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分析一下历史上中国与日本的复杂关系

作者&投稿:禄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的日本作家与中国的关系,请简单介绍一下他们对中国的态度~

日本的作家,不论是当今的,还是过去的,他们同中国的关系和对中国的态度都是不同的,没法一概而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同中国的关系和对中国的态度,是受他们所处时代的中日关系决定的,而且无法避免地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不是现代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中国和日本以及周边其他地区都不是现代意义的国家,彼此的关系不能以现代国际关系套用,而且两者的文化具有同源性和共同性,特别是对于儒家文化的信奉上。举个例子来说,即使到现在,普通的日本人一般也不会考虑到孔子是不是外国人的问题。
历史是无法割断的,在两国关系出现紧张,日本右翼势力公然将矛头指向中国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通过历史去探寻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

文化上,日本进入封建社会时中国正是盛唐时期.故日本在思想,艺术,建筑等方面受盛唐影响极其深远.建筑,艺术上的不甚了解不敢妄谈,就从思想上为楼主介绍一下.

平安时代佛教从中国流传入日本,影响最大的是禅宗中的临济宗和曹洞宗(当时有在日本也是"临天下,曹一角").进入镰仓时代后佛学逐渐兴盛,日本也经过改良产生了独特的宗派如净土宗等,在农民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镰仓末期宋代的朱子学传入日本,当时后醍醐天皇希望恢复天皇的权威,朱子学所提倡的忠君爱国的儒家教条思想正好符合当时的国情.利用朱子学在武士阶级中所产生的影响,镰仓幕府被彻底推翻.朱子学也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起源之一.在江户时期由于科技的进步,在人群中产生了一种反对朱熹提倡王阳明的思潮,可以说是日本启蒙思想的开端.
日本的文字也是发端于汉字,但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与现代汉语产生了较大的歧义.可以说现在日本的汉字还保留着许多中国古代汉字的原意.
中日间文化交往在唐宋两代达到顶峰,之后的元明两代逐渐减少,到明中期由于明代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而基本完全废止了.

军事上楼主所说确是实情,清军入关后日本当时的室町幕府曾有联合郑成功反对清廷的计划,但因九州太宰府出现变故而中止.但民间仍有以此为蓝本的小说:国姓爷战记,讲述郑成功向日本借兵最终反清复明的故事.

中日两国交往在元代中断的原因和文永-弘安之役有关,忽必烈曾多次要求日本称臣,但却遭到当时镰仓幕府的执政北条时宗的断然拒绝.时宗怒斩来使并加强九州海防严阵以待.
但由于日本此时还未形成集团作战的概念,交战时往往是两军士兵互通姓名后进行单挑,因此对元军集团式作战感到非常不适应.在元军总攻的前夜突然狂风大作,元军战舰全数沉没,不得不狼狈退兵.数年后忽必烈再次进攻,却再次不幸的在总攻前夜因大风而全军覆没,最终放弃了入侵的打算.

中日两国在明早期也有军事合作.室町幕府早期中国沿海与九州沿岸海盗盛行,明廷派出使臣前往日本交涉合作剿灭事宜.历史上的倭寇实际上并不都是日本人,有些明人也混迹其中大肆劫掠.室町幕府则派九州大宰府出兵征剿.日本主要对抗的是朝鲜沿岸与九州沿岸的海盗.

之后就是历史课本上也有的丰臣秀吉侵朝了.在日本被称作庆长-元禄之役.日军在战争初期势如破竹,连克朝鲜重镇,但海上补给线却因李舜臣的袭击而受到沉重打击.明军入朝后与日军在朝鲜战场拉锯,总体上互有胜负.此时明军实力因财政问题早已大不如前,而日军则刚经历过战国乱世战斗力较强.最终日军因损失过大,加之国内丰臣秀吉病故而全军撤退.

之后中日两国都进入了长时间的闭关锁国时期,两国一度频繁的交往就此中断.等到明治维新成功后日本进入快速增长期,也就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六十一甲子。六十年后的今天,中日关系似又回到了那个敌视的最初。细思量,拦在这对关系之前的障碍不少。这里,笔者且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试说两个。其一,日本“亚洲代表论”的谬误。此论认为,日本一直在“代表”亚洲。但其实,近现代以来,日本对亚洲并没有认同感。

日本想代表亚洲,其思想由来,从文明论的角度看,有两种相反的路径,但达成了相同的结论。一种认为,日本是西方文明在东方的最成功引进者,故日本有义务代表亚洲,在这种图式中,东方文明劣于西方文明,福泽谕吉即持此说。

另一种认为,只有日本才保持了东方文明的特色,而中国和印度皆失去了东方文明的伟大特色,故日本应代表东方文明整合东亚与西方对抗。在这种认识中,东方文明并不劣于西方文明,甚至比西方文明优越,如冈仓天心即持此说。

这两种文明论图式中,日本都是亚洲的先进、优越者,理应负起的是传播进步文明的责任,其他国家作为被动的文明低劣方,接受日本的领导,理所当然。

指出大隈重信、福泽谕吉、冈仓天心等人的思想,影响了日本近现代史,直到现在仍深有影响。突出表现在日本的对外关系考虑上,一直有优越感,想“领导”亚洲。也就是说,日本的亚洲交往仍没有建立起正常的平等心态,“在亚洲的西方国家”是日本的基本定位。而这也使得东亚整合极其困难。

其二,日本始终是一个“形势主义”国度。它有种跟不上“世界潮流”,就不能生存的不安全感。曾经,它认定亚洲不能代表世界的潮流,因而就不能跟着亚洲走。而这种所谓“形势追随主义”(野村浩一)的典型表现,就是追随强者,例如19世纪末追随英国,二战结束迄今,追随美国。

话到这里,也并不是说中日关系注定是在死胡同里徘徊。前程依然可以展望,只要双方都足够理性———国人不必迷失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日人更不应执迷不悟。

具体说,首先,双方应重视中日交往中的心理差异。中华民族与日本民族心理的不同,因生存环境有别,形成了不同的对自身安全的感受,这已成为两个民族的存在宿命。应该说,中国的现代国家民族认同很大程度上与反抗日本的侵略有关,而日本的国家民族认同则与日本人特定的文化心理有关,即丸山真男所说的“古层论”。

这两种东西对两个民族来说都是密切关系彼此的生存感受,不是说抛弃就可以抛弃的。

明代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杨载携带诏书出使琉球,诏书中称其为琉球。从此乃成为正式名称。可见,连琉球国的国名也是中国取的。据《殊域周咨录》载,该诏书说:“朕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据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这份诏书除了以华夏自居中央,使用了中国历代皇帝习用的“蛮夷”之类词以外,毫无威胁恐吓的意思,是一种和平外交。因此,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首先领诏,并立刻派遣王弟泰期,与杨载一同来中国,奉表称臣。“由是,琉球始通中国,以开人文维新之基。”(见1725年琉球国用汉语自撰的第二部正史《中山世谱》)继中山王后,琉球山南王承察度和山北王怕尼芝,也相继于翌年向中国皇帝称臣入贡。当时琉球“三山分立”,相互征战。明太祖知悉后,又去诏云:“使者自海中归,言琉球三王互争,废弃农业,伤残人命。朕闻之不堪悯怜。”因此要求他们“能体朕意,息兵养民,以绵国祚”。后三王果然罢战息兵。足见此时中国皇帝在琉球享有高度政治权威,当时的琉球实是中国的属国。

据琉球国史及各种史料记载,自洪武十六年(1383)起,历代琉球王都向中国皇帝请求册封,正式确定君臣关系。这种关系延续了整整五个世纪,即使是日本庆长十四年(1609)发生日本萨摩藩(今鹿儿岛县)岛津氏入侵琉球,琉球国在受到萨摩制约的情况下,也始终未变。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更赐闽人三十六姓”入琉。这批中国移民主要是向琉球传授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琉球王国也曾主动请求赐人,如1606年,尚宁王受册封时,便请赐明人归化。如从中国去的蔡氏为蔡襄的后人,林氏为林和靖家族的后人。与此同时,琉球王还经常选派子弟到中国留学。
从明洪武五年(1372)以后,琉球王国一直使用中国的年号,奉行中国正朔。(直至清光绪五年(1879),日本强行“废琉置县”为止)琉球王国的官方文书、外交条约、正史等,都是用汉文写的。连它的国都首里城的宫殿,都不是坐北朝南,而是面向西方,充分表示其归慕中国之意。琉球人也与日本人做生意,但每逢中国册封使到琉,必禁用假名、和歌、宽永通宝(日币),改穿唐服。琉球还配合中国抗倭,《明史》就有记载,如嘉靖三十六年(1557),“先是,倭寇自浙江败还,抵琉球境。世子尚元遣兵邀击,大歼之,获中国被掠者六人,至是送还。”  

1609年,萨摩“以劲兵三千入其国,掳其王,迁其宗器,大掠而去”(《明史》)。当时琉球王侍从写的《喜安日记》记载:“有如家家日记,代代文书,七珍万宝,尽失无遗!”萨军将琉球王尚宁等百余人俘至鹿儿岛,达三年五个月,逼迫尚宁王屈辱地承认向其“进贡”。同时还强行割占琉球北部五岛。但即便如此,也尚未改变中琉关系。如据《明史》记载,万历十四年(1616),“日本有取鸡笼山之谋(其地名台湾)”,当时忍辱负重的尚宁王在国家残破的情况下,依然不忘“遣使以闻”,通报中国防备日本侵略。清朝入主中原后,中琉册封关系继续保持,贸易和文化交流还更为扩大了。

简单的说 唐朝时 一直到以后关系一直不错 但后来清政府腐败 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 受到军国主义影响 开始侵略中国 后来抗日战争胜利 一直是敌对状态 到上世纪70年代建交
呵呵 按照书上的话 日本要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承认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和日本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啊
答:2、日本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在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国民经济亏损,黄金不断外流,工业萎缩,农业告急。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深重困扰,转移国内的注意力,日本帝国走上侵略道路,日本军国主义者加紧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政策。

历史;日本跟中国是什么关系!日本的由来
答:历史;日本跟中国是什么关系!日本的由来 很久前的历史,大家读过知道吗?呵呵,我历史不好,问问大家最近看日剧,突然想了解,并不是我‘喜欢’日本。... 很久前的历史,大家读过知道吗?呵呵,我历史不好,问问大家最近看日剧,突然想了解,并不是我‘喜欢’日本。 展开  我来答 ...

中日历史上历次战争
答:与半岛诸国关系的恶化,使日本失去了从中国输入物品以及先进技术文化的渠道,只得冒险开辟了一条跨越东海,直达中国南方的新航路,与作为“中华正统”的南朝政权取得了联系,同时日本大和朝廷也想借助中国的政治权威来加强在半岛的势力,前后13次向东晋、宋、梁朝贡。这一时代就是日本史上有名的“五王时代”。 中国于...

日本跟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古代中日两国中,有哪些有好往来的事例...
答: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四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日本国王曾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遣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公元589年,隋朝统一...

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列大事年表说明一下
答:并且日本只是中国沿海的小国,各列强都没有想过从它身上捞到多少油水,所以相对中国的千窗百孔,日本不过是大门裂开而已。再加上中国的科举[日本唯一未向中国学的~],程朱理学使中国人有很强的奴性。所以总的来说日本境况好于中国。4]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各国列强的放纵支持下,大举侵略,逐步变为半资本...

中国古代史上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答:看看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中日两国间存不存在通交往来;有的话,最早可以追溯到甚么时候从地理环境来说,日本是个四面环海的列岛,和亚洲大陆没有任何相连的。可是近几十年来,在日本列岛上发现一些在古代交通工具极为简陋、原始的情况下,跟本不可能赴海的动物化石。例如在北海道发现过猛象的化石,在九洲和本洲...

...上与日本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答:与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已经成功地对抗和融合过的游牧民族不同,日本文明是纯粹的农业和渔业文明,而且由于海洋的地理隔离作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与亚洲大陆大河流域内的华夏文明发生直接和大规模的冲突。 而日本文明的地理环境、既资源和面积均有限,而经年位于自然界各种灾害威胁下的客观环境,以及外部中国大陆文明所达到...

古代日本的历史与中国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鉴真学识渊博,对日本的佛教、建筑、雕塑、艺术、医学等有重大影响。在他的设计与指导下在奈良建筑了唐招提寺,塑造了一些佛像。他还为日本鉴定了许多中草药,并著有《鉴上人秘方》的医书,对日本医药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选自张海鹏等主编:《中国通史》(上册),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异同比较
答:这不是偶然的,两国都是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而走上改革道路的。然而不同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强大,中国屡次改革却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反而加剧了列强的瓜分脚步。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大化改新中的全盘中化,明治维新中的全盘引进西方文化,将西方先进技术引进国内产业,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与国内天皇制相结合...

近代史中国和日本一败一胜原因分析
答:这是一道很古老的高考历史试题。当时是一道比较题。今天我就以比较题进行回答,或许对您的帮助更大一些。1、国力上讲:两次中日战争时期,中国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都比经历了工业革命迅速壮大的资本主义强国小。但是,从战争所需要的要素看就有不同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战争对手是腐朽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