么会这样?我想,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与农民本身的文化修养有关,更多的是自认为地位比农民高的人们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吧。农民的孩子节俭,因为他们知道钱得来不易,他们知道这由汗水凝聚。而我们却把这看成吝啬,平日自己挥金若土,似乎他们若不与我们相同便是另类,为人所不齿。殊不知,我们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正在进行着蜕变,我们变得不再如从前那般,从而审识美好的尺度也在变化。我们会认为满眼的富丽堂皇是美,却忽略了烈日照耀下农田的绚烂。我们会羡慕别人物质上的富裕,却忽略了自己心灵是否充实。在宽敞明亮,各种设备齐全的办公室里工作是福,是我们的心之所盼,似乎那样便是为国贡献,是光荣。而让那些白领拿起锄头下地劳作,谁干?他们中的大部分会认为种地是低劣的工作,不配他们的身份,可他们想过自己每日所食出自何方吗?农民的本分,农民的坚守,农民的勤劳,农民的无奈……这些我们何曾体会过?农民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上的耕耘者,他们的脚下,是大地的本源。他们手中生产的,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基础。很想向全中国人们呼吁,在生活质量提高,物质生活改善的今天,切勿忘了众生平等,切勿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带到现今,切勿因为自己脑中的墨水多就忽略了体力的辛劳。在经济力争上游,欲与欧美强国一决高下的今天,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今天,是否也该向它们学习对待农民的态度呢?也许有人会说,中国人的农民观念,是长期的,无可动摇。但是,社会形态都可以改变,那么一点点思维的扭转又有何不可?热切地希望,在宁静的村落,不再会有昏渴欲死,辗转无奈的哭号。热切地希望,在繁华的都市,不再会有灵魂枯萎,思维腐蚀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