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一个怎样人?

作者&投稿:謇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 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赋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受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抑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从论语中看出孔子是怎样的人
答:2,孔子是一个非常注重品德的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3、孔子是一个真诚的人 孔子的治国观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严格的等级观念,被后人弊病。乍看起...

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充满智慧,品德高尚,善施教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对学生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人.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1、孔子是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的人;2、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3、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是个什么性格的人
答:1、史载孔子是位“温良”的教书先生,“温良恭俭让”是弟子对夫子的深切印象。所谓“温良”,“敦柔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它既是外在的德行,彬彬有礼,又是内在的德性,圆融和熙,而低调谦抑,或是其精神底蕴。2、从《论语》一书来看,孔子对于人的操行举止,进退取舍,有着鲜明的恶骄...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被后世称为圣人的万世师表,是一个思想伟大、道德高尚,倡导仁义礼智信的人。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孔子是一个圣人。是一个虚心好学的人,是一个教书育人的人,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 他创建了很多思想,很多理论,他的很多思想在于今天来说还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在两小儿辩日中孔子是怎样的人
答:文中孔子是一个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宽宏大度,和蔼可亲的人.

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孔子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老人。面对一个伦理道德滑坡且极度动荡不安的时代,孔子主张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恢复周礼,施行仁政。他的追求和理想与时代极不协调,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嘲笑、冷遇、颠簸、困厄中坚守如一。孔子也是一个把教育从贵族引向民间的实践者...

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答: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请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
答: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