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感悟

作者&投稿:琴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三顾茅庐的感悟,50字左右,谢谢~

写作思路: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启迪和教育。这样的文章有了哲理,给予读者的感受也就更加丰富了。
正文内容:
《三顾茅庐》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今天中午,我读了这个故事,从中明白了一些道理。
《三顾茅庐》主要讲的是刘备和关羽、张飞三人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第一次去请,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和一个朋友外出闲游去了。

第三次去请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在门外站着,直到诸葛亮醒来,请他进去,才彼此坐下谈话。大概是诸葛亮觉得刘备很有诚意,就接受了刘备的邀请,决定出山辅佐他。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如果想请别人帮忙,就要像刘备这样有诚意。假如让张飞单独去请诸葛亮,诸葛亮肯定不会答应帮助刘备的。因为文中的张飞这样说:“诸葛亮也太不像话了,哥哥等了半天,他竟然装睡不起来,等我到后屋放一把火,看他起来不起来!”就凭张飞这句不礼貌的话,诸葛亮定不会帮他的。
在生活中也有像张飞这样的人,比如明明是向别人借钱,却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明明是向别人请教不会的题,可能是别人有事或别的原因,没给你讲,你就在背后说别人坏话。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道理:请别人帮忙,就要恭恭敬敬地请,不要不礼貌,即使别人不同意,也不能埋怨别人。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概括

司马徽前来拜访刘备,对刘备叙述了诸葛亮的才能。刘备带领关羽、张飞前往隆中,适逢诸葛亮出游,只得返回新野。几日后,刘备又前往隆中拜访,遇到诸葛亮之弟诸葛均,诸葛均告诉刘备说诸葛亮行踪不定。

注评本三国演义(毛氏评本《三国演义》)或对你有所启发……
笫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
徐庶之母与王陵之母,皆贤母也。陵母之死,恐其子之归楚;庶母之死,怒其子之归曹。然庶母不死于曹操召见之初,而死于徐庶既归之日,或恨其死之晚矣。予曰:不然。曹操非项羽比也,羽直而操诈。庶母即欲先死以绝庶之望,而奸诡如操,何难秘之而不使庶知,又何难于母死之后假作母书以招庶乎?此不得为庶母咎也。
水镜之荐孔明,与元直之荐孔明又自不同:元直则相告相嘱,唯恐玄德之无人,唯恐孔明之不出,是极忙极热者也;水镜则自言自语,反以元直之荐为多事,反以孔明之出为可惜,是极闲极冷者也。一则特为荐孔明而返,一则偶因访元直而来;一有心,一无意。写来更无一笔相似,而各各入妙。
玄德望孔明之急,闻水镜而以为孔明,见崔州平而以为孔明,见石广元、孟公威而以为孔明,见诸葛均、黄承彦而又以为孔明。正如永夜望曙者,见灯光而以为曙也,见月光而以为曙也,见星光而又以为曙也。又如旱夜望雨者,听风声而以为雨也,听泉声而以为雨也,听漏声而又以为雨也。《西厢》曲云:“风动竹声,只道金佩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玄德求贤如渴之情,有类此者。孔明即欲不出,安得而不出乎?
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无论徐庶有始无终,不如不出;即如孔明尽瘁至死,毕竟魏未灭,吴未吞,济得甚事!然使春秋贤士尽学长沮、桀溺、接舆、丈人,而无知其不可而为之仲尼,则谁着尊周之义于万年?使三国名流尽学水镜、州平、广元、公威,而无志决身歼、不计利钝之孔明,则谁传扶汉之心于千古?玄德之言曰:“何敢委之数与命?”孔明其同此心欤!
淡泊宁静之语,是孔明一生本领。淡泊则其人之冷可知,宁静则其人之闲可知。天下非极闲极冷之人,做不得极忙极热之事。后来自博望烧屯以至六出祁山,无数极忙极热文字,皆从极闲极冷中积蓄得来。
此回极写孔明,而篇中却无孔明。盖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写其人如闲云野鹤之不可定,而其人始远;写其人如威凤祥麟之不易睹,而其人始尊。且孔明虽未得一遇,而见孔明之居则极其幽秀,见孔明之童则极其古淡,见孔明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明之弟则极其旷逸,见孔明之丈人则极其清韵,见孔明之题咏则极其俊妙。不待接席言欢,而孔明之为孔明,于此领略过半矣。玄德一访再访,已不觉入其玄中,又安能已于三顾耶!
每到玄德访孔明处,必夹写张翼德几句性急语以衬之。或谓孔明妆腔,玄德做势,一对空头,不若张翼德十分老实。予笑曰:为此言者,以论今人则可,以论玄德、孔明则不可。孔明真正养重,非比今人之本欲求售,只因索价,假意留难;玄德真正慕贤,非比今人之本不爱客,只因好名,虚修礼貌也。
观水镜“未得其时”之言及州平“徒费心力”之语,令读者眼光直射注五丈原一篇。盖在孔明未起手时,早为他结尾伏下一笔矣。今有作稗官者,往往前不顾后,后不顾前;更有阅稗官者,亦往往前忘其后,后忘其前。或曰:此等人当令其读《三国》。予曰:此等人正未许其读《三国》。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讲到刘备为得到诸葛亮的辅佐,三次到隆中拜请。前两次均为诸葛亮远游而不得见,第三次也是一波三折最后才驾到诸葛亮。可是,诸葛亮在睡觉,刘备求贤若渴,但又心怀敬意,所以没有打扰,一直等到诸葛亮醒了,才敢说出来由。诸葛亮倍受感动,并与刘备促膝长谈,这才有了“三顾茅庐”、“隆中对”等历史典故。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很多事情其实就差一步就可能成功了,但是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坚持住了,最后获得了成功。我们现代人要从中明白一个道理,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要明确目标,排除万难,百折不回,这是成功的秘诀。

如果想请别人帮忙,就要像刘备这样有诚意。假如让张飞单独去请诸葛亮,诸葛亮肯定不会答应帮助刘备的

三国演义是刘备的故事吧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及形象分析
答:刘备: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为了天下百姓甘愿放下尊严三次等待一个年轻人,这种精神让人敬佩。

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
答:三国演义第1,5,21,27,37,38,41,42,43,47,48,50,58,66,75,76,84,85,95,96回读后感,字数大概在300字左右,是每回的读后感300字哦!能答多少算多少,不过要快哦!一定要自己写不要从网上搜!如... 三国演义第1,5,21,27,37,38,41,42,43,47,48,50,58,66,75,76,84,85,95,96回读后感,字数大概在...

三国演义第37到38回的读书笔记
答: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这三回让我看的是很振奋的 因为我认为这是大耳儿雄起的关键 看了半天的三国,卧龙先生终于出来了,男主角 啊 刘备的成功与失败由此定格在了这三回 ...

三国演义第37,38回好词好句读后感
答:第三十七回 司马微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 徐母见儿子来许都,骂后自缢。操引漳水作“玄武池 ”。教训三军,准备南证。司马微见刘备,比诸葛为“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玄德一请孔明不遇。崔州平认为欲使孔明出世,徒费心力。刘备雄心不为所动。玄德欲二请孔明,张飞不悦...

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
答:《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与陈寿《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有别,历来视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扬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主调,尤其是现在流行的毛评本,说“强调正统”是该书主题,应该不会错。而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观念,也与作者所处元未明初的时代背景有些关系。 ●第一回 宴桃园...

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和三十八回和三十九回的主要内容,300字至500字...
答:回答: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 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 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火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 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玄德闻歌曰:“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答:问题九: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读后感急30字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讲到刘备为得到诸葛亮的辅佐,三次到隆中拜请。前两次均为诸葛亮远游而不得见,第三次也是一波三 折最后才驾到诸葛亮。可是,诸葛亮在睡觉,刘备求贤若渴,但又心 怀敬意,所以没有打扰,一直等到诸葛亮醒了,才敢说出来由。诸葛 亮...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评论
答:虚、实关系的处理 清代学者章学诚曾指出《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即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实有的,而事件进程及人物言行的具体细节是虚构的。请阅读陈寿《隆中对》和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比较本文与史实有哪些出入,从文学角度看,本文好在何处。提示:《隆中对》记载:“每常自比管仲乐毅”、“惟...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司马微对刘备说的一句:“卧龙虽得其主,不...
答:水镜先生看到三足鼎立即将形成,天下即将进入相对稳定、恢复生息的时代,统一天下的机会已经过了,诸葛亮虽然有才,也不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宏愿了。所以他觉得可惜,所谓英雄不得天时,只能空怀大志却无能为力。

三国演义感悟
答:《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