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象山文集序》感悟

作者&投稿:危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美好的一天开始了,这周学习的文章是《象山文集序》。

《象山文集序》从文字层面来看,是阳明先生在为陆象山的学说正名,但实际上,先生是借此文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

圣人的学问,就是心学。尧、舜、禹这些圣人一脉相承的心法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性一,允执厥中。”这句话就是心学的源头。这里的“中”,说的就是“道心”。而道心精一称为“仁”,即所谓的“中”。

“道心精一”之谓“仁”。阳明先生将“精”字落在了“仁”上,因为儒家的核心就是“仁”,要走进天下民众之中,以仁爱之心亲民、爱民,将“仁”字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谓“中道”,即是“仁心”。抵达“仁爱之心”,自然“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真正的仁心,是更好得助养他人和自我身心性命,是纯粹的致良知,是至善至美,无善无恶的状态,是自然做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王阳明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都有哪些?
答:王阳明是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敢冒“天下之讥”,恢复了已泯灭无闻三百多年的象山之学“圣贤之学”的地位,创立了中国的阳明学(王学),明中叶以后,形成一个庞杂的阳明学派。 王阳明生前虽然没有到过日本,但他的思想却东渡日本,并在这个岛国从理论到实践均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恐怕是阳明先生生前所始料不...

程朱理学地位的确立经历了哪些变化?又和心学有哪些区别?
答:王阳明的心学主要主张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主要意思是指以心为主体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