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论文

作者&投稿:长孙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写一篇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1500字论文~

写作思路:可以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背景以及整个过程的发展进行阐述,中心要突出明确,语言要符合当代的国情等等。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的并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弱不仅要看物质财富的多寡和社会发展速度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要看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化,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文化建设和人的素质的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建设是现代化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
2017年10月18日电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表现它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从而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可以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形成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给人以知识武器,成为一种智慧的力量,推动人们有效地建设现代化事业。智力文化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着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总体水平。
其发达程度同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并常常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智力水平的提高。而人的智力的提高,又要受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制约,受到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就要有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保证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从思想上保证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邓小平同志说: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并不只是人和自然简单的物质交换过程,而且是在人与人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条件下进行的社会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行为要以科学的思想为先导,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建设现代化事业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邓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阐述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就是“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他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通过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历史经验证明:“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动荡不安,国无宁日,人民遭受了空前的灾难,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个极其深刻的教训必须记取。在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方面,文化具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人类 社会 是由 经济 、 政治 、文化、社会形态所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其中, 经济 建设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建设是 经济 建设的集中表现和保证;社会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思想文化建设则是一定的 经济 、政治和社会建设的反映,并给予 经济 、文化和社会建设以巨大的 影响 。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 现代 化的重要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任何一个能够屹立于世界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形态,这种特有的文化是引领这个民族历经风雨、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及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十七大报告指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⑴在充满竞争的新世纪,我们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就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 时代 发展 新变化新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 经济 实力、 科技 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事实表明,在综合国力中文化不但深深渗透到 经济 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之中,成为决定这些实力的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而且文化自身也能形成产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占优势的国家,都具有很强的文化竞争力,而且这种文化竞争力越来越成为其综合竞争力的标志。随着世界多极化和 经济 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 历史 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相互激荡,有吸引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 经济 上面临巨大压力, 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果不能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就会处于被动守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既要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 经济 实力,又要在世界文化交流和竞争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在中国人民中间,乃至在全世界人民中间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得以全面提高。将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到综合国力的重要地位来看待,也表明我们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深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 经济 问题 ,不能仅用 经济 指标来评估现代化程度,而必须把文化即精神文明也作为一个重要的 内容 放到现代化的目标中去。我们原来提出的现代化目标是包括现代 工业 、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技在内的四个现代化。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首次突破了这种对现代化目标的认识,指出:我们的现代化事业不以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 经济 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 社会 主义 政治 制度, 发展 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 教育 科学 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社会主义 现代 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里的文明包括文化即精神文明在内。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建设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并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 内容 。党的十六大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强调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又将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价值体系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互动是一项与时俱进的理论工程。考察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历史互动过程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基础
  和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特点相结合,包括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特点相结合以及与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特点的结合属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中国历史传统和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则属于文化与文化的结合。因此,本文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历史互动时,把马克思主义直观地称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它不等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中国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中国现代文化的民族性部分,虽然经过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等严厉批判,甚至有的被全盘否定,但延续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深有底蕴,有其生命力顽强的一面,因此,中国现代文化的民族成分没有丢,不等于西方文化,也不等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化。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互动形式

  “互动”是一个体现辨证过程的词语,互动的双方相互转化、相互补充。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互动形式体现在:
  (一)赋予马克思主义文化民族化的存在形式和实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理论化
  马克思主义是起源于欧洲的,必须用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社会心理和表达方式、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解释,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中国人民所理解和接受。同时,中国民族文化还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提高理论水平。因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中国化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封建化”或“马克思主义儒家化”。
  (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在内容上的衔接和补充
  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中国民族文化同是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践经验的总结,二者必有属于人类文明共性的可以实现衔接的相似相通之处,此外,还要用中国民族文化中进步的仍然富有生命力的内容来补充和丰富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互动历史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互动中实现新发展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品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既有原则的继承性又有灵活的创造性,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的新发展。
  1、弘扬中国民族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传统,树立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是保持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得以持续几千年的不竭动力和凝聚力,与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的思想具有相通之处,即顾全大局,以长远利益和共同利益为重。在国难当头的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在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鼓舞下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解放中华民族和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为中国和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奋斗。从此,********伟大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独立富强的民族动力。中国******的三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审时度势地组成统一战线并制定近期目标,向着********的远大目标迈进稳健的步伐。中国******成立之初,就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制定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20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遭到重大挫折,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重新考察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指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增强社会主义建设力量,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21世纪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相当成就的前提下,******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规划,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在国内国际空前繁荣发展的当前提出了建设“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的理论。
  2、扬弃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本位特质,加强********道德建设。高度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虽然它某些方面有些过激,但其道德本位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中国化影响巨大。它强化了中国各族人民对国家的主体意识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使中华民族能够摆脱屈辱的历史,走向繁荣,实现复兴。中国******扬弃传统道德本位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思想道德建设主张。在革命年代,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觉悟和高扬********道德是现实的需要,毛泽东十分注意党风建设,对革命人民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改造,加强统一战线建设,要求革命个体通过在革命实践斗争中不断改造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从而达到无产阶级的思想境界,树立********道德思想,摈弃传统文化单纯依靠个体的道德内省来提升人格境界的思想路径。但在和平年代,建设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主题,社会的主要内容变为各个要素的协调发展,在保持整体发展的前提下,还得遵从各个要素的个体发展。因此,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邓小平更是一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知道方针,******将“依法治国”和“以得治国”结合起来共同治理国家,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3、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形成新时期的人民群众理论。中国古代文化素有民本思想,从《尚书》记载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观念,孔子的“仁政”学说,到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唐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君民关系等,形成了中国古代较为系统的民本思想。通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民本主义成为中华民族安邦治国的政治哲理。
  中国几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学说为理论基石,批判了古代民本主义“封建王权本位”思想的历史局限,发扬了进步的重民思想,行成了人民群众的理论,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重,使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功。毛泽东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开展大规模的土地运动,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使农民的经济地位发生根本变化。邓小平重视民心向背,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反复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满足人民的合理政治要求;坚定不移地促成国家统一,实现了广大人民民族情怀的热切期盼。******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了党和人民的情谊。******关心弱势群体和实行新农村建设,力争从源头上解决城乡差距和贫富悬殊,实现全体人民的利益愿望,加强了全社会人民的团结。
  4、理性追求中国古代大同社会的理想,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再由科学变为现实。自由平等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在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描绘了像“乌托邦”和“太阳城”式的理想王国。中国传说中的尧、舜时期,是原始********社会。《礼记》中的《礼运篇》很精辟地描绘过大禹以前的原始********社会:“……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清末康有为的《大同书》;伟大的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也题词“天下为公”。历史上的这些对社会形态的美好愿望只能是一种奢望,直到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先进的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把对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变为现实。纵观中国的革命和斗争历程,中国******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华民族追求理想社会的执着精神为动力,从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宏伟构想,一步一步实现华夏民族的社会理想。

  (二)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现代价值体系
  近代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境地,是民族自觉促使中国人找到了救国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在其指导下使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在紧张、残酷的战争环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世致用”传统的融合是必要和可行的,但因此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过于注重实用,而忽略了文化的全面整合交流要求,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了其价值理性,影响了二者互动的广度和深度。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文化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核心,中国几乎所有的文化领域都在理论层面上经过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验证和改造,它还是中国广大群众的科学信念、生活评标以及口头说辞,毋庸置疑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价值的主导,其价值指导作用已发挥得比较全面和深刻。
  在21世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价值理论指导作用的发挥,要求它与中国民族文化的融合还必须达到一个新的高潮和发展阶段,才能适应中国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来统领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当然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和创新的指导。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这一特质决定了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继承与创新中的指导,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来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保证和谐文化的健康发展;二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当然,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不能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而没有个体的生动的百花齐放的内容,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有比资本主义更加多姿多彩的内容,尤其不能丢弃中国民族文化的根基。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融合互动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问题,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只要我们能够本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待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中国民族文化的互动关系,相信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会取得更大的胜利。

“关于”是什么意思
答:拼音:ɡuān yu 五笔:udgf 意思:①介词,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词结构,用在主语前面,做状语: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这一带发现的文物得到说明。——翦伯赞《内蒙访古》 ②介词,引进某种事物的关系者,组成介词结构,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做定语(中心词之间一般要加‘的’),或在...

“关于”与“对于”之间的区别是怎样的
答:“关于”与“对于”的作用不同,“关于” 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对于”用于指出对 象。“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通常放 在主语前面。“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 时,放在主语前后均可。比如:“我关于流体 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一 些。”句子中“关于”的用法不对,应改...

对于和关于有什么区别?
答:对于和关于的区别:1、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2、表示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3、对于可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中,而关于只用在句首。4、关于有提示性质,用关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可以单独作文章的题目。用对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多作状语,一般不能单独做文章的标题。词语详解:对于:[ ...

关于什么
答:关于 [guān yú]。1、关系到。2、介词。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词结构做状语。3、介词。引进某种事物的关系者,组成介词结构做定语。引证:1、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在风雪里》:“关于这个朝鲜小姑娘的问题,你们不要着急,要很好照顾她。”2、朱自清 《论老实话》:“真话不一定关于事实...

关于长城的故事有哪些?
答:关于长城的故事有哪些?一:击石燕鸣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

关于刻苦学习的名言警句
答:1、业精于勤,荒于嬉。——唐代韩愈《进学解》白话文: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2、应当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高尔基 3、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李嘉图 4、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白话文:指要了解世界...

关于劳动的古诗
答:关于劳动的诗词如下:1、锄禾【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江上渔者【北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3、蚕妇【北宋】张俞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4、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

关于诚信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答:关于诚信的名人故事有哪些?1、曾子杀猪 曾子原名曾参,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

关于团结的故事
答:1、有一个装扮像魔术师的人来到一个村庄,他向迎面而来的妇人说:“我有一颗汤石,如果将他放入烧开的水中,会立刻变出美味的汤来,我现在就煮给大家喝。”这时,有人就找了一个大锅子,也有人提了一桶水,并且架上炉子和木材,就在广场煮了起来。这个陌生人很小心的把汤石放入滚烫的锅中,...

关于猪的故事
答:主人说:他们要感谢这个时代,过去的猪吃不饱,连野草都没得吃。 主人还说:生活只会一天比一天好,要乐观地活着。但有一天,这种幸福的生活被打破了,因为小黑回来了。小黑是一只调皮的猪,有一天他贪玩,跑出了猪圈,就再也没回来了。 在狭小的猪圈中,小黑指着少量的猪草说:“你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啊,连猪草都吃不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