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文言文

作者&投稿:鲍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文言文到底怎写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

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是无疑的。

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对,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

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

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

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

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

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

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

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2. 文言文中"之"到底有几种意思

知道就好,没必要记住。.文言文重在理解大意

⑴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⑵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⑶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

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 究竟这个词,古文中应该怎么说

古文没有具体的词去表达这个究竟。

1,一般都是今人根据语义而添加的。

2,比如:他究竟想干什么?

古人的说法:其意欲何为?(今人为了强调而结合语境添加究竟二字)

3,又比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古人的说法是:然其何如?

4,再比如:这件事究竟是谁做的?

古人的说法:然其何人为也?

究竟解释:

1、结果;原委

不管什么事,他总爱问个究竟。

究竟怎么了?

2、到底

他究竟想要去什么地方?

意思:为什么 到底 原委

古文中的究竟:

1、穷尽。

①《史记·三王世家》:“夫贤主所作,固非浅闻者所能知,非博闻强记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

②汉 马融《广成颂》:“上下究竟,山谷萧条,原野嵺愀,上无飞鸟,下无走兽。”

③《魏书·儒林传·刘献之》:“献之善《春秋》、《毛诗》,每讲《左氏》,尽《隐公八年》便止,云义例已了,不复须解。由是弟子不能究竟其说。”

2、结束;完毕。

①《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

②南朝 陈 徐陵《双林寺傅大士碑》:“洗浴究竟,扶坐著衣。”[1]

3.结局;结果。

①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三折:“师父,我柳翠将来的究竟,可是如何?”

②清 黄宗羲《<;明名臣言行录>;序》:“破城陷邑,智穷不能自免,则以亡卤降人为究竟。”

③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此事余不知其究竟,后数行,乃毕公权撰成之。”

④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中德文化书》:“孔子的人生哲学正是以个人为本位,它的究竟是望人人成为俯仰无愧的圣贤。”

4.佛教语。犹言至极,即佛典里所指最高境界。

①《大智度论》卷七二:“究竟者,所谓诸法实相。”

②唐 王维《西方变画赞》序:“究竟达于无生,因地从于有相。”

③明 李贽 《六度解》:“此六度也,总以解脱为究竟,然必须持戒、忍辱以入禅定,而后解脱可得。”

5.毕竟;到底。

①宋 苏轼《观妙堂记》:“欲求多分可以说者,如虚空花,究竟非实。”

②《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桧索笔署名,手颤不止,落墨污坏了奏牍。立刻教重换来,又复污坏,究竟写不得一字。”

③清 李渔《奈何天·崖略》:“红颜薄命有成律,不怕闺人生四翼。饶伊百计奈何天,究竟奈何天不得。”

④曹禺《雷雨》第二幕:“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

⑤郭沫若《今昔集·再谈中苏文化之交流》:“他们的作品固然有永不可磨灭的价值,值得我们宝贵,但古代人的生活和现代人的生活究竟不同。”

⑥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6.推求;追究。

①《高子遗书·会语四》:“人要於身心不自在处,究竟一个着落,所谓困心衡虑也。”

②《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我两个连忙就朝着那盏灯磕了头,算领了父母之命。究竟起来,他的父亲--我的公公,还在山阳县县监里,他的母亲--我的婆婆,还在淮安城饭店里呢!”

7.深入研究;通晓。

①明 陶宗仪《辍耕录·狷洁》:“﹝郑所南先生﹞晚年究竟性命之学,以寿终。”

②清 黄宗羲 《<;赵渔玉诗钞>;序》:“少年向予欲学诗古文者,每阻之曰:‘究竟时文,而后可从事於此也。’”

8.犹多少。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八:“老孙头说着,把手里的貂皮递给萧队长看:‘这有啥好?我看和狗皮猫皮差不究竟。’”

9.犹打算。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汝居此楼,作何究竟?”

4. 形容要坚持到底的古文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中国谚语

立志不坚,终不济事.——朱熹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5. “所以”在古文中到底什么意思

“所以”在文言文中不是词,而是短语,其语义并不固定,只能看句中介词“以”的宾语(常常被省略)是什么。

具体解释一下:

所:作为助词,在与后面的动词、介词结合时,构成名词性结构,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与动词“之(到什么地方去)”结合为“所之”,表示“去的地方”,将动词“之”(到什么地方去)名词化了。

与介词“从”、“由”、“自”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地方、原由、对象等。也是起到名词化作用。

以:作介词时,词义很宽,包括把,拿,依,按,凭,从,自,由等等。

这样一来,“所以”便存在所自、所在、所由、所依、所从、所因等的很多差别。

例如:

“吾知所以距子矣”(我知道用来对抗你的方法了),其中的“以”省略了宾语“方法”。其中的“所以”相当于“所用(方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其中的“以”指“以人”。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其中的“以”指“用亲贤臣,远小人(的措施)”。

总之,文言文的“所以”这个短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与具体语言环境,有不同的意思。由于它大多表示“所凭借依仗的条件”,才会出现某种结果,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现代汉语继承了这一点,将“所以”与“因为”搭配,形成条件关系。

6. “文言文”到底是什么

“文言文”三字中,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政论、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

现当代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到底用文言文怎么表示,比如说现代的“你”可以转化为古文的“汝”?
答:“到底”在古文里,可以说“终”。比如:到底还是我输了⇨终我输矣。

关于坚持到底的文言文
答:1. 形容要坚持到底的古文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中国谚语 立志不坚,终不济事.——朱熹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老...

究竟用文言文怎么说
答: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

到底发生了什么文言文怎么说
答:毕竟是何 《百度文言文翻译》

既然要追求刺激那就贯彻到底用文言文怎么说
答:(现代文)既然要追求刺激那就贯彻到底 (文言文)既欲激则终。(既欲激则贯终。)

你到底想要什么文言文怎么表达
答:欲想要,希望:例:欲盖弥彰.欲罢不能.欲速不达.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除此之外还有,将、且、遂 但这些都不合适,最合适的就是“欲”

“到底哪一个好”用文言文怎么说
答:“到底哪一个好”“果孰愈”《百度文言文翻译》

到底是文言文还是白化文?
答:答 古白话zhidao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称之为“古白话”。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了。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

文言文的魅力到底是什么呢?美在哪里?
答:它的魅力在于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言文分离、行文简练。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

文言文表达烦闷
答:1. 如何用文言文表达“到底为何事而心情烦躁” 究竟因何事而心烦。1.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2.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