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有基础 政策有空间——透视我国金融形势

作者&投稿:强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画的基本知识有什么?~

你必须要知道的中国画的四个基本常识: 中国画的概念梳理、分类方法、工具材料、装裱品式。日常生活中大家对中国画并不陌生,多多少少都看过一些中国画,无论是古代的,还是当代的是要说出中国画这三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便颇费踌躇。
那中国画到底为什么叫做中国画呢?真正的绘画体系,我指的是纯粹的观赏性艺术概念,只有中国绘画体系和西方绘画体系,其中中国绘画体系的基础是书法,西方绘画体系的基础是素描。中国画按材质、内容、画家和技法分为四类。这同时对应了四个问题:在哪里画,画什么,谁画的,怎么画。中国画的文房四宝,就是我们常说的:笔墨纸砚。中国画的书画形制主要有:立轴、横披、手卷、册页、成扇。中国画的由来构成了中国画的上限,中国画的分类构成了中国画的下限,而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则是在中国画的左边,中国画的画幅品式在中国画的右边。这样的上下左右的多维立体结构,构成了中国画系统的基础知识体系。

扩展资料:
水墨画: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
“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院体画: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
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参考资料:中国画百度百科

散点透视
透视,是绘画术语。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困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它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飓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代,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说:“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昆仑山)之形,可围千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切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他说的是用一块透明的“绢素”,把辽阔的景物移置其中,可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是在绘画史上对透视原理的最早论述。到了唐代,王维所撰《山水论》中,提出处理山水画中透视关系的要诀是:“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眉(黛色),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可见当时山水画家都是重视透视规律的。到了宋代,中国山水画透视法已形成
了完整的体系。
六远法
宋代郭熙著《林泉高致》,其中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透视法。后来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又补充了“阔远”、“迷远”、与“幽远”,共称“六远”。这是山水画透视法的重大发展,现分述如下:
1.高远。郭熙说:“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这是自下向上看的仰视法,即所谓“虫视”透视。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典型的高远法。画面上一座巍崖,雄峙正中,宛如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气势逼人。“高远之势突兀”,这种透视法宜于表现高大雄伟、气势磅磷的景物,使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情。
2.深远。郭熙称“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并要移动机点,绕过前面近山,才能看见山后无穷无尽的景色。落到画面上,就出现山重水复,“使人望之莫穷其际,不知其为几千万重”的艺术效果。这种方法,宜于表现幽深的意境。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雾图》即为深远法。图中曲曲折折的溪涧,不知有多深多远;重重叠叠的山峰,不知有几千万重,使人有“江山无尽”的感觉。
3.平远。郭熙说:“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是在“平视”中所得的远近关系。“平远”所看到的对象,一般不甚高,多属于山林获泽,远浦遥岑之类,在我们的生活中最为常见。元代倪云林是描绘平远山水的圣手,他的画多取材于大湖一带的肢陀汀淆,意境显得悠闲宁静、坦荡开阔。
4.迷远。韩拙说:“有烟雾瞑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渭之迷远。”可见,“烟雾”与“野水”是,“迷远”的条件,而“不见”则是“迷远”的特点。王维诗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他在《山水诀》中又说:“远景烟笼,”“深岩云锁”都说的是“迷远”的景色。“迷远”,可以产生空檬辽阔、神秘迷离的艺术境界,明代文征明的《风雨图》只有船只是清楚的,四周迷蒙、恍愧,不知这片浩森的江水有多少辽阔。清代王原祁《松溪山馆图》,画出了烟笼雾绕、莫测其深远的境界。“迷远”与“深,远”的区别在于:前者远而不见,后者远而可见。
5.阔远。韩拙认为“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另一种版本的这句话说得更具体,它是“山根岸边,水波亘望而遥,谓之阔远”,可见这种透视的内容是:近景是岸,中景是宽阔的水,远景是山。这种透视法与郭熙的“平远”没多少差别。
6.幽远。韩拙的解释是“景色至绝,而微茫缥渺者”,这种透视似可以包括在他提出的“迷远”之中,没有多大特色。 宋以后,历代画学家对透视问题,不断有所论述,他们或着眼于观察方法,或着眼于表现方法,虽有补充,但缺乏完整的、系统的论述。当代中国画理论家王伯敏把中国画对透视的处理归纳为“七观法”(《新美术》1980年第2期《中国山水画“七观法”刍言》),把观察与表现统一起来,成为一个较完整的理论系统,这是中国画透视学研究上的重要成果。现把“七观法”简介如下:
1.步步看。这是一种按一定路线活动的观察方法。郭熙《林泉高致》指出“山近看如此,远看又如此”,因而得出“每远必异,山形步步移”的结论。因为立足点不同,所看见的山形也不断出现变异,所以画家要采取“步步看”的观察方法,不如此就不能穷山川之胜景,把这种观察方法所得到的景象,移置到画面上来,就能“步步有景”,引人入胜。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步步看”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2.面面观。如果说“步步看”是“线”的观察活动,那么“面面观”就是面的观察活动。画家对存在于空间中不同方位的景物,逐个观察。把这些观察所得组织到一个画面上来,就戍为“多方面”、“跳跃似的”构图方式。如明代的《西湖图》,画的是西湖全景,对断桥、白堤、孤山、葛岭、苏堤、雷峰塔等都一一作了描绘。这显然不是从一个角度所能看到的,倒象是坐着直升飞机绕西湖看了一圈,将各个不同角度所看到的景物,组织成这幅画。
3.专一看。在观察活动中,除了“步步看”、“面面看”以外,还要停下来对某一物象作重点格子细观察、理解,这就是“专一看”了。所谓“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所谓:。千山皆入画,只取一峰青”;还有“远取其势,近取其质”,都说的是观察要有重点。有重点的观察才能发现美,才能理解描绘对象的本质。观察上要有取舍,画面上更要有取舍,如此,画出来的东西才能重点突出,具有典型意义。
4.推远看。山水画最讲气势。如果画家置身于山水之中,则很难领略山水的气势,所以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道理是容易理解的。郭熙指出:“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幅)山川之形势气象”。郭熙说的是看画时,距离要远一些,才能看出一幅画的气势,其实观察真山水也是一个道理。画家在观察景物时,常要把近景推到远处去看,“如人观假山”。沈括《梦溪笔谈》称之为“以大观小”法。把雄伟的高山当做园中的“假山”来看,就能领略其气势,把它作为表现方法,就能以“飓尺之图,写千里之景”,表现山川辽阔壮丽的景色。
5.拉近看。与“推远看”相反,把远处不清楚的景物,拉到近处来看清楚。也称为“以小观大”法。这种方法反映到画面上,就是把远景当做近景来画的一种夸张处理的方法。如《清明上河图》,雄跨沛河两岸的虹桥与河中僧船是远看的,按距离桥上和船上的人物都看不清楚,应是“远人无卧”,但画家却把他们画得须眉毕现,神态清晰,大大、地增强了这幅画的艺术感染力。
6.取移视。即采取工程制图中的“轴侧投影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描绘建筑物,避开成角透视法,使所画物象不受“推远”、“拉近”的影响,达到整个画面和谐统一的效果。有人指责中国画里的建筑物不讲透视,其实这正是中国画的高明之处,它有意避开成角透视的局限,如清代袁江的《果园飞雪图》所画的回廊台树,即是如此,它不象成角透视那样有空间大小的变化,但与整幅山水的散点透视和谐统一,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7.合六远。通过以上几种观察方法,画家可以穷自然之奥秘,得山水之精微,然后匠心独运,置陈布势,把观察所得,汇聚到一个画面上来。一张山水画,不只运用一种透视,它可以说基本上是“平远”但也有“深远”、“高远”甚至“迷远”,有的地方“推远看”,有的地方“拉近看”,有仰视所得,也有俯视所得,画面变化十分丰富。于是奇峰突起,叠岭连绵,溪谷幽深,烟波浩渺,各种景物衔接自然,大小、远近、高低、起伏,和谐统一,使有限的画面表现出无穷的景色来。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生动地运用了“合六远”的透视方法。这幅画的近处是馋岩突兀,草木葱笼,远处是雪岭连绵,千重万叠;中间是丘陵起伏,长城透迄,平原莽莽,河水滔滔;西边是飘着瑞雪的昆仑,东边是烟波浩森的东海。视野纵横万里。只有航天飞机上才能看得到的壮丽奇景,中国画家却能在一个画面上表现出来,原因在于他们掌握了合六远这种独特的透视法。李白诗云:“峨眉高山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滨连,名工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生动地写出了“合六远”这种表现方法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从古代的“六远法”,到王伯敏综合整理的“七观法”,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家在观察与表现上,有一整套独特的传统方法,这就是中国透视法。这是经过中国山水画家千百年的苦心探索,逐步形成的,它使中国画家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大自由,提高了表现能力,无疑是值得继承的宝贵传统。但在科学发达的现代,为了增强中国画的表现力,吸收西画透视法中可用的部分,是十分必要的。一些现代山水画家,在描绘祖国建设中的巨大工程,也采用焦点透视法。如魏紫熙在《天堑变通途》中描绘的南京长江大桥,运用焦点透视后,显示出桥的长和江面的宽阔,增强画面的气势,突出了工程的宏伟气魄;关山月的《碧浪涌南天》亦运用了此法。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 我国疫情态势向好、经济发展有序推进,这成为国内金融市场稳健运行的基石。但全球疫情蔓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大,不免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外部压力。近期我国金融市场表现如何?怎样支撑市场持续平稳运行?未来宏观政策工具箱还有哪些工具?

 逆境中彰显难得韧性 金融稳健运行有三大支撑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面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中国金融市场表现颇为稳健。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中国股市平稳运行韧性较强,债券市场违约规模保持在正常水平……

“我国金融市场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了高度的稳定性,波动幅度很小。”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认为,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市场预期也比较稳定。

中国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金融大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信贷市场和外汇储备规模,拥有世界第二大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对稳定全球金融市场信心至关重要。全球看见了,中国经济金融均彰显出难得的韧性。

金融稳健运行的“底气”源自哪里?这源于国内疫情防控成效明显,源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改,也源于近年来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进展。

当前,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疫情形势是影响金融市场非常重要的变量。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为恢复经济、稳定金融创造良好环境。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凭借国内巨大的市场、齐备的生产要素等优势展现出了较强韧性和较大回旋余地,长期向好的大趋势没有变。

“我国实体经济已经在边际改善。”陈雨露分析,从3月以来支付结算数据和存贷款数据动态来看,实体经济持续向好。

随着全国范围的复工复产正在积极有序推进,上市公司复工率已经超过98%,企业资金往来和资金周转速率明显加快,经济活跃度正在修复。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稳定器”“动力源”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中国经济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为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奠定基础,中国资产吸引力也将不断上升。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随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金融领域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不断提高。

数据显示,当前股票市场的杠杆资金总量与2015年高峰时相比已经下降了80%,高比例质押上市公司数量较高峰时期已经下降了1/3,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达14.6%和247%……

近年来,金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下好“先手棋”,维护了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金融精准施策 稳定市场支持实体

货币金融政策是应对突发事件冲击、恢复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手段。疫情发生以来,金融部门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力度,保障流动性合理充裕,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金融市场开市后,2月3日和4日人民银行累计开展1.7万亿元短期逆回购操作投放资金,对维护市场流动性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发挥了关键作用。

“超预期提供流动性保证了银行体系和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充裕,及时稳定了市场情绪,确保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说,同时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

与此同时,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也为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提供了资金保障。此次战“疫”政策指向非常明确,就是支持实体经济。为此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政策也非常具有针对性,核心目的就是保障企业资金流,同时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运用定向工具精准支持保供复产。前期设立的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以及后增加的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已经累计使企业获得优惠利率贷款超3300亿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引导市场利率稳步下行。疫情发生以来,公开市场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先后各下降10个基点,带动市场整体利率下行。2月一般贷款利率为5.49%,比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前下降了0.61个百分点。

——间接和直接融资共同发力。目前我国银行机构为抗击疫情提供的信贷支持已超过1.8万亿元,并安排小微企业到期贷款本息延期还款;今年前两个月交易所市场股票、债券合计融资约1.3万亿元。

金融稳,经济稳。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在战“疫”过程中,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建立了良性而有效的双向互动。一方面,我国实体经济复工复产有序开展,为金融稳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另一方面,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金融市场预期的稳定也提振了投资和消费信心。

政策空间大弹性足 做好应对挑战的充分准备

当前,我国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全球疫情大流行,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这对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在国内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过程中,中小微企业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面对国内外挑战,我们无惧风雨,我国宏观政策的空间和工具储备是充足的。

未来,我国宏观政策工具仍然较为丰富,具有较大的操作空间。专家认为,未来可适时加大公开市场操作,调整MLF中标利率,适时定向降准等。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还曾提到,将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等基本面情况,适时适度调整存款基准利率。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事实上,面对国际市场风云变幻,我国仍坚持改革,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空间和工具手段,以应对各种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同时,着力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

陈雨露表示,金融系统将会按照既有的政策框架和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准确把握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因时因势调整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在全球降息大潮开启和通胀压力仍存的情况下,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向展现出定力,不仅坚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利率增速相匹配的基本思路,也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保证金融让利于实体经济的方向不动摇。”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这一方面保留了政策空间,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大水漫灌。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内外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需要保持清醒头脑,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运行的监测,做好政策储备,决不可掉以轻心。

中国经济金融政策应对及时、空间大、弹性足,相信下一步中国金融市场将继续稳定运行,进一步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对稳定全球金融市场信心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