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第一七律?

作者&投稿:缪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被誉为唐代第一律诗的是哪首诗~

被誉为唐代第一律诗的是《登高》。

此语出自胡应麟的《诗薮-内编》。


作品简介: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登高
[作者]杜甫(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白话译文
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宋代著名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传说李白游黄鹤楼,看到崔颢这首诗之后,说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敛手无作而去。可见李白对此诗是极为推崇的。清人纪昀评曰:“偶尔得之,自成绝调……此诗不可及者,在意境宽然有余。”沈德潜评曰:“意在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杜甫《登高》赏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古今第一七律《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当年他大约五十六岁,漂泊到夔洲一带,重阳登高,面对肃杀秋景,有感于怀,遂提笔写下这一首七律。 这一首诗历来被推为律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 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声凄凉,这就开门见山地表现了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哀。 颔联对仗极其工整,萧萧落木,无边而下;不尽长江,滚滚而来。寥寥几笔,就把肃杀凄凉的秋景写得气势宏大,令人触目惊心。 秋日的景色使得诗人触之生情。颈联就融合了诗人的感情:“万里悲秋”。然而又想到了自己的一生是漂泊流浪,贫病交加。风烛残年之时,独自登高。君不见长江边高台上那一位步履蹒跚的瘦弱老人独自站着面对滔滔江水满目哀凉,这怎么不让人可怜? 尾联:艰难苦恨又增添了花白的鬓发,满腹愁绪欲借酒来排遣,不料潦倒新停浊酒杯啊,因为有病戒了酒,竟是不得抒怀。写到这儿,就更增添了一份沉重。 全诗风格正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很好体现。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唐代的诗坛更是人才辈出,"诗仙"、"诗佛"、"诗鬼"们各领风骚数百年。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那位豪放飘逸的李白.杜甫在音节韵律方面的造诣很高,主要表现在他律诗的成就上。被誉为"古今第一七律"的《登高》就出于他之手。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拿这首《登高》来说,被称作是“古今第一七律”。这首诗绝就绝在它的律上:粗看首尾似乎“未尝有对”,颔联颈联则“无意于对”,但细细品味则是八句皆对。因此胡应麟在《诗薮•近体中》中说:“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所以这首诗也有旷代之作的美称。

应该是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曾到黄鹤楼,提笔时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投笔敛手而去。后依他的题材写了《登金陵凤凰台》。
此诗被历代评论家评为“古今第一律诗”。

唐*杜甫*登高
[内容:]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体裁:]七律
[类别:]
[考证:]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
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
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
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
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
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出处:]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227_76
1384

登高为何被称为七律第一
答:其一是格律精严。崔颢的《黄鹤楼》虽然也有人推为唐人七律第一,但就格律而言,《黄鹤楼》是一首半古半律之诗,而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格律十分严谨的七律。平仄合律自不必说,诗评家赞赏最多的是此诗的对仗技巧。有人评,杜甫的这首诗八句皆对,这要具体分析,我们都知道格律诗只要求中间两...

唐代哪位诗人的七律名篇被称为题咏黄鹤楼的第一名篇?
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是唐代开元时期的进士,他一生郁郁不得志,曾经有入道的念头。他早年诗多写闺情,后赴边塞,诗风转为慷慨豪迈,他这首诗,由神话传说写到现实感受,文词流畅,景色明丽,虽有乡愁却不颓唐,被后世公认为题咏黄鹤楼的第一名篇。后来...

单项冠军崔颢,全能冠军杜甫,谁是七律第一?
答:说起诗词艺术,公认的是唐代水平最高的。唐诗中七律被称为最精巧完美体式,被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历史岁月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精品,在我国七律诗中到底谁是七律第一呢?历代诸多评论家中,崔颢 《黄鹤楼》被认为是七律第一,大部分时间占据头把交椅。按照七律诗体的标准,这首诗格律不是那么严谨,...

杜甫的《登高》都不押韵,凭啥是七律第一,明代学者:你们不识货_百度知 ...
答: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首《登高》的几个韵脚“哀”“回”“来”“台”“杯”并不押韵,怎么还能被称为七律第一呢?其实说白了很简单,我们现在对“押韵”的理解,源于中华新韵,也就是普通话。但在唐代,一首诗押韵与否,依据的可是唐韵,也就是《平水韵》。要知道,今天的普通话与古人的语音...

登高为何七言律诗第一
答:因为这首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第一,这首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高浑一气,独步古今,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所以被称为千古七律第一。诗的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杜甫登高为什么是古今七律第一
答:之前小楼精读过的《黄鹤楼》,就被宋人严羽、清人吴昌祺推为唐人七律第一。不过,在小楼精读《黄鹤楼》那篇文章的评论中,很多朋友认为,七律第一,应该是杜甫的《登高》。确实,杜甫的《登高》也受到了历代诗评家的推崇,评价之高,较《黄鹤楼》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的著名诗评家胡应麟,就赞杜甫的...

杜甫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登高》
答: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

登高为什么是古今七律第一
答:《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原因:《登高》把格律诗的对称美做到了极致,其代表了格律诗的最高成就。一、用字精巧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小楼初读此句,自动脑补无数木头从天而降,极为震撼,但这里的“落木”,不是落木头,而是落叶。2、那为什么这里要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呢?

登高为什么是古今七律第一
答: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有以下几个原因:1.格律精严 《登高》的格律,堪称当世无匹。“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不仅中间两联成对,首联和末联也都成对。首联便以对起,风、天与渚、沙,猿啸与鸟飞,皆自然成对。每一个字都精雕细刻,却又毫无斧凿痕迹。2、气象高浑博大...

为何说杜甫的七律为"古今七律之第一"?
答:后世的人,在学习和创造近体诗时,一般都将杜甫作为第一老师,或是就其中某一领域或体裁阐发与深入,或是学习他的某种风格与优点,但能够再现这种全面性而总体体现出诗歌表现的另一个高度的,在具体的某一首某一篇上有很多成功之作,但就总体而言,没有达到杜甫这一高度的。也正因此,诗发展到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