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告诉我们一句什么道理?

作者&投稿:毓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告诉了我们:“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原文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扩展资料
1、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2、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
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3、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4、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5、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史称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编辑于 2020-10-17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16个回答
零售-教辅书籍_拼团优惠
值得一看的教辅相关信息推荐
拼多多限时折扣,全场包邮!品质好物一折起,畅想底价1元抢!一折起,不用9块9,一元也包邮,新颖拼团模式打破价格壁垒!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古诗大全_全本免费阅读
古诗大全,热门小说,电子书,漫画大全,新用户限时全站免费。
广告2020-10-16
《题西林壁》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什么 ?
1、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原文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4、简析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161赞·1,734浏览2017-09-05
题西林壁这首诗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三、出处 宋·苏轼《题西林壁》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二、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5赞·2,092浏览2020-10-04
游山西村题西林壁这首诗蕴含着什么的人生哲理
游山西村代表着,你不明白可一下子就明白了,豁然开朗。 如:小明有一道题不懂,经过爸爸一点拨,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题西林壁就是说别人横看竖看,上看下看,左看右看,远看近看,看到的庐山就是不同,你在庐山里就永远也看不进庐山的真正面貌。
35赞·2,804浏览
题西林壁这首诗蕴含着什么的人生哲理?
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260赞·3,973浏览
《题西林壁》这首诗蕴含德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我学过,是不能只看庐山的一个面,要看多面性,注意观察。 我上六年级我过
349赞·4,383浏览
零售-教辅书籍_正版下载
值得一看的小初高学科教育相关信息推荐
点击下载了解更多详情
下载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零售-教辅书籍_拼团优惠
值得一看的教辅相关信息推荐
点击下载了解更多详情
下载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生男生女真的不一样吗,为什么有人难以抉择?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生儿生女的决定权在于男人的精子是X还是Y染色体了,而且宝宝的性别在受
11条回答·163人在看
猫和老鼠:剑客泰菲操作太难,知识卡应该怎么带?
猫和老鼠:剑客泰菲操作太难,你可以先从简单的匹配开始,一步一步练习。 经常玩猫和老鼠的玩家都知道打从
26条回答·2,521人在看
求第五人格最强角色排名,有哪些比较靠前的?
第五人格最强角色排名有:空军、医生、律师、魔术师、杰克、厂长、机械师、炮弹空姐、园丁。第五人格角色比
219条回答·23,343人在看
人格健全的孩子有哪些表现?
很多家长都在要求孩子的成绩,而且在很多的同学老师,以及大人的潜意识中,似乎都认为成绩好,仿佛可以盖过
5条回答·34人在看
为什么当下的父母都特别重视教育?
父母这辈吃过太多没有文化的苦,为了能改变这种现状,只有让自己的孩子吸取教训,改变这种人生的生活方式。
1,545条回答·5,865人在看
正在加载

《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全诗如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全诗赏析: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什么说明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答: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说明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

题西林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题西林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全诗...

题西林壁这首诗中的寓含哲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题西林壁》这首诗寓含哲理的句子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往往不如局外人视角全面,看得更加清晰;要想知道事物的全局面貌,就应该摆脱主观成见,通过全面观察来得出结论。《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

题西林壁的哲理是什么
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

题西林壁这首诗富有哲理,他告诉我们什么?
答:《题西林壁》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

《题西林壁》表达的中心思想
答:《题西林壁》的中心思想是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题西林壁》原文:作者: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

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

题西林壁,这句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答:答:道理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你好,本题已解答,如果满意 请点右上角“采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