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天津高考文言文

作者&投稿:乾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求历年天津市中考文言文题

这里是06、07、09、10的题,答案在每一年的后面,我很抱歉没能找全2010年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文,回答9~11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下面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步行 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质:询问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 D.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汤:热水10.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余幼时即嗜学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阅读文言文,回答14~16题。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①志:志趣、心意。

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

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1)伯牙善鼓琴 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译文: 16.“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3分)答案9.A 10.B 11.C14.(1)擅长 (2)好 (2分。每空1分)15.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2分。意思对即可)16.“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2009年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题。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9.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B.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感谢10.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A.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B.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C.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D.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1.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 *** 部分。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16题。

楚庄王欲伐陈,。

2. 2017天津高考语文背诵篇目有哪些

2015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大纲必背古诗词篇目高中14篇: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诗经·卫风·氓》、《离骚》、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初中50篇:《孔子语录》、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左传·曹刿论战》、《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出师表》、陶潜《桃花源记》、郦道元《三峡》、韩愈《杂说(四)》、刘禹锡《陋室铭》、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周敦颐《爱莲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诗经·关雎》、《诗经·蒹葭》、曹操《观沧海》、陶潜《饮酒》、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湾《次北固山下》、王维《使至塞上》、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行路难》、杜甫《望岳》、杜甫《春望》、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观刈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李贺《雁门太守行》、杜牧《赤壁》、杜牧《泊秦淮》、李商隐《夜雨寄北》、李商隐《无题》、李煜《相见欢》、范仲淹《渔家傲》、晏殊《浣溪沙》、王安石《登飞来峰》、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水调歌头》、陆游《游山西村》、辛弃疾《破阵子》、文天祥《过零丁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龚自珍《己亥杂诗》。

3. 2017天津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值的判定及答题套路有哪些

2017天津高考语文文言文、(15分)[文言文阅读] 8~12,单选 四、(21分) 13题,文言文翻译,8分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2017天津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套路 文言文阅读答题套路: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①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②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

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文言文阅读答题套路:语序句式断句法例子 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2、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4. 2007年天津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参考译文】

传闻不可以不考察,由于多次流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大了。这是愚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了如果能仔细考察,就有好处;听到了如果不仔细考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了解了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了解了孙叔敖,并仔细考察了他们,因此国家在诸侯中称霸。吴王从太宰嚭那里了解越王勾践,智伯从张武那里了解赵襄子,没有考察(就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也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必须仔细选择,对于人都必须按照情理来检验。鲁哀公向孔子询问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把音乐传授给天下老百姓并教化他们,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任用了他,舜把他任命为乐正。夔于是确定了六律,使五声谐和,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让音律调和,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因而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这件事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人谈论这件事,以至传播这件事到了宋君那里。宋君派人向姓丁的询问这件事,姓丁的答道,“(额外)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从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象这样获取见闻,不如没有见闻。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形相似。”到了晋国探问这件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似乎错误却是正确的,有很多似乎正确却是错误的。是非的界限,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既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做到慎重呢?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考察听到的传闻,就可以了解真实的情况了。

5. 求历年天津市中考文言文题

这里是06、07、09、10的题,答案在每一年的后面,我很抱歉没能找全2010年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文,回答9~11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下面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步行 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质:询问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 D.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汤:热水10.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余幼时即嗜学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阅读文言文,回答14~16题。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①志:志趣、心意。

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

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1)伯牙善鼓琴 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译文: 16.“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3分)答案9.A 10.B 11.C14.(1)擅长 (2)好 (2分。每空1分)15.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2分。意思对即可)16.“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2009年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题。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9.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B.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感谢10.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A.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B.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C.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D.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1.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 *** 部分。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

6. 天津语文高考重点背诵诗句

分给我吧: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9.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11.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12.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13.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 14.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5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6.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17.却下水精帘, 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 18.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 ) 19.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20.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21.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 ) 22.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23.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风飘荷叶 月亮,多么美丽迷人的字眼!古今中外,人们无不爱月、赏月、咏月。中国诗歌史上究竟有多少咏月诗作,如同“明月几时有”一般令人难以作答。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便是自古咏月诗人多,咏月诗更多。“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诗经·齐风·鸡鸣》),“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均见《诗经·陈风·月出》),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咏月诗句。

从咏月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少的别名、代称。最常见的有——月子:“月子纤纤云里见,吴江不尽莫湖来”(宋·汪元量:《湖州歌》);月牙:“别家六见月牙新,万里风霜老病身”(金·张澄:《和林秋日感怀寄张丈御史》) ;月魄:“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唐·高适:《塞下曲》);月轮:“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唐·王昌龄:《春宫怨》);月桂:“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南朝·陈·张正见:《薄帷鉴明月》);桂魄:“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宋·欧阳修:《中秋不见月问客》),等等。

咏月诗,大都着意描绘月亮的形状。在诗人们的笔下,新月是弯弯的,其形如玉钩:“玉钩斜傍画檐生,云匣初开一寸明”(唐·赵嘏:《新月》),“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唐·崔道融:《秋霁》);其状如弯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其样像女子的眉毛:“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而满月则是圆圆的,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以“白玉盘”、“瑶台镜”状写月圆之形,且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也是用玉盘比喻月亮,描绘颇为形象具体。

月亮皎洁明亮,这在咏月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句“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杂诗》),著一 “素”字,直写月之皎洁明亮。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李白的诗句“明月照我影.送我至郯溪”(《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都是以“明”字明言月之皎洁明亮。咏月诗中也有不少是借助于比喻、映衬手法描绘月之皎洁明亮的。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夜月似秋霜”(《玄圃纳凉》),唐代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李益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些都是以白雪比喻月亮的皎洁。赵嘏的“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江楼感怀》),这是以清澈的江水与皎洁的月光相互映衬,突出月明。

北朝诗人庾信的“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舟中望月》),这是以雪的洁白、沙的反光映衬月光的皎洁明亮。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村夜》),以明月映照下的荞麦花白如雪来衬托月光的皎洁明亮,别有一番韵致。

一年四季,季季有月。而在诗人们的笔下,不同季节的月则分别与不同的物象连在一起。

春月,往往与梨花等物象、与青春的气息连在一起:“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唐·无名氏:《杂诗》);“日暮归来春困重,秋千闲在月明中”(元·贡性之:《暮春》。

7. 天津高考语文的各题类型及其分值

根据2013年天津高考试卷 可以分析出有七道大题第一大题 为选择题 包括 拼音 错别字选择 近义词辨析填入句子 病句 和 标点符号正确性 5道选择题 共15分第二大题 给一篇文章 ,回答3道选择题,共9分第三大题 文言文 4道选择题 共12分第四大题 文言文翻译 共8分 和 8分古诗鉴赏类 和5分默写第五大题 阅读题 共21分 第六大题 语言综合运用 12分 第七大题 作文 60分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扬海零为您答疑解惑如果本题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追问,如果满意记得采纳,手机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采纳本题后另发点击向我求助,答题不易,请谅解,谢谢。祝学习进步。

8. 2018年天津高考语文使用全国卷吗

卷12015年以前使用省份: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语文及综合)湖北(综合)江西(综合)湖南(综合)2015年增加使用省份:江西(语文数学英语)、山东(英语)2016年增加省份:湖南(语文数学英语综合)、湖北(语文数学英语)、广东、陕西(英语、数学)、福建、安徽、山东(综合)2018年高考增加使用新课标一卷省份:山东(语文,数学)卷2贵州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宁夏内蒙古新疆云南辽宁(综合)海南(语文数学英语)2015年增加省份:辽宁(语文数学英语)卷3在2015年甲卷(全国Ⅱ卷)、乙卷(全国Ⅰ卷)的基础上,新增丙卷(全国Ⅲ卷)。

丙卷与甲卷(全国II卷)在试卷结构上相同、难度相当。2016年,重庆和四川、广西、陕西考生将使用丙卷。

其他省份还保持原来的甲卷(全国II卷)与乙卷(全国I卷)使用情况不变。其中,重庆、广西、陕西所有科目均用全国新课标卷Ⅲ,四川仅限语文科目使用全国新课标卷Ⅲ。

(2016年)。



2005年高考语文天津卷文言文(《庄子·说剑》)译文
答:庄子·说剑》译文(2005天津卷文言文)【原文】: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

天津2015年高考语文文言文
答: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诗经·卫风·氓》、《离骚》、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2010年天津语文高考文言文<支诺皋上>翻译
答:原文: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陶(一作钩)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时尝得一鳞,二寸余,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

2010年天津语文高考文言文 支诺皋上翻译
答:《支诺皋上》的翻译是:在支诺皋这个地方的上边。《支诺皋上》出自《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

2012年天津卷文言文
答:4. 2012年天津中考语文古文必考篇目 一、课内文言文(22篇)考查阅读和背诵(22篇中要求背诵的都背) 七上:童趣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七下:伤仲永短文两篇 八上: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八下: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九上: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 九下: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2007年天津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答:古文‘己’字与‘三’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形相似。”到了晋国探问这件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言辞有很多似乎错误却是正确的,有很多似乎正确却是错误的。是非的界限,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既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做到慎重呢?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

2008天津高考文言文阅读 译文
答: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是因不相爱产生的吗?墨子说:“是因不相爱产生的。”现在的诸侯...

2013天津高考语文文言文
答:1. 天津市2013年高考必背语文背诵篇目 目录 1.《论语》十则 2.《鱼我所欲也》——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曹刿gui论战》——《左传》5.《邹忌讽齐王纳谏》6.《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渊明 8.《三峡》——郦道元 9.《马说》——韩愈 10.《陋室铭...

求09天津语文高考中古文翻译。
答: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胃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2013天津文言文
答:1. 天津市2013年高考必背语文背诵篇目 目录 1.《论语》十则 2.《鱼我所欲也》——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曹刿gui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 6.《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渊明 8.《三峡》——郦道元 9.《马说》——韩愈 10.《陋室铭》——刘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