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作者&投稿:蓝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从中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指导训练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更要促进小学生对语言的积累。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呢?这是广大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严肃的问题。就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小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语言文字积累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二、简要阐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积累的意义
三、激发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的兴趣。
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的有效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注重“丰富语言的积累”,并在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中有了具体的操作指导,如第一学段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句”和“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第二学段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第三学段指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主要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积累。
  一、语文教学要创设一种真正的教学对话情境
  现代课程论的观点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拥有不同文化和沟通文化的两代人,在沟通中进行心灵碰撞,从而提供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契机。如果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必然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积累很需要教师有一系列的智力操作、技术手段和方法策略。
  二、语文教学要重视主体分层,尊重差异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学生的差异,了解学生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进行精心分层,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让学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个性。
  三、语文教学要引导朗读,丰富积累语言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下笔如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
  四、语文教学应从“理解课文内容”转为“学习课文语言”
  传统语文教学里,教学重点主要是放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在通行的“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归纳总结全文”的课堂教学三部曲中,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成了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硬任务。课文理解了,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而课文中丰富的词语、生动的句子,以及大量规范的语言,学生是否内化,能否运用,则似乎成了学习课文的软任务,可学可不学。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无疑就异化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课文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对象,然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数学、常识等学科不同,后者教材的内容就是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教材内容,就完成了教学要求,而语文学科则不同,课文的内容并不是学习的主要任务。换句话说,语文学科主要不是学“课文的内容”,而是课文的“语言文字”,课文的“表达形式”。课文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具体的情境,学习课文的主要任务不是理解课文情境,而是借助课文的情境学习语言文字,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
  五、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积累的能力
  首先,要自主确定积累的内容。一篇课文值得积累的内容很多,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一个或几个内容进行积累。学生喜欢什么就积累什么,教师不必作过多的干涉。其次,要自主选择积累的方法。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自觉地运用着各种学习方法。从学习心理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异的,这里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学法选择的机制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学习方法的自觉选择,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积累能力。
  六、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更要重视运用
  叶圣陶指出,旧式考试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的“人型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积累不能重走旧式教育的老路。从内容上说,应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能让他们怦然心动、会心一笑的内容。从要求上讲,记忆一些名言警句,对一些经典名篇有所印象就够了。我们要引导学生积累的东西必须让学生真正理解了,领会了,尽可能地用过了,才有可能积淀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因此,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运用语境。如,通过一些活动,展示一些场景,让学生说说联想到的警句名言;带领他们置身蒙蒙春雨中或是烂漫的春花中,让他们说说想到的有关诗句,这比单纯地让学生死背名言、诗句要有效得多。
  总之,语言的学习需要拓展,要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语言。除教材外,语文学习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听广播,在看电影、电视过程中注意各种生动语言的表达方式。平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语言实践活动,多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增长见识。所有这些,都是丰富语言积累的重要手段。一句话,我们必须重视指导学生到“大课堂”里去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有效性
答:那么,如何提高语言训练的效果呢?一、加强朗读和背诵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朗读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感...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强化语言教学
答:一、加强口语训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让他们获得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极力为学生创造听、说的机会,激发学生听、说的兴趣。这样,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听、说具体语言环境里,发展了听说能力,达到听懂,说清的目的。如上课前...

如何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
答:1、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包括回答问题、阐述己见和复述课文。2、做造句练习,有助于丰富词汇、牢固掌握词汇。3、多写作文,并尽可能批改、讲评一部分。4、让学生熟读课文,多看书,从中得到借鉴。5、适当听广播、看好的电视,从中学习语言。6、鼓励学生同陌生人、年长的人交流。7、结合班级活动,举行...

小学语文老师在教语文时,怎么教语言的
答:一、加强口语训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让他们获得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极力为学生创造听、说的机会,激发学生听、说的兴趣。这样,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听、说具体语言环境里,发展了听说能力,达到听懂,说清的目的。如上课前可...

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答:第二步:课中落实训练点。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把知识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语言技能。 “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既是不同的训练点,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具体到课堂,既要有专项的训练,如 (1)、听的训练。可以听课文的示范朗读,学会倾听学生发言、教师...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语言表达能力
答:一、要凭借语文教材,加强语言表达训练 利用教材训练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很有效的办法.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较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同时,各册教材在阅读课文及基础训练题中,也都有编排人物对话交际的训练内容.为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表达实践.二、...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申培
答: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2.2 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2.2.1 培养学生说话的正确方法。学生有时怯于说话是因为不会说话,这时老师就要教给学生说话的方法。如:回忆式,点题式,总分式等等说话方式。课堂上回答老师提出...

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答:一,在模仿初中语言人们的一切学习,都是模仿的。小学生年纪虽小但模仿能力却很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选用各种办法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培训语言。以身作则。教师常是学生模仿的目标,尤其是小学生,她们的模仿力非常强,教师也是她们心里的“超级偶像”,教师的言谈举止是许多人心里的“行为规范”,...

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水平
答: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应用课堂评价语言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一、注重课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时机 在语文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运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功能,促进学生的提高。1.正确运用评价,帮...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答:(一)言传身教。老师常是学生模仿的对象,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特别强,老师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老师的言行是他们心中的“行为准则”,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一点,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表述要清晰,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