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高分!跪求道家经典语录!!!!

作者&投稿:廉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跪求道家经典语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个谜,谜中之谜——玄妙之美)
反者道之动: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其雄,守其雌。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不自见,故明;不自足,故彰。
慎终如始,终无败事
涤初玄览: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 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 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 道家经典格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 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日极则仄,月满则亏。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 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个谜,谜中之谜——玄妙之美)
反者道之动: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其雄,守其雌。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不自见,故明;不自足,故彰。
慎终如始,终无败事

PS:道德经之外的道家~~~~~~~~~~~~~~~~~~~~~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凡人心险于山川”–––

“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

“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世俗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业,圣人不希求名声)–––––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肌肤如冰雪洁白,风姿绰约如处女,不食人间五谷,餐风饮露。腾云驾雾,驱驰日月,而奔驰畅游于宇宙之外

“形(肉体)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世人终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见有所作用,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哀了)––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无是非的区别,此也无是非的区别)–––––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天地只有一种元素,万物纷纷也只是一类)–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人间之外的事,圣人暂且悬置它而不探讨;对人间之内的事,圣人陈述它但不主观地评判)–

“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过去,我庄周梦见了蝴蝶,栩栩然飞行的蝴蝶。……但醒来之后,我搞不清是我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我们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对付无限,必然陷入困境)–––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做坏事不要触犯刑律。沿规律窍门而生存。这样,可以永保身体健康,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养亲人,可以享尽天年)––––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东西的用处),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东西的用处)也”––––––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行也”––––––

“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经常因循)自然”–––––

“古之真人,其寝(睡觉)不梦,其觉(醒来)无忧,其食不甘(

“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庆幸活着),不知恶死(不忧患要死)”––––––

“不以心捐道(不以主观改变客观),不以人助天(不以人为妨碍自然),是之谓真人

“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战而赢得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鱼儿与其以唾沫相互湿润,艰难活命,不如相互忘却,遨游于江湖自然之中;与其赞誉尧舜明君、指摘桀纣暴君,不如忘却是非,回归自然之道)

“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地载着我的形体,使我生活劳苦,使我老年逸乐,最终以死使我得以

“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生为累赘,死为解脱)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鱼而忘情于江湖,人忘情于自由之道)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不奔走操劳,去掉聪明才智,忘掉肉体,摒弃知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乘骑渺茫之鸟,出于宇宙深处,遨游于虚无之境,倘佯于无限之野)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境界最高的人,其心如镜子,照物而无情,不将就,不奉迎,不掩藏感情,所以他能轻视外物,用心不伤)。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当今的仁人志士,举目远望而生忧患之心。

“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指放纵欲望)而饕(贪婪于)富贵”–

“天下莫不以物(外物)易(改变)其性(本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为蝇头小利而献身),士(知识者)则以身殉(牺牲于)名,丈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伤害本性),以身为殉(以人身殉物),一也

“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与禽兽共同生存,与万物共同生长。不分君子小人,大家都无知;真实人性得以守住,大家都无欲,这叫做返璞归真。返璞归真,那么人民得以存养天性)

“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摘珠毁玉,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抛弃仁圣知识,才不会出现窃国大盗;毁掉珍珠宝玉,才不会发生小偷小摸的事;烧掉契约,砸烂玉玺,人民自然朴素无欲;打破容器,折断秤杆,人民

“多男子(男孩)则多惧(担心),富则多事,寿(长寿)则多辱”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掉自己)。忘己之人,是之谓之入于天(天人合一)”

“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知道乐天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不受万物牵累,不受鬼神干扰)

“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单纯),民有其亲。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休息)。不思虑,不预谋”–––––––

“故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藏身)而弗(不)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闭口不言)也,非藏其知而不发(去智不用)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不因为官高位尊而趾高气扬,不因为穷困 潦倒而趋时混俗)

“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知道)穷之有命,知通(亨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濠水小桥)之上,庄子曰:鲦鱼出入从容,鱼之乐也。惠子曰:子(您)非(不是)鱼,安知(怎么知道)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直木首先被人盗伐,甘井首先被人采竭)
“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与野兽共处,而不惊动兽群;与飞鸟共栖,而不惊动鸟群)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白马跳过缝隙),忽然(一晃而过)而已”

“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外表顺从世俗,内心独立不羁)”

“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以有涯,而不可以无涯”(不知然后求知,学无止境,但又有止境)

“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危害身体,捐弃生命)以殉物(牺牲于外物),岂不悲哉”

“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道家经典语录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经典语录 www.lz13.cn)
  
  6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6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啬。
  
  69、治大国,若烹小鲜。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7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7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7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7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8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1、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86、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87、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8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9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6、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97、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先问楼主要多少?有数没有?如果有数我可以考虑。道德经句句经典,基本常用。先举几个例子吧: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因富贵而骄横,必有遗失真我之咎。自古骄兵必败,不识骄的危害性,必定有终生遗憾

功遂身退,天之道。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这是自然规律。事业已遂,力量至极,则引身退后,这是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知进而不知退者,祸必及身。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有惊恐之感,是因为有荣辱观念。有荣辱观念,是因为以自身为贵。以自身为贵,就是以大患为贵。以自身为贵,必生名利之心。有名利之心,必生贪争之念。有贪争之念,必有大患。“患”的字意是“心外之物成串”。外物多成串,身心能不累吗!为了身外之物而不择手段,祸患能不产生吗!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
曲:弯曲、旋转。曲则全:弯曲、旋转求得全面认识。有人解释为委屈自己,顺从别人,从而得以保全自己。这种明哲保身,毫无原则的委屈而求权、求利的做法,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决不是道家精神。“曲”必须是合乎道的、有规则的。就养生而言,“曲”是生命之轮的旋转,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自我通过修练道德功,涵养真气和能量,使之顺着身体经络循环往复,从而使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能得到精气的滋养。真气充沛,则细胞饱满、肌肉强劲、皮肤细腻、体形匀称,这是细胞自形自化的结果。
圣人治国,能够客观全面地看问题,明白上与下、官与民的辩证关系。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要想真正地治理好国家,就应当把自己的才智建立在全民智慧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全面、公正、正义的法律来。
“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是对“曲则全”的具体阐述。
枉则正:枉,遭受人为的压抑而扭曲。身体各种各样的疾病,大都是心灵受压抑、气血不畅造成的。如果人的大脑能时常处于无为、忘我的状态,真气就会处于和畅状态,从而运转不息,被扭曲的心灵自然得以矫正,疾病也得到根治;圣人治国,施行民主法治,确保言论自由,从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种种社会弊端就会及时得到纠正。
洼则盈:有些地方因其相对高度低,而自然注满水。就身体来说,由于真气冲开了经络上的各个穴位,不停地绕体运转,那么,气血就会自然补充那些急需滋养的部位,就像流水一样,低洼之处灌满以后才能往外流,从而自行调节身体对能量、养分的需求;圣人治国,效法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敝则新:有些东西因时间长而陈旧,需要用新的来替代。身体内部的各个环节连同每一个基因组织,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只要真气畅行无阻,基因组织的某一链条、环节,一旦出现缺损,就会更新换旧,使之及时得到修复,维持内在平衡;圣人治国,既有健全的用人机制,又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任何一个部门的公务人员只要离心离德,就会被及时淘汰,不至于使该部门的工作陷于瘫痪状态。

少则得,多则惑。
求多需从求少开始,贪多反而令人迷惑,以致一无所获。圣人深明少与多的辩证关系,所以只“抱一”而为天下人探求真理。“一”即“朴”。“抱一”就是“守法”,守法才能探求真理。式:法则、真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效法、遵循。地:地球或者地月系,这里代表的是地的运行规律。不论地球还是月亮,它们都具有相对永恒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并且保持最完美的自转角度。天:太阳或者太阳系,这里代表的是天体的运行规律。太阳系围绕着银河系周而复始地运转。道:道体所体现的运动规律。自然:自然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结底是要求人类效法自然规律,寻求并制订出完善的人生法则和社会法则,因为,没有秩序的人生和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那些有知识才能的人,就是那些没有知识才能的人的老师;而没有知识才能的人,正是有知识才能的人所必须帮助、教育的。不尊重教师,不热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虽然各怀聪明,但还是最大的糊涂。这是治理国家最主要的妙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是与道为伍的,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实愉快的现实生活,自然感到满足。相反,那些失却了心灵的人,内心是空荡、迷茫的,只能把心思寄托于外在的个人名利上。然而,没有心灵作依托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并不是为了自我名利而拼搏的人,而是心存大道、甘守真朴、无执无失、豪情满怀的人。这样的人,人生必然是欢快、幸福的。正如基督所说:有圣灵和你相伴,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柔胜刚,弱胜强。
柔可以胜刚,弱可以胜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士:古代指知识分子。士分三类:上士、中士、下士。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对道的理解不同,道虽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可能为所有的人所认识,特别是人们还没有对道的观念形成共识的时候。
“上士”是道性深厚的人,他们深知悟道的重要性,并对道的存在深信不疑且勤奋用功,这是有志者的作为。“中士”是道性若明若暗的人。他们对道的存在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对识道缺乏信心,是不能战胜自我的人。“下士”是缺乏道性的人。他们的自我主观意识强烈,固执己见,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他们如同智叟,对传道、修道之人加以嘲笑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其实也难怪他们嘲笑,这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大道太隐蔽,太深奥,为主观主义者所永远无法理解。如果大道显而易见,社会上也就不会有人视传道者为宣扬神秘主义的了。二是“下士”从修道者所采取的修道方式及其观念、行为的变化上所得出的结论,有道者的观念、行为是不能为“下士”所理解的。

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建德若偷:建立功德就象偷一样。这里的“偷”字不是贬义词,而正是难能可贵的高尚品德。建德者修道藏形,行道匿迹,但行好事,不求人知。这是有道者的不争之德。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大器之才并非短期能够造就,需要数十年坚持不懈地道德修养工夫。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最柔和的莫过于气,天清地宁之时,谁也看不到它的存在,谁也不在乎它的作用,它却始终默默无闻地发挥着柔和者的本能。当天昏地暗之时,它一改往日的沉默和柔和,飞旋怒吼,直冲云霄,以震天撼地之势,折枝断本,甚至于连根拔起;天下最软弱的莫过于水,风平浪静之时,它行走山谷,居低就洼,任人利用。没有人去爱惜它,也没有人去保护它。它始终自然无争地发挥着软弱者的本能。当暴风雨到来之时,它一改往日的平静和软弱,奔腾咆哮,一泻千里,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基倒厦,刷新世界。
水和气是再柔弱不过的了,但是,当它们驰骋天下,摧枯拉朽,涤荡污垢的时候,却充分显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威力。这一威力是“强梁”者永远无法阻挡的。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诎。
直:正直。屈:委屈服从。巧:技巧。拙:笨拙。讷:说话迟钝。赢:收获、取得。诎:缺少、短缺。
最刚直不阿的人,却好象胆小怕事以至于委屈自我,顺从他人。最有技巧的人,却好象笨拙。最具有雄辩才能的人,却好象愚讷。最有收获的人,收获的是真我,是真理,却好象还有短缺。
道德之学是探寻大道、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涵养品德、超越自我的学问。道德有成之人,虽有“大直”之德,“大巧”之能、“大辩”之才、“大赢”之获,却从不自我炫耀,留给别人的印象是“屈”、“拙”、“讷”、“诎”。体现了有道之人一切自我行为都完全遵循客观规律,绝不盲从主观情感,妄作妄为。这正是自我的无为之德,不争之德。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常言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秀才能知天下事,凭借的是书本知识。圣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凭借的是他自身的修养功夫,是对人体基因组这一天书的破译。人体基因组是宇宙的全息缩影,记载了宇宙万物及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信息,是一部活的宇宙百科全书。只要具备了查阅这一天书的功夫,就可以足不出户而遍知天下大事;不窥探窗外,就可以知道日月星辰的运转情况及其规律。所以,秀才所知和圣人所知是无法相比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得道之人贵行不贵言。大道天机,只可神会,不可言传。“知者不言”,是道德使然,因为言传则流于炫耀,有违天理。另外,不合时机,不合对象的言传,不会有人相信,反遭流言诽语,被视为宣扬迷信或神秘主义,故不言。妄言者没有真知,只是夸大其词,或者凭空想象,乃哗众取宠而已。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百姓所遭受的灾祸啊,就是统治者穷奢极欲的幸福生活所依赖的;而统治者的幸福又为他们或者他们的子孙后代埋下了灾难的祸根。但是,这些愚蠢的统治者们谁又能预知自己的最终结果呢?他们不“以正治国”,百姓必然“以奇用兵”,本来善良的劳动人民必然变成推翻其统治的“妖军”。
这一节,老子用辩证的观点,深刻揭示出事物的对立转化规律。说明祸与福、正与奇、善与妖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只是迷恋于权利的统治者不明其中道理罢了。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和烹制小鲜鱼是一个道理。这是说,治国策略可以从烹制小鲜鱼的方法上得到启示。小鱼的骨刺和鱼肉相当,如果不加以烹煎的话,其食用价值很小。烹煎的目的在于使小鱼骨酥、肉鲜,皆能为我所用。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把握火候,做到骨刺、鱼肉二者兼顾,既要把骨刺炸酥,又不能让鱼肉焦糊。这一道理用在治国上,就是要求统治者应掌握法律这一火侯,运用法律手段,来处理政府官员(骨)和人民群众(肉)的关系,既不能是无政府主义,也不能任凭政府官员利用职权去贪赃枉法,伤害人民。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粗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嫩芽;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土一筐土堆筑起来的;千里远的行程,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这里列举三个具体事例,说明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求质变而不注重量的积累是不切实际的。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恢恢:广大无边而又连绵不断。疏,指跨越的时间长、空间广。
历史的罗网恢弘无边,尽管网眼稀疏,却不会漏掉一个好人和坏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历史是由人民来写的,不管时代多么久远,历史决不会忘记每一个有功于人们的人,同时,那些人民的罪人永远也逃脱不掉历史的审判。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者:通过自身实践证悟大道的人。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彻悟大道的人不诡辩,诡辩的人没有彻悟大道。真知来源于自我的实修实证,只凭主观愿望、主观想象来辩论是是非非,是不科学的。自《道德经》问世以来,内修家视为灵文至宝,称为《道德真经》,并尊老子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奉为道家鼻祖。另有文人墨客则总是不停地辩论其是是非非,有消极避世、保守倒退说,有南面之术说,有主观、唯心、片面说,有神秘主义说,等等,持这些观点的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不善者。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表明了老子的实践见证真理的辩证法思想。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博:知识多而杂,只注重书本知识的积累。
具有真知灼见的人不博学于外,博学于外的人不会有真知灼见。知者,求知于大道,获取真知,是“观妙”和“观徼”相结合。博者,只执着于研究书本,获取的只是现象世界的知识。探求真理于事物的表面现象的人,永远打不开真理的大门。据说,当年“文通万国,学超三教”的胡适博士,在攻读《道藏》时,被道德家的隐语秘诀拒之门外,从而判定道家书“多是半通不通的鬼话”。这也正是印证了“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一哲言。

词语:不言之教,上善若水。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 是《道德经》的开篇之言,是整个道家思想的立论基点,也是与儒

家、佛家的汇通之处。

按一般的解释,这一句翻译成“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理不是恒常的道

理,可以形诸语言的名字不是恒常的名字。”

前一个“道”和前一个“名”,具有相当的引申意义 。“道”------从

“道路”引申出来,有事物运行规律的意思。在《易经*系词传》中,孔子

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与此有相似的含义。“名”----

--从“名字”引申出来,有“意识、概念”等引申义。释迦摩尼在《金刚经》

中,向须菩提开示经典时,经常用“一切我相,即非我相,是名我相”的句

式。其中的“名”与此也有类似的涵义。佛祖用这样的句式说明,在人的意识

中所反映出来的各种事物,并非实际的事物,只是概念上的意识而已,也就是

“名”。

老子的这句话,主要在于强调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分野。也就是

说,虽然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是,主观世界并不能与客观完全一

致。因为,客观世界在不断演变,而人的意识也变动不居。在这主客双方都无

限变动的过程中,能保持多大程度上的一致性,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由此导

致了“名”的不断演化和变迁。

例如,“国”在古代指诸侯的封地,如汉代的楚国、梁国、吴国、闽越国

等等。而天子统辖的整个地域称为“天下”。经过不断的演变之后,“国”在

现代汉语里是指整个政权的势力范围。并且附加了更多的含义,如主权、民

族、文化等概念。

这大概就是老子说的“名可名,非常名”的浅近解释。

应当看到,老子的这句经典语录包含了相当的不可知论的意味。这也为道

家在魏晋时期发展成为所谓“玄学”留下了相当大的空间。

从整个的“道经”看,老子所说的“道”指的式恒常不变的宇宙大规律。

既然这规律“恒常不变”,那么人类就应当有将它揭示出来的可能性。而“名

可名”一句,从抽象意义上讲,更有陷入不可知论的危险。正如老子所说,人

类所创造的这些概念都在不断的演变之中,但是不管它们的含义是被引申、压

缩还是扩展,相当多的概念所表达的本质意识形式并没有变得面目全非。

再说“国家”。这个词的含义虽然发生了很大改变,从原本纯粹的地理政

治概念引申出了更多的含义。但是,它所表达的“范围”的意识并没有本质改

变。无论是地理上的范围、文化上的范围还是政治上的范围,都是“范围”的

意识形式。

“道可道”一句,在整个道家思想中,具有理论基石的意义。“道经”对

“道”的揭示均建立在此基础之上。而由道为体、德为用的传统意义可以看

出,下篇的《德经》又建立在《道经》的基础之上。因此,对这一句的分析有

助理解整个道家学说。

二、常无欲,以观其妙
这句话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值得一提,同时也是道家“无

为法”的另一重要基点。

“无欲”,就是要求人们不要被自己的欲望所遮蔽,要保持一种“客

观”的心态。如此,才能“观其妙”。也就是说,要从客观出发去“观”,而

不是凭主观幻想。在儒家、佛家的教义中,“无欲”也是重要的内容。宋明时

期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禁欲”的极端推演;佛教更不消细说,“四

大皆空、六根清净”更是无“欲”可言。虽然都强调节制欲望,但老子的思想

似乎更为开明。在《是谓天地根》中老子说:“谷(欲)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如存,用之不勤。”可见,老子并没有要求人们

去彻底“禁欲”,只是说“用之不勤”,即用之不能太过而已。

老子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经常受到“欲望”的牵制而不能看清彻底

的“真实”。人世间的种种,一旦有欲望附着其上,则美将不美、善将不善。

因此,道家又有以自然为美,“天人合一”的教义。所谓“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这一理念的深刻表述。

“清净无为,自然为美”的思想在道家另一位大师庄子那里得到更为彻底

的继承和发扬。庄子“逍遥游”的思想更是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

《怯阑》、《马蹄》诸篇中,以儒家“精进”、“仁义”的理念为靶子,对

“清净无为”作出了终极阐述。

三、“道可道”与“缘起性空”

佛教在汉代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整个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深刻影

响。土生土长的道教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对佛教教义作出了自己的理解。由此

产生后来庞大的佛教分支:禅宗、律宗、华严宗、法华宗、净土宗------并在

唐代由鉴真和尚带入东瀛。

梁簌冥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对佛教、儒学和西学排了个名

次。他认为,佛教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状态,儒学次之,西学最末。

儒家学说融合了许多道家的思想,而道家学说在汉代让位儒家,从此有再

也没有继承大统,后来儒家对佛教的思想也有很多的融合。梁簌冥在此没有着

重提出“道家”,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如果要在梁簌冥先生开出了名单中给道家安个位置,当在佛家之后、儒家

之前。学者说,“佛教是出世间的无为法,而道家是入世间的无为法”,此论

堪称精辟。佛家强调彻底的“空”,显示出终极意义上的关怀,道家显得稍退

一步,因为毕竟还有一个“道”没有“空”掉,而儒家更退一步,不去纠缠那

些“空、色”的问题,试图用“仁、义、理、智、信”教化世人,兼济天下。

佛教的“缘起性空”,与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有很大的相容性,但

两者并不完全等同。

“缘起性空”的大体意思是,一切事物都是由各种复杂交织的因素组合而

成,并不具有自己的本质属性。

以电脑为例。一台电脑,它由许多硬件和软件组成。它的显示器、主板、

硬盘等都是由不同的厂家生产,生产这些器件需要很多的工人,这些工人又来

自不同的地方------如此向前推开。电脑生产出来后,要经过厂家、经销商等

渠道才能进入市场,用户要花钱去买来,最终才能这样存在于用户的眼前。

而电脑的软件是由许多的程序员编写,他们的知识来自不同的学校,这些

学校由许多的工人建成,许多人教学,许多人服务------如此无穷展开。那

么,存在于用户眼前的这台电脑就是由这么多复杂的因素组合而成,即所谓的

“缘起”,这些因素少了一个,这台电脑都不能像现在这样存在。

向后看,这台电脑的存在又会成为许多其他事情的“缘起”。例如,用户

用它来写文章,写出来的文章又被许多人读到------

那么,这台电脑还有自己的所谓属性吗?不过是各种缘起的组合,又是后

来诸般的缘起罢了。

世间万物,均可以如此推展,即是所谓的“缘起性空”。

《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句,是对缘起性空的精辟解释。

用现代物理概念来解释,所谓“空”,是一个过程量;而“色”为一状态量。

无论什么事物都不可能保持一种状态一成不变,因此,都是过程量,此即“色

即是空”;而无论什么过程,往小出看,都是一种“状态”,此即“空即是

色”。

释迦摩尼在《金刚经》中,“**即是非**,是名**”的句式,着重于对

“色即是空”的开悟,以便断世人的执着之心。而禅宗“当下即是”的观点则

表达一种“空即是色”的观念。和道家不同的是,佛教将“空”推向极端,最

后连自己也要“空”掉。因此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

作如是观。”的谒语。而道家则具有更多现实意义上的参考性。

这一点当然和道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乱

频仍,铁血交崩、累尸如山。而百家蜂起,尔虞我诈,老子在饱经沧桑后,发

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的感叹是可以理解的。

济宁寂寞沙洲冷 初入江湖 二级(104) | 我的提问 | 我的回答 | 我的消息(0/0) | 个人中心 | 退出 资讯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百科 帮助

百度知道 > 社会/文化 > 宗教快到期问题
• 南岗分局寻访大队在哪里啊?
• 请问谁知道乌鲁木齐佛教捐助功德的途径和方法,谢谢!!
• 天使把彼得带出监牢
• 中西方封建生产方式有何不同
• 谁知道哪里找中国朝鲜族基督教的资料?
更多>>
不胜感激。
问题补充:要是看道德经就不需要在这里提问了!!
类似下面这样的语句,但要解释出来,不解释的不给分!!!!!!!望三思!!!!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个谜,谜中之谜——玄妙之美)
反者道之动: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其雄,守其雌。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不自见,故明;不自足,故彰。
慎终如始,终无败事
涤初玄览: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天!请别灌水行吗?说了不解释语句的意思的话我要了也没有用,而且我也可以在百度的知道里面搜索的到,完全没有用!就算你们想灌水,想拿那2分那你们就随便回答个一句两句的行吗?别一回答就回答个百八十句的,你们累我看这更累!!各位都是有修养的,,希望好自为之!!别做的太过分
====================================================
[为答而来]先生,我要的是道家的经典语句和解析,不是要道德经的解析,经典语句:就是说短而经典,而且常被用到生活当中喻人喻事的时候经常用到的。
提问者:毛毛虫117 - 助理 二级

答复共 13 条
老子的道德经啊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个谜,谜中之谜——玄妙之美)
反者道之动: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其雄,守其雌。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不自见,故明;不自足,故彰。
慎终如始,终无败事
涤初玄览: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尊莫先,众圣共尊,故曰太上。老君,老者寿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长寿,故曰老也。君者尊号也,道清德极故曰君也。以明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也。

道者开口动舌发言之词也。又云道者,虚无之无也,混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无,包罗天地,道本无形,莫之能名,无形之形,是谓真形,无象之象,是谓真象。先天地而不为长,后天地而不为老,无形而自障,无象而自立,无为而自化,故曰大道。经云视之不见,故曰无形。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混混沌沌,分为阴阳,故为天地也。育者养也,长养阴阳故为生育也。阳者清也,上腾为天,阴者浊也,下潜为地,天地者乃大道之子也。

自然而生有,造化以成形,故天无精气,无以制66月之明,地无精气无以制山巅镇焉,人无精气无以制身形之存焉,故曰66月禀阴阳之所运行,故知道之无情,随机而所化。又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地何言哉,万物生焉。经云用之不可既,无情而运行66月也,66月者大道之用也。

故元气无形不可名也,经云道隐无名,乃生于天地,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者五行之子孙也。三才者万物之父母也,道者三才之宗祖也。故元气清静不可常名也。凡学道之人,且在观宗察行,若能智性无凝可以登涉大道之径,游于三才之外,常人无所能知也。

吾者我也,此明太上自言,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此故亦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之意也。老君匠成天地,开辟乾坤,变化万物,不言我为,缘道法自然,不能名号,一则从有入无或从无入有,隐显无方,存亡自在。岂有常名之称焉。故经云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又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清者天也,正阳之无上腾为天,浊者地也,正阴之无下结为地。夫者发语之词也,夫道能清能浊,能动能静,以至大道无测,常名清浊,动静皆为至道之用。凡学道之士,若能明动静之无,安其位,则至道自来归之,动静合宜故为正色也。

本者元也,元者道也,道本包于元无,元无分为二仪,二仪分为三才,三才分为五行,五行化为万物,万物者末也。人能抱元守一归于至道,复于根元,非返于末,末者化也,本者生也。人能归于根本,是谓调复性命之道者也,南华真经云:生者神凝也,死者物化也,人能归真神,归真神是谓返本还源不可逐物也。

清者天之无也,浊者地之无也,皆因清浊之无生育万物,世人若求长生之道,炼阴为阳,炼凡成圣,皆因清自浊之所生。动因静之所起,清浊者道之别名也,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故西升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龟蛟龙,鱼龟蛟龙自来归之,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欲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无体道合真,万物悉皆归耳。

神者妙而不测谓之神,心者神也,神者心也,心扰则神动,神动则心浮,心浮则欲生,欲生则伤神,伤神则失道,人能调伏其心,内安其神,外除其欲,则自然清静,

本者元也,元者道也,道本包于元无,元无分为二仪,二仪分为三才,三才分为五行,五行化为万物,万物者末也。人能抱元守一归于至道,复于根元,非返于末,末者化也,本者生也。人能归于根本,是谓调复性命之道者也,南华真经云:生者神凝也,死者物化也,人能归真神,归真神是谓返本还源不可逐物也。

清者天之无也,浊者地之无也,皆因清浊之无生育万物,世人若求长生之道,炼阴为阳,炼凡成圣,皆因清自浊之所生。动因静之所起,清浊者道之别名也,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故西升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龟蛟龙,鱼龟蛟龙自来归之,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欲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无体道合真,万物悉皆归耳。

神者妙而不测谓之神,心者神也,神者心也,心扰则神动,神动则心浮,心浮则欲生,欲生则伤神,伤神则失道,人能调伏其心,内安其神,外除其欲,则自然清静,
道德经》五千字,字字千金,实难取舍。
道家经典: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上善若水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心,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治大国,若烹小鲜。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天生了人,畅行于世,人,至尊。
人为贵,还需行天道。
此二者,一也。
β
民不惧死,奈何以死惧之?
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
即为 天人,求道事 行天道,勇行之。
勇者自在其道也。
或约: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γ
夫哀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贵、高、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
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
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

此有一点理呵呵。
所诶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道家语录可以说是中国最优秀的,甚至说其思想是世界哲学的支柱之一。
但问题是,太简单了。
简单的让人误会 妙而不谓之
回答者:fcweicome - 助理 二级 11-26 21:0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个谜,谜中之谜——玄妙之美)
反者道之动: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其雄,守其雌。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不自见,故明;不自足,故彰。
慎终如始,终无败事

PS:道德经之外的道家~~~~~~~~~~~~~~~~~~~~~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凡人心险于山川”–––

“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

“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世俗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业,圣人不希求名声)–––––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肌肤如冰雪洁白,风姿绰约如处女,不食人间五谷,餐风饮露。腾云驾雾,驱驰日月,而奔驰畅游于宇宙之外

“形(肉体)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世人终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见有所作用,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哀了)––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无是非的区别,此也无是非的区别)–––––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天地只有一种元素,万物纷纷也只是一类)–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人间之外的事,圣人暂且悬置它而不探讨;对人间之内的事,圣人陈述它但不主观地评判)–

“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过去,我庄周梦见了蝴蝶,栩栩然飞行的蝴蝶。……但醒来之后,我搞不清是我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我们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对付无限,必然陷入困境)–––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做坏事不要触犯刑律。沿规律窍门而生存。这样,可以永保身体健康,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养亲人,可以享尽天年)––––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东西的用处),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东西的用处)也”––––––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行也”––––––

“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经常因循)自然”–––––

“古之真人,其寝(睡觉)不梦,其觉(醒来)无忧,其食不甘(

“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庆幸活着),不知恶死(不忧患要死)”––––––

“不以心捐道(不以主观改变客观),不以人助天(不以人为妨碍自然),是之谓真人

“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战而赢得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鱼儿与其以唾沫相互湿润,艰难活命,不如相互忘却,遨游于江湖自然之中;与其赞誉尧舜明君、指摘桀纣暴君,不如忘却是非,回归自然之道)

“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地载着我的形体,使我生活劳苦,使我老年逸乐,最终以死使我得以

“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生为累赘,死为解脱)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鱼而忘情于江湖,人忘情于自由之道)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不奔走操劳,去掉聪明才智,忘掉肉体,摒弃知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乘骑渺茫之鸟,出于宇宙深处,遨游于虚无之境,倘佯于无限之野)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境界最高的人,其心如镜子,照物而无情,不将就,不奉迎,不掩藏感情,所以他能轻视外物,用心不伤)。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当今的仁人志士,举目远望而生忧患之心。

“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指放纵欲望)而饕(贪婪于)富贵”–

“天下莫不以物(外物)易(改变)其性(本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为蝇头小利而献身),士(知识者)则以身殉(牺牲于)名,丈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伤害本性),以身为殉(以人身殉物),一也

“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与禽兽共同生存,与万物共同生长。不分君子小人,大家都无知;真实人性得以守住,大家都无欲,这叫做返璞归真。返璞归真,那么人民得以存养天性)

“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摘珠毁玉,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抛弃仁圣知识,才不会出现窃国大盗;毁掉珍珠宝玉,才不会发生小偷小摸的事;烧掉契约,砸烂玉玺,人民自然朴素无欲;打破容器,折断秤杆,人民

“多男子(男孩)则多惧(担心),富则多事,寿(长寿)则多辱”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掉自己)。忘己之人,是之谓之入于天(天人合一)”

“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知道乐天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不受万物牵累,不受鬼神干扰)

“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单纯),民有其亲。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休息)。不思虑,不预谋”–––––––

“故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藏身)而弗(不)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闭口不言)也,非藏其知而不发(去智不用)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不因为官高位尊而趾高气扬,不因为穷困 潦倒而趋时混俗)

“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知道)穷之有命,知通(亨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濠水小桥)之上,庄子曰:鲦鱼出入从容,鱼之乐也。惠子曰:子(您)非(不是)鱼,安知(怎么知道)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直木首先被人盗伐,甘井首先被人采竭)
“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与野兽共处,而不惊动兽群;与飞鸟共栖,而不惊动鸟群)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白马跳过缝隙),忽然(一晃而过)而已”

“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外表顺从世俗,内心独立不羁)”

“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以有涯,而不可以无涯”(不知然后求知,学无止境,但又有止境)

“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危害身体,捐弃生命)以殉物(牺牲于外物),岂不悲哉”

“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回答者:weast2127013 - 助理 二级 11-26 21:03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落尘埃?

我喜欢这句,但不知道是不是道家的,不过很有深意!朗朗上口!
回答者:米路2006 - 试用期 一级 11-26 21:0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个谜,谜中之谜——玄妙之美)
反者道之动: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其雄,守其雌。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不自见,故明;不自足,故彰。
慎终如始,终无败事
涤初玄览: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尊莫先,众圣共尊,故曰太上。老君,老者寿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长寿,故曰老也。君者尊号也,道清德极故曰君也。以明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也。

道者开口动舌发言之词也。又云道者,虚无之无也,混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无,包罗天地,道本无形,莫之能名,无形之形,是谓真形,无象之象,是谓真象。先天地而不为长,后天地而不为老,无形而自障,无象而自立,无为而自化,故曰大道。经云视之不见,故曰无形。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混混沌沌,分为阴阳,故为天地也。育者养也,长养阴阳故为生育也。阳者清也,上腾为天,阴者浊也,下潜为地,天地者乃大道之子也。

自然而生有,造化以成形,故天无精气,无以制66月之明,地无精气无以制山巅镇焉,人无精气无以制身形之存焉,故曰66月禀阴阳之所运行,故知道之无情,随机而所化。又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地何言哉,万物生焉。经云用之不可既,无情而运行66月也,66月者大道之用也。

故元气无形不可名也,经云道隐无名,乃生于天地,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者五行之子孙也。三才者万物之父母也,道者三才之宗祖也。故元气清静不可常名也。凡学道之人,且在观宗察行,若能智性无凝可以登涉大道之径,游于三才之外,常人无所能知也。

吾者我也,此明太上自言,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此故亦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之意也。老君匠成天地,开辟乾坤,变化万物,不言我为,缘道法自然,不能名号,一则从有入无或从无入有,隐显无方,存亡自在。岂有常名之称焉。故经云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又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清者天也,正阳之无上腾为天,浊者地也,正阴之无下结为地。夫者发语之词也,夫道能清能浊,能动能静,以至大道无测,常名清浊,动静皆为至道之用。凡学道之士,若能明动静之无,安其位,则至道自来归之,动静合宜故为正色也。

本者元也,元者道也,道本包于元无,元无分为二仪,二仪分为三才,三才分为五行,五行化为万物,万物者末也。人能抱元守一归于至道,复于根元,非返于末,末者化也,本者生也。人能归于根本,是谓调复性命之道者也,南华真经云:生者神凝也,死者物化也,人能归真神,归真神是谓返本还源不可逐物也。

清者天之无也,浊者地之无也,皆因清浊之无生育万物,世人若求长生之道,炼阴为阳,炼凡成圣,皆因清自浊之所生。动因静之所起,清浊者道之别名也,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故西升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龟蛟龙,鱼龟蛟龙自来归之,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欲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无体道合真,万物悉皆归耳。

神者妙而不测谓之神,心者神也,神者心也,心扰则神动,神动则心浮,心浮则欲生,欲生则伤神,伤神则失道,人能调伏其心,内安其神,外除其欲,则自然清静,

本者元也,元者道也,道本包于元无,元无分为二仪,二仪分为三才,三才分为五行,五行化为万物,万物者末也。人能抱元守一归于至道,复于根元,非返于末,末者化也,本者生也。人能归于根本,是谓调复性命之道者也,南华真经云:生者神凝也,死者物化也,人能归真神,归真神是谓返本还源不可逐物也。

清者天之无也,浊者地之无也,皆因清浊之无生育万物,世人若求长生之道,炼阴为阳,炼凡成圣,皆因清自浊之所生。动因静之所起,清浊者道之别名也,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故西升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龟蛟龙,鱼龟蛟龙自来归之,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欲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无体道合真,万物悉皆归耳。

神者妙而不测谓之神,心者神也,神者心也,心扰则神动,神动则心浮,心浮则欲生,欲生则伤神,伤神则失道,人能调伏其心,内安其神,外除其欲,则自然清静,
回答者:shanzhuoer - 魔法学徒 一级 11-26 21:05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个谜,谜中之谜——玄妙之美)
反者道之动: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其雄,守其雌。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不自见,故明;不自足,故彰。
慎终如始,终无败事
涤初玄览: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尊莫先,众圣共尊,故曰太上。老君,老者寿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长寿,故曰老也。君者尊号也,道清德极故曰君也。以明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也。

道者开口动舌发言之词也。又云道者,虚无之无也,混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无,包罗天地,道本无形,莫之能名,无形之形,是谓真形,无象之象,是谓真象。先天地而不为长,后天地而不为老,无形而自障,无象而自立,无为而自化,故曰大道。经云视之不见,故曰无形。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混混沌沌,分为阴阳,故为天地也。育者养也,长养阴阳故为生育也。阳者清也,上腾为天,阴者浊也,下潜为地,天地者乃大道之子也。

自然而生有,造化以成形,故天无精气,无以制66月之明,地无精气无以制山巅镇焉,人无精气无以制身形之存焉,故曰66月禀阴阳之所运行,故知道之无情,随机而所化。又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地何言哉,万物生焉。经云用之不可既,无情而运行66月也,66月者大道之用也。

故元气无形不可名也,经云道隐无名,乃生于天地,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者五行之子孙也。三才者万物之父母也,道者三才之宗祖也。故元气清静不可常名也。凡学道之人,且在观宗察行,若能智性无凝可以登涉大道之径,游于三才之外,常人无所能知也。

吾者我也,此明太上自言,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此故亦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之意也。老君匠成天地,开辟乾坤,变化万物,不言我为,缘道法自然,不能名号,一则从有入无或从无入有,隐显无方,存亡自在。岂有常名之称焉。故经云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又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清者天也,正阳之无上腾为天,浊者地也,正阴之无下结为地。夫者发语之词也,夫道能清能浊,能动能静,以至大道无测,常名清浊,动静皆为至道之用。凡学道之士,若能明动静之无,安其位,则至道自来归之,动静合宜故为正色也。

本者元也,元者道也,道本包于元无,元无分为二仪,二仪分为三才,三才分为五行,五行化为万物,万物者末也。人能抱元守一归于至道,复于根元,非返于末,末者化也,本者生也。人能归于根本,是谓调复性命之道者也,南华真经云:生者神凝也,死者物化也,人能归真神,归真神是谓返本还源不可逐物也。

清者天之无也,浊者地之无也,皆因清浊之无生育万物,世人若求长生之道,炼阴为阳,炼凡成圣,皆因清自浊之所生。动因静之所起,清浊者道之别名也,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故西升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龟蛟龙,鱼龟蛟龙自来归之,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欲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无体道合真,万物悉皆归耳。

神者妙而不测谓之神,心者神也,神者心也,心扰则神动,神动则心浮,心浮则欲生,欲生则伤神,伤神则失道,人能调伏其心,内安其神,外除其欲,则自然清静,

本者元也,元者道也,道本包于元无,元无分为二仪,二仪分为三才,三才分为五行,五行化为万物,万物者末也。人能抱元守一归于至道,复于根元,非返于末,末者化也,本者生也。人能归于根本,是谓调复性命之道者也,南华真经云:生者神凝也,死者物化也,人能归真神,归真神是谓返本还源不可逐物也。

清者天之无也,浊者地之无也,皆因清浊之无生育万物,世人若求长生之道,炼阴为阳,炼凡成圣,皆因清自浊之所生。动因静之所起,清浊者道之别名也,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故西升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龟蛟龙,鱼龟蛟龙自来归之,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欲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无体道合真,万物悉皆归耳。
回答者:黎静刘岳 - 试用期 一级 11-26 21:06

道家经典语录以<道德经>最为代表,这里由于只能回答一万字以内,因此我将<道德经>前十九章及其译文回答在上面,如果看了后觉得还不够,希望要全文的话,这是我的电子邮箱:chunjiao128@163.com,你发电子邮件给我嘛.我把全文给发给你.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③,非常名。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

关于道家最经典最精辟的一句话25条
答:1、道家人生哲理的经典语录大全 2、关于道家的经典语录人生哲理情感60条 3、道家造句,用道家造句 4、道家经典名言 5、道家励志名言 6、道家经典句子 7、道家学说经典句子 8、经典道家语录 9、道家语录 10、道家经典语录大全 21、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

道家经典语录
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老子·道德经·哲学·道家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 道德经·老子·哲学·道家 卦不敢算尽畏天道无常,情不敢至深恐大梦一场。——荀夜羽 道家·爱情·古风·歌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 道德经·老子·...

道家经典语录人生哲理
答: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

道家的经典语录
答:语录指一个人的说话记录,一般用于正式文体,通常为了说明一段时间内某人的`所说句子和语言特征等。现指能引起共鸣的、发人深省,有一定传播力的名人之言、网民言论、社会事件所产生的新词条。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道家的经典语录,欢迎大家参考!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

道家经典名句
答:推荐:道家思想的核心(精华版)推荐:道家养生语录,有哪些?16、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7、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18、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19、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0、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道家”经典语录100条!
答:皆是道的体现。39. 礼义之薄,是混乱的开端,平衡与秩序至关重要。40. 万物源于无,道是生命与宇宙的根源。41. 道德层次深浅不一,理解各异,却共通于天地人之间。……这100条道家经典语录,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人生旅途,教我们理解自然法则,追求内心平和,实现生活的智慧与和谐。

道家经典语录
答:1.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 谦虚受益 满盈招损 3. 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4. 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5.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6. 夫轻...

道家经典励志名言
答: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家经典励志名言相关 文章 :★ 道教名言名句 ★ 道家经典语录翻译大全 ★ 100句鼓励人心的经典励志格言 ★ 100句有韵味含哲理的励志名言 ★ 古语名言名句大全 ★ 永不言败的励志格言 ★ 道家经典励志名言 ★ 庄子的经典语录集锦 ★ 糊涂季羡林 ...

深远意境的道家语录带图
答:30)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深远意境的道家语录带图相关 文章 :1. 意境唯美语录 2. 道家励志语录精选 3. 关于道家励志语录 4. 青春爱情语录带图片 5. 古风唯美意境青春语录 6. 感谢意境经典语录大全 7. 青春励志意境语录 8. 南怀瑾经典语录非常有道理 ...

道家修身经典语录
答:导语:道家讲究修身,无为而治,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道家的经典语录,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道家修身的经典语录【1】 01、卓智之人 洞烛机先 02、雌雄妍丑 一时假相 03、风月木石之真趣 惟静与闲者得之 04、天全欲淡 虽凡亦仙 05、本真即佛 何待观心 06、勿待兴尽 适可而止 07、修行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