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形体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

作者&投稿:革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字形体演变由古至今经历了哪些阶段~

汉字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一)甲骨文。据考古发现,汉字最早成体系而流传至今的就是甲骨文。什么是“甲骨文”呢?甲骨文指的是在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于1899年在河南省安阳县的小屯村被大量发现。其实,早在此前人们一定也见到过这些刻有文字的骨块,当地人称之为“龙骨”,只是当时没有人知道它为何物。在殷商时期,安阳县的小屯村附近就是殷王朝的首都。奴隶制的殷王朝是非常崇拜神灵的,每逢一事都要问卜。比如设祭祈年、操戈征战、农事田猎、风雨天象等都要问卜。从已发现的甲骨文可知,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和兽骨上的记录,所以人们通常称它为“卜辞”。甲骨文卜辞中所用的字是很有限的,有一些字因为在卜辞中没有用到,所以至今也没有在甲骨文中看到。但是,我们至今未在甲骨文中看到的字不能说在当时就没有。比如“民”这个字,在周朝初年的青铜器上曾多次出现,都是表示用一把锥子刺瞎一只眼睛的意思(图2),在那个时候“民”就代表了上古的奴隶,但“民”这个字在甲骨文中至今没有发现。甲骨文由于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所以存在形体不固定,行文程式不统一等特点,另外,由于文字是用原始利器刻在骨块上的,所以笔画细而浅,而且多是方笔,圆笔很少。
  (二)金文。金文是指铸或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古代人称铜为“吉金”,所以后来就把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铜器中又以钟和鼎较典型,因此金文也叫“钟鼎文”。“金文”在殷代末期就有,但毕竟太少,所以,金文主要还是指周朝青铜铭文。周代的社会文化比殷商时期的文化繁荣了很多。周代人也不像殷人那样相信神灵鬼怪,所以甲骨卜辞也就随着时代的发展让位于金文了。在周朝,铜器主要是王室诸侯权力的象征,绝不允许民间老百姓铸造或使用。金文的内容主要记载这件铜器为谁所有,有的记载战功,祭祀以及受谁赏赐等。金文的形体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金文是承甲骨文而发展起来的,在笔画和结构上比甲骨文简单些,其特点是线条粗而自然,字形趋向工整,字体多不固定,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特别是到了战国时期,南方吴、越、楚等国的文字还出现了不少类似鸟虫的装饰成分,这就是后人所称的“鸟虫书”。
  (三)篆书。“篆书”这个名称历来有争论,有学者考证说,“篆者,椽也,椽者,官也”(椽,音院,古代官署属员的统称。)这就是说,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椽书”,也就是“官书”。秦代时还没有纸张,记载和阅读的文字都是写在竹木简上。据《史记》中的记载:秦始皇一天要亲自过目120斤写在竹木简上的官书,这些“官书”就是“篆书”,但当时还没有这个称呼,直到汉代的“隶书”出现,才把以前的“官书”叫做“篆书”,所以说“篆书”是相对“隶书”而言的。篆书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
  (1)大篆。据史料记载:周宣王太史籀做大篆十五篇。如此看来,大篆在周代时期就已使用了。大篆的真迹就是“石鼓文”。唐初在陕西宝鸡发现了十个像鼓一样的石墩子,上面刻有文字,人们称之为“石鼓文”,其内容是记载田猎之事,并且是用韵文写成,从字形上看与殷周古文不同。大篆的特点是线条化比较完整,均匀而柔和;结构比较整齐,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但是笔画较繁书写不够方便。
  (2)小篆。春秋战国时,各国的文字不大一样,形成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了政权建立和发展的需要,秦始皇下令“书同文字”,废除了与秦国篆书不合的其他六国文字(即汉魏人所说的“古文”),推行秦国的文字,但又不是照搬过去的秦篆,而是一种在秦国文字的基础上由大篆“省改”的篆书新体。后人为了表示新旧篆书的区别,把新体篆书称为“小篆”,旧体篆书称为“大篆”。秦朝文字的上限是春秋时代,以秦朝简便的小篆为终结,其间约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大篆衍变为小篆主要通过三种方式:(1)变形;(2)伪变;(3)省变(图6)。以上这三种变化方式中以省变为主,符合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需要,符合汉字由繁到简的发展规律。现在一些书法家将西周时期的金文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体势都归于篆书系统,很宽泛。如果以殷商文字为起点,将商周春秋战国文字都归于篆书类字体的话,其间一千多年,可以称为书法史上的篆书时代。
  (四)隶书。在战国后期,官书都是用小篆书写的,而在民间通行的却是所谓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体字“草篆”,这种字体的特点是:笔势趋直,笔画趋简,书写方便。古代文献记载,隶书是秦时一位叫程邈的狱吏所创,所以称为“秦隶”,也是当时秦地通行的字体。因为“秦隶”是现在所见最早的隶书,又称为“古隶”。古隶还有篆书的痕迹,西汉前期还在使用,大约在西汉武帝时期,古隶才演变为具有“蚕头雁尾”式的隶书形态,即狭义的“汉隶”(广义的汉隶是指汉朝的隶书)。隶书始于秦朝而盛于汉朝,所以隶书也称为“汉隶”,经过西汉二百多年到东汉时隶书才算完成,象形的形貌消失,使文字完全失去了图画的色彩,变成了纯符号式的应用工具,我们可以把西汉到西晋时期这四百年称为书法史上的隶书时代。

  (五)草书。许慎《说文解字·叙》说:“汉兴有草书。”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草书是与汉隶并行的一种字体,人们为了提高书写效率,吸收了战国时期“草篆”的某些简省的写法,而且不断“删难省繁,损复为单”,吸收新的草写法,可以讲草书是汉隶的潦草写法,这种字体求快求速,笔势连绵,草书形成之后,经历了东汉,晋朝两个重要发展时期。东汉的草书还是字字独立,连贯的笔势以一个字为一个起止单元,西晋时,卫罐吸收了父亲卫凯与张其的草法后,自成一种“放手流便”的风格,人称“草稿”书。他的草书也是字字独立,但用笔有“纵引”之势,使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首笔形成接应。东晋王羲之发展了“纵势”的笔势,字与字之间的笔画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简易俊美的今草样式。
  (六)楷书,楷书是取代隶书而通行的一种字体,它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笔画平直,结构方正,书写方便,楷书在东晋逐渐取代了隶书,成为通行至今的正体字。

符号(象形)、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8种字体的演变。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主要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个阶段。古文字包括小篆在内的之前的
文字。汉字形体演变主要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汉字字形变化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趋于规范性。

  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楷体,字体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主要指小篆)、隶书和楷书。
  1.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只有少数卜人史官使用。它主要是用刀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因为用尖刀雕刻,所以线条细而均匀。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图画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
  2.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因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大小均匀。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
  3.篆书
  篆书有大篆与小篆之分。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又称籀文,有战国时期秦国的石鼓文及周宣王时使用的识字课本《史籀篇》一类。形体特点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后改定的字体。因为它是正式颁行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消失了。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4.隶书
  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在秦代,隶书与小篆并行,是书隶日常抄录公文的便捷字体。小篆难写,不能适应秦代公文往来的需要,多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为了便于快捷地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将小篆纵长内聚的结体风格变为横扁舒展;此时的隶书成为不再象形的汉字符号。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汉字为古汉字.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定型性差,字由线条构成,没有形成构字的元素——笔画。隶书以后的汉字为今汉字。今汉字的特点是符号性强,定型性强,字由种类有限的笔画构成。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正式的书写体,也称为“汉隶”(也称今隶).汉隶书写风格多样,一种以方笔为主,如《张迁碑》;一种以圆笔为主,如《曹全碑》。
  草书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章草中还保留隶书的波磔,以杜牧《急就章》为代表。 今草将隶书的偏旁结构、象形性消失,由于它笔画相连,越发展越潦草难认,不合楷模,所以渐渐由实用转变为书法艺术了,如,晋代王羲之的《十七帖》、唐张旭的狂草等。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它完全清除了隶书中残存的小篆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楷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至今成为汉字通用字体。从书法艺术上看,以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为主,形成不同风格的楷书大家。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介于草、楷之间,既不像草书潦草,也不像楷书工整,笔画连绵呼应,字字独立,写得快,认得清。是人们常用的手写体,它和楷书一样并行使用至今。

从汉字的演变的过程表是?



汉字演变过程主要经历了七个阶段,哪七个阶段
答:小篆在书写时明显区别于甲骨文、金文的便是对空间的均衡分割和对称,使汉字在形态上更富有美感。如古汉字“_”,造词本意是古代检验军权的兵符,因此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分别根据残缺的兵符绘写而成,而小篆中的“_”一字,在经过不断简化演变后有了统一的汉字形体,字体形态上较甲骨文与金文更加注重了...

汉字形体的演变经历了多少个演变
答:汉字的形体虽然从古到今都是呈方块形,但在这数千年中曾发生过多次的变革,才成为今天通行的字体。具体地说,汉字形体的演变经历过以下六个阶段: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其中有先用笔写好后再刻的,也有刻好后填朱的,但大部分是直接用刀在甲骨上刻写的。甲骨文是清光绪二五年(...

汉字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哪七个阶段?
答:1、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使用于商朝,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是中国商朝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由于是用刀契刻的,线条比较纤细。2、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根据甲骨文演变而来,也叫...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汉字的演变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图形阶段(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在这个阶段,汉字只是简单的象形符号,即以具体事物为图形,例如“日”代表太阳,“山”代表山岳等。篆书阶段(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这一阶段是汉字发展的重要时期,它的主要特点是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文字进入了“...

你知道汉字字体的演变经过哪些阶段呢?每种字体主要在哪个朝代使用?_百度...
答: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是什么?
答:汉字的演变可以分为下面几个阶段:1、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2、金文: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青铜器是铜...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是什么?
答:汉字的演变可以分为下面几个阶段:1、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2、金文: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青铜器是铜...

汉字形体演变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汉字形体演变由古至今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汉字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七个阶段:(一)甲骨文。据考古发现,汉字最早成体系而流传至今的就是甲骨文。什么是“甲骨文”呢?甲骨文指的是在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于1899年在河南省安阳县的小屯村被大量发现。其实,早在此前人们一定也见到过这些刻有文字的骨块,当地人称之为“龙骨”,...

汉字经过了哪些演变过程?
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