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读书笔记(更新中)

作者&投稿:康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2019.12.30

(这本书被我压箱底很久了,大学室友毕业时丢下的,我捡了回来。一起捡回来的还有好几本,开始准备慢慢读。)

即使没看过书,肯定也听过书名,我从小学的时候就听过,很熟悉。但我从不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奇怪的是,这本上海译文版也没有前言。

翻开书,开篇像散文,像哲学书,说着一些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

“正因为史书上谈及的是一桩不会重现的往事,血腥的岁月于是化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变得比一片鸿毛还轻,不再让人惧怕。”

“与希特勒的这种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究竟是轻好,还是重好?

翻开了下一节,我惊异地发现,这居然是一部小说。

托马斯偶然认识了一个姑娘特蕾莎,在见到她的第二面时,她发烧了。那时托马斯萌生了一种,“她一死他自己也不能再活下去”的想法。托马斯不知道这是不是爱情?他想让她留下来,但这份责任让他害怕。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

托马斯是离过婚的人,他认为单身才是真正的自在,他不允许自己有感情投入,只能当露水情人,甚至不允许自己和一个女生共睡一夜,下半夜就要把人家送回去。

这也解释了之前托马斯为什么一直怀疑自己对特蕾莎的爱,不敢去承担那份爱。

但特蕾莎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心境,打破了他的原则,在她生病的那天两人一起睡了一夜。他开始期待见到她,想他们见面前她在干什么,恨不得马上见到她。

托马斯有个儿子,离婚时儿子跟了母亲。托马斯在与孩子母亲的交涉中觉得累了,不想负担孩子的教育,不想承担一个父亲的责任,于是他放弃了与儿子的联系。他的父母同样也放弃了他。

“父母都谴责他,申明如果托马斯拒绝把儿子放在心上,那他们,作为托马斯的父母,也同样不会再关心自己的儿子。”

于是,他“让自己从妻子、儿子、母亲和父亲处脱了身”。他把自己从所有的“媚俗”关系中解脱。

特蕾莎来到了他的城市工作,他的老情人帮忙介绍了一份工作。

“他们做 爱的目的并不是追求快感,而是为了之后的共枕而眠。”

但他们俩的共处并没有那么和谐。她发现了他的风流史,他会为她与别人共舞而吃醋。

2020.1.3

当特蕾莎坦白她搜查过托马斯的抽屉,他也没有愤怒,反而能感受到她的痛苦,和情人约会也失去了乐趣。

为了减轻特蕾莎的痛苦,托马斯还是同她结了婚,并且收养了一只小狗与特蕾莎做伴。

原以为这部小说会一直讲他俩的琐事,讲托马斯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直至明白了爱和责任。

但当我看到这句话,“俄国人的坦克占领他的国家十来天”,我才意识到这部小说应该是有特定的时代意义。

我不熟悉历史,外国史更是知之甚少。托马斯的国家是捷克。

1968年8月,这是一场什么战争我不知道。

回到小说本身,在托马斯的国家被占领后,特蕾莎反倒觉得新奇,到处拍照。托马斯以为特蕾莎不想离开。其实,自特蕾莎知道托马斯有很多情妇后,她一直做噩梦,生活得很痛苦。但俄国人的到来,反倒给她带来了安详。

但几天之后,捷克政要跟俄国人签了妥协的协议,整个国家将永远抬不起头,屈辱从此成了家常便饭。

特蕾莎想离开,离开这个一直让她痛苦的地方。

于是,他们搬到了瑞士。

托马斯有个旧情人,是个画家,也搬到了瑞士。她到瑞士之后,办了画展,瑞士爱画的人出于对她祖国的同情,买下了全部画作。她说,“多亏俄国人,我才发了财。”

托马斯和他的旧情人依旧保持联系。他带着幸福感,“特蕾莎和萨比娜代表着他生活的两极,相隔遥远,不可调和,但两极同样美妙。”

只要托马斯依旧有着情人,特蕾莎就很痛苦。于是,她打算回原来的小城市,只给托马斯留了一封信。

特蕾莎的离开,只给托马斯短暂的痛苦。很快他就平静下来,他认为,与特蕾莎的爱情,是幸福的,也是累人的。现在他再也不用受累,剩下的只有美好。他又回到了自由的生活。

但他那自由而美好的心境只维持了两天,两天之后,他开始感同身受特蕾莎离开的心情,看谁都想着特蕾莎。

“星期六和星期日,他感觉到温馨的生命之轻从未来的深处向他飘来。星期一,他却感到从未曾有过的沉重。重得连俄国人的千万吨坦克也微不足道。没有比同情心更重的了。哪怕我们自身的痛苦,也比不上同别人一起感受的痛苦沉重。”

在特蕾莎走后五天,托马斯决定回去找她。他没有解释特蕾莎的事情,他“不允许任何人觉得特蕾莎不好。”

2020.1.4

一路念着“非如此不可”回去的托马斯,在接近目的地的时候犹豫了,真的是“非如此不可”吗?

找到了特蕾莎的托马斯开始辗转难眠。他开始思考,他们的爱情并不是“非如此不可”,而是“别样亦可”。如果没有遇到他,她可能爱上另一个人。“在可能的王国里,还存在着对其他男人来说没有实现的无数爱情。”

他们的相遇是偶然,相爱是偶然,而现在他如此决绝地回来,依赖的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爱情。

第二部标题是,灵与肉。故事从特蕾莎的父母讲起。父母结婚只是因为一场意外的怀孕,母亲的心里还存在着一个幻想,一个嫁给其他男人会更幸福的可能性。于是有一天,她母亲抛下丈夫女儿,跟另一个男人跑了。

特蕾莎的父亲因为太伤心而精神失常,死在监狱。特蕾莎投奔母亲和继父一起生活。

母亲把这些罪算在了她的两任丈夫身上。第一任丈夫故意不采取安全措施,才使她怀孕,被迫嫁给他。第二任丈夫,让她离开了原来生活的城市,却是花心男,见到女人就追。

但对于这两个男人她没有办法,只能把罪过算在特蕾莎身上。因为特蕾莎的到来,她才被迫结婚,才有了她的不幸人生。于是,她开始给特蕾莎洗脑,“做母亲就是牺牲一切。生命的最高价值就是母性,母性意味着伟大的牺牲。如果母性是一种大写的牺牲,那么做女儿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大写的过错。”

因此,特蕾莎对母亲言听计从,十五岁就辍学。在她母亲看来,她经历的悲剧,她的女儿也要承受,也要一起受到惩罚。她的女儿凭什么要自由和权利,凭什么可以要美丽和廉耻。

她的母亲行为举止粗俗不知羞耻,籍此抛却她的青春和美丽,“仿佛要通过自己的厚颜无耻,以庄严的一笔勾销过去的生活,高声宣布,她曾过于看重的青春和美貌实在是一钱不值。”

而特蕾莎正是她母亲粗俗动作的延续。

特蕾莎一直压着内心的悲伤、惶恐、愤怒。直到那一天,她遇到了托马斯。

她是酒吧的服务员,与其他酒鬼不同,托马斯带了一本书,还呼唤了她。

书是打开特蕾莎心灵的钥匙,因为那是她反抗母亲给她营造的粗俗世界的武器。

相遇那一瞬间的巧合还有很多,书、收音机刚好响起她最喜欢的贝多芬的音乐、和她家门牌号一样的数字六等等,都给了特蕾莎离家出走和改变自己命运的勇气,义无反顾地投向了这个陌生男人的怀抱。

然而,美好的开始很短暂,很快特蕾莎就陷入了托马斯有很多情妇的噩梦中。她意识到自己对于托马斯而言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众多女人中的一个。这也是特蕾莎母亲从小给她的噩梦,不允许她拥有个性的灵魂。

她曾幻想过跟托马斯站在同样的高度,让他的那些女人们对她俯首。于是,她找到了他的其中一个情妇,萨比娜。她用相机给萨比娜拍照,好像拿着武器对她宣誓主权。但随后,萨比娜也对她提出同样的要求。

俄国人占领她的国家时,她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数百卷照片。当她把照片带到瑞士时,杂志社却对这些“过时”的照片不感兴趣,没有人会关心,战争过后,那里的人们还在怎么样抗争。

“激情驱使下拍摄的照片,如今没有人再欣赏了,因为它们已经不入时了。只有仙人球永远都入时,但是仙人球激不起她的兴趣。”

杂志社的女摄影师说,“即使您去拍仙人球,那是属于您自己的生活。如果您只是为了您的丈夫活着,那就不是您的生活了。”

并且说特蕾莎是“落伍”。

特蕾莎却答道,“我丈夫也正是这样说我的。”

2020.01.06

捷克的国家元首在俄国人的强权下当了傀儡。特蕾莎看到了他的软弱,却由原先的厌恶变为理解,甚至为之吸引。

他们都一样属于弱者。“她之所以被吸引,是因为她感到自己软弱。”

于是,她想向托马斯提出要求,“我要你变得软弱。要你跟我一样软弱。”但她说的是,“我要你变老。”

在从瑞士离开的时候,她想,是不是他们从一开始相遇就是个错误,包括她那天故意带着的《安娜•卡列尼娜》。他们彼此相爱,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她沉迷于她自身的软弱,甚至想去拥抱她最厌恶的东西,这是自暴自弃。她又回到了那个小镇,那个她曾经义无反顾离开,就为了摆脱母亲控制的地方。

但是五天后,托马斯找到了她。

她的心境变了,从一开始的弱小到几乎要自暴自弃,到她发现,“他来这里是因为她。因为她,他的命运改变了。从现在起,不再是他对她负有责任;从今往后,该她对他负责了。”

她又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第三部,不解之词。开篇讲的是另一个男人的故事。这个人叫弗兰茨,他在为他的情妇无意间的一句话而焦虑。

“对他来说,爱情是一种甘心屈从于对方的意愿和控制的热望。委身于对方就如同投降的士兵一样,必须首先缴械。因此,自己没了防备,他便止不住担心那致命的一击何时降临。所以,我可以说,爱情之于弗兰茨,就是对死亡的不断等待。”

他这个似乎不受他掌控的情妇,正是托马斯的情妇,萨比娜。

萨比娜是一个很要强的女人,她不愿意在爱情的游戏里当被玩弄的一方。包括那顶具有象征性的圆顶帽子。

圆顶礼帽是萨比娜的一种语言,托马斯读懂了,弗兰茨没懂。

2020.01.07

弗兰茨和萨比娜是两个极端,他喜欢忠诚,她喜欢背叛;他喜欢音乐,她讨厌音乐;他喜欢参加游行,她讨厌游行。

弗兰茨因为从小父母离异,跟着母亲生活,喜欢母亲身上那种坚韧的气质。他认为这就是女人的气质。

他的正妻,在结婚之前曾用自杀逼迫他结婚。“他自觉配不上如此伟大的爱情,而对这份爱,他认为应该深深地低下头来。”

更因为他的父母离异,他一直坚持忠诚是第一美德。并且企图用忠诚吸引萨比娜。(很讽刺,一个坚持忠诚的男人出轨,然后打算用忠诚吸引他的情妇。)

但萨比娜喜欢的是背叛。她学了父亲禁止的绘画,嫁给了一个有着离经叛道坏名声的男人。之后,她母亲去世,父亲因悲痛而自杀。后来,她离了婚。

捷克被占领之后,她和捷克人有次聚会。有个老人对她说道,“你们大家对过去的事情都负有一份责任,你也一样。你以前在国内都做了些什么?反对当局了?画了点画,仅此而已……”

老人的话把萨比娜存在的价值当成了一个符号,至于她画画怎么样,又有谁在意呢?

弗兰茨喜欢参加游行,他“认为限于书本之间的生活是不现实的。他渴望真实的生活,渴望与同他并肩行进的男女接触,渴望听到他们的呼喊。他没有觉悟到,他以为不现实的(图书馆里离群的工作),其实是他的现实生活,而被他视作现实的游行不过只是一场戏,一支舞,一个节日,或者换句话说,一个梦。”

当萨比娜的国家被侵占,人们游行示威的时候,她只是看着热闹,却无法融入其中,一起呼喊。她觉得,结对游行的人们挥舞手臂,异口同声地呼喊着同样的口号,是一种恶。

弗兰茨和萨比娜聊起,纽约有种不刻意的美。萨比娜说,“美从世界上彻底消失之前,还会存在片刻,却是因错而生。错误的美,是美的历史末期。”

她的画就是基于错误之美而成功。

尽管他们同样欣赏纽约之美,但于萨比娜来说,“纽约之美的那种陌生性,强烈地吸引着萨比娜。这种美令弗兰茨着迷,可同时又让他恐惧,让他陡生对欧洲的思恋。

弗兰茨对萨比娜的国家心生羡慕,他对革命怀有偏好。但却从事大学教授的职业,在孤独寂寞的学术研究中出了几部著作。直到萨比娜的出现,她的国家有着他崇敬的革命之魂。萨比娜使他对人类的伟大命运重获信心,而她的国家惨痛悲剧,令她愈发美丽。

弗兰茨说,“档案馆里堆的那一捆捆发黑的论文,比墓地还要凄惨,即便到了万灵节,也不会有人去看一眼。文化就在大批的制造、言语的泛滥、数量的失控中逐渐消亡。”

20200222

弗兰茨的妻子和女儿是一类人,是个会把自己的遭遇,无论好的坏的,都会拿出来炫耀的人,是信口胡言,肤浅又喜欢高谈阔论的人,以此来获得关注和优越感。

她认为萨比娜只是个不成功的画家,该是萨比娜来讨好她,所以她一点也不担心得罪萨比娜。

什么是美?“美就是被被背弃的世界,只有当迫害者误将它遗忘在某个角落时,我们才能与它不期而遇。”

托马斯在两性关系中是强势的,弗兰茨则相反,外表很强壮,内心却并不强势。当萨比娜问他时,他说爱就是放弃力量。在萨比娜看来,话虽动听,却也不威风。在她心里,没有一个男人是适合她的,强弱都不行。

20200517

活在真实里。

什么是真实?对于弗兰茨,不说谎不欺骗不隐瞒就是真实。而谎言来源于私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分界,要活得真实,就要消除这种边界。

对于萨比娜,只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就存在谎言,但她不喜欢把自己的隐私暴露在别人面前。

弗兰茨想要活得真实,于是他向妻子承认了出轨。但他很意外,那个曾经用自杀逼他结婚的妻子,现在相当平静。他觉得那种类似于伟大的母爱的情感,已经不存在于妻子身上。

坦白之后,弗兰茨感觉很轻松,但萨比娜却不喜欢这样。一旦她是弗兰茨的情妇被公之于众,那么她就被限定在这个身份里面。

萨比娜也想在弗兰茨这里结束自己一直在背叛的人生,弗兰茨是她遇到的最优秀的男人。但是弗兰茨越优秀,她就越想把他的优秀踩在脚下。在她眼中,他只是个巨婴(毕竟是个有恋母情结的人),一个需要保护的弱者。想到这里,她已经对弗兰茨完全失去兴趣,想结束这段感情,并打算以最饱满的热情结束,但在弗兰茨看来,这是要与他共度一生的回应。

弗兰茨对妻子有些愧疚,他打算好好谈,以后不能同床共枕,但还可以是朋友。妻子只冷淡地让他走。

然而,第二天,萨比娜也走了。

弗兰茨就这样一个人,搬离了家。偶遇妻子时,他以为她正毫不在乎、夸张而兴奋地向别人描述着他的事。但其实不是。

独自开始一个人生活的弗兰茨,突然感受到了自己选家具的喜悦。

“此刻,他猛然惊讶地发现其实自己并非不幸。萨比娜的人在不在根本不像他所以为的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在他的生命当中留下的那道灿烂而神奇的印迹,无人可以夺走。何况在从他的世界里消失之前,她已将赫拉克勒斯巨人之帚交到他手中,而他也已用之将厌恶的东西通通从自己的生活中清扫了出去。这不期的幸福,这美好的生活,这由新生和自由带来的欢乐,是她给他留下的礼物。”

他向来爱得战战兢兢,萨比娜让他突然从一个孩子,蜕变成男人,并与一个女学生相恋。(他之前是以母亲为标准找对象)可是,他的妻子并不同意离婚。

萨比娜这边,她一直都在背叛,现在不过是结束了一段感情。但两段旅程的中间,是一片虚空,她不明白自己是为什么而活着?这就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吧。

三年后,她收到了托马斯儿子的来信,信中说,托马斯和特蕾莎已经死了。这个消息让她切断了她与过去仅存的联系,她真正变得更空更虚无。她想起了弗兰茨,如果当初更耐心,相处时间更长,更加理解彼此的话,也许他们能融为一体。但为时已晚,她不会为此停留。

弗兰茨身边的人以为,他是为了女学生而背叛了妻子,萨比娜在他的生命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弗兰茨心里依然记得萨比娜,从爱情变成了信仰。

读书笔记
答:感受: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

我看过的书日记怎么写作文
答:貌合神离、行尸走肉般的夫妻生活,不是陷入了另一种苦难方式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烟般的风花雪月一去不复返了。 理想和现实的双重毁灭、精神和肉体都无法取得胜利。恋爱变成病根,女人成了婆姨,男人成了女婿,大观园内一群贵族男女成了世人叹为观止的情爱玩偶。 然而,现代人并不见得会比古人轻松到那里去,相反...

活着读书笔记2022精选10篇
答: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很快改变这近况,我只是想活着就要不停努力,努力就会有希望的吧,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呀! 活着读书笔记6 《活着》给人的感受是,哇,这个人好幸福,谁知下一页剧情陡然转变。读这本书是一种把喜剧读成悲剧,把悲剧读成喜剧的感受,它不遗余力的展示命运如何摧毁生活,到最后好像活着是一件无...

求读书笔记四篇
答:《格林童话》读书笔记《格林童话》是通过“寓教于故事”的形式,让读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懂得道理,汲取到健康成长的丰富“养料” 。并且,通过寓言故事,教懂读者一些课本上未能学到的道理。教会读者“分辨善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人不能懒散、智慧是进步的阶梯、遇到危险要冷静……”等做人、待人的道理。 《...

关于《人生》读书笔记1000字5篇
答:捧一本路遥的《人生》,想起世纪老人冰心曾言:我不能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人生》 读书笔记 1000字5篇,欢迎借鉴参考。 《人生》读书笔记1000字一 清晨,紫罗兰与我一同梦醒。参差不齐的年轮 日记 上,风化了时间的气息;晓枝上静卧着的鸟儿,是否吟着春曲?捧一本路遥的《人...

天蓝色的彼岸读书笔记
答:只要你珍惜生命,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 天蓝色的彼岸读书笔记3 《天蓝色的彼岸》是英国作家艾利克斯·希尔创作的长篇小说。哈里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在死前与姐姐雅丹大吵了一架,然后因为车祸死去,因为死后仍然有心愿未完成,牵挂着爸爸、妈妈、姐姐和朋友,所以无法到达天蓝色的彼岸,后来在幽灵阿瑟的帮助下,重返人间和...

大学生活着读书笔记五篇
答:大学生活着读书笔记范文三 我读过的所有作品中,如果要选出一部在我阅读过程中带给我的震撼,并且在读完之后给我深刻的思索,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作品,那无疑是余华先生的小说《活着》,活着读后感800字。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富贵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

读书笔记
答:(1)作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率。 (2)做读书笔记可锻炼思考能力。读完书用笔记记下来,想一想,这便是思考,常思考,可锻炼人的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分析综合能力。 (3)可积累有用材料,开拓视野,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4)作笔记会产生新的思考,有利于发现新问题,有利于研究新问题。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10篇
答:实际上我们生存的世界,还是要有丛林法则,我们无法寄希望于外界,只能因势利导,从而找到各自的生存状态。从战略层面,人生一世,对我们幸福与否起决定因素的是视野、格局,和品位;从战术层面,决定我们顺利与否的则是勇敢、智慧,和真诚。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五 20_10月6日晚上,我阅读了一本《平凡的世界》却是五彩...

读书笔记
答:从这篇里我们看摘要的读书笔记是怎样写的。不是把一本书的要点记下来就算。先记下这本书有多少篇,内容主要讲什么的。再记下其中的要点是什么,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意见。还摘出其中精彩的话,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到改正书中文字的脱误。从“三读其辞而悲之”看,“三”字虚数,表示反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