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认识到什么问题

作者&投稿:桓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1)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与水的关系,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吸取隋亡教训。(2)材料二是轻徭薄赋的思想。材料三是重视纳谏的思想。(3)在政治上,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大兴学校,发展科举。出现了“贞观之治”。(4)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1)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生存下去。吸取隋亡的教训。(2)是重视纳谏的思想。(3)在政治上,任贤纳谏,整顿吏治;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唐太宗时刻挂在嘴边的话(如图)

(1)结合材料一,分析唐太宗认识到哪一实质性问题?(1分)他对人民群众产生了一种什么心理?(1分)
材料二   《贞观政要》里的几句话(已作放大处理)

(2)唐太宗统治期间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盛世局面?(1分)结合材料二,说一下此盛世局面与隋炀帝“一朝而败”的关系?(2分)
材料三   《唐语林》摘录

(3)《唐语林》中的“上”是指谁?(1分)“开元初”是指什么时期?(1分)
(4)材料中的“上”是如何“留心理道,革去弊讹”的?(2分)由此出现的“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的局面被称作什么?(1分)
材料四   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拨翟,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卷,非但人得荐士,亦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是,累朝赖多士之用。 
——陆贽《陆宣公翰苑集》
(5)材料四主要反映了武则天采取的哪一措施?(1分)史称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这与材料三《唐语林》“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局面的出现有什么关系?(2分)
(6)结合四则材料,说一说怎样才能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1分)

(1)问题: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1分)
心理:产生一种畏惧(或者敬畏等)的心理。(1分)
(2)局面:贞观之治。(1分)
关系:因果关系。唐太宗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实行一些烈革新措施。(也可以不答“因果关系”这四个字,直接答下面的一句话。学生表述出基本意思即可得2分)
(3)唐玄宗。(1分);唐玄宗统治前期。(1分)
(4)措施:重用贤能,整顿吏治;改革军事、财政、漕运制度。(2分)
称作:开元盛世。(1分)
(5)措施:发展科举制度,重用人才。(只要答出“重用人才”,或者类似意思即可得1分)
关系:承上启下,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2分)
(6) 学生回答只要能不偏离题意即可。(1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唐太宗时刻挂在嘴边的话(如图)

(1)结合材料一,分析唐太宗认识到哪一实质性问题?(1分)他对人民群众产生了一种什么心理?(1分)
材料二 《贞观政要》里的几句话(已作放大处理)
(2)唐太宗统治期间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盛世局面?(1分)结合材料二,说一下此盛世局面与隋炀帝“一朝而败”的关系?(2分)
材料三 《唐语林》摘录

(3)《唐语林》中的“上”是指谁?(1分)“开元初”是指什么时期?(1分)
(4)材料中的“上”是如何“留心理道,革去弊讹”的?(2分)由此出现的“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的局面被称作什么?(1分)
材料四 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拨翟,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卷,非但人得荐士,亦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是,累朝赖多士之用。
——陆贽《陆宣公翰苑集》
(5)材料四主要反映了武则天采取的哪一措施?(1分)史称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这与材料三《唐语林》“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局面的出现有什么关系?(2分)
(6)结合四则材料,说一说怎样才能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1分)

(1)问题: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1分)
心理:产生一种畏惧(或者敬畏等)的心理。(1分)
(2)局面:贞观之治。(1分)
关系:因果关系。唐太宗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实行一些烈革新措施。(也可以不答“因果关系”这四个字,直接答下面的一句话。学生表述出基本意思即可得2分)
(3)唐玄宗。(1分);唐玄宗统治前期。(1分)
(4)措施:重用贤能,整顿吏治;改革军事、财政、漕运制度。(2分)
称作:开元盛世。(1分)
(5)措施:发展科举制度,重用人才。(只要答出“重用人才”,或者类似意思即可得1分)
关系:承上启下,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2分)
(6) 学生回答只要能不偏离题意即可。(1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嫦娥奔月”的神话,只能表达人类对大地与地球之...
答:(1)背景:①经济发展日益加快。②人文精神不断发展。③科学家对自然界提出新的认识。④启蒙思想家提倡科学与民主,宣扬平等和自由。⑤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欧洲建立。(2)发展:①科学理论由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②验证科学理论的应用技术由火药火箭到现代火箭技术。③人类离开地球飞向太空由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