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10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卖给另外一个

作者&投稿:淫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个人八块钱买了一只鸡,花九块钱卖掉了,后来他觉得不划算,又花十块钱买回来了,又花十一块钱卖出去了~

  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10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钱卖给另外一个人了。问他最后的收益是多少?即他赚了多少钱?

  提示:这是国外某著名商业公司的一道面试题,考查的不是你的数学计算,而是看你会不会在经济活动中将“如何获得最大利润”放在首位来思考,也测试你在纷杂的交易过程中能不能明确自己的位置。据说这道题测试过上千人,正确率不足5%,认真考虑,仔细作答哦!


  答案:负2元,就是说亏了两元。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商品的价值在交换的过程中是会变化的。这里要考虑到成本核算的问题,就是说鸡的成本不是一成不变的。
  (i)第一次8元买进,对他来说(也对以后要与他交易的人来说)鸡的成本是8元。然后以9元卖出,这时赚了1元,这里是很显然的,没有疑问。
  (ii)请注意,接下来这句话是关键:买走鸡的人(我们称之为B好了)花了9元才买到的这只鸡,所以此时对B来说(也对以后要与B交易的人来说),鸡的成本就是9元了,如同一开始那人(我们称之为A好了)花8元买到鸡的时候鸡的成本就是8元的道理一样。
  (iii)这时A又从B处将这只成本是9元的鸡以10元买了回来,如果我们从B的角度想,就是B把9元买到的鸡以10元卖掉了,B赚了1元,相对地就是A亏了1元。
  (iv)现在A手里的这只鸡是花10元买回来的了,所以对A来说(也对以后要与A交易的人来说),鸡的成本又涨到10元了。
  (v)最后A将这只成本是10元的鸡以11元卖给了另一人(就叫C吧),和(i)的道理一样,赚了1元。
  然后总结一下:(i)时赚1元,+1;(iii)时亏1元,-1;(v)时赚1元,+1。一共+1-1+1=1元。
  所以可以说A这家伙脑袋进水了,(i)之后就已经赚到1元了,步骤(ii)至(v)都算白干了,没有效率。


  这道面试题在测试中回答利润是2元的肯定是面试失败者;
  回答3元的更加不可思议,,因为连自己什么时候追加了成本都不知道,肯定也是失败;
  回答1元者,恭喜你,不属于脑袋进水的范畴。

  我们现在来看,鸡在C手里,是他花11元买的,就是说现在鸡的成本又涨到11元了。如果一开始A就把当时在他手里成本还是8元的鸡以11元卖给C,同样可以达到现在的情况(鸡在C手里,成本是11元),就是说A原本能赚到3元的,现在只赚到1元,所以在整个过程中A其实是亏了2元的(就是说没有得到本来应该得到的利润,也是一种变相的亏损)。

  如果有人不明白我再具体解释一下这2元亏在哪里了。

  把ABC三人的收支情况列个表:

  A 8支 9收 10支 11收
  B N/A 9支 10收 N/A
  C N/A N/A N/A? 11支

  如果不执行上面的步骤(i)至(v),而是直接卖给C的话,则只有A的“8支11收”和C的“11支”(上表中蓝色部分)的交易发生,则其他的收支状况是多余的(上表中红色部分),就是这些多余的交易导致了A的亏损:如果直接AC交易的话,根本没有B参与其中(B应该收支平衡),但事实情况是B赚了1元(B 9支 10收),这1元就是A亏的;如果直接AC交易的话,A也没有必要从B那里把9元卖出去的东西再花10元买回来(A 9收 10支),这里亏的1元也得A自己埋单。由此就可以看出A是亏了2元。

  有人会在一点上有疑问:如果没有步骤(i)至(v)的交易,鸡的成本也不会涨到11元,也就没有“应该赚3元”的概念了。

  这种想法是错的,B和C在买A的鸡的时候,都不知道鸡原来的成本,他们认为出9元(B)和11元(C)买这只鸡是划算的,或者说就算他们知道鸡的成本,仍然愿意出此价钱购买。所以如果A直接找到C,就可以11元把鸡卖给他,C不会管A是多少钱买到这只鸡的,他只关心自己的出价,就像你看到称心的商品想买下来的时候会在乎商家净挣了多少钱么?你一定只是想“恩,这价钱我可以接受,买了吧”。所以说C会11元买这只鸡,和A之前与B的交易完全没有关系,是他的个人行为。也就是说就算没有步骤(i)至(v),只要C买了这只鸡,鸡的成本就会涨到11元,就会出现“A应该赚3元”的情况。
  这道题目貌似很简单,但也容易落入思维陷阱。先介绍正确的解法。
  1。设买进为-,卖出为+
  那么-8+9-10+11=2元。你的钱包多了2元啦。
  2。本来你应该赚11-8=3元。但是中途被“中间人”赚了1元(追加成本,也就是9-10),所以你得了2元。即11-8+9-10=2元。
  3。第一次买卖赚了1元所以+1,第二次买卖是关键,如果你认为确实折了1元,所以-1。此时鸡的成本已经被你认为是9元,(“9元的鸡,10元买了,岂不是赔了1元”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其实已经默认"鸡应该是9元的鸡而不是10元的鸡")最后当你11元卖出,必须是11-9=2元。这就是10不能被11减的原因。 即9-8+9-10+11-9=2元。
  虽然思考不同,但每种解法都从-8+9-10+11演化而来。

  附

  PS:错误观点一:1元利润
  “8元买入,9元卖出”=1
  “9元卖出,10元买进”=-1
  “10元买进,11元卖出”=1

  PS:错误观点二:0元利润
  8块买了,9块卖了,赚了一块
  又花10块买了,倒贴一块.
  11块又卖了,赚了一块.
  没倒贴也没赚!

  ps:错误观点三:3元利润
  8块买了,9块卖了,赚了一块
  又花10块买了,倒贴一块.此时保本
  11块又卖了,原来8块,岂不是赚了3块?

  ps:错误观点四:6元利润
  鸡的购入价格为8元,而最高可卖11元
  也就是说此人一次交易应该可以最高攥到3元
  这么说第一次交易就损失了2元利润
  而他第二次交易的时候,以10元的价格进货
  明显在进货阶段也损失了2元
  所以此人两次交易应该攥得6元利润。

  ps:几个观点都把从口袋里拿的刚刚赚的准备再次投资的1块钱算成亏了1元,但你别忘了鸡还在我手里,而且我卖了11元,也就是说我不仅收回了我的投资1元,而且还赚了1元,你怎么能说亏了1元呢。就算把投资的1元说成亏了1元,收回成本的时候你也应该+回来,于是+1(第一次交易)-1(追加投资)+1(收回成本)+1(利润)=2元。

  总评:归根揭底,算错的原因都在于违法了会计学中最基本的准则--“有借必有贷”。通俗的说:买卖一 次算一次交易行为!买卖必相应。
  “9元卖出,10元买进”!并不是一次交易行为,要不然“8元买入”和“11元卖出”没有上下也没有因果关系,不能对应。所以题中交易行为有2次。不能随便拆来拆去。即:
  “8元买入, 9元卖出”=1
  “10元买入,11元卖出”=1
  这样问题就简单了把。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PS:这个问题虽然简单,却说明了日常经济生活中最平常的现象。“频繁的交易行为会增加交易成本”。当然交易成本始终都会存在,如何尽量减少这种现象是投资者和经理人考虑的事情。呵呵!另外为题中的人叫屈,如果知道11元能卖掉,还会卖给中间人吗。这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也是么有办法啊。有2句名言说得好!(其实是偶说的)
  “世上一定有一个最适合我的新娘,但她在哪儿呢。”
  “结婚是因为她可能适合我,离婚是因为她肯定不适合我。”
满意请采纳。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你想像成这是两笔生意。 8元买一只鸡,9元卖掉 ,赚了1元。 然后你10元买一只鸡,11元卖掉, 又赚1元。 一共赚了2元。
另外还有一个思路,假设你现在身上有9元钱,花8元买了一只鸡, 你还剩1元, 然后你9元卖掉之后,你身上有10元,再花10元,买一只鸡,你身上没钱了。再11元卖掉,你身上有11元。减去你身上原本有的9元,你赚2元。

2元。

我们可以只算这个人的收入和支出,这样就避免了被绕晕:

这个人花出去的钱共计,8+10=18元,而他获得的钱共计,9+11=20元,因此这个人赚了20-18=2元。

扩展资料:

数学思维也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数学思维能力,即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转化与划归,从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函数/映射的思想,等等。一般来说数学能力强的人,基本体现在两种能力上,一是联想力,二是数字敏感度。

前者能够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这其中又以构造能力最让人折服;后者便是大多数曝光的所谓geek,比如什么Nash之类的。当然也有两种能力的结合体。

我国初、高中数学教学课程标准中都明确指出,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学思维



这是网上一大神的答案。

答案:负2元,就是说亏了两元。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商品的价值在交换的过程中是会变化的。这里要考虑到成本核算的问题,就是说鸡的成本不是一成不变的。
(i)第一次8元买进,对他来说(也对以后要与他交易的人来说)鸡的成本是8元。然后以9元卖出,这时赚了1元,这里是很显然的,没有疑问。
(ii)请注意,接下来这句话是关键:买走鸡的人(我们称之为B好了)花了9元才买到的这只鸡,所以此时对B来说(也对以后要与B交易的人来说),鸡的成本就是9元了,如同一开始那人(我们称之为A好了)花8元买到鸡的时候鸡的成本就是8元的道理一样。
(iii)这时A又从B处将这只成本是9元的鸡以10元买了回来,如果我们从B的角度想,就是B把9元买到的鸡以10元卖掉了,B赚了1元,相对地就是A亏了1元。
(iv)现在A手里的这只鸡是花10元买回来的了,所以对A来说(也对以后要与A交易的人来说),鸡的成本又涨到10元了。
(v)最后A将这只成本是10元的鸡以11元卖给了另一人(就叫C吧),和(i)的道理一样,赚了1元。
然后总结一下:(i)时赚1元,+1;(iii)时亏1元,-1;(v)时赚1元,+1。一共+1-1+1=1元。
所以可以说A这家伙脑袋进水了,(i)之后就已经赚到1元了,步骤(ii)至(v)都算白干了,没有效率。

如果有人不明白我再具体解释一下这2元亏在哪里了。

把ABC三人的收支情况列个表:

A 8支 9收 10支 11收
B N/A 9支 10收 N/A
C N/A N/A N/A? 11支

如果不执行上面的步骤(i)至(v),而是直接卖给C的话,则只有A的“8支11收”和C的“11支”(上表中蓝色部分)的交易发生,则其他的收支状况是多余的(上表中红色部分),就是这些多余的交易导致了A的亏损:如果直接AC交易的话,根本没有B参与其中(B应该收支平衡),但事实情况是B赚了1元(B 9支 10收),这1元就是A亏的;如果直接AC交易的话,A也没有必要从B那里把9元卖出去的东西再花10元买回来(A 9收 10支),这里亏的1元也得A自己埋单。由此就可以看出A是亏了2元。

或者说:这道题目貌似很简单,但也容易落入思维陷阱。先介绍正确的解法。
1。设买进为-,卖出为+
那么-8+9-10+11=2元。你的钱包多了2元啦。
2。本来你应该赚11-8=3元。但是中途被“中间人”赚了1元(追加成本,也就是9-10),所以你得了2元。即11-8+9-10=2元。
3。第一次买卖赚了1元所以+1,第二次买卖是关键,如果你认为确实折了1元,所以-1。此时鸡的成本已经被你认为是9元,(“9元的鸡,10元买了,岂不是赔了1元”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其实已经默认"鸡应该是9元的鸡而不是10元的鸡")最后当你11元卖出,必须是11-9=2元。这就是10不能被11减的原因。 即9-8+9-10+11-9=2元。
虽然思考不同,但每种解法都从-8+9-10+11演化而来。

赚了两元,你可以先假设有10元钱,花了8块,则还剩2元,而9元卖掉则是2+9=11,花10块又买回来,则又是11-10=1,而最后11元卖出,则是1+11=12,而原本有10元,则赚的钱是12-10=2元

(摘要)1、9-8=1,11-10=1,1+1=2,所以最后赚2元。
2、最初只有8块钱,最后你有11块了所以是赚3块;
3、第一次买卖,主人公损失8块,获得一只鸡,第二次买卖;主人公获得9块,损失一只鸡;第三次买卖,主人公损失10块,获得一只鸡;第四买卖,主人公获得11块,损失一只鸡所以 整个产生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是8+9+10+11=38元+4只鸡
4、整个事件有3次交易,我门来看看具体是哪3次?
第一次交易:8元买进,9元卖出,利润1元;
第二次交易:9元卖出,10元买进,利润-1元;
第三次交易:10元买进,11元卖出利润1元;
整个过程:1-1+1=1元
所以分析得知:这个人是个傻子,因为后两次交易等于白干了。
经测试,企业认为:
回答利润是2元的肯定是面试失败者;
回答3元的更为愚蠢,因为自己什么是追加成本都不知道,肯定也是失败;
回答1元者,恭喜你,不属于傻子范围;
结果是:本来可以直接赚3元的,经过他3次交易后总利润变成1元了。
所以正确答案是:-2元!
回答-2元者,面试成功!
比较强的回答:
合计利润应该为两元

看你们回答的多复杂,我来说我的说法简单,易明。第一步花8块钱买回来一只鸡,9块钱卖掉,这里就赚了一块钱。
第二步,10块钱买回来一只鸡,11块钱卖掉,这里就赚了一块钱。第一步赚了一块钱,第二部也赚了一块钱,就是1+1=2。赚了2块钱。

一个人8元买了一只鸡,9元卖出去,再以10元买回来,又以11元卖出去了,问...
答:解法一:将问题拆分为两次买卖进行计算:第一次买卖过程中,买鸡的成本是8元,卖鸡的收入为9元。那么在第一次买卖过程中:利润=收入-成本=9-8=1元。第二次买卖过程中,买鸡的成本是10元,卖鸡的收入为11元。那么在第二次买卖过程中:利润=收入-成本=11-10=1元。所以,在两次买卖过程中,总...

一个人花8元钱买了一只鸡,9元钱卖掉钱,他觉得不划算,10又买了回来,11...
答:5、关于对正确答案-2的质疑:-2为3和1的差额,3仍为直接1元卖出的最佳收益,没有疑问,下面我们看看作为比较的1的计算过程,第一次交易:8元买进,9元卖出,利润1元;第二次交易:9元卖出,10元买进,利润-1元;第三次交易:10元买进,11元卖出利润1元;整个过程:1-1+1=1元 质疑:鸡...

一个人花八块钱买了一只鸡,九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十块钱...
答: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10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钱卖给另外一个人了。问他最后的收益是多少?即他赚了多少钱?提示:这是国外某著名商业公司的一道面试题,考查的不是你的数学计算,而是看你会不会在经济活动中将“如何获得最大利润”放在首位来思考,也测试...

一个人8元买了一只鸡,9元卖出去,10元又买回来,11元又卖出去。问:他盈利...
答:根据题目,这个人一共可以盈利2元。其中,总的购买价格为:8+10=18元(购买鸡的花费);总的出售价格为:9+11=20元(出售鸡的价格)因此,盈利=20-18=2元。虽然本题题目说的是把鸡一会儿买一会儿卖的,但我们可以把鸡当做是不同的鸡,买来买去两回就当作买了两只鸡,也卖了两只鸡,总的卖出...

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只鸡,9块钱卖了,又10块钱买回来,11块钱又卖了,他赚...
答:这是IBM面试时的题目,有四种算法:1、9-8=1,11-10=1,1+1=2,所以最后赚2元。2、最初只有8块钱,最后你有11块了,所以是赚3块;3、第一次买卖,主人公损失8块,获得一只鸡,第二次买卖;主人公获得9块,损失一只鸡;第三次买卖,主人公损失10块,获得一只鸡;第四买卖,主人公获得11...

一个人,花8元买只鸡,以9元卖出去。再花10元买回来、再以11元在卖出去...
答:奸商那就选择1~~~前面赚一后面就倒贴一万买回了~~就那银行的钱来大比喻.~你拿了银行的8万买了只鸡~~买出去9万赚一万.~你多少你又要问银行拿一万重新买回~那你是亏了一万~~因为你就增加了一万的投资~本是八万的鸡你变成了十万~~因为赚的一万变成9万买你鸡的人了~~鸡还是你的鸡~~你就...

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只鸡,9块钱卖了,又10块钱买回来,11块钱又卖了,他到 ...
答:奸商那就选择1~~~前面赚一后面就倒贴一万买回了~~就那银行的钱来大比喻.~你拿了银行的8万买了只鸡~~买出去9万赚一万.~你多少你又要问银行拿一万重新买回~那你是亏了一万~~因为你就增加了一万的投资~本是八万的鸡你变成了十万~~因为赚的一万变成9万买你鸡的人了~~鸡还是你的鸡~~你就...

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10块钱又...
答:解:-8+9-10+11 =20-18 =2(元)答:他赚了2元钱。亲,请【采纳答案】,您的采纳是我答题的动力,谢谢。

一个人,花8元买只鸡,9元卖出去,10元买回来,11元再卖出去。请问他赚...
答:从数学角度来看,2次交易,一共卖掉2只鸡,一共赚了2元。从经济角度来看,鸡的最高价值11元,那个人第一次卖了9元,变相的亏损2元 简单分析一下 一个人,第一天,花8元从卖鸡人那买只鸡,9元卖出去(给B)。第二天,10元又从卖鸡人那买只鸡,11元卖出去(给C)。请问他赚了多钱? 2...

问:一个人花八块买了一只鸡,九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十块钱...
答:应该把成本加进去计算. 注意看题目: 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 9块钱卖掉了, 然后他觉得不划算, 花10块钱又买回来了, 11快卖给另外一个人 问他赚了多少钱? 我的计算如下: 第一次交易:-8(成本) 第二次交易:-8+9=1(含成本的利润)---此时有9元的成本 第三次交易:-8+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