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10年0存款,我拼尽全力,却只能帮父母续命”

作者&投稿:野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一、未完成的成年,迫不及待的老年

2013年,我20岁,正上大一,父亲已64岁,母亲58岁。

此前不是没有意识到他们会比同龄人父母更早进入衰老,也清楚“老和病”息息相关,但没敢往深了想,一切都来得很突然。

2013年年底,母亲因为头晕被送到县医院,说是高血压停药引发的病症,治疗后有所好转,医生建议不要再太劳累。

这次生病出院后,母亲便没有再上班。

她原本在县城做家政,一个月工资1000多元,虽然不多,但能覆盖我每月800元左右的生活费,后来就变成了打零工的父亲给我生活费。

等寒假回家,我看着母亲走路一瘸一拐,行动很不方便,意识到这可能不仅仅是家里少了一份收入的问题。

那会家里还有4万多的积蓄,父亲便带着母亲四处求医问药,一年多里,诊所、医院都去过,用过小针刀、拔罐、针灸、放血、敷膏药等治疗方法,但病情丝毫不见好转。

虽然他们都让我安心读书,但面对父亲的叹息,母亲的消沉,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什么是无能为力。

我唯一能做的,是缩减自己的开销,尽量少跟父亲要钱,好在家中堂哥堂姐较我年长许多,他们时不时会给我一些经济支持。

只是心中偶尔会遗憾,王小波笔下的21岁是黄金时代,有着很多的奢望,想吃,想爱,想变成天上忽明忽暗的云,而我刚进入“黄金时代”,就不敢对未来有太多想象。

二、和父母老去的速度较劲

2015年,我终于大学毕业,在南宁找到一份“土木工程预算员”的工作,月薪3000多。

虽然工资不高,还要还助学贷款,但好歹能自食其力。我很努力地工作,期许着升职加薪,能让母亲有钱治病,父亲压力不那么大。

我想,我成长的速度快一点,日子总会越过越好吧?

但事态的发展却逐渐不可控,母亲的病在这一年加重,出现了头昏站不起来的症状。

当地三甲医院确诊为“帕金森病”,这个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患病者初期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发展到后期极有可能吃喝拉撒不能自理。

母亲服用森福罗、美多巴等药物后,才恢复生活的基本自理能力。但我们都清楚,这个病犹如一颗定时炸弹,会发展成什么样,谁也说不准。

果不其然,2017年3月,母亲又在家中昏迷,医院诊断为“脑梗死”,治疗一周后,病情基本稳定。

但“帕金森病”所导致的行动困难却愈发严重,父亲带母亲去中医院做了一个月的康复治疗,母亲仍无法走路,只能勉强站起来。

我抱着不死心的态度多方打听,想带母亲来我工作的省会城市寻求治疗方案。但我们一家盘算了一下,母亲只有新农合,经过报销后仍需自己出不少,家中积蓄已所剩无几。

父亲一直在照顾母亲,只是偶尔打打零工,我工资虽有涨幅,但不多,攒的钱勉强把助学贷款还完。

如果继续去南宁治疗,需要的钱更多,相当于是孤注一掷。

看着年迈父亲照顾体弱母亲,我心里愈发不是滋味,我想,至少去看看有没有希望能让母亲恢复最基本的自理能力?

三、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更糟

2017年6月,我带着母亲来到南宁面诊,医生调整了新的用药方案,母亲慢慢可以扶着椅子缓缓行动了,活动时间也从2小时渐渐增加到4小时。

一家人都觉得一切值得,之后我们又多次到院面诊调药,用药品种和用药量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增加,医药费也随之愈发高昂。

此时,母亲几年的病程已耗尽家中所有积蓄,我家成了村里因病致贫的典型。村里给我们评了贫困户,报销比例有所上涨,但后期每月仍需自己出2000多的医药费。

很庆幸,工作以来,我兢兢业业不敢请假,工资得以翻倍,能覆盖生活费、房租、母亲的医药费。

母亲就这样持续吃了2年的药维稳。到了2019年,已经没有更适合的药物方案提供给母亲了,医生建议尝试使用“电子药”DBS脑深部刺激术,但需准备10万多的手术费。

此时母亲64岁,她十分希冀通过这个手术彻底恢复自理能力。

她知道,是她的“帕金森病”将我们一家拖入痛苦的泥潭,她自己也承受着花钱、剧痛、没有自尊的巨大痛苦和压力。

为了能让母亲顺利手术,我一边精打细算,一边费尽心思筹钱,用水滴筹筹了4万元左右,随后又办了一张信用卡,为资金周转做准备。

2019年8月,母亲做了手术,术后情况确实有改善。

手术前,母亲身体僵直,腿是好腿,但脑子指挥不了双腿走路。手术后,母亲能自己慢慢走动了,家人给予轻微帮助,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我们一家很开心,努力了这么久,第一次看到这么明显的变化。

可上天仿佛在开玩笑,半年后母亲摔了一跤,摔得不算严重,但久病的人心理本就脆弱,母亲由此产生了极大恐惧,很害怕走路再摔跤,焦虑和失常导致病情再度急转直下。

可谓是有了希望又瞬间失去,我们一家只能无奈接受现实,和“帕金森病”抗争了这么久,仍然没有逃过最坏的结局:母亲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

她需要有人不离身地照护,父亲却逐渐力不从心。

四、从父亲手中,拿过接力棒

母亲和父亲其实是半路夫妻,母亲离过婚,经人介绍,才认识了因为家里穷一直没有娶妻的父亲。

在不富裕的农村,爱情是奢侈品,父母又是在温饱尚且有虑时结合,夫妻二人更像是抱团取暖。

我深知,父亲对母亲的照顾,一是因那份淳朴善良的责任,二是为了不给我增添负担。

母亲刚患病那几年,父亲的日常基本是固定的:给母亲喂药、喂饭、洗澡、上厕所,去地里干活,打点小零工......

因为母亲脚容易麻木,每晚临睡前,父亲要烧两壶热水,把毛巾烫热后,给母亲敷脚缓解。

因为母亲无法完成自主翻身,一个姿势睡两小时,就会浑身痛。所以很长时间,父亲都没睡个整觉,一个晚上要起来三四次,帮母亲拉伸腿,按肩膀,完成翻身。

我只有周末和节假日才会回家,我知道父亲很累,但他很少在我面前提及。从我毕业之后,家里就一直是父亲照顾母亲,我努力工作赚钱的分工模式,这已是我们这种家庭的最优解。

母亲摔跤后病情恶化,出现了尿失禁的情况,每天要小便十几次,稍不注意就会尿裤子。这意味着,原本还能出门干点活的父亲,完全走不开。

照护母亲的强度在增加,父亲却已经七十多岁。

终于在2021年8月,父亲身体撑不住了,他因腰椎滑脱痛得直冒冷汗,他照顾不了自己,更无法照顾母亲了。

我只能把两位老人接到我工作的城市,我知道,我彻底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成为家里唯一的顶梁柱。

五、尽了全力,仍感到无力

2021年9月,我给母亲联系了医养结合的中医院,请了护工照顾。

我则带着父亲住在出租屋里,为父亲腰椎滑脱的问题寻医问药,因父亲已经72岁,年纪很大,且身体指标达不到手术要求,医院不建议冒险做手术。

好在通过半个月的保守治疗,痛症改善了50%,出院后,我带父亲每周做一次的康复治疗,维稳父亲的身体状态。

这是现阶段我能做出的最好安排,但从情绪需求上来说,其实父母并不满意。

疫情期间,我每两个月才会去看母亲1次,因为医院有各种要求,要做核酸等多种检查。

母亲很孤单,以往父亲会陪她聊聊村里见闻、家长里短,现在护工能照顾她的身体,却无从照顾情绪。母亲原本是一个很温和的人,但后期她愈发悲观、压抑,会向我哭着说想回家。

疫情放开之后,我每周都能去看她,但对病情发展又毫无办法,她现在不仅说不了话,吞咽都愈发困难,只能吃些米糊。无从沟通的孤独感,让母亲浑身散发着与世隔绝的颓废气息。

而父亲习惯了乡里乡亲的农村,习惯了种地干活,他并不适应城市生活,现在拎东西也不能超过6斤,每天就只是买菜、在家刷视频、做饭。

父亲其实一直是个知足常乐、性格坚韧的人,但也明确表示过不喜欢现在的生活,只是不得不选择接受。

一边上班一边照顾父母,本就意味着更大的开支和挑战,为此我尽了全力,却仍感到无力。

情绪价值对我们一家三口来说,是奢侈品。未来规划于我而言,也是一片模糊。

六、受百分百的爱,就要担百分百的责任

我现在工资1万多一个月,每月固定支出9400元:

母亲的医疗费和护工费6500元/月,父亲的康复治疗800元/月,房租1500元/月,我和父亲的伙食费600元/月。

只要多一笔稍大的支出,没有信用卡根本周转不来。

这些年,我没有一件衣服超过200元,300元一套护肤品可以用1年,几乎没有社交,偶尔去知己家吃饭聊天,便是唯一的情绪出口。

在我个人身上的最大开支就两个,一是学习投资,父母老去的速度催着我上进,把父母接过来的前夕,我刚考过“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的证书,收入因此涨了2千多。

二是保险,我给自己买好了四大人身险,我太害怕自己出什么情况,父母无人可依,我们一家已经受不住任何一点意外。

会了解保险,也是因为有过遗憾,母亲本有机会每个月拿1700元的养老金。

在我13岁的时候,她和小姨一人买了份年金险作为“养老保险”,每年要交1000元,而我们家每月收入最多500块。

我和父亲强烈反对,母亲交了1年便退保了,小姨没有退,60岁后每个月都可以领到1700块。

当然,现在再说这些没有任何意义,现阶段只求能力范围内给家里一个保障。

也很心酸,他人考虑养老是如何有质量地养老,而我尽了全力,只是让父母徘徊在基本生存线上,让他们活着而已。

父亲爱吃糖炒栗子,但他从不舍得买,因为22元一斤的糖炒栗子比猪肉还贵,他本就觉得拖累了我,更舍不得超出基本生活标准多花一分。

今年30岁的我,没房没车没存款,没有恋爱过,也无从考虑结婚,生育。

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就我个人择偶的话,会对另一半有所希冀,但从家庭角度看,连父亲都觉得我们这样的家庭会拖累人。

心里也不是没有抱怨过压力大,偶尔也会想什么时候是个头。但作为一名独生女,小时候受了父母毫无保留地疼爱,那就有义务担起父母百分之百的养老责任。

结识过几位与我母亲患同种病的家庭,也有几位独生子女跟我类似,陷入既要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母亲,又要照顾年迈父亲的困境,也都对个人生活很迷茫。

索性我也没有精力想太多,目前的首要任务仍是增加自己的收入,才能稳固支撑父母的养老生活。

但这10年,让我心里有个隐晦而明确的认知:

如果有机会迈入人生的下一阶段,不得不考虑生育问题,我一定提前做好准备,不会把养老这件事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

我希望小孩的出生不是为了体验这困苦的人生,我愿ta且活且自由。

...专科毕业六年,月薪六七千,没房没车没存款,是不是很失败呀?_百度知 ...
答:不知道你是在几线城市,如果你在一线城市,那你的工资是真的不咋地,如果你在二线城市,那你的工资就还可以,如果你是在三四线小城市,那你的工资已经是混的很成功的了!但你说你毕业六年月薪六七千没车没房没存款,我估计你是在一线城市,否则没车没房没存款!其实我也专科毕业六年,工资没有...

结婚10年,存款为零:30岁后,什么才是女人最大的安全感?
答:我认为女人的自我独立能力特别强大,就是女人最大的安全感。我曾经问过一些女生,我问她们,在她们看来,她们最大的安全感是什么?她们回答说,一个可以依赖的男人;一个温暖的怀抱;在我最害怕最无助的时候,身边能有个人对我说,别怕有我在;问过的姑娘中,十有八九会有类似的回复。然后我又接着...

父母50多岁没有一分存款是种什么体验?
答:采纳率:0% 帮助的人:58.8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本人89年的,父母50多岁了,确切一点的话,将近60岁了,但是手中却没有一分钱存款,还欠着几万元的房贷。 我爸是一名建筑工人,我妈在家帮助我们带孩子。我爸年轻的时候一直在外面工作,直到近两年才在老家附近工作,作为一名建筑工人,体力活,...

父母50多岁没有一分存款是种什么体验?
答:老乡没办法,为了能顺利把儿媳妇娶进门,只好东拼西凑,在市里买了一套首付房。去年过年的时候,老乡想...九零年前后普通老百姓50多岁的人,就是有工作,工资很低,上有老下有小,哪有多少存款呢?省吃俭用不...我九七年五十退休,470元退休金,在门口开了一个小商铺,想尽办法四万块钱,给儿子买一套婚房。如果没...

为什么年轻人的存款越来越少了?你觉得年轻时养成储蓄习惯是有必要的吗...
答:近年来,年轻人的存款额逐渐减少,这引发了人们对于年轻时养成储蓄习惯的必要性的思考。然而,尽管储蓄意识的重要性被广泛讨论,年轻人仍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和诱惑,导致他们难以储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年轻人存款减少的原因,并解释为什么养成储蓄习惯仍然是必要且值得的。年轻人存款越来越少的原因有...

把存款用来买房,2021年,是好时机吗?曹德旺一句话提醒大家
答:从房地产市场以往的经验来看,人多的地方往往房价会高一些,因为需求增加,开发商有了涨价的底气。如果我国农村地区以及中小城市人口流失非常严重,人们都拼尽一切要去大城市生活。也正是因此,才让大城市的房价节节攀升。数据还显示,10年期间,深圳房价上涨334.6%,这“展示”了我国一线城市的高房价。

上海漂泊了八年后,最终还是离开了!90后的处境有多尴尬?
答:大学4年,工作4年,平均月收入10000左右,存款0(甚至负债)。上海郊区一套二手房价格在400万到500万,一台普通轿车10万左右。在上海立足,前途漫漫无绝期。当然,未来有一切可能,只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等不了。在情感上,如果遇到那个愿意和自己共赴将来的人,再好不过。然而现状是,男生给不了将来,女生浪费不起年轻。岁月...

作为银行的职员,年底拉存款,可是为什么得不到亲人的支持?
答:你一到银行,她总要热情相应,问你做什么业务,你的工资本上有多少钱了,她有任务时,就动员你存款。一万不嫌少,越多了越好,这不前几天,我去提工资,她就问我你的本上有多少钱了,存点吧,我就存了五万给她顶任务,她很高兴,我跟她说,你这年底存款任务重,可以找亲戚帮帮忙啊。她说:我们常年上班,几乎是月月年...

28岁的男人,多少存款才不会被女生看不起?30万够吗?
答:网友二:我今年28岁。2013本科毕业,一线城市工作4年,期间换了数次工作,跳槽后工资逐年增加,至今没车没房只有20万存款的单身汉,眼看三十而立,内心有些躁动,不知在大众中处于什么段位,会被女生瞧不起吗?毕业后先是去了国企做了一段时间,3500工资处于稳定水平,后来辞职进歼穗了私企做销售,...

男,52岁,刚失业,有存款150万,往后的日子怎么过?
答:我的意见是不能坐吃山空,需要继续努力。一是因为你还年轻,年富力强的的年纪,呆在家里做甚?二是因为这些存款理财收入,每月也就几千元,扣掉继续交养老保险的钱,也所剩无几,这个水准的生活估计你不会接受,而且通货膨胀很厉害,这笔钱十年以后的购买力预计只剩下60万元左右。 继续努力工作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