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辩

作者&投稿:燕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兼爱之辩 文言文翻译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译文】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不互相争夺,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能忠孝慈爱,这样天下就太平了。圣人既然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怎么能不禁止人们互相仇恨而不劝导彼此相爱呢?所以,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

天下之人皆不能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译文】天下的人都不相爱,那么强大的一定会压迫弱小的,富有的一定会欺侮贫穷的,显贵的一定会轻视低贱的,诡诈的一定会欺骗愚笨的。天下一切祸乱、篡位、积怨、仇恨等之所以会发生,都是由于互不相爱引起的。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译文】爱别人的,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别人也必然利于他,憎恶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憎恶他,残害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残害他。

无言而不应,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把桃子投给我,我用李子回报你。这就是说,爱人的必定被人爱,而憎恶别人的必定被人憎恶。

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

【译文】爱别人并不是不爱自己,自己也在所爱之中。

爱人非为誉也,其类在逆旅。

【译文】爱人不是为个人沽名钓誉,就像旅店接待客人一样,是为了与人方便。

爱众众世与爱寡世相若,兼爱之有相若。爱尚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

【译文】爱世间多数人和爱世间少数人相同,兼爱就是这样。爱上世之人和爱后世之人,都像爱今世之人一样。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译文】现在有人犯了小过错,人们知道了就非难他;对于犯了像攻打别国那样的大错误,却不知道非难他,还加以称颂,称之为义,这能说是懂得义和不义的区别吗?

2. 讳辩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愈与李贺书(1),劝贺举进士(2)。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3),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4):“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5)。”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6)。”

律曰:“不讳嫌名(7)。”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8)。”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9)?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10),非周公孔子欤(11)?周公作诗不讳(12),孔子不偏讳二名(13),《春秋》不讥不讳嫌名(14),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15)。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16)。

周之时有骐期(17),汉之时有杜度(18),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19),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20),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21),不闻讳浒、势、秉、机也(22)。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23),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24),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25),稽之以国家之典(26),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27)。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28),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29),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释 (1)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因避父讳,不能应试出身,只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

著有《昌谷集》。 (2)进士:唐代科举制度分常科和制科,常科是定期分科举行的考试,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名目;制科是皇帝临时特设的考试。

(3)和(hè)而唱之:一唱一和。 (4)皇甫湜:字持正,元和年间(806—820)进士。

曾从韩愈学。 (5)律:此处当指唐代某项法律条文。

唐代法典总称《唐律》,分十二篇五百条,其中未见“二名不偏讳”及下引“不讳嫌名”等条文。“二名不偏讳”最早见于《礼记》的《典礼上》及《檀弓下》,意为二字之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

偏:一半。一说偏即徧(遍),全部、普遍的意思。

根据《礼记》的释文,似乎不能作这样的解释。 (6)“谓若”二句: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时不连用“在”,在说“在”时不连用“征”。

意即只要不连用,就用不着避讳。如唐代律文中有“二名不偏讳”的条文,则二句为律文的释文。

这条释文袭用《礼记·檀弓下》正文及《礼记·曲礼上》郑玄的注。 (7)嫌名:指与名字中所用字音相近的字。

音近则有称名之嫌,所以叫嫌名。 (8)“谓若禹”二句:亦袭用《礼记·曲礼上》郑玄注。

禹、雨,丘、蓲,都是同音字。禹即夏禹,丘为孔子名。

(9)为:是。 (10)法制:礼法制度。

(11)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名姬旦,周武王的弟弟,帮助武王灭殷(商),又辅佐周成王,主持制定了周朝的典章制度。他和孔子都被历代统治者尊崇为“圣人”。

(12)诗:《诗经》。《诗经·周颂》中的《噫嘻》与《雝》等篇,相传为周公所作,其中有“克昌厥后”、“骏发尔私”等句,而周公之父文王名昌,周公之兄武王名发,所以说“周公作诗不讳”。

(13)孔子不偏讳二名:孔子不避单独用的“徵”或“在”字。如:《论语·八佾》中孔子曾说“杞不足徵也……宋不足徵也”,《论语·卫灵公》中又说“某在斯”。

(14)《春秋》:春秋时鲁国的编年史书,相传经孔子删订,为儒家经典之一。讥:讥刺,非难。

(15)“康王”二句:周康王名钊,其孙继位,谥昭。《春秋》对此未提出异议。

(16)曾参(shēn):春秋时人,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行著称。不讳昔:《论语·泰伯》记曾子说:“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17)骐期:春秋时楚国人。 (18)杜度:东汉时人,字伯度,齐国丞相。

(19)“汉讳”句:汉武帝名刘彻,当时为避讳,将彻侯改为通侯,蒯(kuǎi)彻改为蒯通。 (20)吕后:名雉(zhì),当时为避讳,改雉为“野鸡”。

(21)章:章奏,臣下给皇帝的报告。诏:诏书,皇帝颁发的文书命令。

(22)浒(hǔ)势秉机:四字与唐高祖李渊之父(名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李隆基名同音。 (23)谕:与代宗李豫的名字同音。

(24)士君子:指官僚及其他有社会地位的乡绅、读书人等。 (25)质:对照。

(26)稽:检核。国家之典:指上文所举汉代讳武帝、吕后名,唐朝章奏、诏令不避“浒势秉机”等例。

(27)止:意为到达顶点。 (28)务行:致力于实行。

(29)比:类似。 作品译文我给李贺写了一封信,勉励他去考进士。

李贺应进士试很引人注目,同李贺争名的人出来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还是以不参加进士考试为好,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纷纷附和,众口一声。

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会因此获罪。”我回。

3. 文言文 王曾辩,子君才

王僧辩字君才,是右卫将军王神念的儿子。天监年间王僧辩随同父亲一起来归附。从家中征

召出来任湘东王国左常侍。湘束王任丹阳尹,王僧辩转任府行参军。湘束王出任会稽太守,王僧辩兼中兵参军事。湘束王任荆州刺史,王僧辩仍然任中兵参军事,在机要职位上。当时武宁郡反叛,湘东王命王僧辩讨伐平定叛乱。王僧辩迁任贞威将军、武宁太守。不久又迁任振远将军、广平太守。任职期满,王僧辩回到湘束王府任王府中录事,参军之职不变。湘东王被征召进京任护军,王僧辩兼任府司马。湘东王任江州刺史,王僧辩接着就被授任云骑将军司马,湓城太守。不久他迁任监安陆郡,没有多久就回王府。不久他又任新蔡太守,仍然兼任司马之职,将军之号不变。湘东王被授任荆州太守,王僧辩为贞毅将军府谘议参军事,赐食千人,代柳仲礼为竟陵太守,改称号为雄信将军。正遇上侯景反叛,湘东王命王僧辩假节,总督一万水军,带着粮食给养赴援京城。刚到都城,宫城被攻陷,天子蒙尘受辱。王僧辩与柳仲礼兄弟以及趟伯超等人,先向侯景投降,然后入宫城朝见皇上,侯景把他们的军器和粮食全部收缴,而对他们深加抚慰。没过多久,侯景又派王僧辩回竟陵,王僧辩于是加倍赶路,日夜兼行,向西去投奔世祖。世祖秉承皇帝意旨,任命王僧辩为领军将军。

荆州刺史湘东王、湘州刺史河东王之间产生嫌隙,互生疑心,军队无法统一指挥,世祖又命

王僧辩及鲍泉统领军队攻讨他们,拨足军粮,确定日期出发。当时王僧辩因为竟陵部下没有全部到达,打算等他们全部聚齐,然后集中前行。王僧辩对鲍泉说:“我舆你一同接受命令南进征讨,但军队阵营却这样不整齐,你有什么计划?”鲍泉说:“我们既然已经领受了朝廷对战事的谋划,率领骁勇的将士驰驱杀敌,形势如同用热水浇雪,还要多担忧什么?”王僧辩说: “你说的不对。你所说的,只不过是文士的老生常谈而已。河东王年轻时就有用武的才略,武器装备又很强,又刚刚打败我们的军队,现正在养精蓄锐,等着我们去进攻,如果没有一万精兵,不足以战胜他们。我所率领的竟陵将士,屡屡经历战阵,我已经派人把他们召来,不久将要赶到。虽然确定的日期已到,但还可以延缓出发的时间,我想和你一同入朝向王爷禀告这事,希望你帮助我说话。”鲍泉说:“事情的成败,全在于这次出兵,出发是迟是早,最终应当听从王爷的命令。”世担生性苛严,又多疑忌,已经暗中得知他们的谈话,于是认为他们拖延时日,不肯出发,已渐渐有怒意。王僧辩将要入朝的时候,对鲍星说:“我先开始说,你可以接着我说。”鲍泉又答应了他。他们朝见世祖,世祖迎着他们问道:“你已经备办好了吗?将在哪一天出发?”王僧辩就把先前的话全向世祖说了。世祖非常生气,摸着剑厉声说: “你害怕出兵吗!”说着就起身进入内堂。鲍星震惊害怕,竟然不敢开口说话。一会儿,世担派了敷十名随从出来收捕王僧丰。世担自己出来后,对王僧辩说:“你抗拒命令,不肯出发,造就是想要和叛贼同心,现在只有死路一条罢了。”王僧辩回答说:“僧辩深受朝廷俸禄,责任实在重大,今日被杀,哪敢有什么怨恨,只是遗憾没有见到老母。”世祖就用剑斫王僧辩,击中王僧辩的左髀,血一直流到地上。王僧辩昏死过去,过了很久才苏醒。世祖就把他送交廷尉,同时也收捕王僧辩的子侄,一起都关押起来。正逢岳阳王的军队袭击辽堕,人心骚动不安,不知道怎么防卫,世祖派自己的侍从去狱中,向王仅还询问防守的办法,王僧峦全面陈述御敌方略,王僧辩当时就被赦免,并被任为城内都督。不久岳阳王败退,而鲍泉围攻长沙,尽力攻打却不能攻克,世祖于是命王僧辩取代鲍泉。列举鲍泉的十条罪状,派舍人罗重欢率领三百名禁军中的精悍人员,与王僧辩一同出发。他们到达鲍星处之后,先派人通报鲍泉说:“罗舍人受王爷之命,送王竟陵来。”鲍泉十分吃惊,对自己的侍从说:“得到王竟陵帮助我谋划战事,叛贼不堪一击。”一会儿罗重欢拿着世祖的命令先进鲍星的营帐,王坦峦率领禁军随后而进,鲍泉才拂拭座席以示迎接,然后又坐下来等他们发话。王僧辩进去以后,背对着鲍泉坐下来说:“鲍鲤,你有罪,王爷命我拘捕你,你不要用以前的态度对待我。”他就告诉罗重欢拿出王爷的命令,鲍星就从坐榻上下来,禁军就在坐榻之侧捆绑鲍星。王僧辩接着部署军力,调配将帅,全军并力攻城,于是就平定了湘州。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帮我搜一下全文
答: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意思
答:”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2、原文:《两小儿辩斗》【作者】列御寇 【朝代】先秦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文言文 何妥善辩 的意思
答:文言文 何妥善辩 的意思 不要从其他网页上抄来的xiangliang1471 | 浏览8895 次 问题未开放回答 |举报 推荐于2017-12-15 10:45:31 最佳答案 何妥善辩 何妥小时候就很聪明,他八岁的时候到(中国古代的)教育管理机关。他的导师顾良对他开玩笑说:“你姓何,是荷叶的荷还是河水的河?”何妥马上回答道:“先生...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现在文是什么?
答:《两小儿辩日》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

搜文言文马周机辩的翻译
答:贞观五年,到了京师长安,马周帮助常何罗列出二十余件事情,让他上奏,.到了晋见后,唐太宗与马周谈得很高兴.授予他监察御史一职,并连官中书舍人.马周为人机智善辩,能上奏,十分了解事情的原由,所以上奏没有一次不合太宗心意.太宗曾说过:“对于马周,若有一时不见,就要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是了...

机智善辩的文言文答案
答:1. 机智善辩文言文,潘京,字世长 潘京字世长,是武陵汉寿人。 二十岁左右时,郡府征用潘京为主簿,太守...晏子使吴,吴王谓行人曰:“吾闻晏婴,盖北方辩于辞、习于礼者也。”命傧者曰:“客见则称‘天子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